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志.第三章:人口和计划生育》..编著:陈家炎
第 三 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
一    人  口
(一)人口规模
1、人口数量
解放前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医疗条件极差,1948年全村人口882人,到解放后的1951年全村246户951人。51年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1960年人口增至1661人。从1961年至1976年的15年间是本村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976年底人口已达2601人,净增人口940人。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群众觉悟的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下降,从1975—1984年的十年只增加了312人。1984年—2007年人口的增长进一步趋于合理,23年的时间除外村迁入本村585人外净增379人,到2007年底人口总数3871人。
2、人口分布
孙家湾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解放初期本村只包括现在的一至
十组和六里坪的下坪组冯家院。因11—14组属马家岗管辖,所以当时全村只有951人,其分布是:老白公路两侧的牛路嘴75人,老街375人,范家庄81人,白果树(七、八组)151人,新街(九、十组)279人,冯家院  141 人。1952年范家沟、彭家湾、窑沟和火星庙沟划归孙家湾管辖后人口增加,总数为1286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数量和人口密度相对提高。到80年底全村人口达2765人,其中范家沟295人,白果树386人,窑沟和火星庙沟76人,彭家湾269人,老街765人,新街576人,牛路咀196人,范家庄202人。人口密度由解放初每平方公里317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91人。至2007年底各自然村人口稳定增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提高到553人。
(二)人口变动
1、人口迁移
孙家湾村人口曾经有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由于地方行政区
的更动产生人口增加,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产生人口增加。第一次是1952年原由马家岗管辖的范家沟、窑沟和火星庙沟、彭家湾共计103户335人划归孙家湾村管辖,人口由原来的951人增加到1286人。
第二次迁入本村人口较多的时期是2001年—2007年的6年间。原因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小康生活步伐逐步加快,加上孙家湾村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就业门路宽广。区位优势、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上连十堰,下接丹江、老营,给开创小康生活,优先奠定了基础。所以从外乡镇、村共迁入585人。
由于孙家湾村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历史悠久,平地面积比其它村广大,盛产稻谷、小麦和蜜桔,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迁出人口小于迁入人口,如1950—1960年迁如384人,迁出436人;1975—1979年间共迁入215人,迁出205人,而这两批迁出人口中多数是招工、提干。
2自然变动
晚清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战乱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有病无
处看和有病看不起,人口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却很高,导致自然增长率缓慢。
解放后,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
显改善,人口数量增加较快。1950年—1960年人口出生率达到15%。,死亡率降至6%。,以下,自然增长率提高到9%。,十年间增加人口975人。
早在1957年,国家就提倡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但宣传不力,抓的不紧,所以群众对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认识淡薄,因而从1961年—1970年出生率高达45%o,死亡率11%o,自然增长率提高到34%o,到76年底全村人口已达2601人。
1977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委会根据政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又制订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增长的数量逐渐稳定。例如:从1985年—1994年出生率16.1%o,死亡率8.0%o,自然增长率7.9%o,总人口由2907人增长到3097人,这十年增加人口190人。从1995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自然增长率并有下降,到2007年的12年增加189人,人口及增长率达到了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
(三)人口构成
1民族构成
孙家湾村是一个没有少数民族,纯汉族的自然村。
2性别状况
建国初期,由于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重男轻女的思
想倾向十分严重,造成男女数量比例失调。解放初,全村951人中,男性540人,女性411人,男女比为130:100,由马家岗村划归孙家湾村的335人中男性184人,女性151人,这时全村1286人中,男性704人,女性582人,男女性别比为121:100.
60年代群众觉悟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有了转变,男
女人口数量比例失调被遏止。1961年全村人口1661人,其中男性901人,女性760人,男女比为119:100.
自1977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进一布具体落实,生男生女都一
样的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大幅下降,男女性别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例如1975年—1984年的十年,根据年报累计男性出生13809人,女性13730人,男性比女性多79人,其中1976年和1981年男性比女性分别少7人和58人。
表3--1
1975年至1984年人口总数和性别情况表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总人口
2580
2601
2626
2732
2760
2765
2814
2863
2896
2902
其中
1278
1297
1312
1353
1367
1422
1378
1449
1475
1478
1302
1304
1314
1379
1393
1343
1436
1414
1421
1424
到2007年底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基本持平,全村3871人中男性1948人,女性1919人,男性比女性多29人。
3年龄构成
全村人口年龄的构成大致分为五个年龄段,即14岁以下,15—
59岁,60—70岁,71—80岁,81—90岁,90岁以上的。
建国初期,14岁以下儿童395人,占总人口的30%,其中男性201人,女性194人。15—59岁的680人,占60.5%,60—70岁的28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男性14人,女性14人。71—80岁的18人,占总人口的1.4%。81—90岁的2人,占总人口的0.15%,男女各1人。90岁以上1人,是女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儿童数量的比例增大,老年人的寿命逐渐增高,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之间的结构不断变化。1977年全村2626人中,14岁以下儿童919人,占总人口的35%;15——59岁1151人,占58.7%,60—70岁的105人,占总人口的4%,其中男性55人,女性50人;71—80岁85人,其中男性45人,女性40人,占总人口的3%;81—90岁的48人,占总人口的1.83%,其中男性21人,女性27人。
到2007年,群众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意识空前提高,加之新的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非正常死亡,人的寿命普遍提高,老年化社会明显凸现,60岁以上人口占8.7%,这标志着我村人口也已进入老龄化。据统计,至2007年底,14岁以下儿童435人,占人口的11.23%;60—70岁201人,其中男性108人,女性93人;71—80岁135人,占总人口的52%o,其中男性65人,女性70人;81—90岁64人,占总人口的16.5%o;90岁以上4人,其中男性1人,女性3人。
4文化状况
①解放前文化状况
建国前本村文化相对落后,不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有多少,就连
认字的人也比较少。据统计,当时识字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3%,虽然也办过官学私学,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能上学读书的人很少。调查证明,民国十七年(1928年),本村办过洋学堂(当时称官学),教学班两个,30多人,不知何故,办了两年就停办了。1934年,由教师王德富、李万川又办起了一个班的官学,学生40人,后来又停办了。再后来的十几年,罗书堂在山陕庙、邓清祥家办私学,陈公先在仙鹤楼办学,彭六先在彭家湾办学,万帮治在江家祠堂办学,这些私人办学撑起了当时孙家湾村的教育事业。
1948年六里坪开办了官学,孙家湾村到六里坪上小学的24人在
襄阳郧阳上高中、初中的11人。至1949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110人,占总人口的13.7%,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1%和1.25%。
②建国后文化状况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1950年孙家湾村福音堂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学生20多人。1952年学生人数发展到48人。1953年办了两个教学班,学生72人,教师由50年的1人增加到3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1980年本村设初中班两个,学生52人,小学11个班,学生417人,教职工28人。这时总计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2人,是1949年12倍;高中文化程度的是1949年的55倍,占总人口的8%;初中文化程度的525人,占总人口的19%,是1949年的87.5倍;小学文化程度的829人,是1949年的7.5倍,占总人口的60%。下面是部分年份本村学校教育发展情况。
表3--2
孙家湾村部分年份学校教育发展情况表
初中
小学
教师
高中
班数
人数
班数
人数
班数
人数
1971
4
132
7
296
21
1972
3
106
9
354
19
1973
3
85
10
396
21
1974
11
430
17
1975
11
418
18
1976
4
147
11
439
22
1
32
1977
4
167
11
402
24
1978
4
182
10
474
20
1979
4
171
11
347
27
1980
2
52
11
417
30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生活上扶助贫困学生就学,教育事业焕然一新,人们的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07年孙家湾村有大学文化程度的5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77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39%、8%和47%。
③从业人口职业构成
解放前百姓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从儿童到七旬老人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农业劳动,以农业劳动维持生活的占总从业人口的75%,当时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如纺线的、织布的,木匠、砌匠、铁匠,还有一种商业性质的长途运输,如到四川挑盐,到房县挑火纸,到河南赊店挑白酒,到均县城挑百货,获取一定运费报酬养活一家大小,老街还有开商店的,这些各行各业劳动者占总从业人口的25%。
二十世纪50年代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合理安排劳动分工。儿童大部分上学了,从业人口略有下降,但农业人口较大,孙家湾商业中心转移到花栗树街,但织布、纺线和少数手工业者仍然存在。这时孙家湾村农业从业人口比例增大,占总从业人口的8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仅占从业人口的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迅速贯彻落实。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村民的就业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逐渐缩小,从事工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例加大,占总从业人口的29%,从事农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71%。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农民的从业观念产生了变化,从业结构进一步复杂。早在1977年本村开发了300亩蜜桔基地,85年前后,农民自垦蜜桔地560亩。82年办了预制板厂,84年办了砖厂和麻绒厂,87年又办了编织厂。这个时期,从业人口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仍然是主导地位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59%,第二类是从事蜜桔生产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31%,第三类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工人,占从业人口的10%。
90年代以后,本村种植蜜桔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2007年全村蜜桔林面积达到2800亩,其中村林场300亩。村砖厂、预制板厂就业215人。因国家建设的需要,全村有250人外出打工,有搞工业、搞建筑、搞采矿,也有在外地经商、办厂等。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从事农业人口只占25%,从事蜜桔生产的26.1%,在外务工和乡镇从业人口占48.1%。
二    计划生育
1机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966年孙家湾村成立了“新法接生小组”,杨泽英、魏太荣为新法接生员。1974年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书记丰文炳任组长,由妇女主任彭治兰负责、陈富荣协助结扎、引产的教育宣传,并采取措施,按政策解决具体问题。
1994年设立孙家湾村计划生育服务岗,计生主任李玉华,医生徐保群,成员:周敏、刘小梅、刘凤。1995年又成立了村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小组,由组长彭治和(村主任),副组长李顺广(副书记)、范洪运(文书)、李玉华(妇女主任)、徐保群(村卫生室负责人)、赵明华(儿保医生)、刘小梅(妇保医生)、陈家炎(小学校长)组成。有步骤有计划地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妇幼保健等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人口增长范围之内。
2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一直到60年代初,人口出生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然出生率一直在30%以上。1962年成立均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对人口增长加以控制。
1974年本村在上级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下,对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做了具体规定,尤其对独生子女家庭制定了上学、抚养奖励优待政策,并颁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多年来,两委会把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在自己的工作议事日程,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把60年代至70年代以前的高生育、高增长率降为80年代的低生育、低增长率的趋势。
2002年村两委会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对本村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打击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又制定了《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本村根据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精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综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宣传教育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对超生对象,除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相应的社会抚养费外,还对超生夫妇按上年度人平纯收入的2—3倍征收基础设施建设费。
2007年,为了保障我村人口健康和谐发展,立足国情放眼全局,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结合本村人口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制订了“孙家湾村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
由于我村长期坚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趋于合理,所以村计划生育工作多次受到镇以上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3优生优育
优生是婴儿出生的健康保证。二十世纪50年代初,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很少新法接生,婴儿的成活率只有80%。1957年春天,孙家湾村成立了合作性质的卫生所,卫生所医生温桂兰经过培训对产妇进行新法接生。1958年新生婴儿41人,新法接生35人,新法接生占85.3%。1966年8月大队派杨泽英、魏太荣二人到六里坪卫生院接受新法接生培训。1975年出生婴儿86人,新法接生82人,新法接生率为95%,1989年出生婴儿58人,新法接生100%.
1994年本村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岗”和“孙家湾村保健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对产妇、孕妇进行宣传教育服务,避孕期服务,新婚期服务,孕产期服务,哺育期服务,提高了产妇、孕妇自我保健的意识,促进了优生优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们逐步重视幼儿教育,并进行一系列的优育措施。
1968年我村办了第一期学前教育,即育红班,幼儿43人,由懂得幼儿保健的李春梅担任教师。1981年在村支部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学前班,学生45人,教师一人。
1986年学前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但办了一个学前班,还办了一个3—5岁的幼儿班,适龄幼儿33人。由于全面认真地办好了学前教育,早期开发幼儿智力,使幼儿智育、心身健康全面发展,为高素质的人口夯实了基础。
4保健
长期以来,孙家湾村计划生育服务和优生优育工作全面落实,对
幼儿的成长发育,实施了各项保健措施:
一是对30多名儿童每年一次接种乙脑和流脑疫苗。
二是给0—7岁儿童检查身体,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患有乙肝和其它疾病,并做了详细登记、报告。
三是向适龄儿童发放驱蛔虫药丸,每年发放驱蛔虫药丸200多人次。
四是一年三次向幼儿发放脊髓灰质药丸,两岁以后加强一次。
此外,孙家湾村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室,发给孕产妇“保健手册”人手一份,还发给“儿童预防接种证”,进行计划免疫,既保证了孕产妇安全,又能使儿童消除疾病,健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村志第一稿第三编
芦溪乡概况
小河村基本情况
人口
全村1200人一夜间全部消失!揭秘最诡异的人口失踪案!
【转】全村1200人一夜间全部消失!揭秘最诡异的人口失踪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