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家湾村志.第十卷.工业】(一)编著:陈家炎

 

第 十 卷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工业

 

清末民国时期,孙家湾是均州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之一。还是河南、四川、陕西、老河口生意人往来的交通要道,客商云集的商贸要地。同时,又是武当山朝圣香客西路朝圣的驿站。这里不仅生意兴隆,而且传统的手工业特别发达。大都为家庭小作坊。如手工纺织、弹花、扯挂面、缫丝、沾蜡、织布、做花线、木工、铁工、榨油、印染、竹工、石工、小炉匠等。技艺各有绝招。同时还引进有初步半机械化纺纱业。

 

(一)半机械化纺纱厂

 

1936年至1939年,外地人(据说是河南人)在孙家湾老街边顺山家(开药铺的边三爷家)开办了一个纺纱厂。招收当地员工三十多人,经过培训为其纺纱。其中陈传沛、江隆理就是该厂员工。该厂属于半机械化方式纺纱,纺出来的纱细而匀,纱锭成品送到老河口的织布厂织布。这个厂是孙家湾最早由个人开办、集体生产的小型纺纱工厂。

(二)传统的手工业

木制手摇纺线车:全村210多户人家,95把纺线车,占全村总户数45%以上。一般都是通过纺线加工赚取生活费用。

手持弓弦弹花器28家每户1把,占全村总户数13%。原料一般都是自产棉花,自弹自纺。

木制织布机45架。占全村总户数21.4%

手工扯挂面:一户。老街李书银,原籍河南人。清朝咸丰年间移居此地。祖传技艺,扯出的挂面像细线绳一样粗细,非常均匀,呈圆柱形。此项手艺在当地独一无二。

手工制蜡:四家。白果树李泽保,老街石万庆、石万良、石万金。原料木籽(一种油料树木的种子),加工成木籽油制成18厘米长0.8厘米直径的柱状体,经过一套复杂的工艺手续,最后成品呈红色。生意很好,特别是过年和喜庆的时候销售非常火爆。

手工缫丝:两家。一是李书银,二是陈公有。居住老街中街。这两家祖籍均是河南人,清朝咸丰年间迁居此地。祖传缫丝手艺。原料都是在当地收购蚕茧,自己煮茧,通过简易设备用手抽丝。其中陈公有还用抽出的丝加工染色制作五色花线出售。当地独一无二。

染坊五家:一家是新街刘维国,一家是白果树李泽民。新街张宪太,老街王经伦、徐贞吉。来料都是家织土白布,印染深蓝色。一是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二是买布加工后销售。

油坊一家。白果树李泽保,字号“义盛和”。两套锤榨,来料都是芝麻、棉籽、桐籽。经营范围涵盖六里坪、蒿口、马家岗、南坡及本村。

小炉匠李樊氏。祖籍河南,民国后期到此地娶妻安家。专营陶、瓷器买卖和补修细活,手艺出众,享有盛名。

石工两家。一是白果树胡石匠,二是范家沟杨石匠。这两家石匠雕刻凿磨手艺在当地相当出名。

铁匠两家。老街张三爷(张天有),张四爷(张天鑫),祖传铁艺。主要生产农具,生活用品。产品质量享誉六里坪、蒿口、马家岗、芝河、狮子沟、鲁家寨、南坡。

木匠:著名木匠六家。新街刘木匠、明木匠、张木匠;范家庄陈木匠,白果树张木匠,南景沟赵木匠。主要承揽房屋建筑,家具制作、合棺椁。这几位祖传技艺木匠做的活不加楔,不沾胶,既稳固又经久耐用。孙家湾太山庙古戏楼就是新街刘木匠先辈在明朝中期建造的。

篾匠一家。白果树赵清富。家庭作坊,祖传技艺。主要编织农活器具,日常生活用具及各种娱乐玩具。编制的竹器精细、灵巧、美观、耐用。

 

二、解放后的工业

 

解放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保留原有的手工业作坊70%,半机械生产方式开始兴起。六十年代以后,作为集体副业门路的小型企业相继扩展。改革开放以后个体民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并驾齐驱。

 

(一)五十年代工业

解放前的手工纺线,手工弹花、扯挂面、缫丝、沾蜡、织布、木、铁、石工、榨油、印染、印染、竹工、小炉匠等仍保留70%

半机械生产方式开始引进。1954年,老街胡明堂首次从外地购进一台手摇弹花机。一年后,又将手摇弹花机搬移到河边,改装成水力带动式。生产了三个月,因河里涨水而撤回,又改装成脚踏式。1955年,刘开文购进一台脚踏式棉籽剥离轧花车,沿用数十年。后来由于本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大下降,直至绝种,脚踏式棉籽剥离轧花车逐渐被淘汰。

 

(二)六十年代的工业

 

六十年代后着重以集体副业门路出现。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后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原来的集体经营企业改制:个人承包和股份制。种类有酿酒、榨油、米面加工、织毯厂、麻绒厂、编织厂、冲压件厂、砖厂,混凝土预制板厂、石英砂厂等。

1、酿酒

酿酒主要指用粮食作物酿造白酒。孙家湾土法酿酒技术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盛行。原料是苞谷、高梁、红薯干和谷糠等。用自制黄酒做成的麦麯大曲发酵,故称大麯酒,自酿自用。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村里作为开辟副业门路在全村各小队设置了酿酒作坊,自产自销。不过这不是用自制黄酒土法发酵,而是引进河南人的快麯发酵新技术。这种快麯发酵的优点是:发酵快,酒浓度高,出酒率高,成本低。这段时期,一般一个酿酒作坊每年销售白酒总额在数千元(当时一斤白酒价值几毛钱),至到二十一世纪,这种酿酒法仍在不少家庭中传承。

2、榨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为了方便村民食用油,组织了老油匠唐自强、彭明亮、李安军、李安成,在白果树老油坊,组成联合体,用原始锤榨方式榨油。直到1968年终止。

1970年,生产大队队部决定购置几台油压式榨油机械,集体经营。厂址设于老街山陕庙。八个员工从各小队抽调。报酬是记工分加生活补助。目的是为各小队来料加工服务,不收加工费。来料主要是棉花籽、芝麻、菜籽、桐籽。空闲时承接六里坪供销社原料加工,收取加工费,用于机械维修,添置用具,机械保养和                                                                                                其它开支。1978年,厂址移至孙家湾岗子挂毯厂院内。

1981年土地承包下户。集体油坊撤销,个体油坊产生。个体油坊三家:一组罗成瑞,六组李国华,七组李顺强。均是机械油压机,经营范围覆盖全村。平均每家油坊年净利润近两万元。

3、米面加工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队购置了一套小型米面加工机械,聘请退职老工人郭均富,江隆全负责操作和管理。厂址设在老街山陕庙西厢房。员工报酬记工分加生活补助。加工收取加工费。直到1978年后,全村加工机械发展到七套。设备更新,功能增大,功效提高。其中八组李顺海购置了一套中型全自动米面加工机械。年纯收入三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话孙家湾香椿
孙家湾香椿
寻找城市记忆——映像旧时绵阳老城
【绵州那些事】一张褪色的照片,带我回忆绵阳的老街……
魅力龙门的千年守望
大美徽州—歙县釆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