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季养生面面观

  先来说说秋季吧。立秋已过,立秋的“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季包括了申金月,酉金月,戌土月,三个月。
  史记律书中对申月的描述是:七月夷则,夷则这两个字指的是阴气开始生发出来凋零万物,在第十二地支中属申金。申金代表的是阴气限制毁坏万物的生长。这个月的风从北来自毕浊,浊是触动,代表万物被此风触动将慢慢凋零而死,而阳气稽滞停留。七月里有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立秋过后,暑气慢慢消退,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一些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在清晨会看到一些水汽凝结的雾气。
处暑的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此时天地间万物果实成熟后开始凋零;这个时候古人说“禾乃登”!这个“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收获的意思,到了这个节气,万物的果实都已经成熟,采摘后,各种植物即将凋零。
  接下来八月是酉金月。八月是南吕,就是阳气进入了闭藏状态,酉就代表了万物的衰落衰老和死亡。这个月中包括了白露和秋分节气。白露代表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水是因为气温变低造成的。正如《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就是期望慢慢低了,水汽凝结生了露珠。再到了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也就是说这个节气后就进入了深秋,阴气已经非常旺盛。气温继续降低,万物已经衰败。
  九月的戌土月为无射,是阴气强盛,阳气被萧杀收藏至没有丝毫余留的一个月。戌五行代表着万物尽灭的一种状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凝结成霜了。再到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这个月就代表了秋季计入尾声,气温低,阳气藏,冬季要开始了。天地与人体的阳气都已经全部的收敛潜藏起来。即将进入冬季水月前的一段过渡阶段。戌月,属土,戌为火库,也就是阳气潜藏至墓库中的意思。至此,阳气已经完全收藏起来,阴气成为了季节的主导。

  按照五行特点,秋天金旺之月,从阴阳之气来说,天地间阳气从外散而变为肃降并内收至潜藏,阴气生而减强直至旺盛,万物于阴气中凋亡。天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后过渡至入冬。秋季的三个月是金旺当令,金的方位主西方,色白,性燥,故燥金为秋令主气。金对应着人体的肺经和大肠经,主人一身之气,主人体的皮毛发肤。这个季节的特点是燥性大,身体里肺经当值也就会更容易感知燥性,还有重要的一个过程是阳气由夏天的旺而外散进入到收摄至伏藏的过程就是靠金的肃降之力。肃降为收敛约束下降的意思。秋季的肃降是指的阳气由下降至收藏,阴气生发至旺盛的过程。这个季节阴阳两气此消彼长,养生方面的重点就是:润肺养阴!还很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体内阳气顺利的肃降收藏起来,不能因不当的饮食、活动,作息等致使阳气开泄于外,这是宇宙间的阳气和人体阳气的一个对应需要,是这个季节所必须的。顺应天时,秋收收的好,收的完整,才能冬藏,阳气收不起来,冬季就无可物可藏,到了冬季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了。
  真正学中医懂中医的人,就应该按照《黄帝内经》来养生,来防病,来治病。《黄帝内经》就是一部总结了大自然万物与人体对应的科学著作。详细的讲述了天地大宇宙的四季寒暑、五行之气与人体所对应的情况,讲述了人体五行与宇宙五行的呼应,讲述了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规律。莲花平时爱反复读这部书,它不单纯是医书,它涵盖了如何认识宇宙万物,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顺应天时,如何一生从容。《内经》告诉我们秋天该如何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就是告诉我们,秋天自然界万物收获以后,慢慢衰败,人要顺应这个季节的特点,因肃降需要,就要早睡,晚上九点半就要入睡,早上早起稍作运动。每天的精神和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季的肃降之力带来的压力。要收敛控制思绪,不要忧思,急躁,这样保持肺气的通利调畅,肺气的肃降与宣发都能清净。这就是顺应秋季特点需要,来满足养阴和收阳的需要。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肺气就会受损,阳气收的也不彻底,到了冬天就容易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这段文字中说出一个重点,就是肺气的肃降与宣发要保持通畅,养阴和收阳要做好,这样到了冬天,肺气顺畅,阳气完全收藏入体内就不会造成冬季频繁感冒咳喘和泄泻。有人会问,肺气不畅咳嗽是对的,怎么会泄泻呢?这个泄泻是因为在秋季阳气内收的时候,或是在进入的过程中被人们混乱的饮食,作息给阻止了,或是没有根据肃降的路线入于脾胃中而虚浮在外,脾阳不足,脘腹内虚则泄泻频发。《史记.律书》中就给我们解释的很清楚,立秋进入申金月,秋天开始后“风北至于胃宿”。胃者,言阳气就藏。就是说的在秋季的七月八月间,阳气走向闭藏,最后都进入到胃宿中。这个胃是指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胃宿,属土,为雉。是西方七个星宿中的第三宿,如同人体胃之作用一样,胃宿为谷仓,是天的仓库,屯积阳气,其对应就是人体的脾胃。人的脾胃为仓廪之官,是身体的仓库。在秋天天地间的阳气会入于天仓之中,人体的阳气呢就会收回到脾胃中。同样人体的阳气也是由脾胃中生发出来,夏天阳气全部外散,内部阳气血气空虚所以脾胃反而虚寒需要吃姜来养阳。到了秋季人体阳气也就慢慢又收回到了脾胃中,这个时候,阳气回归脾胃中,需要我们提供回收的需要。饮食清淡不能用辛辣,油腻,冰凉来刺激脾胃。如果这个时候吃了大量的辛辣,寒凉等物都会造成阳气内收不足,或是阳气外散,脾胃里没有足够的阳气,到了冬季,脾胃阳虚内寒就会出现泄泻了。而阳气虚浮于外,冬季天寒地冻,就会反复的感受寒邪而出现外感和咳喘的问题。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啰嗦,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说了算的,想怎样就可以怎样。不是的,天人合一,你和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信息体,我们在大宇宙中是小小的一个个体。就好比我们这个整个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体内每一个细胞就好比是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立的形状和个体,功能各异,寿命不同,不同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好似是独立的,但是你把它从身体里拿出去,这个细胞就会死。一样的,我们在宇宙间是一个组成的分子,我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权又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我们必须顺应宇宙万物的大环境和大方向才能够顺利的活下去。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更不要不服气。在宇宙面前,你必须随顺,否则就是拿自己的寿命和健康做代价。在古时候人们都知道,一个人要顺从的是:天地君亲师!就是要听从天地时令,国君的命令,父母长辈和师长的教诲,顺从天地君亲师的人才有福报,否则一定命运多舛。为什么?你逆了根本,天地万物和父母一样是养育你的,你不顺从硬要忤逆,所谓逆天行道,那还能有好吗?你看大自然的植物动物,都是按照季节来生长发育繁殖。
  古书说:“霜降后蜇虫咸俯。”就是说霜降节气后连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野生的狗熊、北极熊都是庞然大物够大力的吧?他该长的时候努力长,该藏的时候他就冬眠,冬眠饿的不行,就舔舐自己的熊掌里的脂肪来维持,到春天出来得瘦百十斤。他没有说,我这么大的个,这么大的劲,睡一冬天可惜,我出来乱跑,吃点好吃的享受享受!没有,他老老实实的忍饥挨饿躲藏一冬天,没有人教给他,他的本能就知道顺应天时。所有的动物都比人有这个本领,知道听从天时的安排。这样更容易接通宇宙的信息。比如天灾来时,动物本能就会报警,纷纷的躲避。我们自以为最有智慧的人,反倒处处体现出这方面的无能和无!山崩地裂的地震发生前一秒,我们自身也毫无感觉,只能听天由命,这会的生死自己根本无力做主。所以各位朋友,我们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小小、小小的一部分,我们不是独立的!

  秋季在一部分作家的笔下都是丰收与喜悦充满了一种激情,而在一部分诗人词人的笔下是萧索悲凉,充满了忧愁凄苦。这其实都是秋天的真实写照,只是随个人的心境感受重点不同。因为秋季本身就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并且萧杀之力贯穿始终。对于体健气足,阴阳平衡的人来说,秋季并没有多么大的特别感觉。但对于体弱气虚之人,则难抗萧杀之力,同时阳虚之人感受不断增长的阴气,也会造成乏力疲惫,还会在情绪上忧思重重。我们都知道的黛玉悲秋,就在因为肺气弱,难禁萧杀之力,同时因金旺克木,肺主悲,肝胆主情志,于是乎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再看到万物凋零的景象,感受秋寒之阴风侵袭,于是悲伤不止,同时咳喘频发。其实并非林黛玉这样本身就多愁善感的人会有此表现,平时肺气弱,卫气不固,肝木弱,脾土弱的人,平时阳气不足的人,在秋季都会因为金旺克木,金旺耗土,阳气潜藏阴气过盛而出现呼吸系统不适,脾胃不适,胃口差,感觉疲惫,内心忧郁,或是睡不着,要么睡不醒,总之感觉失去了活力,整个人身心都很疲惫。

  很多有哮喘咳喘,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秋季容易反复发作。这些病症都与肺的主导作用有关。很多朋友对肺的认识很单一,觉得肺就是管喘气的,只有咳嗽的时候才想起来肺。其实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他处于人体内最高的位置,紧紧护卫着心脏。故内经云: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就是说肺为君主之相,其权利仅次于心而高居其他诸脏之上。相傅之官就是指的宰相宰辅重臣。“治节出焉”是讲肺的作用。治节是治理和调节,出焉就是出自于此处。肺呢居相位,能协助君主,治理和调节全身各种生理病理的活动,包括气、血、津、精、液、汗、涕、唾的生成、分布与排泄。所以肺主人一身之气,能把全身之气汇聚于此进行气体交换,再分布周身。同时主导卫气巡行体表,提供防卫冷气侵扰肌体的作用。肺气有宣发和肃降两种功能,宜发是向外向上,将卫气津液布散到全身,以温煦肌膜皮毛;肺气肃降是向内向下,使肺气得降,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胧,内经中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那么津液如何组成呢?《黄帝内经.灵枢》:“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就是说津与液皆来源于我们每天食物里的水谷精微,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津的质地清稀一些;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液的质地浓稠一些。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是告诉我们:脾将胃肠输送来的津液上输于肺。比如我们喝的水,是不会直接跑到身体里血液里的,是脾将精气上传给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把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内注脏腑,以濡润营养各组织器官、骨骼髓脑。因为肺主津液散布,而皮肤毛发都需要阴津的滋养,所以肺主皮毛发肤,这些全部就是肺气输布津液的作用。肺能通调水道,就是我们喝入的水不可能直接到肾经膀胱排出,这就要靠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来完成。通过宣发把津液布散到周身,也通过汗液排除一部分。通过肃降除了布散一部分外,其他的经肾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
  正因为这个原因,肺脏为娇脏,就喜润恶燥。但金性本燥,肺阴不足,遇上有内热,或是心火旺,肾水不足,或是脾土湿热燥热,那么肺就会燥会热。肺燥肺热耗失津液就好比火旺了上面烧的锅里的水一直熬着,水就会减少。 当肺气在秋季感受时令燥邪,导致外则卫气失和,内则肺气失宣而无法正常的完成津液输布,并因内热而消耗阴津,直接的影响就是 津液不足,燥症就随之出现。肺燥要点就是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吐不爽,舌面少津等症状。这些全部是因为所致。外部燥邪袭肺常先有外感表证,随之出现肺燥的状况。根据燥邪偏寒与偏热的不同,又可分凉燥袭肺和温燥袭肺。凉燥大多是因外感风寒加之肺燥而成,而温燥多以感受风热加之肺燥而成。区别方法是看舌苔,舌色,看痰色。寒燥的痰清稀,舌苔薄白而干。温燥舌边尖红,舌苔黄,咽喉干痒痛为主。寒燥长时间没有清除慢慢会变为寒咳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是肺炎,很多孩子的百日咳就有此而来。如果温燥日久燥邪未解,导致肺燥化火,耗劫肺阴,灼伤肺络,就变成内燥伤阴。
  还有一部分人并非是季节节令造成的肺燥或肺热,这些人大多是先天五行中火旺克金,先天体质中就经常出现肺燥内热,加之后天饮食不节,熬夜伤阴,久病伤血等原因,久燥伤津,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致肃降功能紊乱,肺气上逆,最后导致肺失濡养而出现的阴津不足,虚热内生。

    莲花要提醒大家很重要的一点:肺燥热,肺阴虚,内热重的人,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会非常怕风,稍微一吹风就感觉能吹透自己的皮肤进入体内。这就是肺主皮毛,卫气掌管着毛孔,皮肤是人体外部的温度计,肺是人体内的温度计。体表的毛孔是会根据体内和体表温度来调节发放或闭合的。当体内内热一重,毛孔就要开放放热,并因为内热一直存在而导致毛孔长期开放而无法闭合,遇到风就觉得可以直入体内。而内部这个温度计的恒温较高,比较之下,外界的风都会比体温低,稍微遇到些侵袭的风就会感觉到风很冷。所以肺热肺阴虚肺燥内热严重的人,就会比较怕风,怕冷。当您是一个怕风怕冷的人,尤其是怕风,感觉到风能吹透自己的身体的朋友。先要分辨一下自己是不是肺燥肺热或是肺阴不足,可以看自己是否手心发热发烫,是否有时会感觉烦热,是否爱口干唇干,咽喉干痒甚至经常咽喉红肿化脓,鼻息发热,是否有时感觉内里燥热,是否有爱吃辛辣油腻或是经常喝酒,是否有大病或是外伤流产造成的失血后失养的情况。长期肺阴不足的人,津液匮乏,肾水不得生,慢慢的就会阴虚,血本为阴,长期得不到津液补充,就会血燥血热。而同时本身肾水不足,肾精不足的人,也能因为阴虚造成内热而影响到肺的肃降与输布最后出现肺燥肺热。这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与反克的转化,也是脏腑见母子关系的双向性。
  很多中医大夫在医学院毕业后看病参考西医的各项指标为主,也不靠脉象来辩证,只大致问问,听见怕风怕冷就定性为阳虚。不假,现在很多人因为作息饮食造成了阳虚,但是同时也因熬夜,烟酒,流产,纵欲造成肾水不足,肾精不足,肾阴不足,肺热,肺阴虚造成的阴虚或是内热,这个并不矛盾,不是阳虚的人就一定只有寒,阴虚的人就一定只有热。有的医师在讲现在是阳虚时代,其实莲花认为现在是阴阳两虚时代。长期的错乱生活伤害的不单单是阳气,阴阳是互存的,长期阳虚也会累阴,长期阴虚也会损阳。熬夜的人,烟酒过度,放纵淫欲,多次流产、外伤、失血,久病失养,先天五行火旺水弱内热重这样的人群基本都有阴精不足的问题。 肾主藏精,精盛则阴强,精伤则阴弱。 阴不足就容易有血燥,血热,肺燥,肺阴虚,肾阴虚的状况,但脾阳虚、肾阳虚也可以同时存在,在治疗的时候,补阳的同时还要养津液,滋阴润肺或是凉血,这些都要根据辩证后来决定如何对治。
  各位朋友一定要分辨清楚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不要盲目的根据几个感觉就随意乱吃补品补药。中医不是速成的,必须是扎扎实实的学习基础知识,对五脏六腑的功能,经络气血的走向,五行生克转化的全部内容都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够正确的分析体质病情,才能找准病因,给以正确指导。现在网络上很多专家的中医讲座,有些人觉得看了就能速成,学个一年半载就可以有诊病开方的能力。这是错误的观念,搞不好要害人害己。所以奉劝喜欢中医,学习中医的各位朋友,这方面没有超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付出辛勤的学习还要结合实践,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很多人不学基础知识,就是猛看名家医案死背经方。经方虽好,也得对症才能起效。很多病人的叙述是片面不完全的,配合脉象,舌象才能真实完整的反应脏腑气血情况,反映病因所在啊!

  言归正传,有肺燥肺热的朋友,可以经常喝点润肺清肺热滋肺阴的药茶。川贝、麦冬、白茅根、枇杷叶,熬水喝润肺养阴很好,如果肺热严重,咽喉干痒肿痛,甚至咳吐黄痰,就再加入桑白皮和黄芩。如果感觉手足心燥热但又没有实热,甚至胃寒的朋友可以用地骨皮,白茅根熬水喝。肺燥的孩子,不爱喝药,可以用一个红梨,切掉四分之一后,挖掉核,然后把三四颗川贝和几粒冰糖捣碎成粉,放入梨中,然后把那四分之一当成盖子盖上,用牙签扎上,放入碗中倒入一些清水,上笼屉蒸半个小时,让孩子吃梨肉喝汤。这个是每年秋天莲花家在白露节气前后要吃一次的。如果嫌麻烦,就把两个梨带皮切成大块,银耳一朵水发开后撕成小片,再加上六克川贝,如果孩子有积食还可以加入半个白萝卜,一起熬煮四十分钟,润肺消食,全家人都可以喝上一碗。现在川贝的价格也被炒离谱,可以用浙贝代替,效果相差不大。
  平时气虚又有肺阴不足的人可以用太子参和黄芪泡茶喝,太子参性平,微苦,微温,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作用,和黄芪搭配不燥不热,又能补肺气,阴血不足,卫气不足的人比较适合。平时脾湿重气虚的朋友可以用炒白术配党参,如果有点肺燥就可以用炒白术配太子参。
  阴虚肺热胃热造成津液不足的朋友容易口干口渴,可以用麦冬,玉竹泡水喝,但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适合的是阴虚内热津液不足的人。前一段看到一个帖子,大力宣传每天喝一杯麦冬玉竹半年就能美容,皮肤补够了水能超级滋润变成美女,很多人都趋之若鹜。唉,痰湿脾湿阳虚的人们天天喝一杯,不出一周必定舌体胖大,痰湿加重,脾胃胀满。你津液不困乏,湿气多的还处理不完呢,还喝这些不是雪上加霜吗?又说什么加上姜,加上白术,脾胃虚寒的就能喝了。没有肺燥肺热肾阴虚津液不足的人,身体根本不需要这些,加上什么都不行!拜托,以后大家看到什么美容美颜两个字不要那么冲动,美必定来自自身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脏腑能量饱满,自己要根本不是这个阶层的,就不用看到什么一喝就美啦,白啦,靓啦就动心啦,那不是为你准备的。老老实实吃饭,睡觉,合理的运动,自己勤快点多做经络按摩,敲敲打打帮助气血运行,都比你看到的这些管用!美需要最大的基础是健康,各位要是连健康都不达标,就不要妄图先美起来再找健康,那是空中楼阁!
  有肺热干咳,咽干咽痒者,可以用沙参,麦冬,杏仁,枇杷叶,白茅根熬水当茶饮。沙参分南北,北沙参主要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呢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可按需要选用。
  肺气不足,自汗盗汗比较厉害的,久咳虚喘,尿频遗尿的朋友,容易遗精滑精的男士,可以经常用少量的五味子熬水当茶饮,记住量不要大,每次不超过三克即可。五味子性 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如果是肾阴不足的盗汗口渴,可以用五味子配生牡蛎,麦冬熬水喝。五味子也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五味子以辽五味最佳,因其药性最佳,南五味子药力药效都次之。
  很多人肺金燥热,肺阴不足,津液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容易毛发不顺滑润泽,皮肤干燥瘙痒,毛孔粗大,秋冬季节四肢经常有干皮屑,如果脾湿啊肺燥血热等情况比较严重那就还会出现皮肤病。到了秋季燥性增大,有皮肤病的人就容易犯病,被西医认定为季节性过敏。是因为秋季,肺燥性增大,且外界风干燥,皮肤上过敏的症状就容易出现。大多数肺燥脾湿的皮肤病以风疹,荨麻疹和湿疹为主要症状。风疹和荨麻疹有分风寒风热还是血热来分别用药驱寒、祛风、除湿、滋阴、凉血进行治疗。西医呢一概的抗过敏治疗,实际不过是麻痹你的感官反应,根本没有解决内脏的问题,只是用不发作的假象让你错失治疗的机会。有些人在秋季爱吃海鲜,螃蟹,鱼虾这些动风之物,俗称的发物,也会因此引发皮肤病。
  比如今年的五运六气加上流年五行,壬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就是宇宙间的寒湿之气重,阳气生发不足,上半年是水寒重,下半年是湿土重。也就是今年秋天燥金遇到湿土,这样的时气就更容易让平时就因脾湿肺燥而有呼吸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皮肤病的人旧病发作。尤其是痰湿重,脾湿重,水湿停饮的咳喘,还有皮肤病里的湿疹,湿热的荨麻疹,风疹的会发作的比较厉害。

  最近在一个小村讲课就遇到一个老人,咳嗽起来基本都得几分钟才能停下来,讲课几次被打断,他女儿不好意思要拉他回去,我赶快制止,走到他身边询问情况。走到跟前才发现老人还在使劲的在身上挠着什么。她女儿说老人每年秋天都容易干咳,得吃好多西药才行。我注意的是老人全身挠啊挠啊的。问他,他说全身都痒。拉开他的衣服,看到皮肤上被他挠的血红,大片片的,也没有疙瘩,是成片的类似风团,还抓破流血流水,胳膊上,肚子上,背上都是。老人说一个月前身上就有点痒,刚开始白天轻一些,晚上厉害一些,到后来越来越厉害,连白天也是止不住痒,而且又加上了咳嗽。就这样咳嗽和全身痒,抓了还流血水已经有快半个月了,前推日期正是立秋之后。很明显与肺燥伤阴有关。一般这么严重的发作都会有什么诱因。我询问老人有无吃过辛辣或是过量的油腻发物或是吹风之类的。老人回忆说一个月前连着喝了几家的喜酒后,身上偶尔就会痒一阵,当时没在意,后来因为全身痒的燥热在家就脱成赤膊吹风扇,或者那凉毛巾吸上满满的凉水盖在身上。这就对了,人老了本身就会津液不足,再加上喝酒就引起内热伤津致使皮肤瘙痒,又感受风热湿邪形成了类似风疹湿疹,还因肺燥而出现咳嗽。
  老人的家人不懂中医,就是给他吃治疗过敏的西药,刚吃了第一天稍微轻一点,从第三天起就根本不管用了,而且越发厉害,到镇里的卫生院验血透视B超忙了一统,给开了好几种西药治过敏的,治气管炎的,吃了无效而且胃里难受。现在老人声音嘶哑的很厉害,看他舌苔边尖红有血点,舌苔干黄,还说鼻子里面干的发疼,周身烦躁发热。我摸老人的手心很烫,把脉脉象浮数,典型的风热,肺燥肺热咳嗽,还有风热湿热搏于皮肤造成的瘙痒。正好我随身带着有润肺的药茶,先用滚水给老人冲了一包,让老人喝着,写了药方:桑白皮,杏仁,北沙参,黄芩,白鲜皮,苦参,石膏,金银花,连翘,芦根,蝉蜕,牛蒡子,薄荷,知母,麦冬,白芍,生甘草。又写一个荆芥,紫苏叶,浮萍,地肤子,艾叶的熬水泡澡方。让他女儿赶快去镇子里的药店抓中药。第二天讲课休息的时候,老人笑眯眯的来了,告诉我昨天下午、晚上各吃了一次熬的中药,然后用熬的药汤泡了两次澡,咳嗽减轻一些了,痒也好很多,早上又吃了一次药,泡了一次澡,现在感觉好多啦,不用一个劲的挠痒痒了。呵呵,不错,老人没有吃过中药,一吃效果还挺显著。嘱咐老人的女儿给老人继续吃药,泡澡,留了一大包润肺茶等病症消除后再给老人吃一段时间润肺,老人开心的笑着说这下子知道了中药比西药管用啊!唉,看看,就是这样简单,找对原因,用对了药,可以让病人免受多少病痛折磨。可怜的老人这样咳嗽瘙痒了十多天啊。

  所以莲花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医常识,至少可以在家人生病的时候找对病因,不要乱吃药,吃错药。你懂得了中医常识才听得懂自己身体说什么,否则平时你忽视他,到他都求救了,你还是听不懂,要么乱吃药,乱吃补品,甚至吃错药,吃反了药,这就是在残害自己啦!平时有些肺燥的朋友还有上年纪的人因为阴血不足,津液匮乏造成皮肤瘙痒是经常发生的,平时多吃点银耳、黑木耳炖的粥啊,羹汤,时常喝点黑豆黄豆核桃仁打的豆浆,吃点煮的绵软的五香黑豆,五香黄豆,都对这个有帮助。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这是人体对阳气渐弱,阴气强盛的一种自然反应。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十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一小时睡眠为好,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或是露出过多的身体部位容易着凉,造成寒气侵袭。莲花从小都是遵循着一过白露节气就不穿短袖要穿带领子的衣服,过了立秋后生瓜梨枣少吃,更别说冷饮啦。可是现在的人个个都是喜欢辛辣油腻,然后喝一肚子冷饮凉茶来降火。所以个个秋收收不起来,冬藏没有可藏的,而且还加倍发散,人呢就持续的感冒发烧咳喘泄泻,然后到医院抱着冰冷的液体输个没完 ……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今年的流年又是个湿土重的天时,大家更要注意肢体保暖,以防寒湿之气伤了经络造成风湿。尤其随着气温降低,很多老年人有老寒腿,腰背酸痛的容易发作,一定要做好保暖,经常按揉经络帮助气血流通。对于经常寒痛的关节部位可以经常用炒烫的盐放上姜片后用棉布包裹起来,放在关节上暖热,直到盐的温度变的比体温低。盐与姜片混合着暖气可以入骨驱风,还能帮助活血。

  好了,再来说说秋季的饮食都要注意些什么吧: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少吃辛辣、烧烤食物、烈酒、少吃油腻、肉食、海鲜。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朋友,还有皮肤湿疹风疹容易过敏瘙痒的朋友,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不单是秋天就连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此外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还应多喝豆浆,粥类,多喝点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预防秋燥的方法还有很多,可适当地隔两天就吃点银耳熬的粥,汤啊。银耳性质平和,入肺,胃经,能润肺生津。莲花秋季爱给家人做黑白木耳羹,黑木耳泡发后切碎和泡发的银耳一起,再加入莲子、山药一起熬煮到黑白耳都发粘发糯了,放一些冰糖吃了润肺养肾,滋补津液。不喜欢吃甜味的,就等黑白耳熬粘稠后放入青菜碎,内酯豆腐切的细条,煮开后放入盐和香油,就成了香喷喷的双耳菜羹了。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所以秋季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饮食要多吃一点绿叶菜,萝卜,蘑菇,海带,南瓜,冬瓜,芹菜,花菜,土豆等碱性食物,既能够提高能量供应,有帮助身体排毒。肺与大肠相表里,多吃绿叶菜,萝卜,蘑菇,海带,这些粗纤维食物能够刺激大肠蠕动畅通,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堆积的排毒。为了润泽可以多吃点芝麻,核桃仁,甜杏仁,百合,豆浆,豆制品,莲藕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还要注意少吃过咸,过辣,过于油腻的食物,尤其要杜绝烧烤类食物。
  还要注意的是,金旺会消耗过多的脾土之气,所以秋天呢,也要注意健脾养胃,多吃一些面食,喝一些五谷杂粮的粥。小米是非常适合脾虚气血血虚的人食用的。山西陕西以前都是比较穷的地方,那里的女人坐月子没其他高营养的食品,但是每天都是一砂锅熬的粘稠的小米粥,可恰恰吃了最健脾补血的好东西。莲花父母在山西工作的时候,困难时期,很多邻居家很穷,没钱买鸡买鱼也买不到这些东西,女主人生了孩子后有的都吃不上个白面馒头,只有天天喝小米粥,我母亲就教给她们的丈夫把蒸熟的红枣、红薯、土豆配着给产妇吃,结果奶水也好、孩子也结实。现在的产妇生宝宝以后各种营养品都吃不过来,可是要么没奶,要么孩子湿疹,要么腹泻。唉,心里想起这些就觉得挺悲哀的,现在人们富了,健康却比以前少了!

  总之,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舒缓情绪。对于平时就容易忧思的人来说,秋季更需要多宽慰自己,适当的找人倾诉,多听听音乐,看看心灵励志书籍,涉猎一下宗教的著作,到懂得自我调节,不要钻进情绪的牛角尖。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无奈,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意,能做的是帮助自己放开怀抱,面对和接受。

  呵呵,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好像有点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课的意思。没办法啊,我不写详细点,写清楚点,写罗嗦点,怕有的朋友听不进去啊。等身体损伤到无法挽回的时候,就再来听,再去做,已经悔之晚矣。所以趁着大家还没有把身体彻底摧毁前,让我多啰嗦一些吧,我愿意现在被你们烦点但是提醒到了,也不愿意你们几年以后说——“被你说中了,我真的变成你说的这样啦!作者:清净莲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如何识别人体阴阳?
阴虚体质养生法
容建平 《破解五行 》之:五脏配五行的根据
五色养五脏
人到中年,阴气自半!有这些症状,提示你该护阴了,3个滋阴特效穴赶跑阴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