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堂】药方渊源

【中医学堂】药方渊源

#e#   中医方药渊远流长。远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人们靠采集草木果实、捕猎禽兽充作饮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相反,有时也正因为这些缘故,原有的病痛却得到好转或痊愈。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同时,为了同疾病作斗争,经无数次的反复体验,集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口耳相传,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进行食用,才初步懂得了简单的药物知识。“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始有医药”(《史记补三皇本纪》)的记述,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方剂是在发现药物、应用药物治病之后,由许多从事医疗实践的人们发明的。我们从《礼记》、《流沙坠简》、《武威医简》及《五十二病方》来看,周代已经通行将药物配合成方剂,煎煮成汤液用来治病了。

现存的古代医学著作《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一部祖国医学的理论性经典著作。其有关治则、治法、组方模式和因病而异灵活组方的原则等论述,是最早的方剂学基本理论,为后来的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收藏方剂314首,药214味。其论理明畅,辨证准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当,并对煎服方法及服药后反应、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继承发扬了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其中还凝聚着丰富的实践知识,垂范后世,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是现存所见到的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洵非过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水陆交通的四通八达,南北内外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贱易得,简便有效;南北朝时,齐永元元年(公元483年)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五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有内服、外用方药1[1]  次总结。

此外,钱乙的《小儿药证真诀》,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的《济生方》等,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方剂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金元之世,有方剂学方面有贡献的首推张元素。张氏善于紧密结合实践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并对药物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能善师古法而不泥其方。《脏腑标本药式》及《医学启源》,是张氏的代表著作,对当时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之同时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世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后世称为“攻下派”)、李杲(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后世称为“补 [3]  次总结。

此外,钱乙的《小儿药证真诀》,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的《济生方》等,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方剂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金元之世,有方剂学方面有贡献的首推张元素。张氏善于紧密结合实践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并对药物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能善师古法而不泥其方。《脏腑标本药式》及《医学启源》,是张氏的代表著作,对当时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之同时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世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后世称为“攻下派”)、李杲(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后世称为“补 [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张仲景
方剂学 01讲
【经方学堂】创立人薛振声老大夫谈“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从“分型辨证”到“整体辨证”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
黄煌 | 经方的魅力
中医四大家之首刘完素:创建“寒凉派”,提出火热病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