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昆明简史与城的门

老昆明简史与城的门
沧浪客


   至少在冷兵器时代,别说像昆明这样的千年古都,就算一座很小的城堡,即便没有护城河,城墙和城门,都总是必不可少的。
   门,除了姓氏和做量词使用(如一门亲事两门外语三百门大炮)之外,据《现代汉语大辞典》,它最主要的名词解释是“指出入口”。门之于人类,最早的功能是遮风挡雨、防寒避冻,但很快,其主要功用就演变成了防窃防盗。待到城市蔓延、壮大之后,凡小偷大盗,都发现在城里更加如鱼得水,有的甚至把整座城市都已经盗入了自己囊中,于是,他们为城市造门,就被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内涵。
   时至今日,连国门都对外开放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城门,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事实上早已荡然无存。尤其古城门,即便在历史的风尘中,哪怕我们想要找到它们的一丝微粒,也几乎不可能了。偶有保留下来的,如北京的天安门,其象征意义,也远比它的实用价值深广。
   当然,经济崛起了,饭饱思故土,酒醉想阿Q,思谋着“俺祖上曾怎么怎么样”者,自然也大有人在。故而重建或新修“古迹”的壮举,在神州万里遍地开花,也非奇事。这其中,重修古城门,已然成为洋洋大观。
   别的地儿与咱无关,但作为云南人,根究了解昆明古城曾经的城门,未必不是一桩有益之举。问题是,要从记忆中捞出昆明的古城门,还得从这座城市的缘生说起。


一、“壮丽大城”的疑惑


    从公元前277年,楚国大将庄蹻开滇,修筑苴兰城,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设置了益州郡,再到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至于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隋初改置昆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治下的云南,大多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这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问。
   唯一的例外是在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并于公元746-747年,蒙氏大王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而当时的南诏国之于大唐王朝,实呈现为半割据状态,其政治中心虽在滇西,但皮罗阁也没敢忘记在昆川,也就是在今天的昆明城区一带,设置拓东城,作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甚至后来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统一云南建立大理国之后,也依然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
   连早在西汉年间的司马迁在其《史记》卷一百一十六的《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中也曾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
   由此可见,昆明作为一个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重镇,其历史相当漫长。只不过,由于历史文献的阙如和考古学证据的不充分,以及专家们的自以为是,近现代以来,虽研究并证明昆明乃“具有1240多年历史的壮丽大城”之类的著述已然汗牛充栋,但昆明人自己,我们始终感觉不是那么底气十足。


二、昆明城的两次壮丽转身


   事实上,“云南”正式成为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以及“昆明”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应该从公元1276年算起。那一年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朝廷派赛典赤主滇,他大刀阔斧地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了云南行中书省,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置昆明县,为中庆路(省)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
   元朝消亡之后,公元1381年,即明洪武15年,明军入滇,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陆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并把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都设在了昆明城内。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沐英驻昆为镇守国公,在其任职期间,对昆明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他将历代在昆明修建的土城,第一次改建筑为砖城。而清朝沿袭明朝建置,昆明仍为云南府和昆明县治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称昆明为“千年古都”不能算错,不过我认为,公元1276年和公元1381年,才算是昆明这座城市真正的两次“壮丽”转身,之前的壮而不丽或者丽而不壮,虽然也堪称荣耀,毕竟都只能算是在“壮丽大城”的门口徘徊。


三、“龟蛇之城”的门


   昆明北倚长虫山(蛇山),南临滇池,据珍藏于省图书馆,由张维翰修、童振藻纂的《民国昆明市志》所载:“昆明市有城高二丈九尺二寸,周围九里三分,形如梯式。西北面成长方形,东南面成三角形。”这与《南诏野史》的记载倒是大同小异:“新建府城广十里,334步,共1964丈。城墙为夯土砖砌,高二丈九尺二寸,坐北朝南。”
   依上面的描述,早些年有有心人手工绘制了一幅《明清时期的古昆明地图》。初见此图时,我曾经哑然失笑:这昆明它太小了吧,并且活灵活现,像极了一只趴在倚长虫山与滇池之间的乌龟,未免也太逗乐了!
   但后来在不少描写老昆明的著作中都见到了“龟蛇之城”的字样,我就笑不出声了——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龟、蛇,其实具有很浓烈的“灵”与“寿”的象征意味。
   遗憾的是,正如《民国昆明市志·序一》所云:“昆明为云南首邑,旧无志,乡先正戴筠帆先生慨其非典也,乃于前清道光辛丑岁辑县志十卷。昆明之有专志,自兹始。”的确,为根究昆明的古城门,我跑到云南省档案馆、图书馆和昆明市图书馆,大费周章,才发现《民国昆明市志》居然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唯一一本昆明通志,并且还是与《道光昆明县志》合编为一册,总书名为《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甚至其扉页单独印了这样一句话:本书不分卷,据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昆明市政公所总务科铅印本影印。1924年至今,90年了也!一叹。
   甚幸!根据《民国昆明市志》和《道光昆明县志》的有关记载,证实了那幅《明清时期的古昆明地图》并非信手涂鸦,最初的昆明古城的确形似乌龟。并且理所当然地拥有其城门,甚至也不像其他一般古城那样,仅东南西北各一道门,而是有六道。关于这一点,《民国昆明市志》的记述相当决断:“旧设城门六:上皆有楼。东曰咸和楼名殷春,俗呼大东门;东北曰敷泽楼名壁光,俗呼小东门;南曰丽正楼名近日,俗呼大南门;西曰宝成楼名拓边,俗呼大西门;西南曰威远楼名康阜,俗呼小西门;北曰拱辰楼名望京。其外皆有重关,以扼市衢之隘。南门之西有钟楼,东有鼓楼,后鼓楼于清光绪戊申年毁,仅存钟楼。环城游河曰护城,可通舟楫。”
   令我有些难以索解的是,著名学者谢本书教授在其所著的“云南名城史话丛书”之《昆明史话》中也是言之凿凿:“砖城开了六道门,城门上各有一楼。南门叫崇正门,城楼叫向明楼;大东门叫威化门,城楼叫殷春楼;小东门叫永清门,城楼叫壁光楼;北门叫保顺门,城楼叫眺京楼;大西门叫广威门,城楼叫拓边楼;小西门叫洪闰门,城楼叫康阜楼。”
   除楼名大致相同之外,城名称谓相差颇大。或许谢教授参阅了更早的志书?可由张维翰与童振藻先生修纂的《民国昆明市志》里的“昆明为云南首邑,旧无志”之言又从何说起呢?存疑。


四、古城门的昨天与今天


   此前我说过,门,从挡风避冻,到防窃防盗,其根本用途一直都在变换,最终被赋予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尤其古城门,在相当长久的历史时期,它的主要用途,就在于防止敌人入侵。因为相对于厚实沉重的城墙,城门原本是任何一座城市的软肋,因此在古典小说里,我们所看到的攻掠城池,无非就是轰开对方的城门,东西方概莫能外。
   很多很多年以前,昆明的古城墙就被砸成了破砖烂瓦,如今是连一丁点儿痕迹和记忆都找不到了。这很对,不破不立嘛。再者说,冷兵器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自从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后,城墙的基本功用就已经荡然无存。与之相比,城门的烟消云散,倒是令人略有一丝怅然。
   我之所以怅然,正是因为在漫长的冷兵器时期,面对生存的威胁,人类在建造城门时,被激发出了难以穷尽的智慧,在“牢不可破”的前提下,也许为了炫耀,也许出于威慑,甚或出于某种连建造者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他们根据城市的形状、坐向、性格、气质乃至本城人民的集体审美趋向,渐渐地把城门搞成了一种历史的记忆和艺术的创造。
   的确,如果以一只匍匐着的乌龟来比照古城昆明,那么它的龟尾就是北门,在今天的圆通公园附近,原址是北门街68—70号,为二层砖木结构,最初是昆明工商界知名人士李琢庵的私宅,1942年,李公朴先生曾居于此,还搞了个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据说和闻一多、朱自清等多名西南联大教授都大有关联,所以1983年被列为五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后来北门书屋迁到了文林街,早年我还挺喜欢去那里买书,可再后来就不知其所终了。如今的老北门遗址,还保留了一条北门街,出卖饭菜、珠宝、服装、伟哥什么的,挺热闹。
   “龟”的右翼(西面)分别是大西门和小西门。大西门在建设路与文林街的交道口附近,如今竟连一幅早年的图片都找不到了,那里是一道大坡的坡头,现在有一座豪华的新建设电影院,许多人爬上坡去看完《小时代》之类的魅惑“大片”之后,下坡就可以到小西门。小西门本是坡脚,东风西路从它那里开始,向东原本是可以一路平坦的,但前些年,可能市政建设者们觉得“龟蛇之城”没有“龟背立交桥”不行,就在那里搞了一个,结果,交通堵塞的状况没啥改变不说,还相当难看,以至于在众多的诟病者中,它博得了一个号浑名叫“新加坡”——新加的坡。“龟”的左翼是小东门和大东门。小东门在圆通街靠近小菜园的地段上,大东门则在青年路与人民中路的交叉口(俗称小花园)附近。
   最重要的当然是南门。对于老昆明来说,它是“龟头”,位于今天的昆明新百货大楼那儿,自古至今都最为繁华。只不过,在《南诏野史》和《云南备征志》上,我都看到了这样的记述:“南门曰丽正,楼曰近日(原名‘尚明’,有‘尊尚大明’之意,清朝总督范承勋易今名)”。很显然,民国初期的张维翰和童振藻修纂《民国昆明市志》时,只说“南曰丽正楼名近日,俗呼大南门。”而忽略了它起初的本名并非“丽正”,而是“尚明”。一个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疏忽,俨然扫除了清、明两个王朝兴衰的巨变与沧桑。


五、选择庄严,或者堂皇富丽


   事实上,对于世居昆明的普通市民而言,什么咸和殷春、敷泽壁光、(尚明)丽正近日、宝成拓边,又什么威远康阜,拱辰望京(或者眺京),与他们其实关系不大,他们能记住的,只是大东门、小东门、小西门、大西门、南门和北门,唯令他们关注并引以为傲的,是那些个城门曾经的“太气派啰”和“太好看啰”。
   以南门近日楼为例,或许是为了唤醒老昆明人某种自豪的记忆,公元2001年,仿古重建的“近日楼”竣工,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说,这是继金马坊、碧鸡坊、正义坊和东寺塔、西寺塔重新修建之后,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又出现的一大文化景观,因为它在夕阳的辉映下熠熠生辉,雄伟壮丽……云云。近日得省图书馆相助,我找到了一张民国时期南门近日楼的老照片,当时也是一次重大修葺,而其时人们是如此描述的:近日楼“雕漆描彩,画栋飞檐,都仿照北京的正阳门……”并且它“曲栋雕拱,固庄严犹在也。”
   说实话我很难对明清王朝的、民国时期修葺的,和如今焕然一新的南门近日楼作出评判,因为明清时代的近日楼了无图片可供参照,而本人又严重匮乏建筑审美常识,况且如今的新昆明城已然膨胀庞大得像一只史前怪兽,区区龟、蛇岂可形容,近日楼自然也早就丧失了“南门”的含义。幸有那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可与今日之近日楼近照略作比对:前者瘦骨嶙峋,却有庄严;后者雍容肥美,尽显华丽。
   可见,究竟是选择宝相庄严,还是选择堂皇富丽,就连城门城楼,也不能投生错了时代。


六、铁骨铮铮护国门


   除了古城六道门,昆明还有一道门,虽只是始建于公元1919年1月,但其历史意义,也许还更为久远,它就是如今尚存的护国门。
   众所周知,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开了个历史玩笑,悍然恢复帝制,自称洪宪皇帝。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云南军民同仇敌忾,反袁倒行逆施,矢志捍卫共和政体。同年12月25日,在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的领导下,首义与昆明,并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出师讨袁。护国起义胜利后,1919年1月,云南地方政府在原护国军的出征地、南门近日楼附近,也就是在今天的护国路与南屏街的交口处,修建了一道三孔拱形、四柱二开的铁门——护国门。
   虽政见不和,但国共两党,对护国起义的丰功伟绩都从不否认,或许正因为此,虽然1952年由于道路拓宽的需要,不得不暂时将之拆除,但护国门的铮铮铁骨,还是被有关文物部门完好地收藏,即便在大炼钢铁的年代,也没有被融化掉,这不能不说真是一个奇迹。很多年之后,当护国广场修建完工,此门又得以重现天日,被移至广场一侧,虽然看上去并不雄伟,但它所彰显的云南曾经的荣光,却注定了已无可替代。


结语:多余的话


   如你所知,像护国门这样用用真正的铁和血铸就的古迹,在今天的昆明并不多见。昆明这座“山水错落的城市”,早已成为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曾经的河、湖、泉;桥、滨、湾;营、堆、坡;墙、门、塔……等等,要么被销毁,要么被覆盖,抑或被整容整形、美丽得不成样子了。最多,保留几处作为地名,供人缅怀与遐想。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主编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卷》的朱惠荣教授就摆过“谱”,他说:“关于‘湾’的地名:螺蛳湾、潘家湾、董家湾,大家可数出一堆来,可是现在已看不出来他们曾经是水域,曾经是滇池的河湾湖湾。而与‘堆’有关的地名,如伍家堆,在大观公园附近,原来这里有五家人居住,周围是一片水域,人们划着小船进出,可是今天的伍家堆,与陆地连成了一片,早已看不出以前的模样了。‘堆’还专指滇池湖岸周围的土堆,但今天在土堆(地名)那里,已看不到河了。还有一条街叫‘登华街’,古人起这个名字很有道理,那条街确实是上五华山最好走的路。”
   尽管,全球的任何一座城市,恐怕都不能阻止其跟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或者消亡,或者壮大。但在我看来,昆明的膨胀有些与众不同,仅以街道名称而论,就很有彻底摒弃传统的嫌疑——我在《民国昆明市志》的“位置面积区划及城郭”一章里,看到了许多踪迹难寻的街道和小巷的名称,诸如甬道街、如安街、劝学街、象眼街、福照街、迎恩街和永升巷、文庙巷、余庆巷、龙井巷、吹箫巷、豆豉巷、火腿巷、小柳树巷……等等,或者寓意深藏,或者浅显形象,无不展示着古昆明的“简约而不简单”的历史遗风。与之相比,我们今天新建、扩修、翻新的宽广大道,被命名为诸如“锦绣大道”、或“景观大道”和“某某路延长线”等名目,字词之间的虚华、浅薄与浮躁,着实难以掩饰。
   不过这与老昆明的城门城楼关系不大,算是多余的话了。正像那些早已烟消云散的古城门,崭新的地名街名,迟早也会云散烟消,唯一的期望是,千百年后,人在根究我们今天的昆明城时,能够像我们今天根究过去的昆明古城一样满怀敬意,而不是按捺不住的晒然一笑。


                       2013年7月23日于西坝坊


2001年仿古重建的近日楼








民国时期的北门



民国时期的昆明大东门



民国时期的南门近日楼


民国时期的小东门



手绘明清时期的古昆明城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明消失的老城门
民国昆明南门近日楼附近老照片 ,牌坊,街道,城门楼。
1553年12月建成的上海县城周围9里,有6个城门,分别是朝宗门
无锡老城门老照片
荆州的这些城门的名字,你知道几个?
老平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