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虎离山戏虎甲,甲虫图解
甲虫
中国虎甲 金梳龟甲 蓝扁角叶甲  西光胫锹甲 灰胸突鳃金龟
威武雄壮的独角仙 调虎离山戏虎甲  窈窕淑女吉丁甲  金吉丁 金缘吉丁 逢人便拜的叩头虫
梨小吉丁  南极磷虾  有趣的水中甲虫   浑身长刺的铁甲  狭叶掌铁甲 藏龟铁甲
种类繁多的象鼻虫   角长力大的天牛  星光灿烂的萤火虫
中国虎甲
中国虎甲 Cicindela chinensis De Geer
英文名:Chinese tiger beetles
属于鞘翅目 Coleoptera 虎甲科 Cicindelidae。
体长17.5-22毫米;体宽7-9毫米。头、胸和腹部表面具强烈的金属光泽。背面中部紫金色或绿色。鞘翅底色深蓝,光泽较暗。翅发达,飞行迅速。
成虫陆生,一般出现在河边沙地、潮湿的草地或路上。卵产于土中,幼虫生活于土洞中,共有三个龄期。幼虫和成虫都是捕食性的,捕食包括蝗虫在内的各种昆虫和小动物。
分布:甘肃、陕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
金梳龟甲
金梳龟甲 Aspidomorpha sanctaecrucis Fabricius
英文名:tortoise beetls
属于鞘翅目 Coleoptera 铁甲科 Hispidae。
体长10-16毫米,宽9.8-15毫米。体圆形,棕黄至棕红色。背面中部隆起,周边平坦,边缘色淡透明,稍有翘起,活体闪金光,非常美丽。
寄主:旋花科、马鞭草科、木兰科植物。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孟加拉国,锡金、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巽他群岛。
蓝扁角叶甲
蓝扁角叶甲 Platycorynus Peregrinus Herbst
英文名:leaf beetle
属于鞘翅目 Coleoptera 肖叶甲科 Eumolpidae。
体长:9-11.5毫米;体宽:5-6毫米。体形粗壮,一般为金属蓝色,有时蓝黑或蓝紫色。
寄主植物:牛角爪
分布:广西、贵州、云南;越南,老挝,缅面,泰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
西光胫锹甲
西光胫锹甲 Odontolabis siva Hope
英文名:stag beetle
属于鞘翅目 Coleoptera 锹甲科 Lucanidae。
雄虫体长39.5-57.8毫米(不包括上颚),宽19.5-27.5毫米;雌虫体长45.5-49.5毫米(不包括上颚),宽19.5-24.5毫米。体型特大,全体黑色光亮,尤其鞘翅为甚。本种多见于我国南方各省(区),为害麻栎、柑桔等树木的幼树嫩枝的皮层,造成树木枯死或干枝。成虫多在4、5月份出现,5、6月份为发生盛期。
分布: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云南、越南、老挝、印度、孟加拉国。
灰胸突鳃金龟
灰胸突鳃金龟 Hoplosternus incanus Motschulsky
属于鞘翅目 Coleoptera 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
体长24.5-30毫米,宽12.2-15毫米。体深褐或栗褐色,鞘翅色泽略淡。全体密被灰黄或灰白色针尖形短茸毛,身体近卵图形。
本种是东北,华北的常见种类之一。成虫危害各种果树、林木的叶片。蛴螬(幼虫)为害苗木地下根,茎,及各种作物的地下部分。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朝鲜、俄罗斯(远东部分)。
犀金龟科亦称独角仙科,是一特征鲜明的类群,依其上颚多少外露而于背面可见,上唇为唇基覆盖;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腹板与基节之间生出柱形、三角形、舌形等垂突等特征而易于识别。多大型至特大型种类,性二态现象在许多种类中显著,其雄虫头面、前胸背板有强大角突或其它突起或凹坑,雌虫则简单或可见低矮突起。全球已记有犀金龟1400余种。相对而言,我国犀金龟种类相当贫乏,迄今仅记有33种。成虫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或在地下危害作物、林木之根。我国的种类虽少,但有多个重要地下害虫种类,经济意义重大。
独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Linnaeus),又称双叉犀金龟,体大而威武。不包括头上的犄角,其体长就达35-60毫米,体宽18-38毫米,呈长椭圆形,脊面十分隆拱。体栗褐到深棕褐色,头部较小;触角有10节,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雌雄异型:雄虫头顶生l末端双分叉的角突,前胸背板中央生l末端分叉的角突,背面比较滑亮。雌虫体型略小,头胸上均无角突,但头面中央隆起,横列小突3个,前胸背板前部中央有一丁字形凹沟,背面较为粗暗。三对长足强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对,是利于爬攀的有力工具。
独角仙一年发生1代,成虫通常在每年6-8月出现,多为夜出昼伏,有一定趋光性,主要以树木伤口处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对作物林木基本不造成危害。幼虫以朽木、腐烂植物质为食,所以多栖居于树木的朽心、锯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顶间。不危害作物和林木。幼虫期共脱皮2次,历3龄,成熟幼虫体躯甚大,乳白色,约有鸡蛋大小,通常弯曲呈“C”形。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独角仙广布于我国的吉林、辽宁、 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国外有朝鲜,日本的分布记载。在林业发达、树木茂盛的地区尤为常见。
独角仙除可作观赏外,还可入药疗疾。入药者为其雄虫,夏季捕捉,用开水烫死后晾干或烘干备用。中药名独角螂虫,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
1976年有人从独角仙提取到独角仙素“dicotastin”,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对实体瘤W-256疡瘤有很高活性,对P-388淋巴白血病有边缘活性。
独角仙资源丰富,值得做深入的探索和开发。
虎甲体呈金绿色、赤铜色或灰色,并带有黄色的斑纹。头宽大,复眼突出。有三对细长的胸足,行动敏捷而灵活。虎甲也是肉食性,常在山区道路或沙地上活动,能低飞捕食小虫。有时静息路面,当人们步行在路上时,虎甲总是距行人前面三五米,头朝行人。当行人向它走近时,它又低飞后退,仍头朝行人,好像在跟人们闹着玩。因它总是挡在行人前面,故有“拦路虎”之称。世界已知约2000种,我国有100余种,常见的有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 De Geer等。
虎甲成虫长得虽很漂亮,但它的幼虫——骆驼虫却十分丑陋。而骆驼虫奇特的自卫方法却能让我们旱地钓“鱼”,戏弄虎甲。人们去池塘或河流中钓鱼,既是一种消遣娱乐,又可得到收获,还能锻炼耐性,陶冶情操。小孩子们却不能去,因为太危险,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可就麻烦了。那小孩子想钓鱼又怎么办呢? 可以去野外的草地上玩钓“鱼”游戏,实际钓的就是穴居洞内的骆驼虫。首先在草地上寻找小洞口,找到后用一根细草秆轻轻插入小洞中,然后观察草秆的动静。当草秆轻轻地摆动时,马上向上一提,就会钓出一条驼背弯腰的小毛虫——骆驼虫来。一根草秆既没钩,又没食饵,怎能把骆驼虫钓上来呢?这就要从昆虫的自卫行为说起了。草秆插进洞穴,骆驼虫受到了攻击,它就进行自卫,用一对上颚咬住草秆,这时只要你快速将草秆拔出,就把骆驼虫拉出来了。
骆驼虫的头大,胸部驼起,腹部弯曲,外形像骆驼,全身长毛,第五腹节背面隆起,并长有逆钩一对。骆驼虫在成虫挖掘好的洞中生活,洞穴深达33厘米左右,洞口5毫米左右。平时遁入洞底,捕食时向上爬至洞口,用背上的逆钩固着身体,一对上颚露出洞外,等待小虫爬过洞口时,突然袭击,然后把小虫拖进洞口。这种“守株待免”的捕食方法,当然不会捕到很多,难免有时挨饿,一旦捕到食物,就可饱餐一顿。小骆驼虫也很聪明,知道只靠自投罗网的猎物,没有把握,便想出办法来引诱小动物。它轻轻摆动露在洞口的上颚和触角,模仿小草摆动的姿态,以此吸引小动物上钩。这种方法固然能收到猎食的效果,但有时也会暴露自己,引来天敌,反被吃掉。骆驼虫也有一套保卫自身的方法。当它遇到敌害攻击时,便靠弯曲的身体迅速蠕动和身上滑溜的长毛,快速躲进洞内。若被敌害拖住外露的上颚,它则利用腹背的逆钩,牢固地钩着洞壁,使敌害难以将它拉出来。
虎甲为完全变态。它能用上颚和足在地下挖洞,夜间或阴雨天钻入洞穴,白天多在洞外活动,寻找猎物。交尾在洞外草丛中进行,产卵在洞穴中。卵孵化后的幼虫独居于洞穴中,依靠自身捕食生活,整个幼年时代不离洞穴。当幼年时代即将过完时,它便在洞底的旁边再挖一个斜洞,做个蛹室而化蛹,直到羽化为成虫,钻出洞外活动。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古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淑女似的吉丁虫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总认为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但是当你认识了吉丁虫之后,可能会觉得吉丁虫也独树一帜,别有韵味。
吉丁虫科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3000种,我国已知450多种。各种体型差异较大,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大多数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腹板发达,端部伸达中足基节间。体形与叩头虫相似,但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下,前胸与中胸密接而无跃起构造。
令人遗憾的是它们的幼虫长得奇丑无比,真可谓“虫大十八变”,这就是昆虫变态的奇妙之处!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幼虫专门蛀食树心,使之枯萎死亡,是果树、林木的重要害虫。尽管如此,幼虫却是一味中药材,能治疗疾病,将功补过。
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吉丁虫的鞘翅确实漂亮至极,在灯光或阳光下,能闪烁出灿烂的金属光泽,如同晶莹的珠宝。
吉丁虫成虫喜欢阳光,白天活动,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容易发现,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且飞得远,所以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是捕捉的好时机。下面介绍几种吉丁虫。
体长 30一45毫米。体金绿色,前胸背板上有2条紫铜色的宽纵带,从前缘直达后缘。每个鞘翅上各有1条明显的紫铜色纵带,从基部肩角处斜伸达翅末端近中部。其个体硕大,色泽艳丽均为本科之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自然界中不易觅见。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浙江,台湾,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俗称串皮虫,主要为害梨,苹果上少量发生。幼虫在树干皮下迂回串食,破坏形成层,轻者树皮变黑,重者整株枯死,树势衰弱,重者整株枯死。
成虫 体长13-16毫米,翠绿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上有五条蓝黑色条纹,翅鞘上有10多条黑色小斑组成的条纹,两侧有金红色带纹。
卵 长约2毫米,乳白色,长圆形。
幼虫 老熟后长约30毫米,由乳白色变为黄白色,全体扁平,头小,前胸第一节扁平肥大,上有黄褐色人字纹,腹部逐渐细长,节间凹进。
蛹 长15-19毫米,乳白色、黄白色到淡绿色。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第二年3月开始活动,4月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是成虫出现盛期。成虫羽化后,在树冠上活动取食,有假死性。 6月上旬是产卵盛期,多产于树势衰弱的主干及主枝翘皮裂缝内。幼虫孵化后,即咬破卵壳而蛀入皮层,逐渐蛀入形成层后,沿形成层取食,8月幼虫陆续蛀进木质部越冬。
主要为害梨、一桃,以幼虫蛀食枝、干皮部及木质部,发生严重的梨园,造或树势衰弱,甚至全树枯死,是梨树毁灭性的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毫米,暗绿色,有金属光泽。体扁平,触角黑色锯齿状,头部截齐,前胸背板由前向后逐渐宽大。头、前胸背及翅鞘上都有蓝黑色小长条纹,两翅膀边缘具金黄色光泽。
卵:椭圆形,长2毫米,宽1l-4毫米,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7-32毫米;乳白色,全体略呈扁平。头小半缩于前胸,胸部宽大,前胸背板硬而平滑,上有“人”字形凹纹。腹部细长,各节呈长方形,尾节末端细小。
蛹:裸蛹,长17-20毫米,初期为乳白色,渐变为绿色。
发生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下或本质部的浅处过冬。第二年春天在木质部浅处蛀食一段时间,化蛹前在本质部隧道内稍向深处潜入,作一个长椭圆形蛹室,并向外蛀一羽化孔,然后用碎屑把蛀入孔道及羽化孔堵塞严密,即在蛹室内化蛹。蛹期约十天。在河北省中南部梨产区,4月下旬即见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出现后,咬食梨叶、向日葵叶,将叶的边缘食成缺口。平常喜在向阳面的叶面停歇。在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最活跃。成虫有假死性,受震动坠地,稍停即飞去。成虫寿命约20-30天,少数可达40多天。成虫羽化后,经半月左右的取食补充营养,才开始产卵,卵产在有粗裂皮的缝隙内。卵期一般8-9天。幼虫孵化后由卵壳下直接蛀入树皮浅处,先在表皮下取食,渐食入形成层及木质部,幼虫在枝干内蛀食,隧道弯曲塞满虫粪。梨树被害严重的枝条,至8月下旬叶片变红色。
叩甲科的昆虫一旦被人捉住,就会在你手上不停地叩头,所以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叩头虫。孩子们常在野外捉来叩头虫(成虫)玩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它的后腹部和鞘翅端部,将它的头部朝向自己,于是叩头虫便将前胸下弯,然后又拾起挺直,同时发出“咔咔”的声音,如此反复进行,好似在不停地磕头。其实它可不是真的向你磕头求饶,而是在挣扎逃脱,这是它的一种自救方式,你稍不留心,它就会弹跳逃走。这种昆虫还会以叩“响头”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吸引异性。叩头虫为什么能叩头呢? 因为它的前胸背板与鞘翅基部有一条横缝(下凹),前胸腹板有一个向后伸的楔形突,正好插入中间胸腹板的凹沟内,这样就组成了弹跃的构造。如果你将它背朝下放在平面上,
使虫体仰卧,它先挺胸弯背,头和前胸向后仰,后胸和腹部向下弯曲,这样就使身体中间离开平面而成弓形,然后再靠肌肉的强力收缩,使前胸向中胸收拢,胸部背面撞击平面,身体借助平面的反冲力而弹起,从而翻过身来。它的弹起高度可达30多厘米。叩头虫的这种熟练而优美的翻身动作,真像体操的“前滚翻”和“仰卧跃起”的表演。在饲养盒内放一点水果,它们就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如你抓到多头雄虫的话,不妨放到一起,还能观赏它们比武相斗的精彩场面,重拾几分稚气呢!
叩甲多为中小型种类,头小,体狭长,末端尖削,略扁。体色呈灰、褐、棕等暗色,体表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有些大型种类则体色艳丽,具有光泽。完全变态。生活史较长,2-5年完成一代。幼虫身体细长,颜色金黄,故称金针虫、铁线虫。它生活在地下土壤内,可为害播下的种子、植物根和块茎,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世界记载的叩甲已超过1万种,我国已知约600种。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一边下沉,一边孵化,一直下沉到数百米。甚至2000多米,才孵化出幼体。幼体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上浮,边上浮,边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时,它也几乎到达海水表层了。这时,它可以在表层觅食、生长、集群。当其发育成熟,又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南极磷虾(董兆乾摄)
南极磷虾(南极办资料)
水龟虫
水龟虫外形长得像龙虱, 和龙虱生活在同一水域生态环境,体呈流线型、背腹面拱起,但体背比龙虱更凸出一些,体色比龙虱更深一些(近乎黑色),腹面较平,多数种类胸部腹面有一个粗而直的针刺,贴在胸部腹面向后伸着(龙虱无针刺),下颚须长,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从这几点就可以区分它们了。这种硬壳虫善于在水中物体上爬行,当它游向水面时,经常在水面上打转转。
水龟虫属于鞘翅目,水龟虫科,又称为牙甲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水龟虫触角6-9节,端部3-4节略膨大,在触角的一侧有一条浅槽,由拒水性毛将其覆盖,从而形成一条管道,呼吸时游向水面,将头露出,空气从触角一例的管道进入,贮藏在腹面密集而不会被水沾湿的短毛上。此时在毛上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空气层,腹面因密集水泡而变成银白色。水龟虫在水下靠鞘翅和腹板的运动将气泡中的空气吸入鞘翅下面的贮气腔和气管内。它在水中的换气也是靠触角进行的。水龟虫成虫一般为植食性,幼虫为腐食性或肉食性,捕食蝌蚪和小鱼等动物,有些种类有危害水稻的记载。
龙虱
(1)识别特征 龙虱是鞘翅目,龙虱科。小到大型,长卵流线形,扁平,光滑。体背腹面拱起,触角丝状,11节,下颚须短。头部缩入前胸内。后足为游泳足,后基节与后胸腹板占据腹面的一大半。胸部腹面无针刺。
世界已知约4000种,我国记载约200种,常见的有黄缘龙虱Cybister japonicus Sharp等。
(2)生物学习性 完全变态。成、幼虫都生活在静水或流水中,少数见于卤水或温泉内,均能捕食软体动物、昆虫、蝌蚪或小鱼。幼虫尤其贪食。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的臀腺能释放苯甲酸苯、甾类物质对鱼类和其它水生脊椎动物有显著毒性,可危害稻苗和麦苗。
龙虱游水的速度很快,它的流线型躯体很像一艘快速潜艇。两对长而扁的中后足上长着排列整齐的长毛,活像一只四桨的小游船。龙虱体小灵活,便于追逐鱼类。它用刺吸式的口器,吸吮鱼体内的血液,任凭鱼类如何摆动,它都扒在鱼体上不会掉下来。有时几个龙虱同时追逐一条鱼,最后将鱼制服而死;它们便获得了一顿美餐。龙虱除捕食鱼类之外,还捕食水中其他小动物,是养鱼业的害虫。
龙虱是怎样繁殖生育后代的呢?到了性成熟发育期,雄龙虱便追赶雌龙虱,用它前足跗节基部膨大的圆形吸盘(抱握足)吸附着雌龙虱光滑的鞘翅前部两侧,并爬到雌龙虱体背进行交配。由此看来,龙虱还是雌雄异型呢(雌龙虱前足无吸盘)。雌龙虱把受精卵产在水草上,靠水的温度孵化出小幼虫。小幼虫没有贮气囊,只靠体内气管贮存很少空气,所以在水中的潜伏时间不能太长,要经常游到水面,将腹末的气管露出水面排出废气,吸入新鲜空气。龙虱幼虫以小鱼、蝌蚪等动物为食,但它没有明显的嘴,上颚也没有嚼碎食物的功能。它的上颚是中空的,基部有一分泌消化物质并连着口腔和食管的小洞,靠近尖端有一个吸取液体食物的小洞口。捕到猎物时,它首先从食管里吐出有毒液体,通过空心的上颚,注入猎物体内,将其麻醉,同时吐出具有强烈消化功能的液体,将猎物体内物质稀释,然后吸食经过消化的物质。所以,龙虱幼虫的取食消化方式称为肠外消化。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春夏季节用水网或底网从池塘、河沟或稻田采集一些活的龙虱和水龟虫,放在鱼缸内饲养,并采些蝌蚪或小鱼供它们捕食,以便观察龙虱和水龟虫的生活习性、捕食行为以及呼吸换气等情况。这不仅可以培养你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你对生物学和昆虫学的兴趣。但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换水,放入一些供它们附着栖息的水生植物。
(3)高超的潜水本领 人类的水下作业或深海考察,一般是由潜水员完成的。潜水员需要携带氧气和一套设备,才能维持比较长时间的水下工作。昆虫中也有很多潜水能手,龙虱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类,它能长时间潜入很深的塘底。即使冬季,它也能在很厚的冰层下的水底长期潜伏,不会因缺氧窒息而死。寒冬过后,冰层融化,它才结束水下越冬潜伏生活,开始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它的祖先原在陆地生活,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而演变为水生,所以它还保留着祖辈呼吸空气的特征。在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鳃”的功能,当龙虱在水中上下游动时它还起定位作用。龙虱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抖动,把体内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多很多倍,因此水生昆虫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学会了各种吸取空气的办法。龙虱依靠贮存的新鲜空气,潜入水中生活。当气囊中氧气用完时,再游出水面,重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
豉甲
豉甲属鞘翅目,肉食亚目,豉甲科。体长通常只有6-7.5毫米,最小的4毫米,最大的17毫米,属小型昆虫。世界已知900多种,我国已记载44种。背面黑色而略带光泽。每个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好似生有两对复眼。由于它体小,像半个黄豆瓣,故俗名叫“豉豆虫”。 外出游览,在平静的池塘水面,有时白天也能看到豉甲旋回游动;好像什么东西在水面划圈,非常引人注目。
豉甲也是生活在淡水水域表面的昆虫,但多在池塘、小水坑等不流动的平静水面上。成虫夜行性,多在夜间群集水面游泳。它们的游泳方式是回旋游动(旋转),我们把它叫做“旋泳”,只要它不离开水面,就总是不停地旋游。鼓甲为什么只能在水面旋游呢?因为它的前足较长,但不是带有长毛的桨状游泳足,中、后足短小而扁,末端呈钳状,只能在身体腹面进行微小的搅水运动,使水形成旋涡带动虫体旋转。又因它体型较小,重量轻,具有蜡质的表皮,不会被水浸湿,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嫌水性的分泌物,以增加水的表面张力,因此水的表面能负载豉甲的身体,使它不会下沉。豉甲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完全变态。
铁甲体一般长形,体背和鞘翅上常有刺突或瘤突,好象身披铁质铠甲的勇士,故有铁甲之称。这里说的铁甲是狭义的,指铁甲科中的铁甲亚科,我国有137种。
铁甲都是植食性昆虫,它们寄生于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取食茎、芽或叶,幼期分潜生和露生两类。据目前所知,一般以成虫越冬,每年发生的世代则以种类和地区而异。
发生世代
世代的发生数可根据其稳定与否而区分为两个类型:(1)定代型,即在种的分布范围内,不论地区差异,它的发生世代是恒定的,或基本稳定的;许多滞育的一化性种类属于此型。(2)异代型,即发生世代随着地区不同,如经纬度、海拔等差异而有所不同;几化性种类。包括本科在内,一般属于此型。例如水稻铁甲在广东一年发生六代,在湖南一年三代。
取食方式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即取食的对象、部位或方式。对象是指哪些或哪类植物,部位是指植物的哪些部分,方式是指怎样取食。 铁甲成虫都是露生食叶,方式一致;幼虫潜叶。
交配行为
昆虫的交配行为可按交配次数分为两个类型:(1)一次交配型,(2)多次交配型。前者一生只交配一次,尤其是雌虫;后者雌雄都可交配多次。在一次交配型的昆虫中,雄虫一般能作多次交配,但交配后的雌虫会产生抗拒行为,或产生具有抗拒作用的分泌物,以不让雄虫第二次顾临;也有不少昆虫由于成虫期极短而仅作1次交配。多次交配型又可分为两个亚型:(1)真多次交配型,(2)伪多次交配型。前者的交配次数和产量或繁殖力有关,交配次数多,则产卵量高,繁殖力强;后者的交配次数多寡和产卵量或繁殖力无明显影响,一次正常的交配和多次交配对产卵、繁殖来讲是基本相同的。辨别昆虫的交配类型,对某些防治的设计与实施,如不育性防治,是一个重要关键。按照上述分类,本科昆虫属于伪多次交配型。据记载,水稻铁甲一生交配多次。水稻铁甲雌虫在刚交配后如遇雄虫常予拒绝,但在产卵数枚后,则又四处爬行,寻觅雄虫再行交配。据研究人员观察,以交配一次的雌虫单独饲养,与雌雄同养使其经常交配者作比较,两者对产卵日数和产卵数量都无显著差别。
据报道, 我国的水稻铁甲在羽化后交配前有明显的群集现象,到产卵期才逐渐扩散。有人认为,这是群集取食,不是群集交配。当然,群集取食亦有利于觅偶交配。
铁甲的大部分种类雌雄都有后头发音器,这对于相互招引,觅偶交配,应有其一定作用,可惜在这方面过去未有观察试验。许多昆虫在交配前常有“婚嬉”行为,据观察,水稻铁甲在交配前雌雄对立,先以触角左右摇动,继而相互摩擦,然后交配。
产卵习性
铁甲的卵无卵鞘,卵产于叶表皮之内。例如水稻铁甲产卵于稻叶表皮之内。雌虫产卵前先用口器刮开叶的表皮层,然后产卵,每次一粒,产后由产卵管排出胶质,封固表皮膜开裂之缝。
本科昆虫的后翅一般发达,未发现有退化现象。但它们不常飞行,受惊时常从叶面落下作假死状,较少在跌落地面前飞行逃逸。晚上灯光下一般不趋集,很少捕到它们。据观察, 它们都以成虫态越冬,匿居在寄主植物的枯叶、残株,或杂草及土隙、石隙内。水稻铁甲主要匿居在田旁杂草内,但在稻根株丛间、土块下等处亦常发现它们的踪迹。
刺弱不明——沟胸楔铁甲
体长6-6.5毫米;体宽4.2-4.4毫米。体楔形。棕黄色;触角端部四节褐黑,前胸背板中部及两侧有三条黑紫色纵带,中纵带较狭;鞘翅瘤突及后侧角黑紫并带紫铜色光泽。
头顶具粗刻点;触角细长,几乎达体长之半。端部膨大。第l节球形,最短,第2-7节瑞部略大,其中第3节最长,为第1、2节长度之和,第4节仅小于第3节,余节长度接近。第8-10节较短,被灰色绒毛,末节端部狭尖。前胸背板方形,前端略狭,前侧角前齿端部向前,后齿端部向外,表面刻点粗密,中央有一条细纵隆线,其上具一条极细的沟。小盾片三角形,基阔端狭。鞘翅基部微膨大,后部微扩展,侧缘具小齿;后侧角向外伸,整个角腹凹背拱;后缘弓出,齿突不太明显,缝角处微凹;盘区刻点深而密,最外侧刻点行的刻点较大并有横隔脊,在敞边上形成小格;小盾片行有4-5个刻点。盘区具瘤突,顶端钝圆。
分布:云南;印度。
刺强如钉——
体长4.5-5.6毫米;体宽2.5-3毫米。底色谈棕黄,背面大部分黑色或褐色;头暗红到棕褐;复眼、前胸背板的大部、前胸侧叶刺末端、小盾片、鞘翅背刺与部分翅面均为黑色,前、后叶与刺及与后叶接近的1-2个端缘刺红褐到黑色,两叶间之敞边及端缘黄色到黄褐,胸部腹面深棕到黑褐色。
头短、较前胸前缘略阔;额唇基宽大,隆起,表面粗糙,被细毛,有时基部略带黑褐或黑色;头顶两眼间几乎呈方形,被毛短细,不甚明显,中线凹下极显,后缘正中具一黑斑,极显或不显。触角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或稍短,基部两节色稍深,端部数节稍粗,被黄色密毛;第l节近圆筒形,长较阔大一倍,第2节短小,长约为前节之半,第3节细,长于前两节和,第4-6、9长度渐减,其中第4节长约为第3节之半,第6、7两节几乎等长,末节等于第7、8两节之和或稍长,端末细狭。前胸扁平,阔胜于长,前缘狭,基部阔;背板皱褶粗糙,被谈色细长卧毛;前胸侧叶狭长,略斜向上,叶端具刺6个,第l刺极短小,位于叶基,向内或稍向后指;中间4刺均细长,约相等;第5刺较横平,其后缘远较前缘为长;第6刺短小。小盾片基部宽,端部狭圆,中间凹陷。鞘翅长形,具光泽,肩部突出,密被竖毛,刻点10行。鞘翅边缘敞出,前后扩大成叶状,前叶大,具5刺,后叶狭,具3刺。
分布:云南、海南;越南。
形似龟甲——
体长6毫米,宽5毫米,近于圆形,似龟甲。前胸背板盘区黑色,盘区的前、后缘及敞边血红色;小盾片黑色;鞘翅血红色,敞边上有两个大黑斑;刺突黑色;腹面黑色;足火黄色,基节、转节和腿节部黑色。
前胸及鞘翅两侧膨出,敞边宽阔,头显较前胸为狭,额唇基极度突出,三角形,表面粗糙,两触角之间呈脊状。复眼大,头顶两眼间隆起,具皱褶。触角9节,长达体长之半,中间细,两端略粗,第3节最长,末节次之,瑞部几节被淡黄色短毛。前胸极宽大,盘区表面有横的细密皱褶,基部具横凹,两侧敞边膨出,边缘有锯齿12-13个。敞边表面具不规则窗斑。小盾片基部宽,端部狭圆,全部被皱褶,基部低凹处刻点粗。 鞘翅长卵形,盘区隆起,刻点行不整齐,小盾片刻点行存在,行距隆脊极不明显,翅上刺突较稀,两个大刺分别在第1脊线中部之前及第2脊线中部之后;中型刺4个,一个在第1脊线端部,一个在第2脊线基部,另两个分别在第4脊线中部及端部,肩胛上有一个(或两个)锥刺。此外,还有一些稀疏小刺。敞边宽,约为每翅宽之半,侧缘中部稍微凹入,边缘具锯齿31-36个,表面有窗斑,基部及中部凹洼。足短,被淡黄色短毛。附节宽,但远较胫节为短,第l附节短小。
分布:西藏。
典型代表——双刺趾铁甲
体长4.4-6.2毫米,宽1.8-2.6毫米。背面大部分黑色。鞘翅具淡黄褐色斑纹。胸刺、鞘翅背刺及侧缘刺黑色,端缘刺基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后胸腹板中央褐色或红褐;足及腹部黄色到黄褐。触角棕黄,基部2节色较深,有时呈黑褐色。
头顶光滑,中央有1条纵沟。触角细长,达体长的3/4,基部的几节光滑,末端5节稍粗,具很密的白色短柔毛;第1节较粗,第2节约为第l节的1/2,第3节最长,4、5两节等长,6节稍短于5及7节,8-10节约等长,短于6,末节长尖。前胸长阔约相等;盘区密被刻点及白色短柔毛,中央有一个无刻点无光泽的横突区,该区中央有一条纵纹贯穿;胸刺上面有2-3个端末具细毛的小刺突;前缘刺每侧2个,后刺长而粗,前刺短而细,约为后刺长的1/2;侧缘刺每边2个,前刺长,端部稍弯曲,后刺短小,约为前刺长的l/3-1/4,或更短,二者的基部紧接。小盾片三角形,末端钝圆;翅刻点大,不整齐,刻点上各有一根微小的平卧毛,行距上有较长的竖毛;基部及端部各有10行刻点,中部8行,第3、4及9、10行的中部分别合并为一行;背刺长大,尖锐:中缝上有1行小刺突。小盾片侧有4个小刺。侧缘刺与背刺约等长,超过翅阔的2/3,后侧角上的几个刺较短;端缘刺小,约为侧缘刺长的1/3或1/4;侧缘及端缘刺共计约l 2一14个;侧缘大刺之间常杂有端末具细毛的微刺或刺突。各足腿节内侧具小刺。
分布:云南;锡金、缅甸、印度。
看到象鼻虫头部前伸的长管,你可能会想到大象的鼻子。不过,你千万别把象鼻虫头部的长管当成鼻子啊!这个长管是它的口器,也是象鼻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触角生在口吻上,这在其它昆虫中少见,此外,它那管状头部能左右转动,非常灵活,犹如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的大吊车,十分有趣。象鼻虫又称象甲,其成虫体态特殊,是有名的长嘴婆,它的口器延长成象鼻状突出,称作头管。有些种类的头管几乎与身体一样长,十分奇特。因其头管形如大象的鼻子,故人们称它为象鼻虫。象鼻虫在鞘翅目昆虫中是最大的一科,也是昆虫王国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已知种类多达6万多种,我国也已记载约2000种;它们个体差异甚大,小的仅1毫米,大的可达6厘米。
象鼻虫主要危害花木果树。幼虫体肥而弯曲成“C”字形,头部特别发达,能钻入植物的根、茎、叶或谷粒、豆类中蛀食,是经济作物上的大害虫。
象鼻虫不会咬人,也没有异味,故那些大型的象鼻虫常被人们捉来饲养,把弄玩耍。
经济意义
象虫的食性复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幼苗、幼芽、嫩梢等无不受其害。大部分的象虫蛀食于植物的内部,不但为害严重,而且防治较难,所以对农林生产有重要意义。
文献上记录为害种子、幼苗和树干的象虫的毁灭性害虫有将近20种,如为害种子的米象、玉米象,为害幼苗的两种甜菜象和为害杨树干的杨干隐喙象。这五种象虫代表三类不同的害虫,都有重要经济意义。但米象、玉米象的经济意义特别重要。因为它们的为害是毁灭性的,它们的为害部分是粮食,是种子,它们的寄主的经济地位对人民生活和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两种甜菜象和杨干隐喙象虽然也是毁灭性害虫,但它们的为害部分和它们的寄主的经济地位对人民生活和对农林的发展影响较小。这说明象虫的经济意义要从为害程度、为害部分和寄主的经济地位三方面考虑才能充分说明。
在重要害虫中,为害种子果实的种类多于为害其它部分的种类;为害森林、果树等木本植物的种类超过为害农作物的种类这些事实都是众所周知的。绝大部分的象虫是有害的,只有个别的种类是有益的。从明朝以来,我国的劳动人民就以带虫瘿的蚊母草人药。依据湖南长沙卫生部门和四川南充药物种植试验场提供的标本,这种虫瘿中的象虫被鉴定为蚊母草直喙象。此虫产卵于蚊母草或水苦荬的子房里。随着幼虫的发育,子房发育为虫瘤。在成虫羽化前,人们采收全草,加以晒干,用以止血、活血、消肿、止痛。
加拿大利用锥形宽喙象成功地防治了牧区的叫做垂头蓟的一种害草,挽救了牧业生产。在我国,寄生于刺儿菜和漏芦一类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内的菊花象和上述的象虫与寄主关系很相似。在广大的农牧区,如果刺儿菜、漏芦滋生成灾时,菊花象就有用以消灭这些害草的价值。
生活习性
象虫性迟钝,行动缓慢。但有些大眼象行动敏捷,其飞翔力可以和虎甲相比拟。很多象虫的后翅退化,不能飞,生活于地面上。有后翅的种类一般也不善于飞翔,不容易逃避敌人的攻击,因为它们的后翅难于展开。为了逃避攻击,当它们感受到危险信号时,便从寄主突然掉人草丛,并以假死的方法取得自我保护。象虫的假死行为较之其它甲虫更为普遍。而隐喙象和龟象的假死性更为显著。它们的胸部有或长或短的胸沟。在假死时,它们的喙和触角纳入胸沟,把足紧紧收拢,使它们的敌人误认为一粒鸟粪或一块土块,从而逃避视线,躲避危险。
绝大多数的象虫是陆生的,没有明显的趋光性,对花也没有明显的趋性,只有稻象和水象是水生的,而且有明显的趋光性。
象虫营有性生殖,惟耳喙象属的种类营孤雌生殖。这类的物种,其染色体是多倍体,具有33、44或55个染色体,而它们近缘的有性物种都是二倍体(22个染色体)。
多数象虫一年发生一代。蒙古土象、大灰象、松树皮象和柞栎象却两年发生一代,第一年以幼虫越冬,第二年以成虫越冬,小卵象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寄生于桑树,第二代寄生于棉花。绿萍象一年发生四代,都寄生于绿萍。玉米象、米象一年发生数代,连续发生于谷物。大多数象虫以幼虫越冬,蚊母草直喙象、榆跳象以成虫越冬,以卵或幼龄幼虫越冬的我们知道的只有杨干隐喙象。
象虫的产卵有两种方式:一种在产卵时,把卵直接产于土内或寄主植物的外部,其幼虫生活于寄主的外部;另一种在产卵前,先用喙挖一个洞,然后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内部,其幼虫生活于寄主的内部。
松象虫
本种又叫松大象鼻虫,松树皮象。成虫体长7一13毫米。身体和鞘翅均力深褐色。胸背面不规则地布满圆形大小不等的刻点。触角膝状,有柄,著生于喙的前半部。前胸有由金黄色磷片构成的圆点四个(背中线两侧各二个)。鞘翅上有近长方形成虚线状纵向排列的刻点和金黄色鳞片组成的 X形花纹。雄虫腹部背面 8节;雌虫腹部背面 7节。
卵 约1.5毫米,椭圆形,白色微黄,透明。散产于伐根皮层上或泥土中。
幼虫 弯曲,无足。老熟时体长10-15毫米,头部黄褐色,身体白色。腹部9节。第1胸节与第 1一8腹节上各有一对椭圆形的气门。
蛹 裸蛹,长度与成虫相等,除上颚与复眼黑色外,全体白色,身体上布满对称排列的剌,腹端方形,井有一对大的保护刺。
生活习性 松象虫在小兴安岭林区,两年一代。以成虫及幼虫两虫态越冬。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功,集中于落叶松更新地上取食并交尾,为害 2年生以上的幼树。6月中旬以后,成虫自更新地向采伐迹地扩散,到伐根下去产卵。6月下旬以后新孵化的幼虫陆续出现,在伐根的皮层或皮层与边材之间作隧道活功取食。到9月末,大部分幼虫已经老熟,在皮层,皮层与边材间或全部在边材以内作椭圆形蛹室休眠。少数孵化较晚的幼虫,越冬时尚未老熟,翌春需再取食一段时间,才作蛹室休眠。上年秋末已经老熟的休眠幼虫,经越冬阶段后,于7、8两月化蛹,7月末以后开始羽化为成虫。大部分新成虫潜伏蛹室中约半月后,即自伐根爬出土面来,找寻幼材取食为害。当年不交尾产卵。9月底后,在落叶松幼树根际的枯枝落叶丛中越冬;少数羽化较晚的成虫,并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自卵孵化而至羽化成虫,成虫再产卵,历时二周年。
松象虫的为害时期是成虫(幼虫在伐根内寄生,经济上的损失较小);它在梢头下咬食树干的韧皮部,造成块状疤痕,并流出大量的松脂来。如疤痕很多,将树于围成一环时,梢头就枯死。受松象虫为害的幼树,一般是主干枯死,几条侧枝同时向上生长,村冠大而高度不够,使干材生长不良,失去经济利用价值。受害严重者甚至全株枯死。
长足竹大象
长足竹大象又名竹横锥大象,危害竹、水竹、绿竹、崖州竹、山竹、青皮竹等。成虫、幼虫均取食竹笋,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一般被害率在10-20%以上,若与竹直锥大象混合为害,严重时被害率可达90%以上。
成虫 雌成虫体长26-38毫米,雄成虫体长25-40毫米。体色为橙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头管自头部前方伸出,长10-12毫米。触角膝状,着生于头管后方两侧沟槽中。前胸背板呈圆形隆起,前缘有约1毫米宽的黑色边,后缘有一箭头状的黑斑。鞘翅外缘圆,臀角有一尖刺,前足腿节、胫节比中足腿节、胫节长,前足胫节内侧密生一列棕色毛。
卵 长椭圆形,长径4-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为乳黄色。卵壳表面光滑无斑纹。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5毫米,全体乳白色,以后头壳渐变为黄褐色,体节不明显。老熟幼虫体长46-55毫米,前胸背板有黄色大斑,斑上有一"八"字形褐斑。
蛹 体长35-51毫米,蛹初为橙黄色,后渐变为土黄色。外有一个泥土结成的长椭圆形茧。
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出土,8月为出土盛期,一天中出土时间多为6-9、16一19时。成虫初出土时,行动迟缓, l一2天后咬食笋肉作为补充营养。成虫活动时间多为8-12、15一18时,中午及雨天隐蔽于叶背或杂草落叶下,雨后天晴活动最盛。成虫有假死性,受振动后即坠落地面,腹部向上,经片刻再爬起飞走,亦有少数成虫,在坠落途中即展翅飞去。成虫寿命50-70天。竹林中成虫于l0月上旬绝迹。
成虫进行补充营养2天后,即行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多在竹笋上取食,雄成虫飞来在其体侧停息片刻,然后交尾,也有数头雄成虫争与一雌虫交尾的。雌雄成虫均可以多次交尾。交尾后随即产卵,产卵时先寻觅径粗2厘米以上的笋,在其中部啄一产卵孔,孔外表近圆形,有纤维外露,内为3×5毫米的一椭圆形穴,深达笋肉,最深可达10毫米。每穴产卵1粒,最多一笋可产卵3粒,雌虫产卵期长达半个月,共产卵35-40粒。卵经3-4天孵化,孵化前,一端可见两个小红点。幼虫孵出后向上蛀食, 1-3天后,从产卵孔中流出青色液体, 3-4天流出黑色液体。幼虫向上蛀食路线为"Z"字形,直到笋尖,再向下蛀食,将竹笋上半段笋肉吃光,一条幼虫可吃食笋20一30厘米长,被害竹笋不能成竹。幼虫在笋中蛀食9-14天后老熟,老熟幼虫均在上午于竹笋中部将笋咬成直径8毫米左右的圆孔,爬出落地,沿坡滚动,若受阻即爬行,幼虫爬行迅速,寻找适当地点入土,入土时以上颚松土并用头向下钻,余土在入土处堆成一圈,并从地面拉入一些杂草及树叶碎片,合土建成土室,浅者只有9厘米,深者可达63厘米,一般多为20-30厘米。幼虫3-11天化蛹,蛹期ll一15天。
一字竹象
一字竹象又名杭州竹象。国内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国外分布于越南。为害毛竹、桂竹、淡竹、刚竹、红壳竹、篌竹和毛金竹。成虫取食笋肉,幼虫为害竹笋,使笋成竹后,虫孔累累,竹节节间缩短,竹材僵硬,断头折梢,严重者竹材损失率在50%以上。
成虫 体棱形,雌虫体长17毫米,乳白至淡黄色。头管长6.5毫米,黑色,细长,表面光滑。雄虫体长15毫米,赤褐色。头管长5毫米,粗短,有刺状突起。头部黑色;触角置于头管基部的触角沟内.前胸背板后缘弯曲呈弓形,中间有一梭形黑色长斑;胸部腹面黑色。鞘翅上各具有刻点组成的纵沟9条,翅中各有黑斑两个,肩角及外缘内角黑色。腹部末节露于鞘翅外,腹面可见5节,黑色,第l节及末节两侧有赤褐色三角形斑。
卵 长椭圆形,长径3.1毫米,初产为玉白色,不透明。后渐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半半透明。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3毫米,体柔软透明,乳白色,背线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米黄色。头赤褐色,口器黑色,体有皱褶,气门不明显,背线浅黄色,尾部有深黄色突起。
蛹 体长15毫米,深黄色,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生物学特性 在江苏、浙江的小竹中多为一年1代,在毛竹中多为二年l代,以成虫于土下一米深的土茧中越冬。浙江4月底 5月初成虫出土,5月上、中旬交尾产卵,卵3-5天孵化。5月下旬起老熟幼虫陆续坠地入土,筑土室化蛹。 羽化出土的成虫子日出露干后,即可活动,晴天以上午8-11时半、下午2-5时半活动最甚,通常以雄虫飞行为多,飞行时速度缓慢,嗡嗡作声,一受惊扰,即坠落地面。阴雨天和晚上很少活动,常躲于杂草根部或落叶下。成虫出土后,即可上笋啃食笋肉。啃食时,头向下,将头管以45°-60°角度刺入笋中,进行补充营养,食完一孔内笋肉,拔出头管,向上倒退5-10毫米,再刺入笋内取食,一头成虫可连续啃咬6一18个孔,再飞到另一株笋继续取食。竹笋蛀孔处,笋肉向内凹陷,材质僵硬,笋节不再增长。
成虫经补充营养后,随即交尾,一般雌虫停息于笋上取食,雄虫飞翔寻偶。在林中雄虫作波浪式飞行,飞至桂竹笋高1米多、毛竹笋高2米多处,再向上飞行,直至笋梢,寻找雌虫,若发现雌虫即停息在雌虫体侧,经半小时即行交尾,交尾需时3-25分钟。常见2、3条雄虫相互争配一雌虫,雌虫一边交尾一边取食,从不停息,雌雄成虫均可以多次交尾。雌虫产卵时先停息笋上,头向下,以头管在笋箍边缘咬钻,头管与笋垂直,前、后胸紧贴于笋上,后足立起,腹部上翘,触角与头管垂直,并左右摆动向笋内咬钻,咬成表面直径1.3毫米,内部3×5毫米,与头管同长的产卵孔。成虫拔出头管,调转身体,头向上稍抬,足抱笋,腹部紧贴于笋上,将产卵管伸入产卵孔中,产卵一粒,偶有两粒。产卵完毕,雌虫复调转头,沿笋斜行向下爬3-5厘米,再咬产卵孔,每咬一产卵孔需时10分钟。卵产于笋的最下一盘枝节到笋捎之间,以中部为多,一笋节可产卵3-5粒,一株笋最多可产卯80粒。
初孵幼虫在产卵孔中取食,被害部位停止生长。3龄幼虫食量渐增。幼虫多咬食笋节处的笋肉或小枝,一般不转移。幼虫性好斗,两条幼虫相遇,常双双被咬伤或咬死,若体壁被咬伤,能愈合结疤,并在脱皮时脱去。幼虫脱皮前静息不动,脱皮后全部呈粉白色, 1小时后恢复正常,陆续取食。幼虫老熟后,向笋外蛀食,将笋咬一直径7-9毫米的圆孔,孔口下方有一以咬碎的笋箕纤维垫平的倾斜坡,5月下旬一6月上旬幼虫沿坡滑落,寻找适宜的地面入土,在8一15厘米深处,筑长20-25毫米椭圆形的土室,如土室被击破,可复建一次。幼虫在土室中头向上,10-15天即化为蛹。
大宽喙象
本种是漂亮的珍稀象甲。体长24-30毫米,体宽4.5-6毫米。 头管、前胸棕红色,鞘翅棕黑色。雄虫上颚粗壮,内缘具粗齿;喙长为额宽的2.9倍;触角着生于喙的中部,触角窝处仅略缩窄,端部略放宽;前喙略有中隆线,后喙有中沟;喙在触角窝上方向两侧扩展,扩展部分后缘最宽;触角粗壮,长达前胸后缘。头梯形,后缘三角状凹陷。前胸光滑,长大于宽,中部之后最宽。鞘翅行纹刻点大,圆形;端侧角突出为宽锐突;鞘翅上具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橘红色斑点。腿节具齿;前胫节直,无齿。分布:云南。
梨虎象
本种的成虫和幼虫都为害梨树的果实,受害部凹陷。严重时造成大量落果和果实腐烂,就象是吃梨的老虎,故名。
成虫 体长12-14毫米,紫红色,有金属光泽,体遍生暗褐色软毛,头略成圆筒形,头吻延长,形成管状,并略向下弯曲。触角位于喙管的中部。翅鞘上有较细的纵条点刻,前胸背板上小型凹陷较明显。
卵 约1.5 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老熟后黄白色,体肥大,常呈弯曲状。
一年发生l代,一般以成虫蛰伏在土中越冬。翌年早春3月下旬到4月上旬出土为害,主要为害嫩叶和花。 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有假死性。 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产卵时先咬伤果实基部,产后用粪便封口,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使果实干缩脱落;6月下旬以后陆续出果入土,造室化蛹,秋末羽化为成虫,在土内越冬。
长头卷象
体长9一11毫米。头部很长,基部一半呈细杆状,表面有环形皱纹,端部似蛇头。其延长的头部远较体为长,站立如长颈鹿,其形态特异,令人注目。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大灰象
本种和蒙古灰象是为害苹果苗木的两种主要象虫。分布非常普遍,食性较杂,为害棉、麻、甜菜、豆类、瓜类及苹果、梨、森林苗木等许多种植物。两种象虫均以成虫为害苹果叶片,叶片受害呈现圆形或半圆形缺刻,影响苗木生长。
体长9.5-12毫米,体灰黄或灰黑色。头管粗而宽,表面有三条纵沟,中央一沟黑色。翅鞘上有纵沟,并有明显的褐色短纵斑纹。
生活史和习性 又名大灰象鼻虫,俗称灰老道。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过冬,次年4月间开始活动,爬到果树苗木上为害新芽嫩叶。6月产卵,卵产在叶片尖端,并将叶片尖端从两边折起,把卵包于折叶中。幼虫孵化后即落地钻入土中生活,并在土中化蛹,羽化成虫过冬。成虫不会飞,只能爬行,且行动迟缓,白天不大活动,清晨和傍晚活动取食最厉害。
蒙古灰象
体长7毫米左右,灰褐色。头管较短,表面有一纵沟。翅鞘略呈卵形,末端稍尖,表面密生黄褐色茸毛,有褐色毛块,形成不规则的斑纹,并有十条刻点。
在辽宁省两年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过冬。4月中旬前后,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以6月中旬为最多。成虫多在晴天10时前后大量出现,寻觅食物,早晨和阴天出来活动较少。成虫有假死习性,产卵于表土中。 5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 9月末幼虫做成土窝过冬。次年继续在土中取食,至6月中旬开始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这些成虫当年不出土,等到第三年4月份才出土为害。
稻象
稻象又称水稻象鼻虫,主要为害水稻,在有些地区也能造成损失。成虫暗褐至黑色,密生灰黄至黄褐色毛。喙细长,略向下弯。前胸背板有许多小刻点,两侧有黄毛形成的纵条纹。鞘翅近末端有一个灰白色斑点。老熟幼虫体白色,肥胖,弯曲多横皱,无足。
上海郊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埂、田边杂草丛或落叶下越冬,或以幼虫在土面以下的稻桩中越冬。成虫在四、五月间出现,七月底、八月初又有部分当年幼虫化蛹羽化。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白天躲在稻丛间、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卵产在稻茎基部离水面一寸左右。幼虫孵出后沿稻茎钻入土中,以水稻须根为食料,一丛稻根中多的可有几十条幼虫。被害水稻叶尖发黄,甚至谷粒空瘪或不能抽穗。成虫食害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有成排的咬孔。
概说
天牛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很多人在孩童时期,曾经捕捉到或观察到天牛,对它们发生兴趣。有趣的是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如若在其腿腿上缚一根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呢。天牛的玩法很多,如天牛赛跑、天牛拉车、天牛鱼、天牛赛叫等等,比起目前充斥市场的电动玩具来,玩这种“自然宠物”要有趣得多。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玩的时候,当心别被天牛强壮的上颚咬着手! 在民间流行一种“天牛钓鱼”的游戏,十分逗人开怀。方法是在一盛水的盆中,置一鱼形小片,穿孔系线,另一头系在天牛角上,线长适度,将天牛置于另一小木条上,浮于水面,天牛四周环水,局促不安,频频挥动触角,形同钓鱼,鱼若离水,则钓鱼成功。如两虫比赛,以先钓起者为胜,十分有趣。
在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天牛是蛀食树木的害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内说:“天牛处处有之,……乃诸树蠹所化也”。这两句话充分地显示出人们对天牛发生的普通性和为害性的认识。苏东坡有诗云:“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益?利吻穴枯桑。”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诗人对天牛的讥讽与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天牛的憎恶:天牛虽然有角似牛,具有牛的美名,但却没有牛那样地有益于人,而是以它们的利吻,为害桑树!
天牛对植物的为害以幼虫期为最烈,成虫虽然由于产卵及取食枝叶,有时也能引起或多或少的损害,但一般并不严重。树木内部受了幼虫的蛀蚀钻坑,常常阻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减低产量,削弱树势,缩短寿命;在受害严重时,更能导致树株的迅速枯萎与死亡。被蛀蚀的树木常易引起其它害虫及病菌的侵入,并易受大风的吹折。木材受蛀害后,必然会降低质量,甚至失去它们的工艺价值和商品意义。草本植物的茎根等部受了幼虫蛀害,也同样会引起作物的减产、枯萎或死亡。文献上多次记载,一种天牛的成虫和幼虫有时还能侵害金属物质如铅皮、铅丝等等。1957年,贵阳某工程在从上海运去的电话电缆中,发现有两盘电缆的铅皮被松天牛成虫咬损,以致内部铜钱外露。
寄生有天牛的木材制成木器后,亦也能外出为害杂物。北京新华书店储运公司有一捆图书,被一种天牛幼虫侵入,在重迭的 5本书内,蛀蚀了一条坑道。所以天牛为害的经济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对果树和森林来讲,它们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很大。
种类与分布
天牛的种类很多,世界已知二万五千多种,我国也有2200种左右,分布广泛,为害普遍,几乎每一种树木,都受不同的天牛种类所侵害。而受害较多的树木,像桑树有天牛28种,柳树和杨树有25种,柑桔类有18种,松树有23种。
典型的天牛种类、身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触角特长,特别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如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它们壮硕的躯体和突出的两角,使人意识到牛的印象。其实天牛的体形大小也颇有变异,有的触角较短,有的体呈卵圆形或其它形状,有的则摹拟其它昆虫的形象,如短翅天牛和虎天牛很像蜂类。天牛又以色彩美丽着称,但很多种类或多或少呈棕褐色,或以花斑排列,和树干的颜色相橡,而具有隐匿色或保护色的作用。
大多数天牛是大型或中型的种类,体长在15-50毫米之间。但亦有很大的如大山锯天牛,体长可达110亳米,较小的如微小天牛,体长仅 4.5-6毫米。同种个体之间有时大小变异也很大,如星天牛体长19-39毫米,体宽 6-14毫米。
生活习性
天牛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在幼虫期蛀蚀树干、枝条及根部。有一部分为害草本植物,幼虫生活于茎或根内,如菊天牛、瓜藤天牛等。个别种类如棉蒴天牛,则为害棉蒴。还有少数种类,幼虫不生活在植物组织内,而是在土壤中取食根部,如大牙及曲牙锯天牛、草天牛等等。
关于成虫的食性,目前知道得不多,但已知有取食花粉、嫩树皮、嫩枝、叶、根、树汁、果实、菌类等不同习性。一般说来,花天牛类常以花粉为食。沟胫天牛类常食害嫩树皮、嫩枝和叶。其它亚科的成虫亦有取食的,亦有一部分可能并不取食。在同一亚科内食性的变异亦很大。
天牛生活史的长短依种类而异,有一年完成1代或2代的,也有二、三年甚至四、五年完成1带的。同一种类在不同地域的生活史有时亦很不同,如黄星桑天牛在江苏需三年完成一世代,而在广东则一年发生两代。由于幼虫的隐藏生活,对它们进生活史观察很有困难。又由于寄主植物的条件如老幼、健康、干湿程度等,对幼虫的长发育影响很大。不良条件常引起幼虫的滞育而使生活世代大大地延长。所以同-种类在同一地区内可能呈现不同的发育过程。文献上有许多关于长寿幼虫的记,这些大都是根据木材制成了家具后,经过若干年代,忽然发现其中尚有生存的天幼虫,或者天牛忽然羽化而此证明它在木器内已生活了很多年代。 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证明天牛幼虫可以生活到一、二十年,而最高的2个记录是40年和45年。
天牛一般以幼虫越冬,或以成虫在蛹室内越冬,即上一年秋冬之际羽化的成虫,留在蛹室内到翌年春夏间才出来。成虫的寿命一般不长,十数天到一、二个月,但在蛹室内越冬的成虫可能达到七、八个月。雄虫寿命一般较雌虫为短。成虫活动的时间在各种类间也各有不同,有的在白天日光下活动,最活跃的是花天牛类;有的则在夜晚或阴天活动,或整晚都能活动。
产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雌虫在产前先用上颚咬破树皮(特别是沟胫天牛), 然后用产卵管插入,每孔产卵一粒,也有产多粒的。这样形成的产卵孔,其形状大小在各种类间常有不同,有的很显着,在防治上可作搜灭虫卵的指示。另一种产卵方式不先咬孔,而是直接用产卵管在树皮缝隙内产卵。在少数情况下,也有产在枝干光滑部分的。士居种类产卵于土壤内。
初孵的幼虫一般先在皮下蛀食,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后才深入到木质部分。少数种类仅在皮下蛀蚀。也有的种类则穿凿不深,仅在边材部为害。许多种类侵害基干或粗枝,有的在根干,有的则在枝条蛀蚀。幼虫蛀蚀时穿凿各种坑道,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弯或直,随种类而异,但也有许多种类的坑道很不规则。在坑道内常充满虫粪及纤维质木屑.有时虫粪木屑由虫孔向外排出,有时受害处并有树汁流出。老熟幼虫常筑成较宽的坑道作为蛹室,两端以纤维木屑封闭,在其中化蛹。
天牛的寄主范围在各种类间亦有不同,很多种类如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其食性广泛,能加害多种不同科的植物;有的则限于同科或接近的属,如大牙和曲牙锯天牛为害禾本科植物,樟红天牛为害樟树和楠木树。
防治方法
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很早就掌握了天牛的生活习性,创造了搜灭虫卵,钩杀幼虫、虫孔施药、捕杀成虫等一套防治方法。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蚕桑提要”上关于桑虫部分,便有很其体的指示,现钞录如下:“虫有生于桑树皮内者,名天牛虫。其下卵也,在小满后,必咬破树皮而藏其卵于皮内。其变虫也,在芒种后,形如蛆,吮树脂膏。将近夏至,渐渐钻孔而入,秋冬间大如蛴螬,身长足短,名蝤蛴,食树心,穿木如锥。明年三、四月间成蛹,变为天水牛,两角如八字形,黑色,背有白点,缘木上下,口有双钳,其利如剪,新发之条,啮之辄折。治之之法:须于树之本身及大枝上流出黄水之处,剔破其皮,中有卵如米粒,取而碎之,此虫便绝。如子已成虫,则须寻着虫穴(穴外必有蛀屑);用铁丝向穴内刺死,或用铁丝作小钩将虫钩出。如虫已深入,非铁丝所能及,则用百部草汁灌之,无不死者。或用熟桐油灌入穴内,或用爆竹药线插虫穴,以火燃之,虫闻桐油气及药气即死。如已变为天水牛,则缘树而飞,但飞腾不远,宜急扑捕。”
这段关关桑虫的防治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能力,他们的这一套方法,我们在目前基本上还能沿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防治天牛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不少成就,也已经开始尝试了一些新的途径。①化学防治:这些年来试用的农药主要有敌敌畏、磷胺、乐果、杀虫眯、杀螟松、辛硫磷、螟磷畏、杀虫净、害扑威、氧化乐果、氟乙酰胺等喷洒或涂刷树干。在河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对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等的药剂防治中,均证明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喷洒,有良好的防治效果。②绝育法:福建林科所(1980)试用10,000-30,000伦琴剂量的60C0照射双条杉天牛雄虫,与雌虫交配后,不影响产卵,但卵全部不能孵化。虽然尚在室内试验阶段,但已表示有利用的可能性。③饵木诱捕:中国林科院(1980)用侧柏作饵木,在侧柏饵木上诱得双条杉天牛1,058头,最多时在四月中旬一天诱得500余头,有极明显的诱集作用。④管林防治:实践证明,天牛的防治应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提倡混交林,适时间伐,合理更新,选择树种等,都是贯彻防重于治的根本措施。⑤生物防治:天牛防治研究工作近年来开展最快的是肿腿蜂的利用。 自从1973年在广东粗鞘双条杉天牛的虫道内,1975年在山东青杨天牛虫瘤内发现肿腿蜂以后,广东、山东、湖南、河北、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对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星天牛等进行试验。 人工饲料试验也已经开始。田间放蜂的结果,有肯定的效果。肿腿蜂在生产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⑥X射线探测:江西南方检疫所(1979)应用软X射线显影法,创制了“林5MX射线探测仪”,用以探测树木中的天牛幼虫,可以用于天牛调查和木材检疫工作。可用作天牛防治中辅助工具。此外,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照射黄斑星天牛成虫,寿命有减短趋势。用真空充氮法防治仓贮商品包装及竹木器材的天牛(重庆1979)等新技术,也已在初步试验阶段。
天牛的幼虫生活在树干里,将树干蛀空,使树木容易折断,所以人们叫它“锯树郎”。
“三北”防护林的大敌——光肩星天牛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以杨树为主。光肩星天牛是杨树的主要害虫,经常造成杨树风折和枯死。
成虫:体长17-39毫米,漆黑色,带紫铜色光泽。前胸背板有皱纹和刻点,两侧各有一个棘状突起。翅鞘上有十几个白色斑纹,基部光滑,无瘤状颗粒。
卵:长5.5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树皮下见到的卵粒多为淡黄褐色,略扁,近黄瓜子形。
幼虫:体长50-60毫米,乳白色,无足,前胸背板有凸形纹。
蛹:体长30毫米,裸蛹,黄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或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卵越冬。来年四月份气温上升到摄氏l0度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为幼虫化蛹期。从做蛹室至羽化为成虫共经41天左右。六月上句开始出现成虫,盛期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直到十月份都有成虫活动。六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七、八月间为产卵盛期,卵期16天左右。六月底开始出现幼虫,到十一月气温下降到摄氏6度以下,开始越冬。光肩星天牛主要为害加杨、美杨、小叶杨、旱柳和垂柳等树。幼虫蛀食树干,为害轻的降低木材质量,严重的能引起树木枯梢和风折;成虫咬食树叶或小树枝皮和木质部,飞翔力不强,白天多在树干上交尾。雌虫产卵前先将树皮啃一个小槽,在楷内凿一产卵孔,然后在每一槽内产一粒卵(也有两粒的),一头雌成虫一般产卵30粒左右。刻槽的部位多在3-6厘米粗的树干上,尤其是侧枝集中,分权很多的部位最多,树越大,刻槽的部位越高。初孵化幼虫先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取食,25-30天以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并且向上方蛀食。虫道一般长90毫米,最长的达150毫米。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还经常回到木质部的外边,取食边材和韧皮。
防治方法 可在成虫盛发期捕捉成虫,也可用农药喷洒和堵蛀孔。保护和利用天敌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啄木鸟是天牛的主要天敌,应积极保护和招引。一般在500亩林地中有一对啄木鸟,就可以抑制天牛的发生。招引方法是:秋季在林地中每隔150米左右悬挂一个招引木。招引木应采用松软心腐的木段,长60厘米,粗20厘米,顶端钉一木盖,防止雨水流入。
常见害虫——星天牛
在我国要数星天牛最为常见。 星天牛又名柑桔星天牛、银星天牛。国内分布北起吉林、辽宁,西到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南迄广东,东达沿海各省和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缅甸、朝鲜等。为害杨、柳、榆、刺槐、核桃、桑树、红椿、楸、木麻黄、乌桕、梧桐、相思树、苦楝、悬铃木、柑桔及其它果树等。
此虫体长约4厘米,体型壮硕黑亮,翅鞘上有白色斑点,十分醒目。本种与光肩星天牛的区别就在于鞘翅基部有黑色小颗粒,而后者鞘翅基部光滑。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厘米。
卵 长椭圆形,长约5-6毫米,宽约2.2-2.4毫米。初产时白色,以后渐变为浅黄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6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褐色,长方形,中部前方较宽,后方溢入;额缝不明显,上颚较狭长,单眼1对,棕褐色;触角小,3节,第2节横宽,第3节近方形。前胸略扁,背板骨化区呈“凸”字形,凸字形纹上方有两个飞乌形纹。气孔9对,深褐色。
蛹 纺锤形,长30一38毫米,初化之蛹淡黄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后缘。
生物学特性 在浙江南部一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三年2代或二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寄主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以后开始活动,在浙江于清明节前后多数幼虫凿成长3.5-4厘米,宽1.8-2.3厘米的蛹室和直通表皮的圆形羽化孔,虫体逐渐缩小,不取食, 伏于蛹室内,4月上旬气温稳定到15℃以上时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结束。蛹期长短各地不一,台湾l 0-15天;福建20天左右;浙江19-33天。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底6月上旬为成虫出孔高峰,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4-8天,待身体变硬后才从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幼嫩枝梢树皮作补充营养,10一15天后才交尾,在浙江整天都可进行交尾,但以晴而无风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为多;在福建成虫多在黄昏前活动、交尾、产卵,破晓时候亦较活跃,中午多停息枝端,晚上9时后及阴雨天亦多静止。雌雄虫可多次交尾,交尾后3-4天,于6月上旬,雌成虫在树干下部或主侧枝下部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以树干基部向上10厘米以内为多,占76%;10厘米到l米内为18%,并与树干胸径粗度有关,以胸径6-15厘米为多,而7-9厘米占50%。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深约2毫米,长约8毫米的"T"或"人"形刻槽,再将产卵管插入刻槽一边的树皮夹缝中产卵,一般每一刻槽产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封口,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23-32粒,最多可达7l粒。成虫寿命一般40-50天,从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飞行距离可达40-50米。
卵期9一15天,于6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出后,即从产卵处蛀入,向下蛀食于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扁平虫道,虫道中充满虫粪。一个月后开始向木质部蛀食,蛀至木质部2-3厘米深度就转向上蛀,上蛀高度不一,蛀道加宽,并开有通气孔,从中排出粪便。9月下旬后,绝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后,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为害和越冬,整个幼虫期长达10个月,虫道长35-57厘米。
星天牛的天敌发现不多,在浙江发现卵寄生蜂一种;蚂蚁搬食幼虫,蠼螋取食幼虫和蛹。此外,发现幼虫体上有一种寄生菌。
此外,星天牛的幼虫还是一味中药,可治疗热病、咽痛、惊风、营养不良及心脏病等疾患。
防治方法
(1).5-6月是成虫发生盛期,可捕杀成虫。
(2).用生石灰1份,加清水4份,搅拌均匀后,自主干基部围绕树干涂刷0.5米高,可以防治星天牛产卵。
(3).在主干基部,发现星天牛产卵的刻槽后,可用小铁锤对准刻槽锤击,可锤死其中的阳和小幼虫。
(4).在有黄色泡沫状流胶的刻槽处徐20%敌敌畏煤油液,可杀卵。
(5).根据排屑孔排出的木屑颜色、粗细、湿润度判断蛀食部位后,用钢丝插入刺杀或钩出幼虫。
(6).用药棉浸沾80%敌敌畏原液或25%滴滴涕乳油的50倍液,塞入幼虫蛀道,毒杀。蛀道内幼虫。
桑果之害——桑天牛
桑天牛又名黄褐天牛,铁炮虫。分布于我国各省,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印度。是我国多种林木、果树的重要害虫,对桑、无花果、山核桃、毛白杨等为害最烈,其次为害柳、刺槐、榆、朴、枫杨、苹果、海棠、沙果、梨、批把、樱桃、柑桔等。寄主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影响桑、果产量。
成虫 体长34-46毫米。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一纵沟。上颚黑褐、强大锐利。触角11节,比体稍长,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黑褐,后半灰白。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刺状突起一枚。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
卵 长椭圆形,长5-7毫米,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 圆筒形,长大时长45-60毫米,圆筒形,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上下唇淡黄色。前胸特大,背面具有硬皮板,上面密生黄褐色刚毛,后半部密布赤褐色颗粒。
蛹 长50毫米,纺锤形,黄褐色,末端有褐色半圆形环,上生黄褐色毛。
生活史及习性 两、三年完成一代,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老熟幼虫于六、七月间,在树干虫道内化蛹,蛹期15-20天,七、八月间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啃食新枝皮、嫩叶、嫩芽。成虫产卵多在夜间,产卵部位多在1-2厘米粗的枝条上。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成“U”字形伤口(在细枝条上则咬成环形伤口), 然后在其中产卵一粒,并用粘液封口,一头雌虫一般产卵100粒左右。卵期15天左右。幼虫向枝干下方蛀食,每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个圆孔,以便通气和排出虫粪(初龄幼虫的虫粪是红褐色,细绳状;老龄幼虫的虫粪粗大,象锯末),约经两个冬天,幼虫即蛀食到树干下方甚至到基部。虫道最长达4米左右。
桃树之患——桃红颈天牛与桃黄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国内分布遍及各省,国外分布于朝鲜、前苏联。是桃树的主要害虫,南方的梅、梅、樱桃、苹果、杏和北方的梨、杏也受害颇重。
成虫 有两种色型:一种是身体黑色发亮和前胸棕红色的“红颈型”,另一种是全体黑色发亮的“黑颈”型。据初步了解,福建、湖北有“红颈”和“黑颈”两型的个体,而长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只见有“红颈”个体。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触角蓝紫色,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各有刺突一个,背面有4个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雄虫身体比雌虫小,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两节。
卵 卵圆形,乳白色,长约6-7毫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两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谈色,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胴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
蛹 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般二年(少数三年)发生l代,以幼龄幼虫(第1年)和老熟幼虫(第2年)越冬。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福建和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成虫盛见;湖北于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最多;成虫终见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虫于7月上中旬盛见;山东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现;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
成虫羽化后在树干蛀道中停留3-5天后外出活动。雌成虫遇惊扰即行飞逃,雄成虫则多走避或自树上坠下,落入草中。成虫外出活动2-3天后开始交尾产卵。常见成虫于午间在枝条上栖息或交尾。卵产在枝干树皮缝隙中。幼壮树仅主干上有裂缝,老树主干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缝可以产卵。一般近土面35厘米以内树干产卵最多,产卵期5-7天。产卵后不久成虫便死去。
卵经过7-8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孵出后向下蛀食韧皮部,当年生长至6-10毫米,就在此皮层中越冬。次年春天幼虫恢复活动,继续向下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先形成短浅的椭圆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体长30毫米左右时,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质部深处,蛀道不规则,入冬成长的幼虫即在此蛀道中越冬。第3年春继续蛀害,4-6月幼虫老熟时用分泌物沾结木屑在蛀道内作室化蛹。幼虫期历时约一年又11个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长幼虫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树皮仍保持完好。幼虫由上而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蛀道可到达主干地面下2-3寸。幼虫一生钻蛀隧道全长约50-60厘米。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积有排出的红褐色粪屑。受害严重的树干中空,树势衰弱,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 成虫出现期(5-7月)在一个果园一般不超过10余天,并且比较整齐,在此期间捕打成虫,收效较大。河北怀来县群众发现,桃红颈天牛12一13时从树冠下到树干基部,群集休息,可以捕捉,连续数天,基本可以控制为害。
桃黄颈天牛专门蛀食桃树,它与桃红颈天牛的区别就在于该种的前胸背面为黄色,足末端也为黄色。
传播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国内分布于河北、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国外分布于日本。主要为害马尾松,其次为害冷杉、云杉、雪松、落叶松等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在南方各省,常由于马尾松毛虫为害使松树生长衰弱后,此虫大量侵入,引起成片松树枯死。此虫还能传染一种线虫病使日本松树成片死亡。我国的松树也受到松材线虫的严重危害,防治松褐天牛是控制松线虫病的重要途径。
成虫 体长15-28毫米,宽4.5-9.5毫米,橙黄色到赤褐色。触角棕栗色,雄虫触角第1、2节全部和第3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除末端2、3节外,其余各节大部灰白色,只末端一小环为深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一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前胸宽大于长,多皱纹,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两条相当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腹面及足杂有灰白色绒毛。
卵 长约4毫米,乳白色,略呈镰刀形。
幼虫 乳白色,扁圆筒形,老熟时体长可达43毫米。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
蛹 乳白色,圆筒形,体长20-26毫米。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次年,在湖南于3月下旬,在四川于5月,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湖南于4月中旬即有少数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咬一直径8一l 0毫米的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树皮作为补充营养,昼夜都能活动,且具弱趋旋光性。 5月为活动盛期,在广东9、10月还发现成虫活动、产卵。
成虫性成熟后,在树皮上咬一眼状刻槽,然后于其中产1粒至数粒卵。幼虫孵出后即蛀入皮下,幼虫初龄时在树皮下蛀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平坑,使树木输导系统受到破坏,坑道内充满褐色虫粪和白色纤维状蛀屑。秋天穿凿扁圆形孔侵入木质部3-4厘米,即向上或下方蛀纵坑道,坑道长约5-10厘米,然后弯向外蛀食至边材,在坑道末端筑蛹室化蛹,整个坑道呈U状,蛀屑除坑道末端靠近蛹室附近留下少数外,大部均推出堆积树皮下,坑道内很干净。
成虫产卵活动需要较多的光线,在温度20℃左右最适宜,故一般在稀疏的林分发生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则以林缘感染最多;或自林中空地先发生,再向四周蔓延。伐倒木如不及时运出林外,留在林中过夏,或不经剥皮处理,则很快即被此虫侵害。
松树害虫——灰长角天牛
灰长角天牛(长角灰天牛)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国外分布于欧洲、苏联的西伯利亚、朝鲜。为害红松、云杉。以红松受害最严重。
成虫 体扁平,长12-21毫米,宽4-8毫米。底色棕红,或深或谈,被不太密厚的灰色绒毛,与底色相衬。触角极长,体长与触角之比,雄虫为1:3-5,雌虫为1:2左右;被淡灰色绒毛,每节端部近1/2左右为棕红或深棕红色,雄虫第3-5节下缘密被短柔毛;触角柄节表面刻点粗糙,略呈粒状,第3节较柄节稍长;雌虫从第3节起,各节近乎相等或依次递短,末节最短;雄虫自第3节以下,各节均较前节略长,末节最长。前胸背板有许多不规则横脊线,并杂有粗糙刻点;中部前方有4个棕黄色或金黄色毛斑,处于不太显着的小瘤之上,排成一横行;侧刺突基部阔大,刺端很短,微向后弯。每一鞘翅上各有两条深色而略斜的横斑纹,一位于中部之前,一位于端部1/3处,以后者较显着;深横斑处微微弓起,在每一翅上还隐约地可以看到有2、3条纵脊线;表面密布颗粒或粒状刻点,尤以基部及肩部较显着;此外还有稀疏的小圆斑点,以翅中央中缝区较多;翅端钝圆。足相当粗壮,后足胫节第1节长度约与其它3节的总和相等。雌虫产卵管外露,极显着;腹部第5节较第3、4节的总和略长,末端不凹陷。
幼虫 老熟幼虫长而细扁,额上有8个具刚毛的孔排成一横列。唇基上有2-4条宽而分离的纵痕。触角2节,第2节为长方形,并着生一小圆锥形的透明突起。前胸前缘有一横列刚毛,前胸背板的后面,有两个非常粗糙而为红褐色的区域,同时具有多数散开的平滑斑点。无足。肛门三裂。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年发生1代,经常以成虫在蛹室中越冬。次年5月,成虫咬一扁圆形羽化孔而出; 6月初产卵在新近死亡的或伐倒的针叶树干。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一漏斗状的刻槽,然后以产卵管穿孔使其加深。幼虫在韧皮部蛀食,到夏末,才蛀入木质部表层内化蛹,也有少数在树皮下构成蛹室化蛹的,化蛹期在8月末9月初。成虫羽化后常在蛹室内越冬。
柑橘害虫——绿桔天牛
别名枝天牛、吹笛虫。分布于四川。为害甜橙、红桔和柠檬等柑桔类植物。初孵幼虫先为害桔树小枝,使小枝干枯,然后向下逐渐蛀入大枝,严重时树枝被蛀空,到处是孔洞,树冠下面满地虫粪,使树势生长减弱,产量锐减。
成虫 体长22-26毫米,宽6毫米左右,深绿色,有光泽,腹面绿色,被银灰色绒毛;头绿色,眼墨绿色,头部刻点细密,在唇基和额之间有光滑而微陷区域。触角1、2、3节深紫色,其余各节为墨绿色。柄节钝圆,5-10节端部有钝刺,触角末节略伸出虫体。前胸节绿色,长和宽几乎相等,具刻点和细密皱纹,与小盾片均为绿色,侧刺突端部钝。小盾片绿色,光滑,有光泽。鞘翅刻点细密。雌虫腹部可见5节,雄虫腹部可见6节。足绿色,后足胫节节特别扁,宽超过中足腿节的膨大部分。
卵 长圆形,中部稍大,黄绿色,长4.5-5毫米。
幼虫 成熟幼虫乳白色或淡黄色。体长35-40毫米,前胸节7-8毫米。有胸足3对,胸腹部背腹面2-9节均有移动器;前胸背板前缘具四块褐斑,横列,中间的两块较长大。
蛹 乳白色或淡黄色,长25-40毫米,宽5-6毫米。翅芽达第5腹节,腹部明显可见8节,1-7节两侧均可见气孔,背面生有稀密不匀的褐色短刺毛。
生活习性 1年1代,成虫于5月间出现,7-8月盛发。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数天后爬出活动,一般多在午间交尾产卵。卵产在嫩绿细枝的叶柄与枝的分叉处,离枝梢的尖端10厘米左右。此时嫩枝即枯死。卵期20天左右。初孵幼虫钻入细枝后先向上蛀食0.5-1厘米,然后再转向下蛀食,直至主枝,每隔5-20厘米钻一排粪通气孔。8月间为初孵幼虫为害盛期。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时,加以捕杀。
(2)初孵幼虫为害嫩枝时,及时剪除虫蛀的干枯枝是防治此虫继续为害的关键措施。
中国最大的天牛──大山锯天牛
体型巨大,体长:63-110毫米。体宽:20毫米以上,为我国最大的一种天牛。体色深棕红至棕褐色,头部、前胸以及触角色泽深暗,时呈黑褐色;头顶两侧有极细的短黄毛。触角约伸达鞘翅中部,上面有细小刻点,以第三、四节分布较密,第三至第五节下面略有小齿突,柄节粗壮,第三节等于第四、五两节之和的长度,第四节几乎与柄节等长。前胸背扳宽阔,中央显著隆起;两侧边缘有大小不匀的尖锐锯齿,前角一齿最大,其尖端弯向后方,后角齿也较尖长,略向后弯;表面光滑,有六个黄色粉毛斑点,以中央两个较大。小盾片密被黄色粉毛。鞘翅略比前胸宽;两边稍微翻起,端部稍窄,前部中央高隆,表面很光滑,呈微细革纹状并被有细短灰黄毛;后缘圆形,内缘角尖细。腹面中央极光亮,到点稀少;两旁生密毛,刻点也很细密。足部爪节几乎等于其余三节长度之和。
雄虫头部被毛较多,上颚极粗大,尖端及上面有分叉。触角粗长,约伸展至鞘翅端部,第三节至末端各节上面粗糙似颗粒状,下面密生细齿突。前胸背板表面没有雌虫光亮,六个粉毛斑点微呈凹窝、两边近于平行,锯齿除前角齿外均极细小。鞘翅基部几乎与前胸背扳等宽。
寄主植物:蒙古栎。分布在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朝鲜等国。
浑身长刺毛——毛簇天牛
体长:23-34毫米;体宽:9-13.5毫米。体粗大,基底黑色,全身被棕褐至棕红色绒毛。头、胸、鞘翅、腿节及体腹面夹杂有白色绒毛小点,头胸白色小点数量较少,具疏散细长黑竖毛。触角黄褐色被棕红或金黄色绒毛,柄节端部下缘有少许丛毛,其余部分散生几根黑色细长毛,第3节端部二分之一的范围着生浓密丛毛,相似于试管毛刷,小盾片被棕褐色毛。每个鞘翅有很多成束状黑色长竖毛,类似刺状。复眼下叶稍长于颊,或两者近于等长;触角基瘤突出,两基瘤之间较深凹;头具细密刻点,有少量成组的刻点;触角粗壮,雄虫触角稍长于鞘翅,雌虫触角则达鞘翅末端,柄节较长、粗大,第3节长于柄节。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侧刺突较粗大,中区有几个瘤状突起。小盾片长三角形。鞘翅宽阔,端缘平切或微呈凹缘,外端角及缝角不显著,基部有几个颗粒刻点,前端有较稀疏粗刻点,中部之后粗刻点消失。中胸腹板凸片的瘤突十分隆起,雌虫腹部末节后端中央微凹,凹面光滑无毛。足较粗壮。
被害植物:钝叶黄檀(牛肋巴)、秧青。
分布:四川、云南;印度、锡金,缅甸,泰国,越南,老挝。
奇形怪状——畸腿半鞘天牛
本种外形以蜂类,极为珍稀。体较小,长10-14毫米,宽2.5-3毫米。两性色泽略有不同,雄虫身体大部黑色,仅鞘翅背面赤黑色;足腿节的细柄、胫节及腹部深黄褐色。雌虫身体大部赤褐色,仅头部、触角第5-11节、鞘翅末端、后翅,前足腿节膨大部的末端、中后足腿节的膨大部和后足胫节基部黑渴至黑色。头部狭小,密布粗皱刻点,后头中央光滑;雄虫触角较长,远超过鞘翅末端,雌虫达鞘翅端部;柄节略弯,第3节略短于柄节,与第4节约等长,第5-10节扁宽,外端角突出,第2-6节内侧有黑褐粗短毛。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中区有3个光滑的突起,两侧各有1个小突起,突起之间的凹陷部有明显刻点。鞘翅短,仅达腹部第1节基部,中部之后突然分开,逐渐狭窄,末端钝圆;背面中部凹陷,有刻点4行,外侧隆起,有刻点2行。腹部几乎光滑,刻点极微小;雄虫腹部第1、2节长度等于其余各节之和,末节后缘深凹;雌虫第1腹节最长,等于其余各节之和,第2节中部后方有新月形凹陷,其上密生金黄色细毛。足腿节端半部膨大,后足腿节最膨大,近球形,密生粗黑毛;基半部呈细柄;胫节内、外侧具金黄色浓密粗毛。分布:浙江、广西。
中国最小的天牛——微小天牛
体长4-6.5毫米,体宽1-2毫米,是我国已知最小的天牛。体棕灰到棕红色,相当暗。雌虫触角较细长,特别是基部四节,超过腹部较雄虫为短;雄虫末端几节更细似线状,第3、4节略等长,比第五节短。前胸很阔,呈圆筒形,前缘切直,后缘凹入,有时中域有瘤状突起,中央有一条浅直的纵纹;雌虫前胸较短,两侧中央较突出;雄虫较狭,后缘两侧收缩。小盾片两侧隆起,中央凹陷。鞘翅密被灰色绒毛与少数竖毛,两侧略为平行,雄虫端部呈钝圆形,雌虫稍宽。雄虫前足的腿节较粗,雌虫较长。
寄主植物包括橡、栗、枫、栎属、山楂属、柳、桃、悬钩子属等植物的叶子与枝干。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和陕西南部,国外见于日本、亚洲西部、欧洲及北美。
生活习性:幼虫生活在阔叶树的枯枝内,柳树上更多。 二年到三年发生1代。此外,亦能生活在房屋家具内,尤其是枝编器物。
鞘翅短缩——冷杉小天牛
我们见到的天牛通常都是鞘翅盖住整个腹部,但也有少数天牛的鞘翅很短,只盖住腹部前面1-2节,冷杉小天牛就是其3中的一种。
体小型,体长:7.5-10.5毫米,体宽:2-2.5毫米。身体黑色,触角、鞘翅及足红褐色,背面被有淡褐色疏松的长毛,前胸背扳前、后缘、小盾片及腹面的毛银白色。头与前胸前端等宽,刻点小;额平,在触角之间有浅的纵沟。触角长,雌虫触角与身体约等长或略长,11节;雄虫触角较身体长一倍,12节。前胸长大于宽,后端稍窄于前端,后端前面紧缩并具一条横沟,侧剌突小而钝;前胸背板刻点粗密,略呈皱状,中域有 5个微具刻点的圆形隆起,两侧两个较大,中间1个较水。小盾片略呈长方形,末端圆。鞘翅短缩,长度达第一腹节中央,基端阔,末端窄,后缘圆,翅末端较厚并隆起;翅面刻点大而疏,在中央稍靠后有一条乳白色纵纹斜伸向后方,两侧对称呈倒八字形。足细,腿节末端突然膨大。
寄主植物:冷杉。
分布在我国东北、陕西南部及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欧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在每年6月初至7月中旬大量出现,在空中飞行。幼虫在新砍伐的松杉树干或树枝中蛀食,虫道长而弯曲,深入木质部。
独具魅力——木棉天牛
本种是我国天牛中最美丽的一种。体长:27-42毫米,体宽8-13.6亳米。体背面橄榄绿,有时绿中带蓝色。但一般或多或少带紫铜色,尤以鞘翅上为显著。腹面底色紫黑,被红与蓝色绒毛。触角蓝绿色闪光,生有多丛黑毛,最显著的是第 3到第 5节,每节端部各有一大簇黑毛,很像洗瓶的刷子,黑毛着生在上、内、下三缘,外缘无毛;柄节下缘簇毛也很密;第6、7节端部下缘有毛,较稀而短;第8-10节下缘黑毛更稀短,不显著;第11节下缘及末端外缘毛都很长而密,形似羽毛。雄虫触角超出体长二分之一左右.雌虫约与体等长。前胸背板宽胜于长,两侧各有一小刺突,刺前有一个瘤状突;前胸背板的前、后缘区生有朱红色绒毛,但缘区中部往往缺如,有时缺口很大,特别是后缘区。每一鞘翅上有3条横黑斑:第-条位于基部四分之一处前,由一丛黑毛及肩下一横条所组成,两者稍分离;第二条位于翅中都,第三条位于翅端部三分之一处,第二、三条有时也中断而分割为二;这3条黑斑,除翅基丛毛外,均由黑丝绒式的绒毛组成。腹面的朱红色绒毛极为显著,密布在前、中胸腹板的一部分和后胸腹板的绝大部分;在腹部1-4节则于每节中部形成一条很宽的红色横带,其前有1条较窄的蓝色绒毛横条,在尾节形成为两个大红斑;在各足基节及腿节基部也各形成为显著的红斑点;此外,体上还被有疏密不一的极细的金属色粉毛;反映出绿、蓝或紫铜色彩,这些粉毛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清楚。
寄主植物:木棉。分布于我国川西、云南、广东、广西及越南、缅甸、喜马拉亚和印度北部。
形似锹甲——异天牛
你看这只异天牛,它的上颚壮大如钳,多象是一只锹甲啊! 但你仔细一看,它线状细长的触角现出了原形,它是只天牛。
防治方法
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很早就掌握了天牛的生活习性,创造了搜灭虫卵,钩杀幼虫、虫孔施药、捕杀成虫等一套防治方法。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蚕桑提要”上关于桑虫部分,便有很其体的指示,现钞录如下:“虫有生于桑树皮内者,名天牛虫。其下卵也,在小满后,必咬破树皮而藏其卵于皮内。其变虫也,在芒种后,形如蛆,吮树脂膏。将近夏至,渐渐钻孔而入,秋冬间大如蛴螬,身长足短,名蝤蛴,食树心,穿木如锥。明年三、四月间成蛹,变为天水牛,两角如八字形,黑色,背有白点,缘木上下,口有双钳,其利如剪,新发之条,啮之辄折。治之之法:须于树之本身及大枝上流出黄水之处,剔破其皮,中有卵如米粒,取而碎之,此虫便绝。如子已成虫,则须寻着虫穴(穴外必有蛀屑);用铁丝向穴内刺死,或用铁丝作小钩将虫钩出。如虫已深入,非铁丝所能及,则用百部草汁灌之,无不死者。或用熟桐油灌入穴内,或用爆竹药线插虫穴,以火燃之,虫闻桐油气及药气即死。如已变为天水牛,则缘树而飞,但飞腾不远,宜急扑捕。”
这段关关桑虫的防治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能力,他们的这一套方法,我们在目前基本上还能沿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防治天牛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不少成就,也已经开始尝试了一些新的途径。①化学防治:这些年来试用的农药主要有敌敌畏、磷胺、乐果、杀虫眯、杀螟松、辛硫磷、螟磷畏、杀虫净、害扑威、氧化乐果、氟乙酰胺等喷洒或涂刷树干。在河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对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等的药剂防治中,均证明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喷洒,有良好的防治效果。②绝育法:福建林科所(1980)试用10,000-30,000伦琴剂量的60C0照射双条杉天牛雄虫,与雌虫交配后,不影响产卵,但卵全部不能孵化。虽然尚在室内试验阶段,但已表示有利用的可能性。③饵木诱捕:中国林科院(1980)用侧柏作饵木,在侧柏饵木上诱得双条杉天牛1,058头,最多时在四月中旬一天诱得500余头,有极明显的诱集作用。④管林防治:实践证明,天牛的防治应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提倡混交林,适时间伐,合理更新,选择树种等,都是贯彻防重于治的根本措施。⑤生物防治:天牛防治研究工作近年来开展最快的是肿腿蜂的利用。 自从1973年在广东粗鞘双条杉天牛的虫道内,1975年在山东青杨天牛虫瘤内发现肿腿蜂以后,广东、山东、湖南、河北、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对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星天牛等进行试验。 人工饲料试验也已经开始。田间放蜂的结果,有肯定的效果。肿腿蜂在生产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⑥X射线探测:江西南方检疫所(1979)应用软X射线显影法,创制了“林5MX射线探测仪”,用以探测树木中的天牛幼虫,可以用于天牛调查和木材检疫工作。可用作天牛防治中辅助工具。此外,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照射黄斑星天牛成虫,寿命有减短趋势。用真空充氮法防治仓贮商品包装及竹木器材的天牛(重庆1979)等新技术,也已在初步试验阶段。
天牛的幼虫生活在树干里,将树干蛀空,使树木容易折断,所以人们叫它“锯树郎”。
“三北”防护林的大敌——光肩星天牛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以杨树为主。光肩星天牛是杨树的主要害虫,经常造成杨树风折和枯死。
成虫:体长17-39毫米,漆黑色,带紫铜色光泽。前胸背板有皱纹和刻点,两侧各有一个棘状突起。翅鞘上有十几个白色斑纹,基部光滑,无瘤状颗粒。
卵:长5.5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树皮下见到的卵粒多为淡黄褐色,略扁,近黄瓜子形。
幼虫:体长50-60毫米,乳白色,无足,前胸背板有凸形纹。
蛹:体长30毫米,裸蛹,黄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或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卵越冬。来年四月份气温上升到摄氏l0度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为幼虫化蛹期。从做蛹室至羽化为成虫共经41天左右。六月上句开始出现成虫,盛期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直到十月份都有成虫活动。六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七、八月间为产卵盛期,卵期16天左右。六月底开始出现幼虫,到十一月气温下降到摄氏6度以下,开始越冬。光肩星天牛主要为害加杨、美杨、小叶杨、旱柳和垂柳等树。幼虫蛀食树干,为害轻的降低木材质量,严重的能引起树木枯梢和风折;成虫咬食树叶或小树枝皮和木质部,飞翔力不强,白天多在树干上交尾。雌虫产卵前先将树皮啃一个小槽,在楷内凿一产卵孔,然后在每一槽内产一粒卵(也有两粒的),一头雌成虫一般产卵30粒左右。刻槽的部位多在3-6厘米粗的树干上,尤其是侧枝集中,分权很多的部位最多,树越大,刻槽的部位越高。初孵化幼虫先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取食,25-30天以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并且向上方蛀食。虫道一般长90毫米,最长的达150毫米。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还经常回到木质部的外边,取食边材和韧皮。
防治方法 可在成虫盛发期捕捉成虫,也可用农药喷洒和堵蛀孔。保护和利用天敌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啄木鸟是天牛的主要天敌,应积极保护和招引。一般在500亩林地中有一对啄木鸟,就可以抑制天牛的发生。招引方法是:秋季在林地中每隔150米左右悬挂一个招引木。招引木应采用松软心腐的木段,长60厘米,粗20厘米,顶端钉一木盖,防止雨水流入。
常见害虫——星天牛
在我国要数星天牛最为常见。 星天牛又名柑桔星天牛、银星天牛。国内分布北起吉林、辽宁,西到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南迄广东,东达沿海各省和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缅甸、朝鲜等。为害杨、柳、榆、刺槐、核桃、桑树、红椿、楸、木麻黄、乌桕、梧桐、相思树、苦楝、悬铃木、柑桔及其它果树等。
此虫体长约4厘米,体型壮硕黑亮,翅鞘上有白色斑点,十分醒目。本种与光肩星天牛的区别就在于鞘翅基部有黑色小颗粒,而后者鞘翅基部光滑。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厘米。
卵 长椭圆形,长约5-6毫米,宽约2.2-2.4毫米。初产时白色,以后渐变为浅黄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6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褐色,长方形,中部前方较宽,后方溢入;额缝不明显,上颚较狭长,单眼1对,棕褐色;触角小,3节,第2节横宽,第3节近方形。前胸略扁,背板骨化区呈“凸”字形,凸字形纹上方有两个飞乌形纹。气孔9对,深褐色。
蛹 纺锤形,长30一38毫米,初化之蛹淡黄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后缘。
生物学特性 在浙江南部一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三年2代或二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寄主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以后开始活动,在浙江于清明节前后多数幼虫凿成长3.5-4厘米,宽1.8-2.3厘米的蛹室和直通表皮的圆形羽化孔,虫体逐渐缩小,不取食, 伏于蛹室内,4月上旬气温稳定到15℃以上时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结束。蛹期长短各地不一,台湾l 0-15天;福建20天左右;浙江19-33天。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底6月上旬为成虫出孔高峰,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4-8天,待身体变硬后才从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幼嫩枝梢树皮作补充营养,10一15天后才交尾,在浙江整天都可进行交尾,但以晴而无风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为多;在福建成虫多在黄昏前活动、交尾、产卵,破晓时候亦较活跃,中午多停息枝端,晚上9时后及阴雨天亦多静止。雌雄虫可多次交尾,交尾后3-4天,于6月上旬,雌成虫在树干下部或主侧枝下部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以树干基部向上10厘米以内为多,占76%;10厘米到l米内为18%,并与树干胸径粗度有关,以胸径6-15厘米为多,而7-9厘米占50%。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深约2毫米,长约8毫米的"T"或"人"形刻槽,再将产卵管插入刻槽一边的树皮夹缝中产卵,一般每一刻槽产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封口,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23-32粒,最多可达7l粒。成虫寿命一般40-50天,从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飞行距离可达40-50米。
卵期9一15天,于6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出后,即从产卵处蛀入,向下蛀食于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扁平虫道,虫道中充满虫粪。一个月后开始向木质部蛀食,蛀至木质部2-3厘米深度就转向上蛀,上蛀高度不一,蛀道加宽,并开有通气孔,从中排出粪便。9月下旬后,绝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后,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为害和越冬,整个幼虫期长达10个月,虫道长35-57厘米。
星天牛的天敌发现不多,在浙江发现卵寄生蜂一种;蚂蚁搬食幼虫,蠼螋取食幼虫和蛹。此外,发现幼虫体上有一种寄生菌。
此外,星天牛的幼虫还是一味中药,可治疗热病、咽痛、惊风、营养不良及心脏病等疾患。
防治方法
(1).5-6月是成虫发生盛期,可捕杀成虫。
(2).用生石灰1份,加清水4份,搅拌均匀后,自主干基部围绕树干涂刷0.5米高,可以防治星天牛产卵。
(3).在主干基部,发现星天牛产卵的刻槽后,可用小铁锤对准刻槽锤击,可锤死其中的阳和小幼虫。
(4).在有黄色泡沫状流胶的刻槽处徐20%敌敌畏煤油液,可杀卵。
(5).根据排屑孔排出的木屑颜色、粗细、湿润度判断蛀食部位后,用钢丝插入刺杀或钩出幼虫。
(6).用药棉浸沾80%敌敌畏原液或25%滴滴涕乳油的50倍液,塞入幼虫蛀道,毒杀。蛀道内幼虫。
桑果之害——桑天牛
桑天牛又名黄褐天牛,铁炮虫。分布于我国各省,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印度。是我国多种林木、果树的重要害虫,对桑、无花果、山核桃、毛白杨等为害最烈,其次为害柳、刺槐、榆、朴、枫杨、苹果、海棠、沙果、梨、批把、樱桃、柑桔等。寄主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影响桑、果产量。
成虫 体长34-46毫米。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一纵沟。上颚黑褐、强大锐利。触角11节,比体稍长,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黑褐,后半灰白。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刺状突起一枚。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
卵 长椭圆形,长5-7毫米,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 圆筒形,长大时长45-60毫米,圆筒形,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上下唇淡黄色。前胸特大,背面具有硬皮板,上面密生黄褐色刚毛,后半部密布赤褐色颗粒。
蛹 长50毫米,纺锤形,黄褐色,末端有褐色半圆形环,上生黄褐色毛。
生活史及习性 两、三年完成一代,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老熟幼虫于六、七月间,在树干虫道内化蛹,蛹期15-20天,七、八月间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啃食新枝皮、嫩叶、嫩芽。成虫产卵多在夜间,产卵部位多在1-2厘米粗的枝条上。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成“U”字形伤口(在细枝条上则咬成环形伤口), 然后在其中产卵一粒,并用粘液封口,一头雌虫一般产卵100粒左右。卵期15天左右。幼虫向枝干下方蛀食,每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个圆孔,以便通气和排出虫粪(初龄幼虫的虫粪是红褐色,细绳状;老龄幼虫的虫粪粗大,象锯末),约经两个冬天,幼虫即蛀食到树干下方甚至到基部。虫道最长达4米左右。
桃树之患——桃红颈天牛与桃黄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国内分布遍及各省,国外分布于朝鲜、前苏联。是桃树的主要害虫,南方的梅、梅、樱桃、苹果、杏和北方的梨、杏也受害颇重。
成虫 有两种色型:一种是身体黑色发亮和前胸棕红色的“红颈型”,另一种是全体黑色发亮的“黑颈”型。据初步了解,福建、湖北有“红颈”和“黑颈”两型的个体,而长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只见有“红颈”个体。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触角蓝紫色,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各有刺突一个,背面有4个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雄虫身体比雌虫小,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两节。
卵 卵圆形,乳白色,长约6-7毫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两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谈色,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胴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
蛹 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般二年(少数三年)发生l代,以幼龄幼虫(第1年)和老熟幼虫(第2年)越冬。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福建和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成虫盛见;湖北于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最多;成虫终见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虫于7月上中旬盛见;山东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现;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
成虫羽化后在树干蛀道中停留3-5天后外出活动。雌成虫遇惊扰即行飞逃,雄成虫则多走避或自树上坠下,落入草中。成虫外出活动2-3天后开始交尾产卵。常见成虫于午间在枝条上栖息或交尾。卵产在枝干树皮缝隙中。幼壮树仅主干上有裂缝,老树主干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缝可以产卵。一般近土面35厘米以内树干产卵最多,产卵期5-7天。产卵后不久成虫便死去。
卵经过7-8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孵出后向下蛀食韧皮部,当年生长至6-10毫米,就在此皮层中越冬。次年春天幼虫恢复活动,继续向下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先形成短浅的椭圆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体长30毫米左右时,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质部深处,蛀道不规则,入冬成长的幼虫即在此蛀道中越冬。第3年春继续蛀害,4-6月幼虫老熟时用分泌物沾结木屑在蛀道内作室化蛹。幼虫期历时约一年又11个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长幼虫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树皮仍保持完好。幼虫由上而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蛀道可到达主干地面下2-3寸。幼虫一生钻蛀隧道全长约50-60厘米。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积有排出的红褐色粪屑。受害严重的树干中空,树势衰弱,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 成虫出现期(5-7月)在一个果园一般不超过10余天,并且比较整齐,在此期间捕打成虫,收效较大。河北怀来县群众发现,桃红颈天牛12一13时从树冠下到树干基部,群集休息,可以捕捉,连续数天,基本可以控制为害。
桃黄颈天牛专门蛀食桃树,它与桃红颈天牛的区别就在于该种的前胸背面为黄色,足末端也为黄色。
传播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国内分布于河北、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国外分布于日本。主要为害马尾松,其次为害冷杉、云杉、雪松、落叶松等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在南方各省,常由于马尾松毛虫为害使松树生长衰弱后,此虫大量侵入,引起成片松树枯死。此虫还能传染一种线虫病使日本松树成片死亡。我国的松树也受到松材线虫的严重危害,防治松褐天牛是控制松线虫病的重要途径。
成虫 体长15-28毫米,宽4.5-9.5毫米,橙黄色到赤褐色。触角棕栗色,雄虫触角第1、2节全部和第3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除末端2、3节外,其余各节大部灰白色,只末端一小环为深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一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前胸宽大于长,多皱纹,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两条相当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腹面及足杂有灰白色绒毛。
卵 长约4毫米,乳白色,略呈镰刀形。
幼虫 乳白色,扁圆筒形,老熟时体长可达43毫米。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
蛹 乳白色,圆筒形,体长20-26毫米。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次年,在湖南于3月下旬,在四川于5月,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湖南于4月中旬即有少数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咬一直径8一l 0毫米的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树皮作为补充营养,昼夜都能活动,且具弱趋旋光性。 5月为活动盛期,在广东9、10月还发现成虫活动、产卵。
成虫性成熟后,在树皮上咬一眼状刻槽,然后于其中产1粒至数粒卵。幼虫孵出后即蛀入皮下,幼虫初龄时在树皮下蛀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平坑,使树木输导系统受到破坏,坑道内充满褐色虫粪和白色纤维状蛀屑。秋天穿凿扁圆形孔侵入木质部3-4厘米,即向上或下方蛀纵坑道,坑道长约5-10厘米,然后弯向外蛀食至边材,在坑道末端筑蛹室化蛹,整个坑道呈U状,蛀屑除坑道末端靠近蛹室附近留下少数外,大部均推出堆积树皮下,坑道内很干净。
成虫产卵活动需要较多的光线,在温度20℃左右最适宜,故一般在稀疏的林分发生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则以林缘感染最多;或自林中空地先发生,再向四周蔓延。伐倒木如不及时运出林外,留在林中过夏,或不经剥皮处理,则很快即被此虫侵害。
松树害虫——灰长角天牛
灰长角天牛(长角灰天牛)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国外分布于欧洲、苏联的西伯利亚、朝鲜。为害红松、云杉。以红松受害最严重。
成虫 体扁平,长12-21毫米,宽4-8毫米。底色棕红,或深或谈,被不太密厚的灰色绒毛,与底色相衬。触角极长,体长与触角之比,雄虫为1:3-5,雌虫为1:2左右;被淡灰色绒毛,每节端部近1/2左右为棕红或深棕红色,雄虫第3-5节下缘密被短柔毛;触角柄节表面刻点粗糙,略呈粒状,第3节较柄节稍长;雌虫从第3节起,各节近乎相等或依次递短,末节最短;雄虫自第3节以下,各节均较前节略长,末节最长。前胸背板有许多不规则横脊线,并杂有粗糙刻点;中部前方有4个棕黄色或金黄色毛斑,处于不太显着的小瘤之上,排成一横行;侧刺突基部阔大,刺端很短,微向后弯。每一鞘翅上各有两条深色而略斜的横斑纹,一位于中部之前,一位于端部1/3处,以后者较显着;深横斑处微微弓起,在每一翅上还隐约地可以看到有2、3条纵脊线;表面密布颗粒或粒状刻点,尤以基部及肩部较显着;此外还有稀疏的小圆斑点,以翅中央中缝区较多;翅端钝圆。足相当粗壮,后足胫节第1节长度约与其它3节的总和相等。雌虫产卵管外露,极显着;腹部第5节较第3、4节的总和略长,末端不凹陷。
幼虫 老熟幼虫长而细扁,额上有8个具刚毛的孔排成一横列。唇基上有2-4条宽而分离的纵痕。触角2节,第2节为长方形,并着生一小圆锥形的透明突起。前胸前缘有一横列刚毛,前胸背板的后面,有两个非常粗糙而为红褐色的区域,同时具有多数散开的平滑斑点。无足。肛门三裂。
生物学特性 此虫一年发生1代,经常以成虫在蛹室中越冬。次年5月,成虫咬一扁圆形羽化孔而出; 6月初产卵在新近死亡的或伐倒的针叶树干。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一漏斗状的刻槽,然后以产卵管穿孔使其加深。幼虫在韧皮部蛀食,到夏末,才蛀入木质部表层内化蛹,也有少数在树皮下构成蛹室化蛹的,化蛹期在8月末9月初。成虫羽化后常在蛹室内越冬。
柑橘害虫——绿桔天牛
别名枝天牛、吹笛虫。分布于四川。为害甜橙、红桔和柠檬等柑桔类植物。初孵幼虫先为害桔树小枝,使小枝干枯,然后向下逐渐蛀入大枝,严重时树枝被蛀空,到处是孔洞,树冠下面满地虫粪,使树势生长减弱,产量锐减。
成虫 体长22-26毫米,宽6毫米左右,深绿色,有光泽,腹面绿色,被银灰色绒毛;头绿色,眼墨绿色,头部刻点细密,在唇基和额之间有光滑而微陷区域。触角1、2、3节深紫色,其余各节为墨绿色。柄节钝圆,5-10节端部有钝刺,触角末节略伸出虫体。前胸节绿色,长和宽几乎相等,具刻点和细密皱纹,与小盾片均为绿色,侧刺突端部钝。小盾片绿色,光滑,有光泽。鞘翅刻点细密。雌虫腹部可见5节,雄虫腹部可见6节。足绿色,后足胫节节特别扁,宽超过中足腿节的膨大部分。
卵 长圆形,中部稍大,黄绿色,长4.5-5毫米。
幼虫 成熟幼虫乳白色或淡黄色。体长35-40毫米,前胸节7-8毫米。有胸足3对,胸腹部背腹面2-9节均有移动器;前胸背板前缘具四块褐斑,横列,中间的两块较长大。
蛹 乳白色或淡黄色,长25-40毫米,宽5-6毫米。翅芽达第5腹节,腹部明显可见8节,1-7节两侧均可见气孔,背面生有稀密不匀的褐色短刺毛。
生活习性 1年1代,成虫于5月间出现,7-8月盛发。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数天后爬出活动,一般多在午间交尾产卵。卵产在嫩绿细枝的叶柄与枝的分叉处,离枝梢的尖端10厘米左右。此时嫩枝即枯死。卵期20天左右。初孵幼虫钻入细枝后先向上蛀食0.5-1厘米,然后再转向下蛀食,直至主枝,每隔5-20厘米钻一排粪通气孔。8月间为初孵幼虫为害盛期。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时,加以捕杀。
(2)初孵幼虫为害嫩枝时,及时剪除虫蛀的干枯枝是防治此虫继续为害的关键措施。
中国最大的天牛──大山锯天牛
体型巨大,体长:63-110毫米。体宽:20毫米以上,为我国最大的一种天牛。体色深棕红至棕褐色,头部、前胸以及触角色泽深暗,时呈黑褐色;头顶两侧有极细的短黄毛。触角约伸达鞘翅中部,上面有细小刻点,以第三、四节分布较密,第三至第五节下面略有小齿突,柄节粗壮,第三节等于第四、五两节之和的长度,第四节几乎与柄节等长。前胸背扳宽阔,中央显著隆起;两侧边缘有大小不匀的尖锐锯齿,前角一齿最大,其尖端弯向后方,后角齿也较尖长,略向后弯;表面光滑,有六个黄色粉毛斑点,以中央两个较大。小盾片密被黄色粉毛。鞘翅略比前胸宽;两边稍微翻起,端部稍窄,前部中央高隆,表面很光滑,呈微细革纹状并被有细短灰黄毛;后缘圆形,内缘角尖细。腹面中央极光亮,到点稀少;两旁生密毛,刻点也很细密。足部爪节几乎等于其余三节长度之和。
雄虫头部被毛较多,上颚极粗大,尖端及上面有分叉。触角粗长,约伸展至鞘翅端部,第三节至末端各节上面粗糙似颗粒状,下面密生细齿突。前胸背板表面没有雌虫光亮,六个粉毛斑点微呈凹窝、两边近于平行,锯齿除前角齿外均极细小。鞘翅基部几乎与前胸背扳等宽。
寄主植物:蒙古栎。分布在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朝鲜等国。
浑身长刺毛——毛簇天牛
体长:23-34毫米;体宽:9-13.5毫米。体粗大,基底黑色,全身被棕褐至棕红色绒毛。头、胸、鞘翅、腿节及体腹面夹杂有白色绒毛小点,头胸白色小点数量较少,具疏散细长黑竖毛。触角黄褐色被棕红或金黄色绒毛,柄节端部下缘有少许丛毛,其余部分散生几根黑色细长毛,第3节端部二分之一的范围着生浓密丛毛,相似于试管毛刷,小盾片被棕褐色毛。每个鞘翅有很多成束状黑色长竖毛,类似刺状。复眼下叶稍长于颊,或两者近于等长;触角基瘤突出,两基瘤之间较深凹;头具细密刻点,有少量成组的刻点;触角粗壮,雄虫触角稍长于鞘翅,雌虫触角则达鞘翅末端,柄节较长、粗大,第3节长于柄节。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侧刺突较粗大,中区有几个瘤状突起。小盾片长三角形。鞘翅宽阔,端缘平切或微呈凹缘,外端角及缝角不显著,基部有几个颗粒刻点,前端有较稀疏粗刻点,中部之后粗刻点消失。中胸腹板凸片的瘤突十分隆起,雌虫腹部末节后端中央微凹,凹面光滑无毛。足较粗壮。
被害植物:钝叶黄檀(牛肋巴)、秧青。
分布:四川、云南;印度、锡金,缅甸,泰国,越南,老挝。
奇形怪状——畸腿半鞘天牛
本种外形以蜂类,极为珍稀。体较小,长10-14毫米,宽2.5-3毫米。两性色泽略有不同,雄虫身体大部黑色,仅鞘翅背面赤黑色;足腿节的细柄、胫节及腹部深黄褐色。雌虫身体大部赤褐色,仅头部、触角第5-11节、鞘翅末端、后翅,前足腿节膨大部的末端、中后足腿节的膨大部和后足胫节基部黑渴至黑色。头部狭小,密布粗皱刻点,后头中央光滑;雄虫触角较长,远超过鞘翅末端,雌虫达鞘翅端部;柄节略弯,第3节略短于柄节,与第4节约等长,第5-10节扁宽,外端角突出,第2-6节内侧有黑褐粗短毛。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中区有3个光滑的突起,两侧各有1个小突起,突起之间的凹陷部有明显刻点。鞘翅短,仅达腹部第1节基部,中部之后突然分开,逐渐狭窄,末端钝圆;背面中部凹陷,有刻点4行,外侧隆起,有刻点2行。腹部几乎光滑,刻点极微小;雄虫腹部第1、2节长度等于其余各节之和,末节后缘深凹;雌虫第1腹节最长,等于其余各节之和,第2节中部后方有新月形凹陷,其上密生金黄色细毛。足腿节端半部膨大,后足腿节最膨大,近球形,密生粗黑毛;基半部呈细柄;胫节内、外侧具金黄色浓密粗毛。分布:浙江、广西。
中国最小的天牛——微小天牛
体长4-6.5毫米,体宽1-2毫米,是我国已知最小的天牛。体棕灰到棕红色,相当暗。雌虫触角较细长,特别是基部四节,超过腹部较雄虫为短;雄虫末端几节更细似线状,第3、4节略等长,比第五节短。前胸很阔,呈圆筒形,前缘切直,后缘凹入,有时中域有瘤状突起,中央有一条浅直的纵纹;雌虫前胸较短,两侧中央较突出;雄虫较狭,后缘两侧收缩。小盾片两侧隆起,中央凹陷。鞘翅密被灰色绒毛与少数竖毛,两侧略为平行,雄虫端部呈钝圆形,雌虫稍宽。雄虫前足的腿节较粗,雌虫较长。
寄主植物包括橡、栗、枫、栎属、山楂属、柳、桃、悬钩子属等植物的叶子与枝干。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和陕西南部,国外见于日本、亚洲西部、欧洲及北美。
生活习性:幼虫生活在阔叶树的枯枝内,柳树上更多。 二年到三年发生1代。此外,亦能生活在房屋家具内,尤其是枝编器物。
鞘翅短缩——冷杉小天牛
我们见到的天牛通常都是鞘翅盖住整个腹部,但也有少数天牛的鞘翅很短,只盖住腹部前面1-2节,冷杉小天牛就是其3中的一种。
体小型,体长:7.5-10.5毫米,体宽:2-2.5毫米。身体黑色,触角、鞘翅及足红褐色,背面被有淡褐色疏松的长毛,前胸背扳前、后缘、小盾片及腹面的毛银白色。头与前胸前端等宽,刻点小;额平,在触角之间有浅的纵沟。触角长,雌虫触角与身体约等长或略长,11节;雄虫触角较身体长一倍,12节。前胸长大于宽,后端稍窄于前端,后端前面紧缩并具一条横沟,侧剌突小而钝;前胸背板刻点粗密,略呈皱状,中域有 5个微具刻点的圆形隆起,两侧两个较大,中间1个较水。小盾片略呈长方形,末端圆。鞘翅短缩,长度达第一腹节中央,基端阔,末端窄,后缘圆,翅末端较厚并隆起;翅面刻点大而疏,在中央稍靠后有一条乳白色纵纹斜伸向后方,两侧对称呈倒八字形。足细,腿节末端突然膨大。
寄主植物:冷杉。
分布在我国东北、陕西南部及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欧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在每年6月初至7月中旬大量出现,在空中飞行。幼虫在新砍伐的松杉树干或树枝中蛀食,虫道长而弯曲,深入木质部。
独具魅力——木棉天牛
本种是我国天牛中最美丽的一种。体长:27-42毫米,体宽8-13.6亳米。体背面橄榄绿,有时绿中带蓝色。但一般或多或少带紫铜色,尤以鞘翅上为显著。腹面底色紫黑,被红与蓝色绒毛。触角蓝绿色闪光,生有多丛黑毛,最显著的是第 3到第 5节,每节端部各有一大簇黑毛,很像洗瓶的刷子,黑毛着生在上、内、下三缘,外缘无毛;柄节下缘簇毛也很密;第6、7节端部下缘有毛,较稀而短;第8-10节下缘黑毛更稀短,不显著;第11节下缘及末端外缘毛都很长而密,形似羽毛。雄虫触角超出体长二分之一左右.雌虫约与体等长。前胸背板宽胜于长,两侧各有一小刺突,刺前有一个瘤状突;前胸背板的前、后缘区生有朱红色绒毛,但缘区中部往往缺如,有时缺口很大,特别是后缘区。每一鞘翅上有3条横黑斑:第-条位于基部四分之一处前,由一丛黑毛及肩下一横条所组成,两者稍分离;第二条位于翅中都,第三条位于翅端部三分之一处,第二、三条有时也中断而分割为二;这3条黑斑,除翅基丛毛外,均由黑丝绒式的绒毛组成。腹面的朱红色绒毛极为显著,密布在前、中胸腹板的一部分和后胸腹板的绝大部分;在腹部1-4节则于每节中部形成一条很宽的红色横带,其前有1条较窄的蓝色绒毛横条,在尾节形成为两个大红斑;在各足基节及腿节基部也各形成为显著的红斑点;此外,体上还被有疏密不一的极细的金属色粉毛;反映出绿、蓝或紫铜色彩,这些粉毛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清楚。
寄主植物:木棉。分布于我国川西、云南、广东、广西及越南、缅甸、喜马拉亚和印度北部。
形似锹甲——异天牛
你看这只异天牛,它的上颚壮大如钳,多象是一只锹甲啊! 但你仔细一看,它线状细长的触角现出了原形,它是只天牛。
概述
夏日黄昏,山涧草丛,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露,又像是对对情侣提灯夜游。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
萤火虫在昆虫大家族中属于鞘翅目,萤科。世界已知它们的远房或近亲约有2100种,我国已记载76种。一般萤火虫体长几毫米,最大的长达17毫米以上。萤火虫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昆虫。修长略扁的身体上带有蓝绿色光泽,前胸背板较平阔,常盖住头部,头上一对带有小齿的触角分为11个小节。三对纤细、善于爬行的足。雄的翅鞘发达,后翅像把扇面,平时折迭在前翅下,只有飞时才伸展开;雌的翅短或无翅。有的类群有群居性,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萤火虫科的所有种类都能发光。萤火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完全不同的虫态,属完全变态类昆虫。
发光机制及其应用
萤火虫的发光器官,雌虫生长在腹部末端三节,从外表看只是一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这就是萤光色素。如果把这层薄膜揭开在放大镜下观察,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反光层,在发光细胞周围密布着小气管和密密麻麻的纤细神经分支。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细胞内与起着催化剂作用的荧光酶互相作用时,荧光素就会活化,产生生物氧化反应,导致萤火虫的腹下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人们经过研究,把其发光的过程,列一简单的公式:
荧光酶作用
荧光素 + 氧气 ─────→ 发出荧光
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并不是用之不竭的,那幺它们不断地多次发光,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能量来自三磷酸腺苷(简称ATP),它是一切生物体内供应能源的物质。萤火虫体内有了这种能源,不但能不间断地发光,而且亮度也较强。只有发光结构还不能发光,还要有脑神经系统调节支配。如果做个实验,将萤火虫的头部切除,发光的机制也就失去作用。雌虫因腹部倒数第2、3节整节都能发光,看起来似为宽带状,而末节只形成点状发光,它在体节两侧,从背面也能看见。雄虫只有腹部末节可以发光,与雌虫腹部末节相同,也呈两个点状光。
卵、幼虫、蛹都可发光。卵在刚产下时是不能发光的,只是临近孵化时,从卵壳外可见2个光点。有实验证明它是幼虫在卵壳内活动所致,因此,实际是已形成的幼虫发的光。幼虫腹部末端倒数第2节可见发光器,但仅能发两个光点,它从背面可见。化蛹4-5天后,蛹的腹部末端两侧各有一个可见光斑,但蛹都在泥沙做的茧室中,所以其发光并不可见。
萤火虫发光的效率非常高,几乎能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可见光,为现代电光源效率的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光源来自体内的化学物质,因此,萤火虫发出来的光虽亮但没有热量,也不产生磁场,人们称这种光为“冷光”。由于萤火虫的光不带辐射热,物理学家们认为这是非常理想的灯光,因一般东西发光时,同时也要发热,如点着了的蜡烛。又如电灯开-亮后灯泡也热得发烫。然而人们并不需要灯光发热,假使能创造出像萤火虫一样不发热的光来那将是很理想的。三十多年前,人们模拟了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创造出一种日光灯(萤光灯)来,基-本上达到了这种要求。
随着科学的发展,萤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萤光检查食物中细菌的含量,在含有易爆性瓦斯的矿井中用萤光灯照明,在弹药库中的指示灯、水下作业的发光灯,无不用的是萤光。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和机制,提出了电子转移反应原理,它可以解释腐蚀现象、光合作用等,特别是激光器的开发利用,因此荣获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
萤火虫的一生
萤火虫喜欢生活在潮湿、多水、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是溪水、河流两岸,我国曾有一句古语叫"腐草生萤",反映的就是这种习性。成虫不取食,只吸一点露水。雌虫比雄虫羽化要晚1周多时间,然后它闪着萤光,寻找配偶。当雄虫发现闪光后即飞来交尾。交尾后的雌虫通常把卵产在紧靠水面而又蔽阴的灌木、杂草或岩石上。一头雌虫一生可产上千粒卵,但奇怪的是它把这些卵分别产在5-6个不同的地方,这也许是为了更有效地保存后代吧。卵略呈圆形,直径大约0.5毫米左右,常300-400粒为一块。刚产下的卵壳柔软,需经1周左右才能变硬,大约2周以后,从卵壳外可以看到幼虫的发育情况,3周后卵开始孵化。卵期平均都在1个月左右。卵的颜色变化由乳黄到白色,再到乳白色,孵化前变为暗黑色。
幼虫孵化一般都在午夜进行,它用上颚把卵咬破,然后破卵而出,孵化过程为半小时左右。刚孵化的幼虫约1.5-2毫米,孵化出壳后,幼虫马上就钻入水底。在水底,它们白天潜入石下或泥沙中,夜间出来觅食,主要取食水中有甲壳的软体动物,特别是蜗牛。幼虫一般6-7龄,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0多毫米。幼虫期较长,通常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两年。老熟幼虫待到化蛹时即从水底爬上岸,它通常都选择阴雨天进行。当选择到合适的地方后,用泥沙做成茧室,在其中化蛹,蛹期10-15天。成虫羽化后,先不动,在茧室内停留2-3天,有的种类时间更长。这期间,体色增加,身体变硬,最后出茧室,来到水边的杂草中或灌丛间。成虫喜欢在晴天、高温、无风的夜晚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遮阳的地方休息。夜晚活动有3次高峰,分别在21点、24点和凌晨3点左右。成虫交配、产卵后,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平静地结束其一生。
趣闻轶事
“囊萤夜读”的故事已载入教科书中,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说的是1700年前,有位叫做车胤的穷孩子,读书很刻苦,就连夜晚的时间也不肯白白放过,可是又买不起点灯照明的油,他就捉来一些萤火虫,装在能透光的纱布袋中,用来照明读书。有一天,大风大雨,没有办法捉到萤火虫,车胤在家长叹:“老天不让我达到完成学习的目的啊!”一会尔,飞来一只特大的萤火虫,停在窗子上,照着他读书,读完了,它就飞走了。后来车胤竟成为有名的学者。这也算是萤火虫的一种实用价值吧。
我国古书《古今秘苑》中有这样的记载:“取羊膀胱吹胀晒干,入萤百余枚,系于罾足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动,捕之必多”。
传说隋炀帝游山时,用斛(古代量粮食的工具)装集萤火虫。到了夜晚,在酒甜兴浓时,开笼放萤,霎时光照山谷,似万盏灯火,经久不熄,用以取乐。
萤火虫为人利用在国外也有记载。非洲有种萤火虫,个体大,发的光也亮,当地人捉来装入小笼,再把小笼固定在脚上,走夜路时可以照明。古代墨西哥海湾海盗很多,航海人不敢点灯,就用萤火虫代替。英国人用玻璃瓶装上许多萤火虫沉到海里引诱鱼来,可以捕到很多鱼。西班牙的妇女用薄纱包住萤火戴在头上,闪闪发光。
在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有种巨萤,体长达50毫米,它发出的光像一颗大钻石那样闪烁耀眼。17世纪的西班牙军队,曾用这种巨萤伪装了夜战部队,用以欺骗敌军;当敌军在西印度群岛登陆偷袭时,发现林中由巨萤发出的无数的"火光",以为是西班牙军队大炮上的火绳,便急忙乘船逃走。
无独有偶,我国台湾的茧火虫,种类多,体也大,有些种类夜晚放出的光像霓虹灯一般。本世纪初,日本侵占台湾。有一天晚上日本侵略者看到远处有很多“灯火”、以为当地居民起来造反,便连忙开炮,打了半天,竞无一点回响,后来才知道,“灯火”实为萤火虫。这件事被人们传为笑话。
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是人们熟悉而又喜爱的昆虫,文人墨客也不会忘记对它的称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火虫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李商隐《隋宫》中,也有“于今腐草无萤光,终古垂杨有暮鸦”之句。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大樱桃红颈天牛的病虫害防治
【盆景艺术】金银花虎天牛的防治
六月,在“虫洞”中发现奇异甲虫
天牛
园林植物钻蛀性害虫及防治
昆虫记:威武大将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