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思考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篇目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反观当下的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古诗词阅读量少、面窄,思维缺乏深度与广度,以及教师方法单一等问题。如何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怎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的素养形成与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古诗词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排和选文的变化,使古诗词的篇目明显增加,要求也有所提高。同时,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分值和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反观当下的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方法单一等问题。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优劣。如何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怎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的素养形成与发展?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入味: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文字的音乐。《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歌教学应从品味诗歌的语言着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直面文本,通过反复对诗歌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领悟诗歌的韵味。

诗是当歌之咏之的。吟诵涵咏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呢?

1.明确诵读的要求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曾经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只是要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这段话既反映出古人对诵读的基本要求,也发映出古人对诵读作用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先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自主诵读,不设固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特色,读出诗的韵味;也可以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时候,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辅以音乐背景的设置来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

古诗词的诵读是主体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诵读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如何处理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等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诵读诗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歌,指导诵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提问征答,学生随着诗情的起伏,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很容易读出诗词的感情和韵味,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

2.激发诵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诵读,需要教师凭借自身教学的魅力来对学生进行富有情趣而又生动活泼的引导,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走进诗歌的情境与韵味中。比如在学习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时候,可以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里所记载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月:“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在学生兴趣上来时,可以设问:大家想一想,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如何歌?关西大汉拿铜琵琶如何唱?不妨让学生各选一词,来一次诵读比赛,看看谁最能读出(唱也行)这两种味道。有时甚至也可以特意用方言去引领学生吟唱古诗词,因为方言离古音比较近,这样读可能更贴近古人的读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有关古诗文诵读的文字、音乐、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指导学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借鉴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诵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欣赏我国同名的民乐名曲。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入诵读,在诵读的探究中悟出诗意。

3.读出诗歌的韵味

诵读的最终目的是在反复吟诵玩味的基础上使诗的韵味得以显现。学生要能够通过诵读,对诗词中的词句、形象、意境、情感等形成一种领会悟通的能力。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诗歌有着音乐的旋律,不同的意象,缤纷的意境,更让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绘画之美。许多诗词,只要一读,就美得使人神情激荡。比如笔者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特别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验诗歌的韵味。“连海平”“共潮生”“无月明”,语言的轻快流畅,使每一个字下都流动着音乐。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用流丽婉转的语言,浅唱轻吟般地倾述着自己的感情。因此,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感受诗歌的旋律。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准确把握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就能读出这首诗的诗味。再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让学生放开去吟诵涵咏。如果你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是“乐情”,你就读出乐情;如果你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是“悲愤之情”,你就读出这种悲愤。通过对诗歌的交流涵咏,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理解了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再现了诗人一身傲骨的形象,体会了诗意。“诗言志,歌咏言”,能读出诗情画意,就能读出真正的诗味。

总之,诵读,既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领会诗歌的思想意蕴,也可以锻炼学生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诗词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素养和能力。

二、入境:以点带面,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歌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诗歌教学,就是师生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悟性训练,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如何进入诗境?实践教学中可以抓住诗歌的关键点,以点带面。

1.咬文嚼字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炼字炼句是诗人用以表现思想内容,反映思想感情的最基本的手段。诗歌语言的字数最少,而所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诗歌教学需要学会咬文嚼字。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和“圆”,不仅内蕴丰富,表现力强,而且又泯灭了雕琢的痕迹,可见诗歌语言的自然与精工,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此其炼在句前,不在句下,观者并不见其炼之迹,乃真炼之至者矣”。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张先名句“云破月来风弄影”中的“弄”字,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细心品味诗词的语言,就可以揣摩诗歌的深厚内涵。

对语言的品味最有效的方法是换字咀嚼和改写对比。

比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改为“现”“空”改为“鸣”,意境有无变化?通过改换字词,我们会认识到:用“现”“鸣”传达的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又有谁听呢?由此诗歌自然而然生出了“感物怀人”之意。

又比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首诗是唐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所作。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改写成“雁别秋江去”。哪一句更妙呢?“雁引愁心去”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可见“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2.取象明意

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以象明意”,诗歌同样强调意象的作用。古诗词的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撷取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蕴。“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评价的依据。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或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取象明意是我们教学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学习古典诗词,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的“墨梅”就是诗歌的意象。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歌宣泄的情感,感受诗人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个性特征。

古诗词中的很多“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古诗词教学特别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这些意象,学会在领会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来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的话,那么也就找到了一个诗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1. 知人论世

诗歌是诗人用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对生活的意见、态度和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诗人心灵的外化。一位诗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有充足的知识贮备,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并从中悟出诗词的作意。

比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题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内容似乎在表现一个新婚的女子拜见公婆前的不安与期待的复杂心理。这样的理解当然流于表面,诗歌的真正意图并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这只有与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理解这首诗。这首诗另有一个标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而这个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因此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这首诗歌的外在含义和真实意图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但诗人却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统一在一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语)”。了解到唐朝开科取士的这一特点之后,我们进而也就可以理解唐代众多的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那样的题赠诗、干谒诗的作意了。

三、入法:授人以渔,指导鉴赏

诗歌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突破,达到最终不讲不教的境界,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学法。

1.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说的古诗词,从时间上说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依据格律的要求,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歌,都算是古诗,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又叫”截句”,共有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古诗词教学的效果离不开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储备,所以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的知识。如古诗词的种类与体例,古诗词的发展与演变,古诗词的风格与特征,古诗词的表现形式与技巧,等等。这些知识的储备对于古诗词的鉴赏阅读作用是立竿见影的。

  1. 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诗词教学应该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能用表格图示构建诗歌知识体系。教学中可以引领领学生用表格图示的方式建立古代诗歌档案。比如建立诗歌发展的框架图示,让师生共同种植一棵诗歌发展的大树,以“诗经”“楚辞”为根,以唐宋为干,以明清为叶,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建立诗歌鉴赏对象的表格图示,让学生针对每一首具体的诗歌,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赏析。

其次要让学生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要让学生明确: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的这些传统的意象,其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这部分的教学,可以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分组搜集,归类整理,交流展示。

第三,引导学生牢记诗歌鉴赏的术语。对于诗歌赏析,一定要用术语来阐述,要将自己定位为内行,首先就得说内行话,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常见的术语,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烘托、对比等等,分修辞、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

3.精选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为学生提供示范

诗歌的阅读鉴赏往往要求学生能够自行组织语言,进行阅读评价。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如果不进行相应的示范与训练,有很多学生是不知道如何进行阅读鉴赏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段,比如选择一些唐诗宋词等鉴赏辞典或《名作欣赏》等书刊中的鉴赏文章作为范文,也可以选择一些古人评论诗词的诗话词话文章或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鉴赏、评价古诗词。

诗话词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论词的文体,狭义的诗话词话是指诗词的话本,即关于诗词的故事,随笔等,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广义的诗话词话是指诗词的评论样式,它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古诗词鉴赏中不妨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人写的诗话词话,如《沧浪诗话》《瓯北诗话》、《六一诗话》、《诗薮》、《惠风词话》、《白雨斋词话》等。这些作品中关于诗词创作、鉴赏的内容,多有真知灼见,实用性突出,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有很强的指导或者借鉴意义。

4.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专题阅读、比较阅读

针对学生古诗词阅读量少、面窄,思维缺乏深度与广度的阅读现状,古诗词教学不妨采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的形式,这是提升学生思想深度与广度的两种重要的阅读形式。

古诗词专题阅读的“专题”可以依据不同的角度设置。可以按诗人设置专题,如陶渊明专题、杜甫专题、苏轼专题等;可以按诗歌类别设置专题,如山水田园诗专题、边塞征战诗专题、怀古咏史诗专题等;可以按诗歌的发展过程设置专题,如源远流长的汉乐府,风神初现的初唐诗,含苞待放的唐五代词等。设置专题后,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大量诗作及相关材料的阅读,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诗人或作品的独到观点和看法,写成鉴赏文字分享交流。

诗歌的比较阅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其综合性极强,在诗歌阅读鉴赏的考查中,它可以在不增加文字阅读量或酌情增加文字阅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深受考试命题者的青睐。诗歌的比较阅读,关键在于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诗歌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可以进行同一诗人的不同风格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风格的不同诗人的诗作比较。诗歌的比较阅读中要注重将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进行比较,提醒学生注重课内知识的迁移,特别是课后明确要求背诵积累的诗歌。

综上所述,在诗歌教学上教师要积极探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善于探索,一定可以让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获宁波市中学语文论文三等奖)

作者:江南中学 谢辉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学习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诗情.诗境.诗味.诗理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