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社交不商业,Uber或将边缘化BAT?

 



电台广播被谁打败了? 当所有司机都在接听滴滴打车的接单提示,交通广播就没有司机再听了。


当滴滴和快滴出现的时候,出租车公司并没有担心,因为他们觉得,一个软件威胁不了自己的地位,出租车公司有几百万辆车,几百万司机,永远是无法撼动的。


当用户习惯使用软件叫车后,又推出了专车服务,专车直接威胁了出租车公司的生存,这下出租车公司才反应过来,想要打击专车服务。但是,这种趋势完全挡不住。


一个月前,我在杭州打车,司机告诉我:现在杭州有25%的出租车停在公司,现在的专车(私车)数量是出租车的10倍!


一个APP击溃了全国的出租车行业。


透过这个现象,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事儿,一家不拥有出租车,不拥有一个司机的互联网公司,居然打败了如此强大的出租车公司。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


连接是一种关系,而你拥有的只是物质,也就是说,现在的世界,关系比物质更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滴滴和快递,也不过是初级的商业模式,只是利用IT技术简单的整合了供求关系。而Uber的出现,可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


因为滴滴和快滴,他们经营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并没有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Uber无疑是今年最占头条的新闻,随意编造一篇和Uber沾边的文章,阅读指数轻松破万。


有人说Uber是约炮的,司机多数是高富帅,土豪,据说每三个乘客就有一个和司机发生性关系。


也有人说Uber是劫富济贫的公司,打车非常便宜,车费还不够油费。


其实Uber是社交网络公司,并不是一个打车软件。他只是以专车切入,去构建并经营强大的社区。并把社区当作强大的市场力量,反向去支配和影响上游的供应链。


而百度、阿里、腾讯(bat),目前垄断中国互联网的三家公司,届时很可能被边缘化,如同传统的运营商一样,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上月和上海的会员一起吃饭,叫了一辆Uber。司机开了一辆奔驰过来,是个90后的小伙子,海归硕士,在投行工作。两个人在车上聊了很久,又相互交换了微信名片。最后付车费的时候,一分钱不需要,Uber补贴50元,实际车费38元。


Uber最大的价值,当然不在于车费便宜,而在于司机与乘客之间产生的社交关系,如果这两个从事金融的年轻人有了合作,就远远大于打车的价值。


前段时间看到沈攀老师朋友圈,和我所想的一致,把截图发出来,大家就更容易理解,Uber是在构架社区。




Uber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经营的产品是社交关系。未来是一个无社交不商业的时代,所以,我认为Uber的商业模式是具有前瞻性的,是超过目前所有互联网公司的。


基于“无社交不商业”的预言,其他行业怎么去颠覆创新?


我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比如说餐饮行业,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吃饭问题,而是和谁一起吃饭的问题

比如说酒店行业,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不再是睡觉问题,而是是否有机会和陌生人睡觉的问题


那么,饭店是否应该上线一个平台,只允许陌生人约一起吃饭呢?

那么,酒店是否也应该上线一个平台,让每个房客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其他房客呢?


我给出的这些建议,价值无穷。你也可以认为我在异想天开。


社群是未来商业的最大入口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如此


凡是,人不能类聚、物不能群分,他们则不快乐、不自由,就会有反叛的力量去打破这种状态!


比如笼子的鸟,一个同性恋生活在异性恋的世界里,一个向往自由的人考上了公务员。


互联网时代,首先从虚拟的空间来打破这种状态。


现实中无法倾诉的,可以在论坛社区里找到倾听者。


马佳佳说:有缘千里来约炮,只是她没有把这句话提炼成社群的精髓。社群就是这样的,互联网为社群打破的第一个突破口在虚拟社区,进一步,人类会跨国界跨地区迁徙,整个世界的组织形态将会彻底改变。


社群自古就有,国家、宗教、各种组织,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社群,一个个独立运行的生态系统。


但是在过去,社群的存在并非主流,并非刚需。


过去几万年,几千年,人类的刚需是安全需求、衣食住行需求,国家和商业系统才是主流。


在马斯诺需求层次论里,社交需求是人类第三个需求阶段,社交需求是爱、感情、和归属感的一个需求。




“互联网 ”,加号的两端是什么?


有人说,互联网 传统行业,如果深入去挖掘,我们就发现,互联网的核心是社群思维,传统行业的核心是产品。


互联网 ,就是社群 产品,产品型社群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一旦给社群加上产品,社群经济的巨大魅力就爆发了,社群就成了未来商业的最大入口。


罗辑思维,就是一个产品型社群,估值2亿美元,高过很多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无非是靠赚取节目费和广告费,使更多的客户带来更多的广告,而罗辑思维是建立和用户的关系。


罗辑思维的用户喜欢它、支持它、包养它、它有6万多铁杆粉丝会员,300多万用户,然后开设了罗辑思维的会员商城。



(这是李善友提出的,产品是1,社群是0,社群让产品价值倍增)


换一个思维,Uber有了足够的用户之后,能不能把用户聚在一起,搞社交?能不能针对会员开设商城?


这就是社群的思维,是社群时代的商业模式。


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比如说酒店行业,收入=客房数*入住率。想要更多收入,就要更多客房、更多酒店、更多人员和资源,客人走后和你有什么关系吗?没有!所以,你的生意只会变成更多的酒店,然后越来越忙,越来越累。


而社群时代的商业模式却不同,酒店的住客难道只睡觉吗?睡袍、被子不能卖吗?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下单,然后快递上门。


关注产品,你就只有住房这一个产品;关注人,可以有很多产品。


未来的产品利润会趋近于0,获取客户成本会越来越高,最大的壁垒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情感和时间将成为最大的壁垒。


社群与粉丝社群


商品经济之初,就叫商品经济时代。商品是最珍贵的,物质稀缺,以至于要搞计划经济,每个人只能被分配一点点资源。


没有人会抱怨说商品不好,能够买得到就是幸运,就怕排队买不到。


商品越来越富裕,以至于供应超过了需求。这个市场,才发现商品不珍贵,客户才是上帝。


现代的市场营销学诞生,只有一个使命,就是把过剩的商品卖给消费者。


随后,有了明星代言,有了明星产品,好的产品开始吸引了很多粉丝,粉丝因为信任明星,信任这个品牌而购买。


社群时代,整个市场营销体系会完全失效。产品唯一的销售方式就是通过社群、或者通过粉丝社群。


粉丝社群是社群的一个基本形式,粉丝社群是1对N的关系,数万粉丝和一个明星的集合体。而社群的高级阶段,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合。


C2B和B2C、罗辑思维、吴晓波书友会


过去的模式基本都是B2C或者,b2b2c,总之B总是排前面,商品在前,商家说了算。


有钱人去开设工厂,然后设置分销体系,有点品牌意识的搞直营店,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但是,现在,我们要扭转这种关系了,我们应该问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去生产。


按需经济才是未来的商业模式。


先考虑顾客的需求,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的全过程,就是C2B。


从罗辑思维来看,因为先有了300多万爱阅读的知识分子、白领、互联网创业者,于是罗辑思维商城开始卖书、卖公开课,卖其他相关的产品。


吴晓波是财经作家,吴晓波书友会遍布全国,但是书友们有一个困难?找不到合适的聚会地方,合适的咖啡馆,而且咖啡馆没有合适的书。于是,吴晓波发起了改造全国咖啡馆计划,咖啡馆和当地书友会合作,提供给书友聚会的地方,同时,按照书友会的要求去重新布置、装修、购置书籍等。


关于社群的一些思考


1.社群需要支持者。我为什么坚决剔除那些负面的意见,不留情面的把他们删除,甚至要删除所有好友和同学?因为,只有支持者能够让你走向成功,而不是反对者。这是个人以群分的时代,我们需要同行者。


2. 社群的真知要义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社群的创始人尽量不要做太多事儿,要让每个人去承担


3. 社群类似于宗教组织,他的构架有三部分,一是创始人、二是经典教义、三是宗教仪式。社群最不需要的是群,有人建个微信群,就自称建立了社群


4. 一个社群里,大家都认识创始人,那不是社群,那只是一个粉丝团,只有创始人死了,社群依然不减其价值的一分,那才是社群。


5. 让社群的人相互连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为此,我们必须构架起强大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有经典教义,让教义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要为社群建立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6. 社群最重要是人,最基本的构成也是人,于是筛选人进入社群是最关键的一件事。怎么筛选人呢?有人靠勾引,有人靠吸引。勾引得到的关系是不可靠的,高潮来得快,分手也快。


7. 社群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社群最不需要的就是商业模式,或者说,社群的商业模式是人。未来不会存在商业,如果我们要做长久的事业,就应该忘记商业,我们回归人类最真实的需求,人类面对世界的迷茫和无助感,他们在高潮之后的失落。


8. 什么是社群动力学?群体的行为是可控的,明白了这一点,让群体的行为在同一频率,你就掌握了社群动力学。


9. 有人说社群应该基于地理位置。我要说,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人类是随机分布在地球上的,你身边的人大多不是你的同类,你们彼此之间没有吸引力,迫不得已共处一室,为了迎合彼此而改变自己的心性。而社群是无地理界限的。


10. 最轻模式的社群是什么?就是我前面说的社群三要素:创始人、经典教义、社群仪式。经典教义不是要天天写文章,奠定现代社会理论基础的也不过几本启蒙作品,关键在于经典、经典在于简单、简单在于重复,反复重复,就是让教义深入人心的最好方式。

(来源/3W互联网深度精选 作者/孟尝君 转自/大数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社群是商业的未来!
我的微商思维及微商梦想
老板们常说的社群到底是什么?
如何能够保证一个社群成立之后避免走向衰弱?
创意经济的起源,互联网+文创的五种商业新模式
Uber背后的共享经济思考(点拾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