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穆先生 「国学概论」之书摘与名句
1. 国学概论 目次

弁言………………………………………………………………三

新版附识…………………………………………………………五

上篇

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一

第二章 先秦诸子……………………………………………三三

第三章 赢秦之焚书坑儒……………………………………七三

第四章 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九一

第五章 晚汉之新思潮……………………………………一三九

第六章 魏晋清谈…………………………………………一六一

第七章 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繙译……………一八七

下篇

第八章 宋明理学…………………………………………二一五

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二七九

第十章 最近期之学术思想………………………………三五九

[p1-2]



2. 弁 言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於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

  本书为便学课诵览,凡称引所及,以及辨证论难,均散入小注,而正文仅为纲要。读者须兼观并览,始得尽其意趣。

  本书於民国十五年夏开始编著,随讲随录,成七章;以兵乱辍讲而止。後三章於十七年春续成。前七章讲於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後三章讲於苏州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以後迄未增改。疏漏错失,为病实多。若蒙海内学人,赐以商订,极所乐闻。

  本书於第十章论最近期,特为中学生指示大体。於并世贤达,叙述恐多失误,疏漏尤甚,敬表歉仄。

  本人於编纂第三、第四章秦廷焚书及两汉经学时,友人施君之勉,通函讨论,前後往返十余通。开悟良多。讲学之乐,积久不忘。至今回忆,犹有余甘。特此附书,志永好焉。

[序p3-4]



3. 新版附识

  此稿成於三十年前,迄今回视,殆所谓粗识大体,未尽精微者也。其时中

  学校率有「国学概论」一课,此稿特为讲堂授课之用。听者尚能接受,并多兴发。此三十年来,中学程度,普遍低落。即上庠讲学,亦少总揽通观之功。则此书过而存之,亦未尝不可使治国学者知古今学术流变之大趋。商务印书馆赵君淑诚来书,欲将此稿重付流传,因将手边仅存之一部浏览一过,略校错字,邮以与之。

  本书第十章,涉及当代。当时以中学青年,皆好纵读新出杂志报章,尤喜分曹辩论,各抒己见;不得不略述大端,开示涂辙。而本稿属笔,在民国十五年夏,脱稿在十七年之春,所述则止於十三四年间。自此以来三十年,天翻地覆,赤祸横流,神州陆沉,固非作者当时所敢逆料。即篇中所叙学人,至今尚存者,其在当时,於此思潮流变,学术堕地之情,亦岂能逆料其一遂至此乎?

  此次再版,於本章原文,亦一仍其旧,绝不再加增删。此非谓当时叙述,便成定论。盖使读者获知三十年前人对其当时学术思潮之一种看法。此亦可作一种史料视耳。

民国四十五年丙申春钱穆识於香港九龙新亚书院



[序p5-6]

4 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言孔子者?固不必专一注重於後世之所谓六经也。 [p22]

5. 诗、书者?古人书籍之两大别也。不曰诗书?即曰「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而诗、乐 本包括於礼制之中。则古人学问?可以一字尽之?曰惟「礼」而已。其守礼知礼者则曰「史」也。故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 [p24-25]

6. 考孔子所谓「学」者?亦重在熟谙掌故?明习礼文。盖治掌故以明礼?习礼文以致用?固当时之学问然也。即孔子所以见重於时人者?亦惟在其知礼。然孔子之知礼?则异於人。人之知礼者以应世?而孔子则以矫世。 [P42-43]

7. 先秦诸子?截而言之?可分三期:

  孔、墨之兴为初期。当时所讨论者?质言之?即贵族阶级之生活?究当若何而始得谓之正当是已。

  陈、许、孟、庄为第二期。当时所讨论者?质言之?即士阶级自身对於贵族阶级究应抱若何之态度是已。

  此以下为第三期?当时讨论之中心?厥为士阶级之气焰与扰动?若何而使之渐归平静与消灭是已。

  故初期之问题中心为「礼」?中期之问题中心为「仕」?末期之问题中心为「治」。

[P58-59]

8. 盖囊括而言?先秦学派?不出两流: 其倾向於贵族化者曰「儒」?其倾向於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庆赏刑罚?原於儒; 道家言反朴无治?原於墨。故一主礼?一非礼。一主仕进?一主隐退。一尚文学?一主劳作。此当时学术分野之所在也。 [P67]

9. 周季之学?类别为三: 官史为一系。诗、书、礼、乐?即鲁人儒书为一系。诸子百家为一系也。诗、书、礼、乐?亦古代官书传统?与官史同为古文。诸子百家?则多晚出今文。文字已有古今?而实贵族、平民间一大分野也。 [P84]

10 大抵今文诸家?上承诸子遗绪?用世之意为多。古文诸家?下开朴学先河?求是之心为切。.............然汉儒今古文之争?其情实虽仅止此?而实中国学术潮流一缩影也。何以言之? 当春秋之季?孔子慨於「是可忍孰不可忍」?而梦见周公?自负後起?遂开诸子之先河?为学术之滥觞?是孔子之以「古」争「今」也。逮夫儒、墨攘臂?同言尧、舜?而庄周、韩非目击世变?痛论排抵?其极至於秦人?统学归政?焚诗、书?坑儒士?则又以「今」争「古」也。及乎汉兴?黄、老、申、商?厥势未衰?而公孙、董氏?重提古文?汉武从之?崇古黜今; 而今文博士?曲学阿世?自为一阀?别有古学?崛起相抗; 是同为以「古」争「今」也。东汉末叶?古学既盛?经籍之焰?势可薰天?会稽王充?独标异帜?讥切时俗?不蹈陈见?是又以「今」争「古」也。乃有嵇、阮?扇风扬波?清谈是尚?脱略礼法。玄风推荡?皈依西土。豪杰之士?远行求法?大造译事。虽往异域?辟新径?而实何异於有志之士之想慕夫唐、虞、三代之盛者? 是亦一以「古」争「今」也。及其达摩东来?禅宗继起?直指本心?不著一字?万千经典?如拨重雾?则又以「今」争「古」也。久而倦焉?则又返寻六经?而有濂、洛、关、闽之学?则复以「古」争「今」矣。然格物穷理?难免支离?鹅湖之会?异同既判?阳明一出?遂揭良知?则又以「今」争「古」也。自龙溪、泰州之後?疏决洪澜?掀翻天地?东林、崑山?递相挽掩?顾氏之言曰 :「经学即理学也。」则重为以「古」争「今」也。从此吴、皖朴学?蔚成风气?而常州一派?遂倡今文?康、梁因之而言变法?则又以「今」争「古」也。自此以下?迄於今兹?文艺思潮?波谲云诡?深识之士?惄焉忧之。或寻故国之文献?或究西欧之实业。要其崇实黜虚?舍我依人?将重为以「古」争「今」之势?则断可知也。学术之道?或反而求之於己?或推而寻之於人?「今」「古」之争?遂若循环而无端。彼汉儒恳恳?固亦无逃於此矣。 [p135-137]

11. 余尝谓先秦诸子?自孔子至於李斯?三百年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为「平民阶级之觉醒」。今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之觉醒」是已。此其端?肇自王充?倡内心批评之说?传统之尊严既弛?而个人之地位渐以襮著。又值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p167]

12. 风尚既立?流弊亦起。 [p176]

13. 然晋人之所谓「我」者?终亦未能见「我」之真也。何则? 晋人以「无」为本?趋向不立?则人生空虚?漂泊乘化?则归宿无所。知摆脱缠缚?而不能建树理想。知鄙薄营求?而不免自陷苟生。故晋人之清谈?譬诸如湖光池影?清而不深?不能具江海之观?鱼龙之奇; 其内心生活?终亦浅弱微露?未足以进窥夫深厚之藏?博大之蕴也。 [p180-181]

14. 论一时代之学术者?首贵乎明其思想主潮之所在?此固也。然参伍错综?有其新茁?有其旧遗?旁衍横溢?潜滋暗长於时代主潮之下?而与为推迁。逮夫时代变换?风尚翻新?则此潜滋暗长者?乃跃起而为新时代之归向。此又治学术史者所不可不知也。季汉以来?迄於魏晋?本内心批评之精神?而极於自我之发见?一惟以个人小己为归宿?此三百年间学术风尚之主潮也。於是而有两汉旧传之经籍?循此潮流而蜕化其面目焉。有印度新来之佛教?循此潮流而长养其势力焉。至於南北朝以下?隋唐一统?清谈既歇?而经学、佛教?遂平分学术之天下。溯其渊源?莫非流转滋长於清谈一派主潮之下者也。 [p187]

15. 故佛学之兴?其先由於汉儒说经?支离繁委?乃返而为内心之探求。接步庄老?体尚虚无。而机局转动?不能自已?繙经求法?不懈益进。驯至经典粲备?教义纷敷?向外之伸展既尽?乃更转而为心源之直指。於是以禅宗之过渡?而宋明学者乃借以重新儒理。其循环往复转接起落之致?诚研治学术思想者一至可玩味之事也。 [p214]

16. 言中国学术者?有一伏流焉?即阴阳五行家言是也。其说远肇古初先民?迷信传说?及六国邹衍?推附之以儒、道精义?而其学乃大成。迄於秦汉?方士、经生?相为结合?以迎媚时主?而其学乃大盛。东汉以降?儒术渐替?庄老代兴?而阴阳家言之依附滋长如故也。其时乃有道教之创立。 [p215]

17. 故自宋言之?当时所谓学术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禅林而已耳。盖儒术衰歇?自晚汉而已然。虽以传统尊严?制科所在?注疏词章?仅为利禄。粗足语夫学问之真者?转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长生久视之术?既渺茫而莫验?涅盘出世之教?亦厌倦而思返?乃追寻之於孔孟六经?重振淑世之化?阴袭道院、禅林之绪余?而开新儒学之机运者?则所谓宋明理学是也。 [p220-221]

18. 二程爱言工夫?不喜讲本体?又重内心之直证?而轻物理之研寻?较之濂溪、百源、横渠?彼则道家之气息为重?而此则禅味之功深也。此又宋学一转手也。

[p235]

19. 盖伊川之言致知?尚徘徊於内外心物之间?至考亭乃始断然主向外之寻索也。此又宋学一大转步也。然考亭谓:「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其愿宏矣?其志伟矣?而未可以骤几也。於是又自格物穷理一转而为信古人、读古书焉?又归其要於学、语、庸、孟之四书焉。盖朱子信心甚强?於四子书尤毕心尽力?遂以信古者为自信?熔铸众说?汇为一罏。言其气魄之远大?议论之高广?组织之圆密?不徒上掩北宋?盖自孔子以来?好古博学?殆无其比。而又能以平实浅近之涂辙?开示来学?使人日孳孳若为可几及。於是天下向风?而宋学遂达登峰造极之点。 [p253]

20. 余论先秦子学?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见」?则此六百年之理学?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盖自魏晋以降?虚无浅薄之个人主义既不足以餍人心?乃遁而求之於佛理。而佛之为道?虽有闳大幽眇之境?而其所持戒律?与其生活之方式?又与我先民历古相传社会家族所以维系永久之道格不相入?则终亦何以推行而无阻?亦复何以据守而自安? 於是繙经求法?所孜孜兀兀以得之者?仅亦以为参考之一说; 而修齐治平相生相养以善吾之生者?终且反求之於古籍。遂以心性说儒书?亦复时参阴阳庄老之言以自广。要其宗旨血脉所在?则与夫老、释者不同也。後世或专以 涉老、释为理学家病?亦岂为知理学之真哉? [p278]

21. 言清代学术者?率盛夸其经学考证。固也。然此在乾、嘉以下则然耳。若夫清初诸儒?虽已启考证之渐?其学术中心?固不在是?不得以经学考证限也。盖当其时?正值国家颠覆?中原陆沉?斯民涂炭?创钜痛深?莫可控诉。一时魁儒畸士?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坚长遯之志?心思气力?无所放泄?乃一注於学问?以寄其守先待後之想。其精神意气?自与夫乾、嘉诸儒?优游於太平禄食之境者不同也。

[p279]

22. 夫学术犹果实也?成熟则烂而落?而新生之机?亦於是焉茁。 [p291]

23. 凡一时代学术思潮之变迁?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从其後而论之?莫不有其递邅转移之迹?与夫盛衰兴替之所以然。若有大力挟之而趋?一时学者特入乎其括?循乎其机?随逐推迁?不能自主?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顾当其未变之先?与夫方变之际?则虽有大智?亦不能测其所将届。而其可变者?固若百其途而靡已也。 [p359]

24. 要之成周以降?则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一结集综整之期也。如风之郁而动?如时之积而消?先秦之际?诸子争兴?是为学术之始变。秦人一炬?古籍皆烬?至於汉室?国力既盈?又得为结集综整之事。至晚汉、三国、两晋以往?则又学术之一变也。隋唐盛世?上媲周、汉?则又为一学术综整之期。至於十国扰攘?宋人积弱?迄於元明?则又学术之一变也。满清入主?康、雍、乾、嘉之际?又一结集综整之期。至於今世变日亟?国难方殷?则又学术将变之候也。而其为变之兆?有已得而见者。余尝论先秦诸子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现」?宋明理学为「大我之寻证」。则自此以往?学术思想之所趋?夫亦曰「民族精神之发扬」?与「物质科学之认识」是已。此二者?盖非背道而驰、不可并进之说也。至於融通会合?发挥光大?以蔚成一时代之学风?则正有俟乎今後之努力耳。夫古人往已?其是非得失之迹?与夫可镜可监之资?则昭然具在。後生可畏?来者难诬?继自今发皇蹈厉?拨荆棘?开康庄?释回增美?以跻吾民族於无疆之休?正吾历古先民灵爽之所托凭也。学术不熄?则民族不亡。凡我华胄?尚其勉旃!

[p4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星:新国学与新经学、新子学
儒家是什么?
从史学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学的百年演变及其内涵
经史子集:从史学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学的百年演变及其内涵
国学热中的几个问题
【礼乐书院】经学、哲学与国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