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方:“菊花甘草汤"治疔疮重者不过二剂即消


菊花甘草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白菊花120克 甘草120克
【用法】水煎服,滓再煎服。重者不过二剂即消。
【主治】疔疮。

- 疔疮 -
【概述】
 
    疔疮系指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的一种感染性病证。以颜面部和手足部多见,前者常因“走黄”而出现凶险危候;后者则可损筋伤骨,影响功能。病名首见面礼于《内经》。疔疮的针灸治疗,在唐代,孙思邈就提到刺血敷药法、灸法等,他特别强调:“丁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及北宋,《医心方》转录了《录验方》、《经心方》等方书中用放血、火针、蜡疗等方法治疗本证的内容。南宋时期《扁鹊心书》用灸关元来治疗“诸般疔疮”;《针灸资生经》则以灸背部穴来治疗。由以上所述可见,及至唐宋,古人对本证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用的方法较多。到明代,《奇效良方》记录了治疗本证的民间验方;《外科理例》对本证的针灸治疗作了十分详细的讨论;《名医类案》则记载了用艾灸、刺血治疗本证的成功医案。清代《针灸易学》中有“七十二翻”的记载,其中有12翻含“疔”证,治疗方法以挑刺为多。
    现代西医学中的疖肿与本证相当。

【病因病机】
 
  疔疮病因颇多,有因恣食膏梁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致脏腑积热,火毒结聚於肌表;或为器械所伤,昆虫叮咬等,感染毒邪,蕴蒸肌肤,凝滞结络气血为病。如毒邪治不及时或滥作挤压,则可内损营血脏腑,热毒炽盛,扰及神明。

【辩证分型】
 
    着重讨论颜面疔疮和手足疔疮中之沿爪疔。
    疔疮,证多发于肌肤之表,形如粟米,根盘坚硬,深如钉状。如为颜面疔疮,见于面部,初起或痒或麻,渐现红肿热痛,甚者畏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欲饮,脉数,苔黄腻;如为沿爪疔,初起多限于指甲一侧边缘近端,轻微红肿热痛,既而酿脓,蔓延对侧,甲背可呈黄或灰白色积脓之象,脉数或平,苔黄;如为疔疮走黄,则疮顶黑陷无脓,周围肤色暗红,高热头痛,烦躁神昏,皮肤瘀斑,脉洪数,苔黄糙。

【治疗】
 
    1. 治则:清泄火毒。
    2. 处方:身柱、灵台、阿是穴;面疔加合谷,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里,疔疮走黄加委中、十宣、大陵。
    3. 方义:疔疮属表属阳,身柱、灵台均系督脉之穴,督统诸阳,取此以泄热毒达火邪,是治疗疔毒之经验要穴;阿是穴乃直取病所,败毒祛邪。面疔多发于阳明经分布区城,故取手阳明之原合谷,合谷、曲池、足三里都分属手足阳明经,不仅可疏利面及手足局部之经气,且可清解阳明之热毒。疔疮走黄,加十宣通接阴阳,配委中清血中火毒,心包经之原穴大陵清心宁神。
    4. 治法:阿是穴,周围敷以蒜泥,暴露疔疮之头,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疼者灸至不疼,不疼灸至疼。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均施泻法。疔疮走黄症情险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5. 古方辑录
    《神应经·疮毒门》:“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类经图翼·十一卷》:“又有疔疮一证,……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周,只露毒顶,用艾著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更宜多灸,百壮以上,无弗愈者”。
    《针灸大成·卷九》:“疔疮(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合合、曲池、三里、委中”。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1.疔疮案之一
    一男子患疔作痒,恶心呕吐,时发昏乱,脉浮数。明灸(直接灸)二十余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始起。更用神异膏,及荆防败毒散而愈。
    (《外科发挥》)
    2.疔疮案之二
    一老妇手大指患疔,为人针破出鲜血,手背俱肿,半体皆痛,神志昏愦五日矣。用活命饮,始知痛在手,疮势虽恶,不宜大攻;再用大补剂,又各一剂,外用隔蒜灸,喜此手背赤肿而出毒水;又各一剂,赤肿渐溃,又用托里药而瘥。
    (《外科枢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效方治疗疔疮 5
“疔疮走黄”的诊断与治疗
肿毒,疔疮
​唇疔及各种疔疮肿毒
《辨证录》 > 卷之十三 唇疔门(一则)
针法精华经验谈(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