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找不到出处的宋辽金夏军事……13宋金农民战争
 

第七节  宋金农民战争

宋金时期,农民起义战争仍是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北宋时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南宋时期的钟相、杨么起义,金末红袄军起义等皆是其中规模较大者。从军事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山水寨防御作战的特点比较明显,这与宋金时期作战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

一、王小波、李顺起义

淳化三年(公元992 年),宋朝四川一代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是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灌县东南)人,向以贩卖茶叶为生。当时宋朝官府在四川设置“博买务”,垄断丝帛茶叶贸易,商人和官僚又相互勾结,操纵市场,使那些失去土地而依靠小买卖谋生的农民失去最后一线谋生的希望。王小波等振臂一呼,主张财富均平,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人,一举攻克青城县城。次年二月,又攻占了彭山县(今属四川),杀死县令齐元振。

恰巧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四川地区发生旱灾,人民衣食无着,纷纷参加起义军,王小波手下的队伍日益壮大。十二月,王小波打算进一步扩大起义军占领地区,首先引兵进攻成都西南的江原县(今四川崇庆东南)。其时宋西川都巡检使张玘领兵驻守该地。两军激战过程中,王小波身上中箭,仍不退缩,指挥起义军打垮了宋军,杀死张玘。不久,王小波也因箭伤过重死去。此后,起义军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首领,继续攻打各府州县城。宋朝各地官员慑于江原之败,慌作一团,只顾闭城自守。蜀州(今四川崇庆)、邛州(今四川邛崃)等城相继被起义军攻破。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顺军攻克川西重镇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同时派兵四出。在北至剑阁(今四川剑阁北)、南抵巫峡(今四川巫山)的广大地区内,除了几座孤零零的城池外,都被控制在起义军的手中。

起义军起义的消息传到北宋都城开封,宋朝决定派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领兵入川镇压。起义军在宋朝大军入川前,曾派数千人攻打入川的重要门户——剑门,结果人少力单,被守城宋军击败。但李顺没有再接再励,反而集中主力20余万人去攻打逃亡官僚地主聚集的梓州(今四川三台),顿乓城下80余天,这样就使得王继恩所部宋军主力通过剑门,迅速入川。王继恩入川后,没有直趋成都与起义军主力决战,而是先在川北各地镇压分散的义军部众,先后攻克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今四川阆中)、巴州(今四川巴中)等。起义军在失守上述州县后,从梓州撤围,宋军遂尾随追至成都城外。

当时成都聚集起义军10余万人,但他们毕竟缺少大规模守城经验。经过激烈战斗,宋军突破坍塌的城墙攻入城内,起义军战死者达3万余人,李顺在战斗中下落不明。

成都陷落后,起义军余部分成两支,分别在川东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一带和川西眉州(今四川眉县)一带活动,至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月,才被宋军镇压下去。但溃散在各地的小股义军仍退入险要山区,依险为栅,坚持斗争达三四年之久。

二、方腊起义

方腊是宋朝江南东路歙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家境贫寒,靠给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帮源里地主方有常当雇工为生。当时两浙地区信奉摩尼教的教众很多,教中平等互助,并奉汉代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为教祖。而北宋徽宗时统治者生活糜烂,为修复开封皇家花园,在两浙地区搜刮奇花异石,经运河运至开封,每10只船一纲,称“花石纲”。“花石纲”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为方腊利用宗教作掩护,发动农民起义战争提供了便利条件。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方腊所进行的“夜聚晓散”的秘密宗教活动被方有常发现,报告给官府。方腊得知这一消息,马上杀死方有常一家。十月,方腊举旗起义,并提出先攻占江南列郡、划江而守,抗击宋军,待中原有变,再发兵江北,统一中国的战略计划。方腊义军受到当地贫苦农民的热情支持,队伍很快由1000余人发展到上万人。

十一月,宋兵马都监蔡遵等领兵5000余人前去镇压。方腊利用敌人轻敌速战的心理,诱敌深入,在息坑杀死蔡遵等人,击溃宋军,乘胜以火攻占领青溪县城。十二月,起义军又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梅城镇)、歙州,歼灭宋东南第五将郭师中所部。接着,兵分4路,攻下杭州、宣州(今安徽宣城)、信州(今江西上饶)、湖州(今浙江吴兴)等东南重镇。各地农民也纷纷起兵响应,打起方腊的旗号,攻打各地城池。一时间,起义军众至百万,震动东南。

宋朝廷听到起义军起义的消息后,极为恐慌,匆忙调集驻淮东、荆湖、京畿及陕西6路富有作战经验的15万精兵驰赴江南,镇庄起义。宋军为防止起义军据有长江天险,首先抢占江宁、镇江等战略要地。而方腊在占领杭州后,没有急于进占江宁,阻止宋朝大军过江,反将兵锋南指,攻打婺、衢诸州,从而失去趁虚占领江宁的良机,让宋军毫无阻拦地渡江南下。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义军才开始向北进攻。方七佛部6万余人攻打秀州(今浙江嘉兴),在城下受到守城宋军和南下宋朝援军的夹击,不支而退回杭州。另一支义军八大王部在从歙县进军江宁途中,遭遇宋军刘延庆部,屡战屡败,向南退去。至此,方腊“划江而守”的设想落空,战略上陷入被动。

但是,当时义军还控制着大片地区,兵力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尚有能力与宋军周旋。所以,当二月宋军攻占杭州后,方腊组织力量于三月发动反攻。四月,又在衢州、睦州组织反攻。这几次反攻,给宋军以沉重打击,义军自身也伤亡惨重,且由于对方兵多势众,战斗力强,衢州、婺州相继陷落。义军根据地青溪的东南屏障尽失,方腊只好率部返回帮源,进行最后抵抗。四月十九日,宋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形成对帮源山区的夹击态势。西路宋军抢先向帮源的西部制高点门岭抢攻。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宋军强攻没有得逞,又派出精锐从小路上山偷袭,终于得手。二十四日,东、西两路宋军以纵火为号,进行夹击,义军20余万人腹背受敌,拚死搏斗,牺牲者达7万余人。战至二十六日,方腊等义军首领不幸被俘,后被解至开封英勇就义。

方腊被俘后,义军余部转入浙东继续作战。他们在平原地带作战失利后,又退入仙居山区和永康山谷,坚守村寨,一个洞(山谷)一个洞地与宋军展开血战。直到八月,起义军全被宋军镇压下去。

三、钟相、杨么起义

钟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杨么是鼎州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本名太,因年少被称为杨么。他们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的北宋末年。随着女真铁骑南下,北宋政权灭亡,江南城乡饱受金军、宋军和游寇的反复洗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钟相以行医为名,利用巫教为掩护,在洞庭湖周围几百里向贫苦农民宣传“等贵贱,均贫富”的道理几20余年,受到农民的拥护,为武装起义作了较为充足的准备。

建炎四年(1130年)初,宋王朝收编的一个溃兵土匪集团,在孔彦舟的带领下,窜扰洞庭湖区,闯入鼎州大肆屠城,抢劫财物,激起民众义愤。钟相趁机于二月率众起义,称楚王,建国号楚,迅速控制了鼎州、澧州(今湖南澧县)、岳州(今湖南岳阳)等地的19个县。孔彦周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派遣奸细打入义军内部,在三月发动突然袭击,里应外合,攻破义军大寨,义军领袖钟相被俘遇害。

绍兴三年(1133年)夏,起义军推杨么为总首领,号“大圣天王”,领导义军20余万人继续作战。杨么根据洞庭湖区港汊纵横、芦苇茂密、岛屿众多的特点,先后修建起70余座山水寨。山水寨一般依陆向水,陆路建有重城重壕,掘有陷马坑,并有人日夜巡逻埋伏;水路则“日夜使船巡绰”。起义军还建造了两三层楼高的大型车船,可载千余人,内装踏车,行驶速度较快,加上轻便海鳅船的配合,在洞庭湖水面占据优势。义军平时在寨内耕种饲养,战时青壮出战,老幼居守,一切井然有序。是年六月,宋朝廷派王躞领兵6万,镇压杨么起义军。他计划派兵从洞庭湖西水陆并进,迫使义军向东撤退,并派宋朝水军主力在洞庭湖东岸进行拦截,企图一举歼灭义军。是月上旬,宋军与义军在洞庭湖西岸激烈交锋,义军且战且退,退至鼎口(今湖南常德东)一线。此时,洞庭湖东岸的宋朝水军急于出战,义军也打算先发挥水军优势,击败其水军主力,以免腹背受敌。于是,发数只车船东驶诱敌。车船上不树旗枪,士兵也都隐藏起来。宋军误以为是义军在湖西作战失利,飘下来的空船,争先恐后跳帮抢夺。不料,车船上突然擂鼓呐喊,车船也突然转轮急驶,横冲直捣,将宋军大小数百只船,尽皆辗没入水。留在岸上的宋军,也被义军掩杀抄截,共计歼灭宋军万余人。战后,义军挥师西进,夜袭西路宋军,打得宋军退缩至德山寨(今常德南)不敢出战,听任义军控制洞庭湖面。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义军为保卫自己的庄稼和水利工程不被宋军破坏,派兵攻克宋军盘距的社木寨(今常德东),全歼寨内守军数百人。

宋朝廷眼看王躞连连失败,将其贬官3级,改派岳飞前来指挥镇压起义军。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岳飞抵达鼎州。他采用“以水寇攻水寇”之策,起用义军叛徒杨华分化瓦解义军,并在一些小战斗中用计击败义军,沮丧其士气。果真,义军重要首领杨钦等相继投降,带有将士3000余人,战船400余艘。当时,适逢大旱,洞庭湖水渐浅,岳飞派人用木头、杂草阻塞河道,使义军的作战利器——车船无法发挥作用。

六月,岳飞率军攻破杨么大寨,杨么赴水而死。但义军余部仍然在洞庭湖东岸山区设立山寨,继续坚持斗争到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

四、红袄军起义

红袄军起义爆发于金朝宣宗统治时期。当时,金朝廷在蒙古骑兵的攻掠下被迫南迁,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和众多官僚、贵族,更加重了对其统治下的河北、山东地区汉族人民的搜刮,社会经济矛盾空前加剧,人民纷纷聚义反抗。义军少者数万人,多者至数十万人。起义者均穿红袄为标志,故称红袄军。其中势力最大者,当推杨安儿、李全、刘二祖这3支义军队伍。

杨安儿是益都人,本名杨安国,一向以贩卖鞍材为生,人称“杨鞍儿”,遂自名为杨安儿。他早在南宋韩侂胄“开禧北伐”时,就开始起兵反金,后一度被招安。大安三年(1211年),再举义旗,攻州县,杀官吏,在山东地区影响很大。与他遥相呼应的,还有号称“李铁枪”的潍州(今山东潍坊)人李全所部。其时金军主力忙于对付南下的蒙古骑兵。至贞祐二年(1214年),金朝廷以公主嫁成吉思汗,并交纳金帛马匹等物,蒙军始解中都(今北京)之围而去。金朝统治者才腾出手来,派出最精锐的“花帽军”开赴山东,任命仆散安贞等为将,全力镇压红袄军。金军首先寻找杨安儿义军决战,在益都城外将其击败。但杨安儿领兵转攻莱州(莱阳),另求发展。金莱州守将和登州刺史见红袄军到来,皆忙不迭开城出降,慰劳义军。于是,杨安儿在此称王,“置官属,改元天顺”。接着,又发兵克宁海、潍州等地,准备反攻益都。七月,仆散安贞与其他几路金军合力进攻杨安儿,先后在辛河、莱州城外重创义军主力。九月,又攻克莱州,一些义军将领投降。杨安儿乘舟入海,被舟人所害,堕水死。杨安儿之妹杨妙真,号“四娘子”,勇悍善骑射,收集残部至磨旗山(莒州古城东南之马鬐山)与李全义军汇合,李全、杨妙真2人并结为夫妇,据险而守。但山东持续的粮荒与金军的不断进攻给义军造成极大不便,一些将领纷纷投降。李全等人于兴定二年(1218年)归宋,并接受宋朝所封的京东路总管之号。他还分兵袭击密州(今山东诸城),又说服张林等人以青、莒等12州归宋。但宋朝统治者封锁淮水,不许义军南渡,并在义军中挑拨离间,削弱其力量。

李全所部后来发展成为一股地方割据势力,将斗争矛头指向昔日友军。正大三年(1226年),李全攻克青州后,遭到蒙古军围攻1年之久。所部大小百余战,伤亡惨重,力有不支,终于次年投降蒙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王朝的南迁和人民抗金斗争(三)(156)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中国历史概述(七十五)——北宋(三)
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
方腊惨遭凌迟处死,老婆孩子被活捉,方腊起义究竟被谁镇压了?
历史上方腊起义因何爆发,又是如何平定的,方腊真是被武松生擒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