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辽之间的一些小事(九) | 到底打不打西夏呢?
userphoto

2023.08.19 重庆

关注
上次说到,千里迢迢赶去支援西夏建设的宋人,多半是西北的读书人。 

西北的读书人比较淳朴,论文采,远远比不上擅长吟诗作赋的中原士人,所以在偏重文辞的科举考试中不占优势,总是落榜

落榜的次数多了,考生自然心生不满。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大批不得志的落榜士人纷纷投奔西夏,在李元昊的优待政策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西夏的发展添砖加瓦、出谋划策。

这些新移民中,最著名的当数张元

张元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到了西夏后,抛弃了本名, 和另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联手改名,一个改成“张元”,一个改成“胡昊”。

两人以“元昊”的名字在西夏各大酒馆题诗写作、乱涂乱画,借着冲撞国王名字的机会,成功引起了李元昊的注意。

李元昊派手下抓来了张、胡二人,质问他们:“为什么要犯我的名讳?为什么要来西夏?”

张元梗着脖子答道:“有的人连姓都改了,何况名字乎?

被当面嘲讽的李元昊不怒反笑,觉得张元是个有胆量的人,便把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

看到自己的国家没输出价值观,却输出了人才,宋仁宗气疯了,下令把张元的母亲、妻子和其他亲属羁押起来,借此向他施压。

为了消除张元的后顾之忧,李元昊精心安排部署,伪造了宋仁宗的诏书,令一队党项人乔装成宋朝狱卒,成功劫狱,张元的家人一个不少地接来了西夏。

阖家团圆后,张元彻底踏实了,成为了李元昊的头号国师。

在随后的屡次大战中,西夏国师张元都居功至伟,他比西夏人更痛恨宋朝、比西夏人杀了更多的宋人、比西夏人更希望宋朝灭亡;他用一己之力,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做“皈依者狂热”。


(名词解释:皈依者狂热 zeal of the convert —— 西方心理学家发现,在宗教中,新皈依的新教徒,往往比从小信教的老教徒更加虔诚、更加狂热;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在获取新的身份时,需要加大电量地自我暗示、自我催眠,才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

张元的奇葩事迹,后面还会讲到。总之,这位老兄后来看清西夏无法彻底灭掉宋朝的现实,非常不爽,把自己活活气死了。

两国交战,皈依者不少见,王继忠在宋辽之间两头忙活,也无非图个平安退休而已;狂热到这种地步,张元也是个少见的牛人。

言归正传,李元昊用了六年时间,完成了造字、改姓、剃发、换衣服、对外招聘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其中心思想昭然若揭——

重拾了西夏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发扬了西夏的民族特色,重塑了西夏的民族梦想
总而言之,西夏人打算搞事情了。

这么漫长的赛前热身,北宋难道没察觉吗?

答案很明显:北宋真的没察觉。

自从与辽国讲和,北宋国内一片歌舞升平,士大夫们忙着斗来斗去,对蠢蠢欲动的西夏人视而不见。
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曾对这种现象无力吐槽:

“还没和西夏开战的时候,士大夫中但凡有议论西夏局势的,都会被人嘲笑鄙视,认为他发疯了。”


就这样,李元昊从容不迫地做完了一切准备工作,在登基的第八年(1038年),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这一年,李元昊三十四岁。

辽、宋、金人因其在三朝的西部,多称之为西夏。从此,宋、辽、西夏三国,并肩立于中华大地。
称帝之后,李元昊派使者给仁宗送去一封有些难懂的国书,信里是这么写的:

“......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裁礼之九拜

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坦莫不称臣,张掖、交河咸稽首

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是期,山呼齐举......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


在华丽的外交辞令修饰下,李元昊的这封国书,自尊与自卑并存,狂妄与谦卑齐飞,翻译过来大概是下面这种四不像的样子:

“皇帝你好,臣是李元昊。

臣先带你回顾一下我们羌人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是北魏的皇帝,所以现在,臣称帝是具有正当性及合法性的。

顺便向你报告一下,臣这几年干了不少事,包括造字、设计服装、改音律、改礼制等等,就连西部诸族也都被臣整治得服服帖帖,争着劝臣称帝。

实在被他们逼得无奈,所以臣就立国称帝了,国号叫大夏,年号叫天授。

所以现在,臣想请你正式册封臣为南面之君,以后咱们就是邻国了,臣帮你好好守着西边的边境,和平共处,互利互惠,你看多好。”

宋廷上下哗然:反了,反了,西夏彻底反了。


从和契丹的交往史可以看出,北宋并不好勇斗狠,只要面子上过得去,他们的外交政策其实非常灵活多变,而且无论多么委屈、多么受气,他们总能自圆其说。
北宋之所以能容忍西夏的实质性独立,也只是图个君臣关系的虚名,方便向祖宗和天下人交待。

现在李元昊彻底掀桌,不愿意继续陪北宋演戏了。宋廷做不成鸵鸟,还丢了面子,非常生气。

北宋很生气,后果嘛,不太严重。


北宋叫停了和西夏的边界贸易,又张榜悬赏,只要举报、抓捕西夏间谍的,一律奖十万。

说到西夏的地下情报工作,真可谓草蛇灰线:光是李元昊每年派去宋辽送礼的使者,都往往身兼刺探情报的双重工作,民间的间谍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北宋朝廷的一举一动和思想状态,西夏方面都非常了解。北宋直到快开战了,才想起来抓间谍,有点太迟。
与此同时,按照惯例,北宋朝廷又开始了新一轮大吵架。
翰林学士兼开封市长胥偃代表群臣发言:

“如果立刻发兵讨伐西夏,太不讲武德了。咱们应该先派使者去问责,等到他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自知理亏的时候,再出兵不迟。这样才是师出有名的王师啊。”
先口头骂人的大方向定了,群臣们随后针对送来的西夏国书及西夏使者团的行为举止,展开了大型阅读理解活动
这倒也不怪宋人,李元昊的国书原本就自相矛盾,让这帮习惯咬文嚼字的北宋读者精神分裂。

冯道番外(下)
待到与冯道有类似经历的上一代都彻底离世后,新一代大宋道德脊梁们,批判起冯道“一臣事N君”的行为来,便毫无顾忌了。
和现代娱乐新闻里“先爆料,后反转”的程序不同,冯道早已死了,他的料还是那些老料,但是从上至下对他的评价却翻天覆地。
首先是来自最高层面的批判
相较于宋太祖时期对他评价的遮遮掩掩,在冯道死后大概一百年的时候,宋仁宗对他的功业和节操给予了全盘否定:
道相四朝而偷生苟禄,无旌之节。”
皇帝发话,把冯道的明哲保身定性为苟且偷生,把冯道的圆滑避祸定性为毫无气节。
既然大老板这么说了,士大夫们更加激动,纷纷发散思维。
冲在批判第一线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杂传》里,开篇就痛骂冯道,说他礼义廉耻一样都没有,应该学当时小说里的节妇,一旦被外男碰到胳膊,就断臂以示守节。
欧阳修还说,冯道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也从来不对君主劝谏。

事实上,冯道经常劝君王实行仁政、节制欲望和居安思危,还曾经劝住过企图屠城的契丹人,救了千万百姓的性命。
论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冯道的贡献估计比欧阳修的要大得多。
面对明显与自己结论不符的事实,欧阳修一面在史书里记载冯道的言行,一面找到了完美的解释——这些所谓的善行,都是冯道装出来的。
无论如何,欧阳修也算强行逻辑自洽了。
比欧阳修冲得更猛的,是大宋的道德标杆司马光
司马光这个人,学问很大,心眼却很小,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还热爱结党打群架,骂起人也一套一套的。
在欧阳修说冯道不如妇人的基础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加以发挥,“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最后,司马光总结道,“自古人臣不忠,未有如此比者”,直接把冯道排在了古往今来奸臣榜的第一名。

在欧阳修和司马光看来,皇帝一茬一茬地换,冯道等人却没有一茬一茬地为各位皇帝赴死,分明是十足的奸臣啊!
由于欧阳修和司马光在文坛和政坛上的崇高地位,也由于宋明以后理学盛行,标榜“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冯道从此在主流舆论里被贴上了“反复小人”的标签,一千年都没有摘掉。
好在,北宋还有一些比较客观的士大夫,比如——王安石
王安石相当推崇冯道,认为他“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委屈自己,成全百姓,堪称有大功德。
王安石秉承的是原始儒家“从道不从君”的忠节观,世界上道统最大,然后是民,最后才是君;为官做人,只需对得起道统和老百姓即可,管它一君一姓一家王朝的存亡呢。
可惜,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最终在政治上失败了。司马光等守旧派将他打翻在地,又踩上了数脚,连同他替冯道说话的事情,都成了罪状。


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原有的忠君观念上升到了“理”的高度。


理学家们毕生追求“理”,也就是“君臣父子之理”——他们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视为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种封建道德规范,在家庭关系中体现为,妇女要为夫家守节,子女要对父母愚孝;在君臣关系中则体现为,臣民要对君主愚忠效死,哪怕君主是个昏君。

相较于先秦儒家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理学的建构,使得对为人臣者的要求更为苛刻。“忠节”成了评价臣子的第一标准和唯一标准

打不过金人的南宋士大夫们精力旺盛,酷爱内斗,在痛骂冯道的同时,又把北宋灭亡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王安石的变法。
于是,已作古多年的王安石被挫骨扬灰,不但他的牌位被逐出了孔庙,为冯道说话也成了他的一大罪行。
其实,南宋文臣吴曾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为冯道辩护——
欧阳公论冯道乃壮岁时......盖欧阳公为史时,甫壮岁,使晚为之,必不尔也。”
翻译过来就是——
“欧阳修写文章骂冯道时,他自己适逢壮年,仕途得意,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倘若多经过几次命运的毒打,他的观点肯定也会改变的
不得不说,吴曾真相了。
近代以来,替冯道鸣不平的,还有李敖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说,“冯道在五代乱世里,不斤斤于狭义的忠奸观念上,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谁做皇帝,只要有利于老百姓,他都打交道......这比别的救国者对老百姓实惠得多了。”
可惜,在宋朝以降的传统士大夫眼中,“实惠”,好像恰是最无关紧要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光有多恨王安石:他打下的领土,一寸不要,全部送给西夏!
王安石争议最大的诗,被欧阳修、司马光称赞,几十年后却被赵构大骂:无君无父!
平庸的守成之君宋仁宗,是怎么变成千古明君的
从宋代两大文豪交锋?看文人的德行
从宋代几大文豪的交锋看文人的德行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和言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