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西班牙历史|4.解读在西班牙的阿拉伯王朝

阿卜杜拉赫曼怎么实现了建国大业?

时间轴:公元8世纪

安达卢斯的全盛时期

如今到西班牙的游客,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游览名胜时,常会发现当地一些古老宫殿,洋葱头的清真寺,半圆形的马蹄拱,方方正正的额敏塔。似乎带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子,更有地方的装饰上写的是古兰经的经文。那么西班牙和阿拉伯是不是有内在联系呢?

不是很熟悉娱乐圈,但我看很多西班牙名人的长相,比如演员佩内如普·克鲁兹、安东尼·班德拉斯,都是一副闪含人的样貌,尤其班德拉斯,在《黑金》中演阿拉伯人完全不需要化妆,鼻子都是天然阿拉伯的鹰钩鼻。至于西班牙球员:哈维、劳尔。

705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或译为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登基,他开启了阿拉伯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对外扩张。

在东方,瓦利德一世手下大将古太白征服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锡尔河),将倭马亚王朝的黑色大纛插到了大唐的边境上,同时印度河流域也被阿拉伯人征服,被征服地区开始伊斯兰化。

在西方,阿拉伯远征大军在埃米尔穆萨·本·努赛尔的率领下(埃米尔一词是阿拉伯语,此处意为总督),开往突尼斯以西的北非沿海地区进行征服活动。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西哥特在西班牙统治了300余年,公元705年,中国神龙元年,武则天在长生殿还政给李唐王朝,而同一时期,在今天的叙利亚,伍麦亚王朝统治后期,时局动荡,宫廷内斗频仍,无暇顾及民生,使得用马格里布,也就是今天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东到呼罗珊的帝国全境发生大规模的叛乱。

阿拔斯家族的阿布·阿拔斯,成为了联合反抗力量的领袖,750年,率军击溃了伍麦亚王朝的部队,攻占了首都大马士革,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阿拔斯王朝由此建立。中国古籍称之为“绿衣大食”,大食是中国古代阿拉伯民族的称呼。

我们先说说哈里发是什么?哈里发是阿拉伯国家的最高首领的称呼,一手掌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阿拉伯国家分为下辖的行省,行省的省长称为埃米尔,意思是酋长。而阿拉伯王朝的第一重臣叫做瓦利,大概相当于我们的宰相。

阿拔斯掌权后,阿布·阿拔斯摆下宴席,邀请伍麦亚家族成员共80多人,商议和谈,在宴席上,刀斧手应阿布·阿拔斯的指令,跳出慕帘,赴宴的伍麦亚家族成员全部身首异处。这是中东版的鸿门宴,伍麦亚家族和阿拔斯家族同为先知默罕默德的古莱氏家族的分支。伍麦亚王朝第十位哈里发希沙姆的孙子,年仅20岁的阿卜杜拉赫曼看到危险,一骑轻骑,率先逃走,幸免遇难。而其他伍麦亚皇族的后代都遭到清洗和屠杀。

阿卜杜拉赫曼逃出巴格达后,游过幼发拉底河,一路隐姓埋名,没有食物的时候,就沿街乞讨,沿着巴勒斯坦,并横跨了整个北非来到了摩洛哥的休达,找到他的舅舅。他舅舅是当时柏柏尔的领袖,收留了他,于是,他终于安下身来。

柏柏尔人是北部非洲的一支游牧民族,比中东穆斯林信奉更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善骑马骑骆驼,沙漠行走,蒙着黑袍,圆月弯刀。我们可以理解为更“广义”的穆斯林。而后来西班牙人所说的“摩尔人”,是入侵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以及北非柏柏尔等穆斯林民族的统称。

从此,阿卜杜拉赫曼在柏柏尔人的营寨里,一心希望光复重振伍麦亚家族的宏图伟业。

要复国,首先要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当时的西班牙已经是西哥特末期,西哥特国王万巴在位时期,阿拉伯人就不断侵扰西葡半岛南部。当时的西哥特王国日益衰落,政治腐败,王权与贵族、教士之间矛盾不断,地方暴乱频仍,边界连年战争。民众不堪忍受,犹太人常年受到排挤,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此时,伊斯兰教传入北非,灿烂的阿拉伯文明开始滋润北非这块贫瘠的土地。北非各部族多种文化也开始渐渐融到一起。711年,阿拉伯大帝国辖下的北非部族中,有个71岁的老军阀,叫穆萨,他就看到时机,试探性的跑到海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看了看。

看到有机会,穆萨就派他的手下大将,一个柏柏尔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áriq ibn Ziyad),率领着六千五百名柏柏尔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塔里克占领了卡尔佩山后,用自己的名字,把这座山更名为“塔里克山”,翻译成西班牙语就是“直布罗陀”,今天分隔欧洲、非洲的直布罗陀半岛就是这样命名的),在本岛登陆了。登陆后,他做了一件和西楚霸王一样的事情,就是破釜沉舟。结果,这支没有了退路的北非穆斯林军队迅速占据了半岛的南部地区。由于哥特王朝和北非部族之间素无往来,所以继续沿用罗马人的称呼,将这些北非以及阿拉伯的混合民族统称为摩尔人(后来更是将菲律宾、印尼等地的穆斯林也一并成为摩尔人)。

西哥特末代国王罗德里格,急忙率领25000人部队前来迎战。在今天贝蒂斯的瓜达莱特一战(Batalla de Guadalete)中,塔里克大破末代国王罗德里格的军队。而穆萨则攻下了塞维利亚、在托雷多同塔里克会师,并继续进兵萨拉戈萨。阿拉伯军队兵分两路向西北方向进发,横扫阿拉贡、莱昂、阿斯图里亚、加利西亚,一直达到阿斯托尔加,达到了今天法国的领土,要不当时法兰克人的加洛林王朝看阿拉伯人来势汹汹,急忙派重兵抵御,才停下了阿拉伯人继续进兵的脚步。

倭马亚王朝在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决定继续北上,翻过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不过这次他们被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即铁锤查理)率领的法兰克军队在图尔战役中击败,阿拉伯军队主帅阿卜杜勒·拉赫曼战死沙场。

图尔战役为何失败?


一、来自北非的他们在翻越寒冷的比利牛斯山时疲病交加;

二、法兰克毕竟比没落的西哥特王国要厉害许多

三、自己背后还有大量的城市需要驻军,摩尔人的前线实际兵力相对不足。

这三大主因,导致摩尔军队在图尔战役惨败,失去了向西欧发动全面进攻的第一次机会。经过几年的修整,摩尔人准备再度向法兰克进军。可是,欧洲人似乎真有上帝的保佑。每逢大难,匈奴王阿提拉也好,蒙古拔都的大军也好,蒙古帖木尔的雄狮也好,还是突厥人也好,都是眼看要打下欧洲了,背后却出了问题。不是国王被刺杀,就是老国王死去,大家需要回去争王位。八世纪时的法兰克人同样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倭马亚王朝统治中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大马士革,无力往西班牙增援,其在伊比利亚的势力因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翻过比利牛斯山脉北征西欧。

描绘图尔战役的油画,左侧骑白马高举战斧的即为查理·马特,右侧远处的是阿拉伯军队主帅阿卜杜勒·拉赫曼(是役阵亡)。

占领西班牙后,穆萨成为了西班牙的第一任瓦利,我们记得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把西班牙称为“伊斯巴尼亚”(Hispania),阿拉伯人来后,又为西班牙换了一个名字,在阿拉伯语中,称之为“安达卢斯”(Al-Ándalus)。占领西班牙后,穆萨回大马士革履职,不过,因为后来得罪了伍麦亚的皇帝瓦利德一世,他的晚景很惨,被抄家,而且入狱,出狱后这位昔日显赫一时的北非总督和西班牙总督,竟然沦落麦加街头,穷困潦倒,死于麦加。这是后话了。

穆萨把西班牙留给了他的儿子阿齐兹(Abd-el-Aziz),但是刚占领的这片西班牙土地,并没有坐稳。因为什么呢?当时占领军里,有阿拉伯人,有柏柏尔人,阿拉伯贵族歧视人数占优的柏柏尔将领,分配耕地时,柏柏尔人只分到了最贫瘠的土地,柏柏尔人不满,于是导致柏柏尔人大规模叛乱,阿拉伯人凭借从大马士革调兵,才平息了这场叛乱。但两个族人也埋下了兄弟阋墙的祸根。从穆萨到最后一任瓦利优素福(Yusuf ibn Abd ar-Rahman al-Fihri),一共经历了22任短命的瓦利,有的上任不到几个月。

阿卜杜拉赫曼来到北非时,他面临的西班牙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所以,阿卜杜拉赫曼自然就放眼这一片大好河山。

这个过程中,阿卜杜拉赫曼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在他到了北非暂居下来之后,他就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与柏柏尔部族、以及也门的军阀结成了联盟。所以我们看,要做成事业,第一步先要有自己的同盟。最开始,跟着他逃亡的,只有他的一些亲信,其中有一个他身边的亲信,名字叫巴迪(Badr)。有个身边一些人支持还不行,他派遣巴迪暗暗潜入西葡半岛,去寻求原来支持、同情伍麦亚家族的这些阿拉伯人,他作为同一家族,又是皇族,逐渐就得到了这些氏族的支持。

积蓄了这些力量以后,755年,最后一任瓦利优素福退守到萨拉戈萨,阿卜杜拉赫曼认为时机成熟了,他率兵登录西葡半岛的阿尔姆涅卡(Almuñécar),并且自封为埃米尔,也就是酋长。驻扎在南部安达卢西亚的图卢士城堡(castillo de Turrush),就在当地招兵买马,准备进兵塞维利亚。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兵家必争之地,优素福也看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当时瓜达尔基维尔河涨水,两军都互相无法渡河,他们就沿着河的两岸,同时向塞维利亚进军。但是看到自己的队伍疲惫不堪,而对方的气势正盛,阿卜杜拉赫曼感到这样不是办法。那怎么办呢?他于是佯装派人去找优素福和谈,但不是真的和谈,他只是在等待,等待找到瓜达尔基维尔河退水的时候,同时麻痹敌人。他为了假装表达诚意,给优素福的部队送去牲畜,犒劳优素福的军队,而就在当晚,他等到河水落下的时候,率领三千骑兵和两千步兵,给优素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阿卜杜拉赫曼的部队有阿拉伯人、柏柏尔人,还有也门人,这些也门人是他的外部同盟,所以他们就害怕万一战败,阿卜杜拉赫曼带着他的亲信阿拉伯人逃跑,不顾这些也门人。听到这些传言,为了打消部队的顾虑,阿卜杜拉赫曼亲自把他的高头大马换下,自己骑着一头部下签来的骡子,和也门人在一起战斗。这下部队的士气非常高昂,一天之内大破优素福的部队。

胜利后,阿卜杜拉赫曼就在科尔多瓦建立了科尔多瓦酋长国,自封为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建国后第一件事,他首先建立了自己的一支禁卫军,人数有4万人,保证各派系之间不起争端。同时,广为任用各宗教的人仕,包括天主教、西班牙人、法兰克人、奴隶、柏柏尔人,同时释放奴隶,任用奴隶,表示任何社会阶层的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到我这里,我给予重用。他独揽大权,但也亲自过问民意,每周他都召见一次平民,询问他们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反映。他鼓励开展农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兴修水利,建设城市,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时期。

同时,阿卜杜拉赫曼宣布脱离了阿拔斯王朝,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称科尔多瓦酋长国。王子终于成功复了国。之后,他想到反攻大马士革,但是阿拉伯人打了几场内战后,互有胜负。于是,虽然阿拔斯家族对他有灭族之恨,但他也看到,现在还必须积蓄以国家的力量还不足以与伊斯兰正统抗衡。所以在政治、军事上独立,但是他在宗教上,依然奉阿拔斯王朝为正统。当然,双方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

当时,这两国和中国都有友好的商贸往来,所以,中国称大马士革哈里发国为绿衣大食,称科尔多瓦哈里发国为白衣大食。争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大规模战争虽然平息,可是彼此之间出于不同的教派信仰和世俗的功利,内部小规模的冲突不止。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也失去了实际的中央控制权。下面分裂成众多的泰法(相当于诸侯国)。他们虽然都对哈里发称臣,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彼此攻伐。

785年,阿卜杜拉赫曼下旨在西哥特时期,科尔多瓦旧教堂的基础上,兴建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让科尔多瓦成为当时,与耶路撒冷、麦加齐名的世界三大伊斯兰教圣地。这所清真寺总长179米,宽129米,规模宏伟。

阿卜杜拉赫曼死后,国家经历了七任酋长,到了公元929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时期,改称哈里发,也就是伊斯兰国家的最高领袖。标志着与大马士革的彻底决裂,史称“科尔多瓦哈里发国”,阿卜杜拉赫曼三世也是一位雄才大略、有野心、有抱负的君主。他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一方面他训练海军,控制北非霸权,向东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恢复外交,互换时节;另一方面,大举北伐,对北部基督教王国形成大军压境、咄咄逼人的态势,任何一种军事、经济的强大,就会带来这种文化的强势。随着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的强盛,科尔多瓦成为世界大都市和伊斯兰教活动中心。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的威名也传遍了整个穆斯林世界。

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的繁荣,一直维持到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的孙子,直到年仅12岁的希沙姆二世即位,由于国强主弱,重臣曼苏尔篡位,才导致哈里发国的衰亡,从而走向了割据时代。在阿拉伯帝国末期的泰法割据时期,一度出现了20多个诸侯国,互相攻讦,冲突不断。导致了阿拉伯王朝走向了衰亡,一直到最后一个阿拉伯国家格拉纳达王国被基督教王国所灭,柏柏尔人建立的两穆王朝登上历史舞台,中间历时78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留下了很多美轮美奂的建筑宝藏,今天如果我们去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参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赫内里费、阿尔拜新,都会感慨于这种文明的交融。在历史上的阿拉伯,曾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那个时候他们容纳基督教、犹太教,当时反而是基督教比较保守,经常发生驱逐穆斯林、驱逐犹太教的事件。所以,任何一个文明,强盛都伴随着开放包容,保守都伴随着落后动乱。今天有些国家撑起反对保护主义的大旗,一个文明走向保守、封闭的时候,往往也是这个文明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不能不给我们一些反思。

两“穆”王朝

是指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灭亡后,西班牙陷入了多个“泰法”割据的时代,来自于北非的两个柏柏尔人民建立的王朝:穆拉比特(Almoravide)、穆瓦希德(ALMOHADE)曾在西班牙短暂统治。


穆拉比特是11世纪初,北非柏柏尔部落的军阀亚辛(Abdullah ibn Yasin)在摩洛哥建立的,统治西班牙到1146年。他们是信仰更加纯粹的伊斯兰教,推崇更加原教旨的古兰经教义,在修道院进行修习,同时研习兵法。1061年,优素福·塔什芬(Yusuf ibn-Tashfin)夺取了他叔叔奥马尔(Abu Bakr ibn Omar)的军事领导权,自封酋长,逼死奥马尔后,成为了穆拉比特的世俗领袖(穆拉比特另有宗教领袖)。1090年,穆拉比特击败了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同族:割据的各个泰法国,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建立了穆拉比特王朝,定都马拉喀什,领土包含今天的摩洛哥、西班牙南部、阿尔及利亚西部和巴利亚里岛。1046年被基督教王国击败,丢失了西班牙,西班牙又一次陷入泰法割据,史称“第二次泰法割据”。


12世纪,北非柏柏尔人的另一个部落:穆瓦希德在摩洛哥崛起,攻陷了马拉喀什,再次统一了西班牙各部泰法,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等地。1212年,在托洛萨·拿瓦(Las Navas de Tolosa )战役中,被几个基督教王国(里昂、卡斯蒂亚、阿拉贡、纳瓦拉)组成的联军大败,溃逃回到北非。自此,基督教王国占领了半岛大片土地。

博阿迪尔(BOABDIL):最后一位阿拉伯王子

穆瓦希德溃走北非后,两“穆”王朝结束。西班牙又一次陷入泰法割据,史称“第三次泰法割据”。


其中尚最有影响力的是格拉纳达的泰法,在此建立了格拉纳达的奈萨尔王国。

穆罕穆德十二世博阿迪尔(BOABDIL,是格拉纳达割据最后一个阿拉伯君主。小王子出生在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他的父王哈桑给他取名博阿迪尔,在阿拉伯语意思是“宝剑”。1482年,由于对高额税收不满,阿尔拜辛起义。博阿迪尔为了维持这个小政权:格拉纳达的奈萨尔王国,一方面需要应付人民的不满,一方面要抵抗已经几乎统一整个半岛的卡斯蒂亚王国(在“天主教双王”统治下)。不断发生内乱、外患,他的其他皇族的叔叔也想篡夺王位。在这样的交困下,奈萨尔小王国已经无力抵抗,小王子在1492年投降了天主教双王。伊一费二两口子把他封在阿尔布哈拉(Las Alpujarras),这里离格拉纳达城只有12公里,能从远处遥望到他出生的皇宫,天主教双王把所有阿拉伯皇族都迁往这里。据说走出格拉纳达海边,到了出城的最后一个港口,这是最后能望到阿尔罕布拉宫一眼的地方,博阿迪尔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丧失了阿拉伯皇族的所有荣耀……就因为你善于像女人一样哭,所以无法像男人一样打仗。”今天,这个小码头,还被称为摩尔人叹息码头(el Suspiro del Moro)。博阿迪尔在这个雪山下的小城堡生活到1520年,过着恬淡隐居的生活,每年春天,雪山上融化的雪水直接流到村庄里。之后,天主教双王准许他回到北非养老,他1527年死于北非。格拉纳达奈萨尔王国还有一些残部,一直反抗到1570年。

后记

几年后,就发生了基督教国王背信弃义,撕毁盟约的事情。滞留半岛的摩尔人被有组织的迫害。又过了几年,皈依了基督教的摩尔人(被基督徒称为摩尔斯科)也受到各种歧视和迫害,终于也被逐出了半岛。现在,摩尔人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国名的意译就是摩尔人的土地),在摩洛哥、突尼斯和撒哈拉周边各国也有少量人口。

阿拉伯人在半岛的兴盛,是源于开放。

阿拉伯人的衰落,是因为宗教分崩离析和家族内乱。所以,思想要统一,家和万事兴。

摩尔人的帝国分崩离析,互相之间毫无接应。基督教的国王们则只需要说声,“为了上帝”、“抢来的土地和财富一半归你们”就可以组织起数量庞大的“义兵”。前一句,用来证明他是国王而不是土匪;后一句,为了防止十字军和骑士团们一哄而散。这两句话一说,基督教国王的军队将迅速壮大,百夫长可以做千夫长,千夫长可以做万夫长。所以,整个的战况基本就是基督教国王一声呼号,聚来许多人马,法兰克人、德意志人、西西里人等等,什么都有。于是,摩尔人在半岛建立的被称作安达卢斯的大区渐渐被蚕食殆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里发国家建立:阿拉伯入侵之后
【阿拉伯古代列国志】后倭马亚王朝(下):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第四节西班牙
西哥特国王列表
摩洛哥的历代王朝
掠影西葡(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