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毓煌哈佛演讲实录(下):他无法再“站”在讲台上,却影响了千万人

我出生在福建仙游的一个小乡村。今天最大的惊喜是,竟然在哈佛的教室里,遇到了另外一个仙游老乡,不可思议!因为仙游只是一个六线的小县城,是中国近3000个县里面的一个。

我的母亲一生下来就被送去当童养媳。从小寄人篱下,导致母亲沉默寡言,结果养父母就让她去读书。读高中时,母亲认识了父亲,两人的命运就此都改变了。高中毕业后,母亲如愿考上了大学,而父亲却由于身份原因落榜。大学毕业之后,本科毕业的母亲仍然因为爱情而决定嫁给高中毕业的父亲。这件事(大学毕业生嫁给高中毕业生),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思议。所以,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在父母身上是千真万确。

大学毕业后,母亲被分配到厦门工作。由于不愿意跟家人分隔两地,父亲又因为没有大学文凭是农村户口,无法调动去厦门工作,所以母亲最后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放弃厦门的户口和工作,调到仙游工作。即使是今天,这样的决定也不容易,毕竟厦门是福建最好的城市,而仙游则只是一个小县城。

现在想来,母亲决定和没有大学文凭的父亲结婚,从厦门调动到仙游老家工作,其实都是非常艰难的两难选择。很多人遇到这种两难选择都会不知所措。而母亲却每次都能够做出果敢的决策,因为对母亲来说:尽管父亲没有大学文凭,但爱情更加重要;尽管调回仙游老家失去了厦门的大城市户口和体面的工作,但全家在一起更加重要。因此,在面临人生两难选择的时候,我的建议是,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只要你心里知道什么最重要,那么选择就不会困难。

由于母亲上过大学,在厦门工作过,见过世面的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从小学开始,母亲就积极帮我换了4个学校,从小山村的小学一直换到全县最好的小学。频繁的插班生经历让我多次体会到了被人鄙视甚至欺负的艰辛!小学二年级时,我第一次转学到另一个村的小学,结果第一天下课后就由于是外姓人,而被当地几个同学打了一顿。

后来,母亲决定调动工作到城里,因为这样可以让我进城读书。当时,在一位老同学的帮忙下,母亲找到了城里还有空缺的单位——仙游县图书馆。老同学提醒母亲,图书馆是个清水衙门,尽管在县城,福利却比母亲工作的乡下粮站要差。母亲认真考虑了之后,毅然决定调动工作去了县城的图书馆,因为尽管图书馆是清水衙门,全家的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但是母亲觉得读书比吃肉更重要,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更重要。

因此,我幸运地随母落户到城里,插班到县城最好的小学——仙游实验小学,但却因一开始不会讲普通话,而遭到了歧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校长的话:“每个乡下孩子要插班进来时都说自己是原来班上数一数二,但是大多数进来后都变成全班倒数第一第二!”“你这乡下孩子,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学习又能有多好?”

现在想来,我非常感恩母亲当年一直积极寻找工作调动,以给我带来更好的教育机会。到了城里后,我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学会了说普通话,并开始有机会大量阅读各种图书。母亲在图书馆的工作是负责期刊阅览室。虽然图书馆是清水衙门,收入就一点死工资,全家四口人挤在一个门高只有1.5米的矮房子里,但她总说值得!每到晚上下班,母亲都会带一些最新的、甚至还没上架的期刊杂志回家给我看。那时候的我,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有时候还会对母亲说:”妈,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

结果,母亲对我说:“如果你担心别人第二天看不到这些杂志,那你就每天晚上把我拿回来的杂志全部当晚读完,第二天早上8点我就把它们都还回阅览室,不影响任何读者。”结果,我就被妈妈逼得每天晚上读好多本杂志!

就这样,我从一个玩泥巴的乡下小孩,慢慢变成一个阅读量极广的孩子。小学毕业之后,我如愿考入全县最好的中学仙游一中,也在高考时以全县理科状元的成绩如愿考入清华大学。

不过,虽然考入了清华大学,但是由于高考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并不是很靠前,我并没有考入自己申报的第一志愿专业(经济管理学院),而只考入了自己申报的第三志愿专业(土木工程系)。因此,上清华时,我心里暗暗立志,要努力学习,以给自己争取改变专业的机会。后来,我的努力确实得到了回报,在大三时我终于获得了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企业管理”第二学位的资格,之后又在本科毕业时被保送到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清华MBA毕业之后,我又继续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攻读了营销学博士。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在纽约工作了三年,之后在2008年回国并在清华任教,至今已经任教16年了。在清华任教后,由于我的农村出身,我一直喜欢在全国各地传播知识,经常去全国各地演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西藏。当时拉萨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在清华听过我的课,觉得我课讲得好,邀请我去西藏拉萨给高新区的企业家们讲课。这个邀请对我很有吸引力,因为西藏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神秘的圣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但是,我也担心发生高原反应,毕竟要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地方讲课。我把我的担心告诉了邀请我的学生,结果她给了我一个无法推辞的理由。她说:“郑老师,您放心,我们全程为您提供氧气筒。您可以一边讲课,一边吸氧。”对方这么热情,我就没办法拒绝了。

在清华任教这么多年,我培养了许多学生,也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以博士生为例。每一年,申请清华营销系博士项目的候选人基本上都超过100位,但是能被录取的只有5个人左右,录取率低至5%,竞争非常激烈。我的第一个博士生叫陈瑞。在面试他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来自山东的农村。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来自农村,我被他眼中的渴望打动了。我知道,来自农村的他一定会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以求改变命运。果然,入学之后,陈瑞非常努力,在我的指导之下做了发表了多篇顶级期刊论文。在清华博士毕业之后,陈瑞到厦门大学任教,今天他已经是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是副系主任。在事业和家庭上都非常成功。每次我回福建经过厦门时,只要有空,我们都会聚一下,每次他都会热情地请我吃饭。看到农村出身的他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我非常开心。这也是做老师这个职业最大的快乐之一。

除了教书育人,大学老师的另一个主要工作是科研,我喜欢做有影响的研究。说到学术研究,我最骄傲的一篇论文是一篇新冠疫情期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上的论文。创立于1914年的PNAS是与Nature和Science齐名的、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顶级科学期刊之一。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来自于新冠疫情期间我的一个观察。当时,我对戴口罩究竟如何影响人的行为非常感兴趣。在研究中,我们根据行为道德学的过往文献,测试了两种相反的假设。其中,正向假设是:“口罩提高匿名感,进而增加佩戴者的不道德行为。”这是因为,佩戴口罩可以遮住人们的面部,进而隐藏人们的身份。因此,口罩可能会让佩戴者产生一种匿名感,进而增加不道德行为。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反向假设:“口罩作为道德标志,可以提高佩戴者的道德意识,进而减少不道德行为。”这是因为,在中国,佩戴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毒传播,还标志着保护他人、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便利等道德义务。因此,口罩在中国还是一种道德标志。

这两个假设是相反的,但在理论上都有可能成立。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为了验证佩戴口罩和不道德行为的关系,我们一共开展了10个研究(样本总量为68243),最后发现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口罩可以提高佩戴者的道德意识,进而减少不道德行为。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之后,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包括全球顶尖的《科学》(Science)杂志、全球财经界著名媒体《福布斯》(Forbes)在内的多家权威学术期刊或媒体官网,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官网也都报道了我们这项重要的研究。作为中国营销学术界首位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发表论文的学者,我也为此倍感自豪。

此外,我也非常喜欢写书。目前,我一共写了《科学营销》《解码自控力》《读书改变命运》《理性的非理性》《营销的四大原则与六大要务》《关键客户管理》《销售为先》《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等8本书,并且都非常畅销。去年我写的《读书改变命运》还荣获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023年度十大好书等多项荣誉。线下面对面的教育机会非常稀缺,写书可以让更多来不了清华课堂的人都可以读到,我也因此非常自豪。

然而,就在我豪情满志的当口,命运却“调笑”了我一把:2015年初,在一次爬长城之后,下来之后不久,我发现膝盖居然出了问题,无法再正常站立和行走。医生的诊断是,由于工作上长期站立讲课,膝关节软骨磨损,而且35岁之后软骨不可再生。无奈之下,我后来只好接受了膝关节手术

手术之后,我彻底失去了运动能力,不仅再也无法打篮球、跑步,就连自行车都无法骑了,甚至无法爬台阶。更让人郁闷的是,原来是“空中飞人”的我,现在出差或旅行遇到远机位时由于爬不了舷梯,我就被迫不得不在机场申请轮椅和升降梯服务。

这对于一位习惯站立在讲台上,习惯在成百上千的听众瞩目下,进行“激情”演讲的我来说,没有比无法“站立”更痛苦的了。正是在这种痛苦的情况下,互联网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感谢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的邀请,我决定尝试在互联网上开课。

后来,我的互联网视频课程《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上线,短短几个月内听课人次超过1000万人次,这远超过我过去多年在清华所教的学生数总和。我也因为这门课而获得了2个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荣誉。

然而,我更大的收获是,我从此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回想过去,我因为教育,而能够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现在,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当下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已经不如以前。

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作为一位清华校友和清华老师,我自己深有同感。在我考上清华大学的九十年代初,班上很多同学都来自小县城,甚至农村。而今天,在清华北大这些名校,来自小县城和农村的学生比例已经大幅降低。究其原因,就是过去30多年里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农村经济的严重滞后,导致教育不平等在大城市和小县城以及农村之间已经越来越大。

因此,我希望能够把优秀的教育机会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就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做了很多事情。2018年,我发起了“用1%学费,上国内外顶级师资的线上线下EMBA课程”项目,邀请哈佛、沃顿、斯坦福、伯克利、哥伦比亚、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北大等国内外顶尖商学院的大师级教授亲授课程,获得了上万人的热烈欢迎;此外,我也带国内学生和他们的孩子去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名校访问学习,与得主诺奖等大师级教授面对面,许多人都因此感谢我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甚至改变了他们和孩子的人生道路。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教育改变命运,我们改变教育。这就是我找到的理想和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

也祝同学们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和使命,胸怀使命,敢于梦想,努力奋斗,终身学习,持续成长,创造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华EMBA永远的12——A
海外商学大鳄正加快进军中国市场步伐
抗击疫情,河南清华人一直在行动……
家里一个哈佛一个清华,这位母亲说:我只给孩子定下了这3条家规
报考2017年清华经管EMBA指南 | 倒计时21天
蔡彬:打造仙游素食品牌第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