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制作Mac OSX的USB启动盘
对于Mac OSX, 网络上关于USB启动的教材太多了, 几乎清一色的把Mac OSX的盘拖进USB的分区, 然后就结束了. 我不知道他们做出的USB启动盘到底能不能启动, 反正我这样做, 碰到了很多问题.
问题1: 咱买的不是Mac, 而是Hack, 俗称黑苹果, 原装的盘弄到U盘上去, 系统根本过不了Hardware Check这一关. 除非你的U盘只是安装盘, 而不是启动盘.
问题2: 系统在"恢复"完映像后, 执行的操作不过是通过bless写个引导区进去而已. 实际启动的时候总是会报Boot Device Manager not found Failure Description - Boot device not found Error Code - 3F0. 因为U盘上本身就没装操作系统啊.
问题3: 对于需要特殊引导盘才能启动的系统. 通过USB启动盘启动, 过程就和装一个新机器无异, 五国, 无限风火轮, 灰苹果, 黑苹果, 禁止吸烟, 问题不断.
问题4: 如果要用MacOSX分出一个单独的EFI分区, U盘就会有3个盘, 然后, Windows XP根本不认它了.
问题5: 启动时会出现Still waiting for root device, 等问题.
经过大量查证和多次试验, 明确几乎所有的USB启动教程都属于一知半解的半瓶子水教程, 这样做出来的USB启动盘, 除非放在Mac的原装机器上, 否则根本启动不了.
USB启动盘制作的过程
1, 做一个$G左右的分区, 展开Mac安装盘的Basesystem.pkg, 打上FakeSMC和PS2设备的补丁, 复制mach_kernel, packages, 以及必要的软件包. 做一个可以启动的image先. 几乎所有的教程的第一步就这么干的.
2, 对USB盘重新分区. 在MacOSX里 用磁盘工具对USB重新分区, 建议分成两个区. 分多了Windows也不认识了. 在U盘最后建立一个2G大的Mac OSX的日志性分区, 用来存放MacOSX启动映像, 就是我们所认为的Mac OSX的PE盘. 剩下的空间全部给Windows用, 采用FAT的格式就可以了. 这里有两个地方和别人不同.
a, 我们的U盘格式采用MBR格式, 而不是UUID(GPT)格式. 因为32位的系统并不认识gpt磁盘格式, 用了gpt格式后, U盘就不通用了. 另外我们并不和别人一样, 在U盘上存放超过4G以上的文件, FAT32的格式就足够应付了.
b, 曾经想在U盘上做个EFI分区, 来分别引导机器上的各种系统. 但是windows xp只能认识200M的EFI分区, 后面10G的空间都不能操作. 索性直接做MBR的引导.
3, 在磁盘工具里将 新做好的映像分区, 恢复到U盘的MacOSX PE分区. 在磁盘恢复的时候, 系统会自动执行bless安装引导记录去分区.
但这个引导记录对我们毫无意义, 因为MacOSX的系统在intel的机器上是根本引导不起来的.
4, 在U盘上安装变色龙chameleon, 重写U盘的引导记录. 用来引导U盘上的MacOSX PE分区.
采用Chimera 或 Chameleon install都可以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在这里, 我们选择用Multibeast, 因为它在安装Chimera的时候, 可以同时安装Easybeast, 打FakeSMC等补丁. 这里选择Chimera和easybeast两个选项就可以了. 要尽可能装最少的东西, 保证启动U盘的兼容性.
注释:( 不需要手工执行) 该处真实命令为
diskutil list ;查看U盘所在分区
unmount /dev/disk2s2 ; unmount分区
diskutil umount /dev/disk2s2
dd if=boot1h of=/dev/disk2s2. ;将MacOSX所在分区的引导记录更新
在此以后, U盘就不会再报Boot manager的错误了, 因为U盘的MacOSX PE系统以及可以认出来了. 注意: 系统在恢复U盘的时候已经做好了U盘的boot code, bless.
5, 编辑chameleon的启动文件, 保证系统的最小化和最大兼容性. 绝对不能用DSDT或其他工具做成一个定制系统, 那就彻底完蛋了, 只能在一台机器启动了.
我在这里采用的rBoot-LE-1.2.0-tonymacx86.com里提取的文件, 因为我发现这张启动光盘具有最好的兼容性.
展开proboot.dmg文件, 将其中的
org.chameleon.Boot.plist 放在U盘的 /Extras 目录
smbios.plist 同样放在U盘的 /Extras目录
Extensions.mkext 应在U盘的 /Extras/Extensions目录
Preboot.dmg 同样保留在 /Extras目录 ; 没研究具体原因, 也许是chameleon的缺省需要.
其中在org.chameleon.Boot.plist 中有一条记录 rd(0,0)/Extra/smbios.plist, 将其直接修改为smbios.plist, 就可以. 这里就是我以前发现的问题, 采用U盘启动了, 但系统还是不停的读光盘. 症结在这里了.
采用U盘启动, 看看不能启动起来, 同时看看U盘的兼容性如何, 能否带起来大多数系统.
Mac OSX启动流程
BIOS-> boot0 -> boot1h -> chameleon引导记录 -> 读取 Extras目录, 设置启动环境 -> 选择启动分区, 引导系统.
Clover work process
V2
BIOS->boot0->boot1->BOOT->CLOVERIA32.efi->Apple's boot.efi->mach_kernel
BIOS->boot0->boot1->BOOT->CLOVERX64.efi->Apple's boot.efi->mach_kernel
清理系统, 打扫战场. 对U盘的内容做必要清理, 单独打一个dmg的包出来, 再做一个备份出来.
6, 清除cache等, 保证系统的原装启动. 以下操作都在 /Volumes/MacOSX PE/下执行
=====以下步骤并非必须,而且也未必有效======
rm -Rf /var/db/dslocal ; 删除本地配置数据库, 也许可以消除still waiting for root device错误, 但也未必
rm /var/db/.AppleSetupDone ; 强制系统重建.
如果愿意, 可以清除已经安装并制作快取的kext 快取内容.
rm System/Library/Extensions.kextcache
rm System/Library/Extensions.mkext
kextcache -k System/Library/Extensions
7, 对清理过垃圾的U盘执行 "新建映像" 操作, 再做一份备份出来. 做不时之需.
这样处理的U盘才是真正的Mac OSX PE盘, 具有比较好的兼容性, 可以引导起来大多数的机器.
在此感谢 tonymacx86, 制作出的rBoot-LE-1.2.0.iso, 给了我机会.
补充: 对于新手来说, 因为不了解系统, 不熟悉启动参数, MacOSX 的引导盘就显得很重要. MacOSX系统本身也很挑盘, 要多换几套引导盘尝试, 说不定就有一个是你的福气盘, 能带起来你的系统.
对于安装好的系统, 同样需要正确的引导盘来带起来. 换个安装盘就不一定能起来了. 比如我的机器, 先后用了三张启动盘, 只有rBoot-LE-1.2.0才能带起来, 就算rBoot-1.2.0都带不动. 也许还有很多原因, 已经不想继续研究了.
MacOSX PE盘的好处
1, 兼容性强, 可以启动大多数机器 (猜测), 进行安装和维护操作.
2, USB盘, 携带方便.
3, 当MacOSX出现故障时, 可以做为维护盘, 对故障系统进行维护.
4, 与版本隔离, 适应性强. 想安装新的版本时, 只需要通过"磁盘工具"的 加载映像文件, 恢复到主机的MacOSX安装分区就可以. 并不需要每次安装都重新制造新的启动映像盘.
制作好的Mac OSX PE.dmg 下载
http://115.com/file/e7nd00mb CRC32: $26CF8C18
Mac OSX PE.dmg.md5
http://115.com/file/angzsho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IOS设置里 BOOT MODE: Legacy 跟UEFI 区别?
如何在MacBook Pro Retina上安装Linux
【新提醒】幸运草Clover引导UEFI纯GPT分区多系统 ML Lion Win8 Win7 ubuntu FusionDrive同样适用
双esp分区的winpe本地安装
Installing Ubuntu 13.04 on 13″ Macbook Pro Retina (10,2)
【让天下没有难装的黑果】3 Legacy传统BIOS使用CLOVER引导在GPT硬盘安装OSX+WIN双系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