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消失的东北文明古国:史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一)

      小编在与一些辽沈民众回望东北历史时,发现不少人的东北记忆有近三百年的断片现象。如今在辽沈大地上广泛流传着隋唐东征辽东的民间故事。而在历史上,李世民东征是公元7世纪的事情。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短期分裂,宋朝终承一统。而富裕的宋王朝自始至终也未能踏足东北大地,东北先后为辽、金所据。但是,“契丹”是于公元916年建国,到947年才正式改国号为'辽'。那么,从8世纪到9世纪中叶两百多年时间里,东北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形呢?

        

       《辽东行部志》中有段话:“至于唐季,不能勤远,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传国十余世。当五代时,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竟灭其国,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这里所说的就是东北一个消失的古国——“渤海国”。它疆域最大时,北至现在的俄远东地区,南至渤海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东濒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西接蒙古草原。其国之强盛,连唐朝都不敢小视,称其为“海东盛国”,它也创造了史上著名的“海东文化”。渤海国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东亚历史上都极为重要,它一度把东北的开发开放和东北亚的交流融合推到过巅峰。它还与以后建立大金国和大清国的女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有人甚至把女真人直接视作渤海人后裔。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盛极一时而又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国早已消失在国人视野中了。但是,这个古国的历史遗迹遍布整个东北亚大陆,俄、朝、韩、日等国都在关注和研究它,仅日本东京大学就收藏有渤海佛像1200多件。相比之下,作为我们东北的古国,我们没有理由对它漠视。现在我们就拔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分期来窥视这个海东盛国的面貌。

        本期先介绍渤海国是怎么来的。

“营州之乱”与渤海建国

        我们就从隋唐东征开始说起。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589年统一中国。618年,李渊父子推翻隋朝,建立起最值得国人骄傲的大唐王朝。当时,长城以北尚有一些强大的民族,如奚、室韦、突厥、高句丽等。待稳住其他部族后,隋朝三征高句丽,却终告失败,并引来了灭国之灾。李世民有生之年也是三征高句丽(公元645年、647年、648年),亦未成功,终生遗憾。一直到他的儿子李治时期,唐朝才艰难灭掉高句丽(公元668年)。

 

        高句丽之所以强大,有众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另一个民族的鼎立相助(也可说是臣服、结盟),这个民族史称“靺鞨”。唐灭高句丽后,为了防止它东山再起,施行了规模庞大的迁民政策。大量的高句丽人被迁至内陆和他地,高句丽人也最终消失在了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之中。而作为高句丽的“帮凶”,靺鞨人也受到了同样处理。他们则被迁到营州,即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营州一直是中原王朝与东北民族、草原民族交界的敏感地区。唐王朝为了防止异族在中原滋事,就把大量异族安置于此。当时,这里不仅聚集了靺鞨人,还有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公元696年,营州都督赵文翙对异族残暴凌辱,激发了本就不安稳的民族矛盾。最终契丹人李尽忠叛乱反唐,杀死赵文翙,占领营州。此后,武则天先后派王孝杰、武懿宗等大将,并联合突厥、奚等军队,好不容易才平定叛乱。史称“营州之乱”。


 

        当时,营州的靺鞨人不愿卷入这场争斗,遂在首领“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的带领下,趁机返回东北故里。武则天则令契丹降奖李楷固等人率大军追击。追击过程中,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病故。关乎民族存亡的历史重担落在了乞乞仲象儿子大祚荣的身上,而历史最终垂怜了这位靺鞨才俊,在天门岭的生死决战中,靺鞨人取得了最终胜利。


 

        胜利之后,历史再次给了靺鞨人一次机遇。突厥再次叛唐,攻占妫州、檀州、定州和赵州等地(现在的北京和河北一带),契丹、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从中原到东北的陆路通道被切断,唐朝也忙于镇压突厥叛乱而无暇东顾。大祚荣乘机率众到达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终于公元698年,在东牟山下(今敦化城山子山城)建立“震国”政权。


        为了求得初生政权的存续,大祚荣最初遣使突厥,结为盟好,成功阻断了唐朝的东北通路。并与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友“新罗”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争取了一段发展壮大的和平时期。

         

        武则天去世后,突厥人对震国横征暴敛,靺鞨人最终无法忍受,遂又希望改善同唐朝的关系,以期得到唐朝的支持和保护。新上任的唐中宗李显也恰有修好之意,以使靺鞨人来牵制突厥。于是,公元705年,唐中宗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慰。为了表示诚意,大祚荣也派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到唐朝长安,入侍留为宿卫。

 

        公元710年,历史再次改变。唐朝宫廷政变,李隆基铲除韦后集团,推动老爸李旦即位,两年后,李旦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唐朝开始进入“开元盛世”。期间,突厥默缀可汗也向唐称臣。于是,李隆基在713年派遣崔忻以摄鸿胪卿的身份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受忽汗州都督”(《旧唐书》)。从此,靺鞨和震国的名号不再使用,“渤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当时的羁縻政策来说,“渤海”政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政权,它拥有独立的军队、领土、外交,同时又被编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中,成为唐的藩属国。 

立于吉林省敦化市渤海广场上的崔忻塑像。有人称其为东方的“张骞”


立于吉林市龙潭山上的大祚荣受封场景塑像


        公元719年,大祚荣病故,唐玄宗下诏追赠他“特进”官职,并赐帛500段。还派使臣吴思谦前往渤海国吊祭。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并让儿子“就市交易,入寺礼拜”。凭借着与唐朝建立起的密切关系,使得盛唐文明源源传入渤海国,快速确立了靺鞨在东北亚诸多民族中的优势地位。遂后,他采取召引和征服等政策,统一了鸭绿江两岸、松花江、牡丹江一带的其他民族。最终“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旧唐书》),声名赫赫的“海东盛国”自此有了雏形,历史上著名的“海东文化”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渤海国:被强行纳入韩国历史的“海东盛国”
渤海国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女真(一)
渤海国的盛衰,从发展兴盛到衰落灭亡的海东盛国——朝鲜简史
一个逃亡路上建成的国家:渤海国的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