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创新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开创了新的产业革命。它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可能比以往的产业革命更大。罗马俱乐部主席奥雷里欧.佩切伊教授甚至认为,微电子学的出现“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以往的两次产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新科学技术革命必将使人类逐步普遍地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这点是普遍公认的。随着超大科学时代的到来,超常规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暴发,它将导致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意味着,过去工业化社会正向信息化、智能化社会迈进。中国将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占主导地位,随后便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创造大国、创新大国。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文明中心。

1科技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1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这场新科技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使用电脑的创新革命(也可以说是互联网创新革命)。这一创新革命会使信息和电脑智能与机器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说以往的革命是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使人们的感官和肢体延长,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话,那么,这场创新革命由于是人类的伟大的智力解放,那就会更加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为满足全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手段就是电脑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分配。因此信息就是一种抽象的资源,但是又是具体的实物的抽象反映。比如能源、矿藏、基因、光束、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波的发射和接受,这都是有形的物质和能量。然而,它们都可以表现为数字处理的信息与符号。而这些信息在微电脑(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之下,都可以进行扩充、压缩、替代、存贮、输送、扩散和分享。通过处理和转换,又变成新的有形的资源。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又使原有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加工产生出更多更新的产品。这就是微电脑(计算机和互联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原因。

今天的这场新科技革命,由于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控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的各个领域已经发生深刻的影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已经发生极其显著的变化。

在印刷行业,由于采用微电子技术以后,劳动生产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德国全国的印刷业,普遍减少了劳动力的需要,削减了印刷工人数的21.3%,而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43.5%。这几年,美国和许多报纸转向了计算机排字,也明显地在印刷工人的生产率方面,有了惊人的提高。例如《纽约时报》在采用新技术以后,减少三百名印刷工人。

   微电子学在机械、仪表、电器等生产上也明显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为印刷电路取代了单个元件,因此,减少了装配的操作;其次,计算机控制的装配线也代替了人工装配线。所以,从两方面节省了劳动力。还有仪器、机器的整体化,使零件大为减少,也节省了许多分散部件的中间环节。如日本现在生产的畅销世界的佳能AE-1型照像机,要比原先少300个零件。其中175个零件被德克萨斯仪表公司用一块集成电路所代替,使得这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一下了提高了几百倍。

   在办公室、服务行业,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劳动密集,知识用得较少的地方,现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据预测,由于文字处理机、光电扫描设备、高速印字机、微型图象机、传真机、计算机终端装置、互联网等的出现,未来的办公室将是一个取消秘书工作的无纸办公室。在华盛顿特区,一家名为米克罗纳特的咨询公司,就装备了一个特殊的办公室,即禁止用纸张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收到的任何文件立即就被制成微型胶卷,贮存进电子计算机随时准备查用。这个办公室被称为新科技时期的示范办公室。它把指令设备、微型胶卷、光电扫描仪、录像、终端设备综合成一个功能系统。它的市场调查,销售账目和研究数据,总是在分秒之内可以取出。每小时可以复制和分发数十万页信息材料,每天仅索取一美分。索取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将信息转换成数字或摄影图像。这样就将传统的办公室秘书和职员所干的七道工序:1、讲活记录;2、校对;3、打印;4、出一份清样;5、静电复印;6、邮局发送;7、底稿存档变成了一道工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效率提高若干倍。有人估计,象这些办公室的装备,在不久将来会充斥市场,年贸易额将达到一百亿美元。毫无疑问,这些被称为灵巧的文字编辑机的设备,将从根本上改变办公室的信息流程,随之而来的就会改变这一部门的职业结构。这一办公室的改变,西方人称之为未来社会的文字地震。随着理想办公室的出现,将影响一连串的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如未来的邮政就是电子邮政,很可能不出现纸张的邮政。仅以电传打字机、模写机、文字处理机、计算机终端装置甚至人造卫星连成一个系统,传达和互通的信件都以电脑脉冲信号来传递。目前西方的邮政业已开始陷入低潮,邮政系统的职员在不断减少,就是这种影响的反映。在服装行业,未来的前景也是可观的。激光机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制程做出多种多样的衣服,既快又好,又节约了大量的劳力和时间。

   这场新科技革命对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已为人所共见了。而且随着革命的深入,这种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现在再看我国的情况,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和装备远不及西方,而这场创新革命也是姗姗来迟。但应该说这场创新革命现在也已光临我国了。我国在近一段时间里也大胆了采用先进科技,同样出现了生产率极大提高的喜人现象。上海市经委系统的150多家企业、工厂、交通、邮电、物质、很行、商品、海关、外贸,公用事业等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后,都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它们根据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的可靠数据分配奖金,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电子计算机用于企业管理后,有些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从以上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由于科技的进步将给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带来多么大的影响。(邢广义等编著.1988.科学技术发展概要.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321-325)

1.2科技创新改变世界经济结构

   新科技革命必然冲击着现有的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使之来一个新的变革,来一次新的创新。众所周知,今天西方世界有许多重大的因素和势力来推动着这一改革。别的且不说,就说交通问题的日益加重。它们都面临着交通和公共运输系统发展到饱和的地步,道路拥挤,没有停车场,污染,罢工,中途抛锚,交通费用上涨等等。这都是现在企业的大型化、集中化、标准化和同步化所造成的。据美国著名学者耐尔斯的调查,美国城市职工上班路程的日平均数为十八点八公里,英国为二十一点四英里。管理的业务范围越大,往返的路程越长,高级负责人的日平均数为三十三点二英里,合计这些职业每人每年的上班行程都大约有一千二百四十万英里。花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等于半个世纪。再则,随着汽油价格每天的上涨,这样势必把负担转嫁给以大型群体化出现的公司或企业,而他们又以更高的价格形式转嫁给消费者;使矛盾日益激化。而这场新科技革命已经出现了信息交往的新端倪,人们在期待着什么时候电讯设备的装置运转费比今天支付的交通费低。那么就会出现家庭电子化时代。而如果一旦到达了电子家庭阶段,那么,职工们,特别是从事于科技工作,编制软件程序、秘书报表等等工作的人员,就可以全部或部分转到家里去做。他们可以只需接通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就可以从事于他们所做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编程,写作,远程监测生产过程,设计房屋,或者电子通讯打字等等。估计在今后的二十五年内,将发展到15%的劳动者以电子家庭为生产的经济体制。这样一来,大企业的托拉斯就会面临解体的危险。有人作了如下分析,认为未来社会,以电子化家庭的经济组织结构和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组合劳动的生产方式,比起现在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如下优势;从能源角度看,减少了能耗;从生态的保护来看,促进并保证了平衡;从雇主的角度看减少了办公室;从社会因素来看,减少了交通拥挤;从价值观念看,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得多;从家庭的角度看,增进了接触和了解,会迅速改变目前离婚率高的现象。我们不管这些西方学者是否在散布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由于信息化决定工作的特点是不同的。他的劳动对象是信息,他的劳动工具就是各种终端电子设备系统。因此,出现新的社会生产组合方式和新的经济结构体制是丝毫不用怀疑的。目前在欧洲出现的不再是九点到五点上班,而是灵活工时制,实现就是受新科技革命冲击和影响的表现。据《欧洲》杂志报道,在德国大约有两千家公司,四分之一的劳动力约五百多万职工都是按灵活工时上班,全国性的严格遵守时间的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制度已经在法国、芬兰、丹麦、瑞典、意大利、英国等二万二千家公司约四百万职工中实行。瑞士15%到20%的大企业已在部分或全部职工中实行这一制度。美国预计在今后几年,将由13%增加17%的企业实行灵活的工时制。这种方法从总体上说不但不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相反还会大大提高。灵活工时制,实际上是走向未来经济结构单位电子家庭或小型邻里组合体单位的过渡的阶段。

这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改变,将会带来就业状况的如何改变呢?一般认为,新科技革命是从全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开始的。随着电子化家庭进入社会,将会使某些行业大大萎缩,而电子计算机及通讯工业部门将会日益繁荣。据估计在1987年前后美国和西欧的电子行业将产生大约一百万个新的工作机会,仅美国现在受雇于电子工业的大约就有一百五十万人,而且发展的趋势还要增加。但是一家得利,万家受损,相比之下,石油公司、汽车工业以及商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就业情况将会每况愈下,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比如制造厂商把电子装置引入他们的产品,来取代以往机械的或电机的零件,他们对劳动力的需要就会急剧下降。原因是一片集成微电子电路可以取代成百上千个运动部件。这就消除了制造这些部件所需要的劳动,当然,也就消除了装配它们的劳动,不仅是机械行业,还包括纺织、印刷、印染、服装、邮政、造纸、报社、财贸、办公室等许多行业都要大大减员。只有围绕电子计算机的行业,特别是编制软件程序的人员,将会大大增加。但是净就业人数是大为减少了。据美国统计,现在约两千万人为美国二亿二千万人生产商品,约六千五百万人从事于第三产业。就是服务行业,到下一个世纪初,将会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就业者直接生产商品,其余的人就要转入到第三产业中去。但是服务行业也要走向电子信息化,也要大量减员。这就势必造成新的结构性失业。据西方世界统计,失业率经常维持在7--9%的范围。有些黑人区高达13%。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这种趋势将会有增无减。以后的就业,将主要是穿白领的文职科技人员和程序编制员,而传统的穿蓝领的工人,即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将要丧失。这种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失业,将会动摇资本主义大厦的基础,带来新的社会革命。(林京耀等著.1989.科学—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02-118)

1.3科技创新带来经济思想领域的变革

   新的科技革命,新的科技创新,对于未来的社会经济、思想领域的影响和变革是不可低估的。首先,过去的传统经济思想是生产为了消费和市场。生产和消费是分开的,一切为了市场的交换而生产。因此是批量化、标准化。一句活,第一部类经济向第二部类经济输出。而现在和未来呢?这种生产为了市场的状况,正在受到新科技革命的冲击,逐步出现了商品由内制外销转为内制外订。消费者自已参加设计和制造产品。出现了生产兼消费、产销合一的新方式。消费者最终有可能将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规格和要求输入到制造商的计算机里,而且通过计算机程序,生产出消费者自已需要的商品。这种产销合一的兴起,以致于人们很难分清谁是顾客,谁是生产者。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市场中人们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推动经济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有的未来学家预言,明天的产销者照样不需要买服装式样,更不需要到市场去购买,他只要买一盒编好程序的录像带,通过电脑缝制出自已需要的合身而漂亮的服装。同样,凭借盒式录像带,一个技术拙劣的修理工也可能比做调试汽车更多的工作,他们实际上可以制造半辆汽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经济思想实际已经显现端倪。也就是说,未来的经济是走向产、销合一的经济。大型的市场化终将终结。而新的西方所谓“超城市市场”的文明将会出现。未来的消费者对于经济商品的需求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厂商提出设计指定生产自已需要的规格产品;二是自已动手,通过编制的程序,自已生产自已需要的产品。这一产销结合的新形式,将会使传统的经济思想来一次根本的变革。在计算和评价第一部类经济生产力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把消费者自身的设计和支出的劳务附加在一起,而这样一来,生产力这一传统的概念就将出现新的内涵了。

   其次,在思想领域,将普遍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和新的哲学思想,如对进化的理解、时空的理解等等。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系统”概念创新在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地建立起来,比如利用地热资源,人们运用它发电,发电的冷却水又用来家用,家用的冷却水又引到池里去养鱼,养鱼的水又引入农田去作肥料。这就是一个小小系统思想和系统工程。又比如在一个小小的家庭养鸡场里,人们用综合的饲料喂养家畜,所得到的鸡粪又用来作燃料,所得到的能量又用去给鸡屋加温等等。这一类系统思想的实例不一而足。新科技革命使人类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把各种各样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系统的统一体,为人类服务。这种系统的观念起牢固,综合地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脑供给的最新信息相结合就会产生出新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人们简称“三论”。都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三论从纵向、横向、交叉、边缘各个角度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更加清楚明快地揭示出来。不仅把科学与技术之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而且把所能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认识论上的伟大综合,不得不再一次归功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新突破,使得人类思想以往的一些哲学命题都有了重新探索的必要。比如,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代替了人们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思维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传统的认识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是思维的主体,而客观的现实世界是主体的反映物,它是客体。就认识论来说是物质决定意识,主体反映客体,可是电脑问事以来,反映客体的有两部分。一是人类自身,二是电脑。“人—机系统”执行着思维,反映客体的使命,可是电脑本身又是客体,只不过是拟人化了的客体。这样一来,由机器思维反映客观世界,实际上是客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这就和传统的哲学命题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涵义相悖,使以往的认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下,必须作出进一步解释,探讨乃至补充和发挥。再如,关于时空的观念。哲学的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方式,它表明物质运动的延续性和广延性。这是为以往的化学成就所证明的。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告诉我们,如果空间科技所探索的天秤座附近一个叫黑洞的星体存在的话,在这个奇怪的星云大漩涡里,时间很可能是静止的;如果人们假说的一种叫“快子”的粒子还可能是倒流的。这样一来,传统的时间概念该又作何种新的解释呢?再说空间,众所周知,自相对论产生以来,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来探索宇宙,发现空间广延性的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压缩的,也可以是拉伸的,也可以是弯曲的,甚至于是黑洞物理学所说的“奇点”。那么毫无疑问,它又是对空间理论的巨大丰富和发展。

总之,随着科技创新革命的发展,将给未来世界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无疑在人类思想领域里也将会发生大变革,更多创新。过去在人们认为是常规的规范,在今天和未来都会在新科技创新的成果冲击和影响下,重新加以衡量和探讨。

2科技创新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作用

   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影响社会结构变革的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模式以及文化和历史的传统,而科技创新则是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主要力量。英国科学学家贝尔纳说:“人们征服贫穷和疾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且一切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手段也都有赖于科学的不断进展。”又说:“科学意识到自已的目标,就能在长远中变成改造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它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它能够最终地支配其它力量”。这里所说的变革社会、改造社会,包括变革或改造社会结构。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任何重大变革,或迟或早地要引起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全部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尤其是至少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新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结构性的变革。社会关系的三大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它们产生、发展、变化,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的变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构成。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人类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事业,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集团、阶级、阶层,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

   过去我们观察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往往把着眼点放在生产关系的类型或者说性质上,而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这个根本的标准。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最终受其影响的包括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人类的文明标志和尺度。当然,任何事物,哪怕是最好的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因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主体是人,而人是不完美的。这就使科学技术发展有可能带来所谓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可能就包括社会结构的缺陷和问题。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代价。科学技术虽然不是万能的,不能以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解决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别的手段和力量。但我们应当相信人类智慧的力量,相信人类能够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能够逐步消除社会结构中的缺陷和隐患。使之逐渐优化,这里也包括科学技术所作出的贡献。

   现在,我们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对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从蒸气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发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变革”、“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首先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他对18世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分析,是我们观察人类历史上以及当代社会结构变革的一种方法。

现代西方国家已经和正在发生急剧而又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投入实际应用,实现商业化,形成强大的新产业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人类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更短,从而使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家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种情况被世人称为奇迹。这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当前以微电子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结构,包括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种改变确实是今非昔比的我们所熟习的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已经面目全非了。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结构的变革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效应的一种结果。但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越来越能够自觉调整自已的社会结构,使之更加合理优化,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主要以现代西方国家所发生的情况为背景的。这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绝大多数出自西方国家。这些新发现与新发明在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大规模的普及推广,首先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任何新的,特别是现代意义的新科技创新革命,都必然引起新的产业经济革命,引起产业结构以至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否则,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或者说,这种科技创新革命只具有知识上的意义,它对人类生活不发生实际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变革的角度来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首先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早在近化工业社会,由于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发展,农业结构中的比例,已经减少它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被称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有些学者还从第三产业中分出第四产业,第五产业,这些产业本身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而经过技术改造后,第二产业的面貌已经改观,由于高技术直接引发出来的产业,即人们所说的高技术产业,有的很难严格地归入第二产业或归入第三、第四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第二产业中许多部门,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等,就业人员停止增长并逐步减少,日本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但在70年代以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加了自动化工业部门广泛应用机器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其在各产业的构成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所发生的变化,说明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人日益减少,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增长相适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各个产业的构成比例不断上升,人数大幅度增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般都已经超过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美国则达70%以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化,依靠科技、教育、通讯、交通、金融、保险、咨询、情报等部门业务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还带来了经济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医疗保健、旅游、福利以及个人服务等部门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从事各种事务、教育、科技、医药、管理以及旅游、娱乐等服务业的崛起和发展。这是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就业于第三产业的一些阶层,如科技、管理、文化、艺术界,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阶级,这个阶级是社会结构中的主要阶级。现在,人们把传统的工人或职工和专业性,知识性的工作人员或职工分别称为“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有人还把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蓝领工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专业性白领工人的服务性行业工人称为“新领工人”。他们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保险公司代理商、健盘穿孔操作人员、看护、教士、精神保健护理人员、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等等。当代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社会效应,因而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要改变这种大趋势,只有停止科学技术进步,但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可以做到的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使社会结构从整体上说更加优化。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社会的各种矛盾发生变化,一些矛盾将趋于缓和或者已经消失。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将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产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规模的调整,许多传统的产业或者已经和正在退出历史,或者已经和正在进行根本性的技术改造,一批新的产业已经和正在兴起以前人们以为工人阶级永远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恶劣的劳动环境条件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由于电脑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高技术产业,就是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化工、汽车、造船、机械、交通、建筑以及畜牧业等,工人们都在电脑控制的生产线上工作,其中有不少是知识性的工作。已经从最繁重和重复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工人,同传统的工人是不同的。当然,这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削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而是说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从事于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同传统的工人阶级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由于中产阶级人数的大量增加,由于白领工人在数量上超过了蓝领工人,并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人们自然关心在现代西方社会中,谁是社会的主角,即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阶级?尼尔.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国家潜力和力量的标准,科学技术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大,因而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成为社会中心人物和关键集团,他们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

我们认为,既然我们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现代化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不断地把科学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知识分子,即构成白领工人、中产阶级主要部分的这个阶层,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便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没有他们,现代文明是不可想象的。科学技术进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也有技术条件建立起一套平衡、缓和社会矛盾的制度,人们称之为社会缓冲器,社会平衡器,如实行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改善为数不少的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处境,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劳资之间对抗得到削弱,总的看来,处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趋向缓和。(林京耀等著.1989.科学—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97-118)

3科技创新对文化、艺术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科技革命,新的科技创新对未来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人类只要一小部分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就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质,那么必然有很大一部分从事小说、诗歌、散文、美术、雕塑、作曲、写作等精神和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无疑,由于现代的微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光电扫描技术、缩微技术、通讯技术,精神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必将大大缩短,产品的数量必将大大增加。产品的内容必将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技术革命的伟大进步,必将会象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那样,使人类生活的社会制度达到新的变革,使精神文化从阶级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的真正精神食粮。其次由于新的科技创新,对于未来文化的传播必然多样化、高效化。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提出:“非群体传播工具”这一概念。且不谈这一概念是否准确,我们只就他们提出的基本事实来加以综述。他们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进步,为美国的文化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美国自七十年代以后,非正规的非群体化的刊物,小型地方杂志急剧地增长,使素享盛名的全国几家大报和杂志纷纷减少订户或关闭;美国的各种地方电台、电视、群众性自筹开办的电台和电视台剧增,挤跨全国几家大的电台和电视台;还有电视业逐步发展为用光束纤维代替铜导线的有线电视系统。具有双向功能,用户不仅能观看节目,而且还可以主动点播节目,并用电视电话发表观念和评论。这些事实,托夫勒认为这叫非群体化文化传播,它是针对传统的官方大企业群体化、专业化的文化传播而言的。无疑他认为这是未来文化的进步。我们说,西方世界出现非群体化文化传播,可能出自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不满官方宣传机构的说教;另一方面也反映观众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广泛性、地方性和更切近自已的实际需要。再加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更为这种文化的传播提供现实可能性,所以导致西方世界的文化传播和这一新趋势、新动向的出现。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我们是不是同意托夫勒这一新术语,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日益深入,确确实实提供了未来文化传播的高效率、多样化。人们不仅要官方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的文化,同样也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各种各样地方文化。以通讯给人们以启迪的古典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而这一切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满足,人们自然而然地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这是毫不奇怪的。这就决定未来文化的多样化,而传播工具的日益进步,恰好能使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各种文化传播更加高效化。    

4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克劳斯·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提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并阐述了这次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75年瓦特改造蒸汽机,第二次始于19世纪末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而改变世界发展进程、 助力全人类发展目标、席卷世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海啸一般席卷而来了。这一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经济、商业、政府、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会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将以何种方式革新现代商业模式?政府又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担任怎样的角色,如何激励公共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问题开展相关合作?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崛起?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施瓦布教授最新力作《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6年6月出版。在该书中,施瓦布教授最权威地解读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施瓦布还详细阐述了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技术变革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刻影响。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科技创新。它将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4.0时代。  

    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对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展商和观众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联邦政府就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是《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共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未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中国能赶上这一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是不易的、也是万幸的。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我们不自救,没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那就是科技进步。尽管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无论已见证了多少发明的丰功伟绩,我们仍不应该被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解读所误导。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希冀很多,但希望不能过分。在这方面做好自我克制是最好的态度。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世界。虽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间目睹中部欧洲这几十年的变迁,但中部非洲的学生们却不能在他们的国家里看到同样的转变,或许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这代人看不到。就像尽管19世纪就发明了电,但这个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到现在还没有用上电;大规模电脑化已经推进了半个世纪,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无法享受它带来的福利;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科技进步也是一样,尽管其带来的改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由人性价值和管理才能主导决策的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水平。科技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将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此外,未来科技进步还会带来众多新的问题,就像过去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众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致命武器一样。克劳斯·施瓦布.2016.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http://news.xinhuanet.com/)

5第四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创新中心的再次转移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现代科技革命爆发及其进一步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暴发了第四次科技工业革命,这种现象越发明显。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导致世界创新中心再次转移的根本动力

5.1现代科技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领域发生空前突破

在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算机互联网技术等等。而且在不同层次之间也发生着一个突破性转变。出现了一些交叉科学,横向科学,综合科学,边缘科学。而且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规模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大了。出现从“小科学向大科学再向超大科学”转变。超常规科技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经济、商业、政府、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来来对世界格局变革。最后它将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再次转移。由于战前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垄断经济的形成,社会的集中化与复杂化孕育着各种科学技术上的新需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这一需求的迫切性,因而导致大量新科学技术的产生,并在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的作用下,使得战后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迅速从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区域转移到美洲大陆及大西洋区域,并由德国转移到美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德国转移至美国标志着战前世界格局的结束以及德国和欧洲时代的终结。由于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激剧变化。资本国际化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建立,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改组。国际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各国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在科学技术功能效应转化规律的进一步作用下,世界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革。即从战后的“冷战”时代美、苏两极开始到“冷战”时代结束,直至目前世界趋向多极化状态,均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时代的动摇以及美国及北美大陆大西洋时代的衰落。由于全球化运动促使世界物流速度明显加速。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国家事业的首位。大力鼓励创新,鼓励创造。各国现在都在进行创新,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的行动指南。现在就看那个国家创新走在世界的前列,那个国家就可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可以引领世界科技、经济、政治等等发展的潮流。我国现在提出工业2025计划,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道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样会有助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明中心迅速向中国等亚太地区转移。

5.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经济革命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增长,由于世界大战的紧张形势,一方面推动与战争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扼杀和压抑了与战争需无关的科学技术进步。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科技进入战争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战场成了新科技的滋生地,战争成了新科学技术产生的催化剂。新科学技术革命爆发于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又给生产以巨大的推动。这场科学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四大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微电子技术为先锋,以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重点,以光导通信技术为前沿的新科技革命。它具有主要依靠扩大人的脑力,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来提高生产力,是集约型生产革命为特点的一次科技革命。这与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依靠扩大人的体力和大量消耗能源来提高生产力的粗放型生产革命为特点有很大不同。随着电子、化工、空间、原子能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接连涌现,电子工业、高分子化工、航空航天、原子能工业等新的所谓“朝阳工业”部门的勃然兴起,以强大的势力取代过去传统上的一些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的所谓“夕阳工业”部门,如炼钢业、炼铝业、造纸业、纺织业、化肥业、造船业、化工业等。新工业的发展和新生产技术装备的革命一方面推动了工业新厂房和新设备投资的增长,同时新科学技术又使传统工艺焕发青春。从而大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长后的经济又以强大而充足的资本资助和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给整个人类社会以极其广泛深刻的影响。然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非是同步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处于扩大化状态。

5.3现代产业经济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战后世界经济总体说来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到低速发展再到高速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但其中各国经济的发展,每一类型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在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新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经济发展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科技,更需要人才。而这些发达国家占尽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很困难。同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又发端于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且它们原来的经济起点较高,科技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而新科技的发展又抑制了对传统矿产资源产品和自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其次,在二种类型国家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也在进一步扩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唯美独尊,英法次之,但日本和联邦德国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均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民主政体,实行市场经济。同时广泛利用新科学技术,从而得以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很快超过英、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与美国不相上下。这样在西方世界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美、日、西欧三大经济中心鼎立。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也出现两极分化,亚、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趋贫穷,西太平洋沿岸、拉美一些国家却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迅速赶超发达国家。有的已把一些发达国家甩在后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十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经济区,这个地区资源丰富,海运发达便利,经济增长率一直领先于世界。随着中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世界产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调整。由于世界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与科技,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与开放”已成为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口号,并在全球旋声回荡。不同制度、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大小、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人民都以“和平与发展”为国际准则进行对话、交流、渗透、影响与合作,改革后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的增长,使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并已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世界舞台上正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

5.4现代社会政治革命导致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加剧与跨国公司的纷纷建立,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改组。国际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联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不同经济体系、不同类型国家的彼此制约、相互依赖的矛盾统一体。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的资本贸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发生一场核大战,无异于集体自杀而同归于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也更加深入。过去那种“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者说“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已经演变成“北方”与“南方劳力”的对立。国际分工已经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产业分工。国际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阶梯形结构,发达国家从事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国家从事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见世界政治、经济、 科技面貌已在大大改观。国际之间、洲际之间、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不断增多,各种双边的和地区的平等互利关系正在展开。相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增加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开始结束敌对状态,彼此展开协商与对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世界格局的变革,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5世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导致世界制造和创新中心转移

   现代科技革命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层次,从而导致新科技体系的诞生与旧科技体系的消亡;新产业经济结构的诞生与旧产业经济结构的消亡;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与旧社会政治制度的消亡;新世界格局的诞生与旧世界格局的消亡。从而导致全球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转移到中国和亚太地区。科学技术不是一个绝对封闭和绝对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广泛与外界发生作用和联系的开放系统。因此,科学技术每向前突破一个层次,每暴发一场革命都必然会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工业、农业等等各方面的一次变革。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变革,必然要对创造它和掌握它的人类及其社会产生广泛深远意义的影响,从而导致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特别是导致工业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世界最先进生产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和亚太地区成为历史的必然。工业4.0时代的到来就是这种变革的结果。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一定会引发世界创新中心再次转移到中国和东方世界。今后世界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和亚太区域。“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将誉满全球。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互联网+、电子商务、绿色产业等等这些创新时代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式会在中国盛行。随着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壮大,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产品和服务在世界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将成为中国的标志。我们认为这场新科技与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全新的革命,它的影响极其深远,无论是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和科技,还是其它领域,都将产生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母庸讳言,在这场革命的冲击下,一切陈旧的东西,一切腐朽的东西,必将土崩瓦解,而一切代表社会进步的新生事物一定要破土而出。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25【人教版】甘肃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 两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
科技改变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未来最容易被取代&最不易被取代的9种工作,你中枪了吗?
专题六 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