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宋英宗继位,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大臣把曹太后抬出来,让曹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玉玺。
宋英宗这个人爱憎分明,可能也是年轻,宋英宗做皇帝才32岁,所以继位之后,对拥立他的公卿大臣很好,但是对后宫的宫女宦官很差,因为这些人在宋英宗做太子的时候就没少欺负他,所以宋英宗记仇,不高兴就直接打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宋英宗的疯病没有完全好。这些宫女宦官受不了了,于是跑带内侍任守忠那里去告状,任守忠不是什么好人,他原本就不喜欢宋英宗,在宋仁宗还活着的时候就没少告宋英宗的状,于是此人开始来回挑拨,到曹太后面前说宋英宗的坏话,然后到宋英宗面前说曹太后的坏话,这导致皇帝和太后之间关系越来越差。
要说宋英宗和曹太后之间,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矛盾,宋英宗在之前娶了曹太后的外甥女高氏,等宋英宗成为皇帝后,高氏就成为了高皇后,有一次曹太后说宋英宗身边的女人太少,想要高皇后给宋英宗多娶几个妃子,按照古代的伦理准则,很正常,甚至妻子应该主动帮丈夫去找小妾,但是这位高皇后不是一般人,不同意,还阴阳怪气地说:“我嫁的只是一个小官,不是什么皇帝。”这就是在讽刺曹太后垂帘听政,宋英宗没有实权。之前讲过,宋仁宗不是有一个遗腹子吗,然而等到宋英宗继位,一调查,发现这件事居然是假的,宋仁宗的那个妃子根本没怀孕,只是腹部肿胀,估计是吃多了,涨肚,这让宋英宗非常生气,宋英宗并不是像宋仁宗那种的仁德天子,所以对于把自己吓得提心吊胆的宋仁宗的那个妃子非常厌恶,要将她处死,但是曹太后出面阻止,认为皇帝刚刚登基称帝,就迫不及待杀先帝的妃子,容易让别人觉得这皇帝小心眼。因为这两件事,宋英宗和曹太后之间渐生嫌隙,曹太后很委屈,她觉得自己帮助宋英宗这么多,宋英宗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对她不好,现在宋英宗天天殴打宫女宦官,不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在向自己耀武扬威吗。其实这件事宋英宗不满主要在于他要掌权,现在只不过把曹太后推出去为自己遮风挡雨,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打压曹太后,把曹太后当做自己的垫脚石,这很残酷,冷血无情,但是政治就是这样,谁闲的没事天天讲儿女私情。
面对这种情况,曹太后感觉很无奈,于是经常把两府大臣叫过来,吐槽抱怨宋英宗的不孝,甚至动起了废立皇帝的打算,韩琦欧阳修很明显支持宋英宗,而富弼不表态,不说话,其实不说话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不支持曹太后。中国古代毕竟是皇权社会,而曹太后不过是一个刚刚垂帘听政的太后,和曾经的武则天吕雉相去甚远,所以武吕能做到的事,曹太后做不到,恐怕宋英宗也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和曹太后对着干。
曹太后很不爽,她要报复,那唯一的报复手段,就是不把手上的权力交出去,简而言之,曹太后不愿撤帘,反正你们要我垂帘听政的嘛,我就在这坐着,那任凭宋英宗怎么表现自己可以亲政,任凭大臣怎么劝说,曹太后就是不肯归政。在这种情况下,韩琦主动站出来,一开始韩琦到处宣传说自己要退休了,不干了,等宣传的差不多了,这韩琦就跑的去找曹太后申请外放,给他一个闲职,让他去养老退休,曹太后一听,就说:“你身为宰相怎么能退休啊,要退也是我退。”韩琦一听这话,立刻就跪地感谢曹太后,然后对着曹太后放了一大堆的彩虹屁,夸奖曹太后比东汉时期的马太后邓太后都了不起,然后大喊一声:“撤帘!”就这样,旁边的小宦官就跑过来拆帘子,曹太后这才感觉自己上了当,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黯然离开,在帘子撤掉的瞬间,韩琦看见了一闪而过的,曹太后落寞的背影。
就这样,在韩琦的帮助下,宋英宗总算亲政了,当然,到这一步还没完,毕竟在中国古代,名分很重要,名不正言不顺,宋英宗不过是宋仁宗万般无奈下的选择,那宋英宗肯定是不希望大家认为自己不过是命好才当上的皇帝,于是宋英宗打算从一件事情上入手,那就是自己亲爹赵允让的名分问题。
为了打好这一仗,宋英宗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就是曹太后,曹太后虽然撤帘了,但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以玉玺还在曹太后手上,于是有一次宋英宗主动到后宫去拜见曹太后,曹太后一听,不可能吧,皇帝还会来看我,千年等一回啊,宋英宗见到曹太后,就赶紧赔罪说自己之前精神失常,神志不清,做了很多错事,希望母后大人大量,能原谅儿子,曹太后也不是小心眼的人,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曹太后就说儿子你想多了,天下哪有母亲记儿子仇的,就这样,母子二人关系得到缓和,之后在大臣们得不断上书下,曹太后也终于交出了玉玺。
在完全获得权力后,宋英宗先是继续隐忍,曹太后垂帘听政一年,也就是说当时宋仁宗去世也就一年的时间,想要去宋仁宗化,还不是时机,宋英宗想要名正言顺,也不想落个不孝养子的骂名。在这种情况下,韩琦提出宋英宗的生父赵允让的名分问题,宋英宗说等给宋仁宗守孝期满了再说。
终于,守孝守完了,宋英宗算是给宋仁宗尽完孝了,那下一步,那第一步,就是清除异己,御史中丞王畴之前支持宋英宗亲政,于是宋英宗打算提升其为枢密副使,这立刻遭到了知制诰钱公辅的反对,宋英宗二话不说,立刻把钱公辅贬出朝廷,当时很多大臣还不适应,在宋仁宗一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这下刚说一句话就被贬,于是一大批大臣上书表示抗议,宋英宗选择罚款,给他们惩罚。三司使蔡襄,因为没有在之前宋英宗亲政问题上表态,被宋英宗排挤,蔡襄提出辞职,宋英宗想都不想,立刻答应,蔡襄外放。皇宫之内,宋英宗将任守忠外放,把所有自己和曹太后不合的责任全都推到任守忠的身上。
接下来,宋英宗就要正式开始讨论自己的老爹赵允让的身份问题了,这件事史称“濮议之争”,因为赵允让爵封濮王。当时对于赵允让的名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礼部官员认为,一个人不能有俩爹,那宋英宗作为宋仁宗的继承人,自然宋仁宗是他的老爹,那赵允让就是皇帝的伯伯,所以宋英宗应该称赵允让为“皇伯”。这一派意见宋英宗当然不会同意,于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这一派大臣认为,礼固然重要,但是情也很重要,礼得根源来自于情,如果对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那谈什么礼,所以这一派观点认为宋英宗应该称赵允让为“皇考”,考就是父亲的意思,《离骚》中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意思就是“我的老爹叫伯庸”。
宰相集团提出这个意见,立刻炸了锅了,那些文官谏官觉得,原本韩琦就通过强行撤帘的方式让宋英宗亲政来讨好皇帝,这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故意去违反礼制来讨好皇帝,于是谏官们开始拼命上书,说欧阳修韩琦就是小人。曹太后在后宫一看,哎呀,前朝闹得这么大,那不掺和一脚说不过去啊,于是派人呈递了一份手书到中书省,指责韩琦等人故意搞事情,违反礼制。台谏官一看太后都出手帮忙了,立刻加大火力,指责中书宰执都是一些豺狼奸邪。
没过多久,天降大雨,又闹起了水灾,要说这宋英宗那真是和水灾有缘,当初宋仁宗不肯立太子,官员就以闹水灾要求皇帝立嗣,现在又闹水灾了,于是大臣又说现在奸臣当道,所以才闹水灾。面对众人的进攻,欧阳修极力回击,但是韩琦却表现得相当淡定,不过随着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的加入,韩琦感到了悲哀,他说:“我对待范纯仁就像对待我儿子一样,怎么现在却弄得互相进攻呢。”
在这种情况下,宋英宗却突然拿出了一份曹太后签字的手书,上面写着同意宋英宗喊赵允让为“皇考”,而且还要尊赵允让为“濮安懿皇”,宋英宗顺势在第二天下诏,表示自己非常孝顺,太后说什么就是什么,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但是封其为皇帝这事,就算了吧,这也算是宋英宗对反对派的妥协了。
那为什么曹太后会突然同意让宋英宗称赵允让为“皇考”呢,这个就不太清楚了,按照南宋朱熹所著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中所说,宋英宗联合内侍宦官高居简,于当天请曹太后吃饭,然后灌酒,终于曹太后喝的醉醺醺的,宋英宗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件让曹太后签字,曹太后稀里糊涂就签了,其他大臣弹劾韩琦的奏疏也确实说了韩琦结交高居简等内侍的事情,就这么看确实很有可能是韩琦宋英宗联合内侍宦官暗算曹太后。
不管真相如何,此番绝地反击让言官们没有想到,于是以范纯仁为首的几个言官表示,要么把中书省全部官员罢免,要么咱们不上班了,辞职。宋英宗在对待官员方面表现得比宋仁宗强势多了,那跟你这么多废话,于是下令,将范纯仁等言官外放,之后宋英宗任命皇考派为言官,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威。对于反对派,除了司马光,一律外放,谁还有想外放的想法,尽管提,皇帝一定满足要求。
就这么看,宋英宗装的精神失常,但实际上是一个权术高手,想要玩弄权术,那就得强迫手下站队,抛出一个问题,让他们必须选,然后让大臣自己跟自己斗,那斗得差不多了,两败俱伤了,再收网,将异己清除,自己独掌大权。
宋英宗的政治斗争很成功,但是却完全破坏了宋仁宗时期建立的官员皇权相互制衡的局面,也可见宋仁宗时期这种制衡局面实际上是多么的脆弱,也就只有宋仁宗能够做到让大臣来限制自己的权力,一旦宋仁宗死去,这种限制很快就会被除去,对皇权的制约那就小得多了,这也让北宋时期的党争变成了一种传统,后世皇帝有样学样,党争越来越激烈,皇权越来越大,直到北宋灭亡。
不管怎么说,宋英宗通过濮议之争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皇权,那么下一步,他又会做什么事呢?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