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逻辑:用解题式方法还原思考

言论写作必须过好逻辑思维这一关。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就能够较顺利地构思和撰写评论。否则,会很吃力、很苦恼。

是不是有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知识就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未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形式逻辑方面的问题。比如,分房时人们会这样提出自己的理由:“所有工作20年的人都有分房的资格,我工作已超过20年,所以我具备分房资格。”言者未必意识到这是一个直言三段论,但他懂得这样说,言之成理。不仅如此,一些更复杂的推理也不在话下:“每个人都拿一样的奖金似乎很合理,然而不一样的付出不一样的劳绩都拿一样的奖金才是真正的不合理。”这是一个有力的间接反驳,不是讲得很有道理吗?

逻辑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人们从未学过逻辑学,在很多时候还是能听出哪些讲的是歪理,哪些是抬杠,哪些是诡辩。逻辑推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见多了听多了自然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严格地说,这些知识和经验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具有怎样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也不能代替逻辑方面的训练。正像懂得下棋的规则未必能下好一盘棋一样,知道马走日、象走田,与灵活地使用马、巧妙地使用象,并把全部子粒合为一个整体,形成高超的战略战术,毕竟还不是一回事。

做一件好的工艺品,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材料、好的工具和好的技术。如果我们对某一问题不占有足够的材料,或者缺乏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形式逻辑方面的知识其实帮不了太大的忙。工具代替不了手艺,虽然手艺需要借助工具实现。正如常识所见,一样的工具在不同人手里做出的活儿,差别大了。

当我们把一篇好的论文还原为一个简单的逻辑公式时,发现道理并不复杂。无非是,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必须论列理由,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并非易事。打个比方,我们在讨论足球产业化时,必须对足球运动的商品属性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如球员转会制度、彩票运作机制、电视转播费用和广告收益情况,以及俱乐部经营和管理等。我们占有的材料越丰富,就越可以进行比较。说到底,是要在观点和论据之间找到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是真实充分的,也必须依一定思维规则进行论证。

材料是进行任何逻辑推理的基本元素。我们拥有的材料不足以形成真实充分的推理和判断时,就很难展开逻辑思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某一问题比较熟悉比较了解时,就会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则很难理出头绪。这里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在很多情况下,思路欠通,层次欠清,看上去像是个逻辑混乱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对研究对象知之不多。占有某一方面的材料是建立逻辑思维的基础,换言之,思维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才能真正进入逻辑的层面。

评论要分析的生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在很多情况下,不仅需要形式逻辑的帮助,还需要辩证思维的支持,而后者可能是更高层面的思维活动。所谓辩证思维,其实就是理论的修养。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在写任何一篇论文时都论列辩证法的基本定律,但是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某一理论原理统率材料,这确是事实。为什么快与慢、曲与直、大与小、强与弱、安与危等,一系列对立的范畴总是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转化的形式和条件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乐极而又生出悲哀?揭示复杂社会现象一定要有辩证思维。我们常说,评论无非是论理,即,就某个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但论理又必须有理论,即,每个具体道理又有其理论的背景。理论和论理还不是一回事,正像一个医生必须有病理和药理学的基础理论才能诊病一样,否则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思维越发达,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有人说,哲学和逻辑学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说它们都是关于人类思维的科学,区别是说哲学是形式逻辑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当我们感到逻辑思维不够发达时,常常想到应该找一本逻辑学教科书研读。这是必要的,但很不够。正像我们感到口才欠缺时想找一本《口才与演讲》帮忙。有没有口才,会不会讲演,关键是有没有材料和观点,至于音量、手势、口吻、风度等只能是形式。没有人只是为了欣赏这些去听一个人讲演的。所谓口才,说到底是思想的表达,没有内容自然就没有口才。同理,逻辑思维其实就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还需要强调另一层意思,就是逻辑思维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而言,离不开实践;将这种思考诉诸文字,同样离不开实践。也许可以说,逻辑思维欠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只有进入研究和撰写的实践,才能真正学习并自觉运用形式逻辑的知识,体会条畅理达的感觉。敏锐的眼光和清晰的表达,是磨炼出来的。

例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节选)

(起始段)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第一标题)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核心观点)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

(第二标题)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核心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

……

(第三标题)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核心观点)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亲自做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7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最后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四标题)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核心观点)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每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

——摘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作者按语

这是一篇堪称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评论,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响亮的声音和思想解放的先声。虽然评论发表距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当代国人阅读时或有隔膜之感,也未见得了解其中的背景,但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谈到这篇著名的新闻评论。

评论要回答的问题,用今天的眼光看,可能就是一个常识性问题。路线方针政策的真理性,是主观意志评判,还是社会实践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反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路径,即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这是一篇通过思想逻辑的力量展示科学道理的优秀评论作品,分四层意思,层层剥茧,渐次深入,有序推进,揭示要旨。

第一个核心观点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段意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指明“存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物质运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不是相反。从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证明实践的唯一性。

第二个核心观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篇评论的针对性,是怎么样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在这个问题上,评论直接回答了许多人的疑问,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本源就是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个核心观点是:“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为了有力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评论列举了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为什么要用实践检验,怎样用实践检验。这一节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证案例。

第四个核心观点是:“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从主论题拓展开去,并进一步深化主题的更重要的论断。不仅要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且要随着新的实践发展,不断开辟认识真理道路。实践没有止境,认识真理的过程也没有止境。这个重要观点为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大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评论的逻辑内涵可以提炼为这样几句话:第一,真理必须靠实践检验;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第三,实践标准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活动所证明的;第四,这一基本原理可以推及物质运动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米博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曾任报日人民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五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特别奖,出版六部新闻评论专著。)

 (选自《新闻评论实战教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论述百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应该说需要再作一次实践检验真理的讨论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