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

【作品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


【原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出处:《左传》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臧哀伯③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④,大路越席⑤,大羹不致⑥,粢食不凿⑦,昭其俭也。衮、冕、黻、珽⑧,带、裳、幅⑨、舄⑩,衡⑾、紞⑿、纮⒀、綖⒁,昭其度也。藻率⒂、鞞⒃、鞛⒄,鞶⒅、厉⒆、游⒇、缨(21),昭其数也。火、龙、黼、黻(22),昭其文也。五色比象(23),昭其物也。钖、鸾、和、铃(24),昭其声也。三辰旂旗(25),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26),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27),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28)?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29)!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30),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①郜: gào,去声。 1。 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春秋时为宋所灭。 2。 姓。

  ②太庙:天子或诸侯的社庙。

  ③臧哀伯:鲁大夫。臧喜伯之子。

  ④清庙:周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取肃穆清静的意思。

  ⑤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越席: 越地产的草席。 (可能就是今天宁波地区的蔺草席子吧?)也有人认为,越读huó,是结蒲草为席。

  ⑥大羹:肉汁。不致:不另加调味品。
⑦粢: zī,阴平,谷类总称。凿: zuó,去声,舂糙米为精米。不凿:不再加工。
⑧衮: gǔn,上声,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祭祀宗庙时穿的礼服。冕:礼帽。黻: fú,阳平。 通“韨”,古代祭服的蔽膝,皮革制成。珽: tǐng,上声。帝王的玉笏,即大圭。
⑨幅: bī,阴平。绑腿布,行縢(téng,阳平)。
⑩舄: xì,去声,通“舃”。古代的双层鞋,布底下面加块木头以防水防泥。
⑾衡: 系帽子和发髻的横簪。
⑿紞: dǎn,上声。古代帽子上用来系瑱(tián,去声,古人帽子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的带子。
⒀纮: hóng,阳平。古代帽子的系带。 由颌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
⒁綖: yán,阳平。古代帽子上面覆盖的布,通常为黑色。
⒂藻: 垫玉用的彩色板。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成。率: 通“繂”,缉边。
⒃鞞: bǐng,上声,通“韦卑”,刀鞘。
⒄鞛: běng,上声,通“琫”,古代佩刀鞘上的饰物。
⒅鞶: pán,阳平。 古代皮做的束衣带。
⒆厉: 腰带的下垂部分。
⒇游: líu,阳平,通“斿”,“旒”,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
(21)缨: 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 又作'鞅',yāng,阴平。
(22)火龙: 古代衣服上所绣的图案。黼: fǔ,上声。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黑白相次,为斧形。黻: fú,阳平。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青黑相次,为(弓+反弓)形。黼黻: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也泛指花纹文采。
(23)五色: 古代器物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 玄不为正色,所以仅称五色。比象: 象即是<周易>中所指的四象。比即比照。

(24)锡: yáng,阴平,通“钖”,马额头上的金属饰物,走时发声。鸾: luán,阴平,通“銮:,古代的一种车铃。和: 古代车上的铃铛。
(25)旃: zhān,阴平,亦作'旜',纯赤色的曲柄旗。 古代画一对龙的旗帜称为旜,画熊虎的称为旗。

(26)登降:增减。指礼的变通。

(27)灭德立违:德,指合礼义的事;违,指违命之物。宋大夫华督杀掉宋殇公,另立宋庄公,恐怕诸侯讨伐,取了郜国所造的鼎贿赂鲁国,鲁桓公接受了他的贿赂,默认了此事,并同意华督为宋相。这是灭德立违的所。

(28)象: 模拟,仿照。诛: 责备。
(29)章: 通“彰”,表彰,彰明。
(30)雒: 通“洛”。三国时,魏改雒为洛。

三辰: 指日月星。有名联曰: 四诗风雅颂,三光日月星。

【讲解】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本文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赏析】

这一篇算是对现实生活有了相当的借鉴作用了。鲁桓公把郜鼎放在太庙,跟前两年某个安徽的市长搞阅兵式是同一个案例: 僭越,腐败,张扬,无礼。 这篇东东另外一个主旨就是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跟我们的政府近五到十年来宣扬的廉政建设也特别合拍。 在我们的政府提倡廉政建设的时候,说明腐败已经成了一个硕大的毒瘤,再不割掉就非常危险了。 腐败的泛滥,廉政建设的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证明了两点: 其一是象臧哀伯魏征这样的贤臣太少,第二是象鲁桓公这样的当官的太多。 合二为一,廉政建设之艰难就不难想象了。

给当官的想得再多也没用,这篇东东的另一个对于普通人可以启示的道理是: 做人要低调,少显摆。不要把自己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别人看,不要在别人跟前夸耀自己的长处。 做人越低调越安全。

这里想说说古人的穿戴。 我把这篇东东完全读懂的时候,一个先秦时期的大官的形象也终于可以完整清楚地站在我的面前了: 头戴木头做骨架的高帽,帽子顶部覆盖了一块黑布,帽子是用一根簪子跟头发系在一起的,帽子两侧分别用带子系着一块小玉塞耳朵(为什么要塞耳朵啊? 难道那玉是耳机?)。 浑身上下穿着青黑色为底调的礼服,上面绣着火啊龙的图案,腿上还系着绑腿布。 手里拿着大玉,上上下下的饰物叮叮铛铛象风铃一样曼妙悦耳。 系好衣带,佩上装饰精良的宝刀利剑。 这大官乘上一辆装扮得花里呼哨的马车,就呼拉拉地上朝去了: 所过之处,万人空巷,老百姓噤若寒蝉,怎一个威风了得!

还要说说鲁桓公这个没用的萎君。 桓公继隐公的大位,本身就有弑父的大逆之举,又受公子翚的胁迫,这个背景本身就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庸君。 宋郑构兵,桓公想做个和事佬,却两头不讨好,把自己的面子和鲁国的地位都毁得厉害。 这些也不过是些细支末节的东西,大不了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名声罢了。 桓公最孬种的地方是娶了齐僖公的女儿。 齐僖公有两个宝贝女儿,一个齐姜一个宣姜,宣长齐幼,加上世子诸儿,没一个是好鸟。 齐僖公勤王的时候看见郑庄公的太子忽(即后来的郑昭公)武艺高强且英俊潇洒,心里爱得不得了,先后两次主动提亲想把齐姜嫁给忽,都被忽婉言谢绝,弄得恼羞成怒很没面子。 到了鲁桓公弑父即位的第二年,内宫无人,就巴巴地派公子翚到齐国去求婚,齐僖公至此总算把女儿嫁了出去。不想这齐姜也忒忒不是个东西了: 从小就跟长兄诸儿弄得不清不白不干不净,一身的骚气熏人。听到父亲要把自己许配给德艺双馨的忽的时候,齐姜就已经淫心大乱,恨不得立马入洞房成就好事。 巴巴地等了好多天,居然等来个拒婚的消息。 这一羞一恼,害得齐姜生了严重的思春病。 这下好了,齐姜的哥哥诸儿(后来的襄公)乘虚而入,兄妹明目张胆地相狎互戏,一时宫闱大乱。 事情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如果没有了下文了,倒也就罢了。 更荒唐的事发生在诸儿即位之后。 这昏君对齐姜旧情复燃,仗着齐国势大,自己又是桓公的大舅子,老是欺负桓公,心里又想着齐姜。 最最最最人神共愤的事情随后终于发生了: 襄公为了自由自主地霸占自己的妹妹,竟然逆天下而行险,乘着鲁桓公来拜见自己的时候,终于在密室内跟齐姜成了苟且之事; 犹不知足,竟然派公子彭生把桓公给杀死在车子里面!这一段故事在整个东周期间,恐怕得排上前三名的荒唐之事了!事情挑明了之后,齐姜这个荡妇居然在齐鲁边境禚那个地方找了间房子,不回鲁不归齐,无所事事,一门心思就挑着方便之时和自己的哥哥做淫乱之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终齐襄公这个顶级大淫贼还是被公子彭生的恶鬼所伤未得善终; 而齐姜也从此郁郁寡欢,老死于禚。

再说一两句关于宣姜的故事。 宣姜是齐僖公的长女。 本来是准备许配给卫宣公的世子急子的。卫宣公也是个淫乱贼子。 听说宣姜貌美如花,就支走了急子,偷偷地把宣姜纳为自己的妃子了!急子的母亲是夷姜,论亲戚关系,卫宣公算是宣姜的舅舅,又一场乱伦好戏!宣姜为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宣公爱屋及乌,就有了废了急子把江山传给宣姜的孩子。 急子和寿都是孝子,两人又是情深义重,朔则一心想害了急子和寿以登大位。 到了宣公和朔逮着机会要杀急子的时候,寿代兄先死,急子随后自投罗网为弟殉情,真让人郗嘘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古文观止》
臧哀伯谏纳郜鼎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06臧哀伯谏纳郜(ɡào)鼎
古文观止第6讲:臧哀伯谏纳郜鼎
文言观止 | 子学遗珍——《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