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卡扎菲与丰田战争(二)



上回说到,乍得与利比亚在独立之后,都声称享有奥祖地带的主权。尽管一开始,乍得继承了法国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但是卡扎菲利用乍得国内持续不断的内战,在1973年介入乍得事务,占领奥祖地带全境,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卡扎菲为何要选择乍得来实现他的野心?为什么是1973年出兵而不是别的时候?本篇将对此作一简要叙述。

一、卡扎菲的非洲梦
 
世人言及卡扎菲,都将其视作是一个「疯子」、「刽子手」、「大独裁者」以及「沙漠雄狮」。简言之,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绿皮书」可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白。


诚然,卡扎菲的外交政策自有理想主义的成分在,但其背后也有一系列出于现实的考量。每一个政变上台的领导人都有原罪与恐惧,恐惧在于担心另一个「模仿者」的崛起。为此,必须塑造自身独一无二的形象,展现自身一往无前的魅力,突出自身的雄才大略。
 
那么,如何才能具体体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呢?无疑是胜利、胜利、不断取得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
 
卡扎菲极其重视对自己声望的塑造。和那个年代的许多革命领导人一样,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维持自己的声望,最终巩固自己的统治。卡扎菲在上台之后,一系列看似「理想过度」的外交政策,都是基于此。
 
卡扎菲一度对统一阿拉伯世界非常热心,但处处碰壁。1971年,卡扎菲和萨达特商议组建阿拉伯联邦共和国,但萨达特并不在意,计划流产。1973年,卡扎菲还希望与阿尔及利亚达成共识、组建邦联,亦遭挫折。
 
组建「阿拉伯共和国」屡屡失败被视为是卡扎菲理想主义外交路线的证据,但从卡扎菲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若是能够「推动阿拉伯联邦」的建设,对其提高声望、巩固统治极为有利。首先,「复兴阿拉伯」在底层民众中极有市场;其次,通过联合阿拉伯人的力量反对西方殖民、超越西方、走出第三条道路,亦是阿拉伯政治精英的共识。
 
不过,这种「聚众合力」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难以实现。且不说阿拉伯人,被视为「灯塔」的欧盟历经40年,尚且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更旷论在国际体系中那些能力有限的诸阿拉伯国家了。
 
卡扎菲一方面有着联合阿拉伯人的梦想,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野心也是驱动他实践的重要动力。1969年9月1日,卡扎菲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利比亚王室,将利比亚变成他领导下的共和国。
 
那一年,卡扎菲才27岁,只是上校军衔。年仅27岁就成功登顶,使其过于自信,乃至野心膨胀。他推动「阿拉伯联邦共和国」是想学纳赛尔,做新兴共和国的领袖,自然难如登天。
 
不过,在「阿拉伯共和国」的计划受挫后,卡扎菲依然没有忘记非洲。
 

谈及卡扎菲的身份,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是无疑是下面这些标签:阿拉伯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住在帐篷中的领导者、纳赛尔的崇拜者、一心要继承「纳赛尔」的遗志做一个阿拉伯人时代领袖的人……
 
很多时候,人们给他贴上的标签都将他划入「大中东」的范畴,忽视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那就是一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
 
卡扎菲在上台伊始就明言,利比亚不仅是阿拉伯国家的一员,更是非洲的一部分。他上台之后,除了推动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在非洲反西方反殖民过程中亦费尽苦心。当然,卡扎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利比亚在非洲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助其成为「非洲领袖」。
 
卡扎菲利用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赚取了丰厚利润,并将这一笔财富作为其扩张非洲势力范围的资本。他向中非的钻矿投资;将尼日尔、马里、塞内加尔等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游牧部落称之为「阿拉伯利比亚人」,唆使他们反对现任政府;他还插手乌干达内战,出兵保护阿明政权……
 
卡扎菲在非洲的多方布局与下手,都是为了满足其「非洲梦」。于是,近在咫尺且内乱不断的乍得自然成为了嘴边的肥肉,咬一口都不嫌多。

二、乍得的混乱局势
 
1973年,面对卡扎菲的攻势,乍得似乎毫无反应,也没有像样的抵抗。这一切都是乍得独立后长期内战所留下的祸根,也由此才引发了利比亚与法国在乍得国内的代理人战争。
 
法国在非洲本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二战后,法兰西孱弱的经济实力无法抵御殖民地诸民族的觉醒。在东方,它丧失了越南,在非洲,它失去了苦心经营半个世纪的阿尔及利亚。1962年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不仅宣告了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破产,也迫使法国修改宪法,改组为第五共和国。与此同时,随着法国在非洲掌控力的下降,法国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统治模式,改为间接的「代理人」统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乍得。
 
乍得本非一个国家,而是非洲中部地区一群游牧部落,其北方紧邻撒哈拉沙漠。跨越撒哈拉沙漠上的点点绿洲,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来到乍得南部的草原地带。他们不仅带来了物贸商品,也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乍得地区实际上分属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北方游牧区与聚集着非穆斯林族群的南方地区。


南北双方长期不睦,隔阂严重。北方的穆斯林一度自持文化优越,掠夺南方的黑人为奴,参与奴隶贸易。在法国殖民势力到来后,南方非穆斯林族群对法国的殖民统治表示欢迎,借此来抵御北方的穆斯林。而北方的穆斯林则视法国人为异教徒、殖民者,对法国的统治采取了敌视态度。
 
南北方的态度影响着法国人对乍得的殖民态度,致使法国人自己也将乍得分为两部分看待:南方是「有用的非洲」,而北方则是「无用的非洲」。法国对愿意与自己合作的南部族群青睐有加,让其参与自身的殖民统治,而北方的穆斯林则无此优待。
 
到了1960年代,伴随着法国渐退以及乍得的独立,乍得政府的军政大权自然就落在了长期与法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南部族群,首任总统托姆巴巴耶便是其中代表。不过,法国的退出只是表面上的,乍得军政系统极其依赖法国,乍得95%的政府预算由法国提供。
 
而法国对乍得的财政支持并不影响托姆巴巴耶的「政治独裁」。客观来讲,尽管如今人们视其统治为「独裁」统治,在那个历史时期,这种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新生国家走向中央集权的一部分,特别是要让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族群变成一个「国家共同体」,强大的中央是有必要的。只是,在走向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北方的穆斯林部族并未被纳入国家建设中去,而是成为了「异类」,被边缘化。为此,为了争夺话语权,夺取中央权力,1963年开始北方部族开始公然反抗政府军。
 
1965年,随着法军全部撤出乍得,南北内战全面爆发。1966年6月,流亡海外的北方部族领导人集团在邻国苏丹首都喀土穆成立了以易卜拉欣·阿巴查为首的「乍得民族解放阵线」,主张以武力推翻托姆巴巴耶政权,要求法国对乍得间接控制,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乍得。这一主张得到了利比亚、苏丹等国的支持。
 
1968年8月,托姆巴巴耶请求戴高乐派兵,军事介入摇摇欲坠的乍得局势,镇压民族解放阵线在北部的叛乱。同年8月,戴高乐向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派出一支1500人的部队,以稳定乍得的局势,帮助托姆巴巴耶打击北方的游牧部族。戴高乐认为,倘若一个北方的穆斯林政党的上台,不仅将彻底摧毁法国在乍得的影响力,还会威胁法国在原非洲殖民国家中的宗主国地位,彻底打破法国在非洲的统治。
 
在法国的军事干预下,托姆巴巴耶挽回了颓势,「民族解放阵线的叛乱」被镇压,局势趋于稳定。也就是在此时,一直在幕后提供军事援助的卡扎菲利比亚政权感到了危机感。
 
卡扎菲深知,一旦乍得南方的领导人得胜,不仅会将西方势力的前线直接推进到利比亚南部边界,从长远来看,亦会使其丧失在乍得北部穆斯林群体中的影响力。为了抢下先手,1973年,卡扎菲命令军队开进乍得与利比亚有领土争议的奥祖地区,实际占领了这片土地。
 
从本质上来看,卡扎菲此举是为了建立一个与法国势力之间的缓冲区。同时,占领奥组地区满足了他抢占实际利益的领土野心,以免长期干预乍得内战却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

三、卡扎菲军事介入的升级
 
随着卡扎菲派兵占领奥祖地带,利比亚干涉乍得事务也从「暗处」走向了「明面」。
 
卡扎菲不仅将直接面对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也要面临他占领奥祖地带所带来的「恶之花」——「民族解放阵线」的分裂。
 
那么,「民族解放阵线」的分裂究竟对卡扎菲的「非洲梦」产生了何种影响?且待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扎菲曾想统一阿拉伯称霸世界 吞并该国是第一步 还搞人种改造
利比亚
据说是卡扎菲遗族
最有能力统一利比亚的人,卡扎菲的继承者
一文读懂全球主要国家地缘格局(非洲篇)
卡扎菲的遗嘱(全中文首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