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师的警醒之语——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16(续)
原文:16(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胡老讲解:
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到这一点啊,它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精气不足以驱邪,它反倒出汗了,邪气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那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精气不虚,邪在(肌肉就)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桂枝汤)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精气力量足以驱邪了,再那么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
桂枝汤与专门来发表的,让(患者)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的,是不同的,所以它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咱们说那个阳浮阴弱啊,在桂枝汤(证)是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的,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它也像桂枝汤证那样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因为它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它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就)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它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这个病只能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感冒,外感都是这样,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所以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是“本为解肌”。到这个地方他才把这个医疗作用点出来。解肌的方法呢?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由此)来达到解肌的目的,这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胡老自注:
桂枝汤本来是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用于发表者,大异其趣。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表实证,则宜用麻黄汤以发其表,慎不可用桂枝汤以解其肌。若误与桂枝汤,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应常注意于此,慎勿误施也。
胡老自按:
精气虚,力不足以胜邪,虽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据于肌腠之内。桂枝汤能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盤据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由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其复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充盛,本足以胜邪,只以不得汗出,因致邪气相搏的表实证,宜麻黄汤发其表,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精气,必使实上加实,祸变立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是也。不过此所谓阳,是指精气,亦即津液,不要认为阳热之阳。桂枝汤本是发汗解热剂,若表热证禁用桂枝汤,实成笑话,世人多有这样谬说,误人不浅,学者慎勿轻信。
冯老按语:
【解读】“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见于王叔和《伤寒例》,因其以病邪判定证的性质,治疗则以温热治寒,以寒凉治热,故认为桂枝汤是辛温之剂,用于治疗表寒,不能治疗表热。这种谬说,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不能认识桂枝汤证。
胡希恕老师巧妙地引用了这句话,来进一步说明桂枝汤的作用。其关键之点,是“阳”的概念,这是胡希恕老师首先提出的,经方、仲景书中的“阳”指精气、津液,是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独有理念。这里通过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证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特点。这就是,桂枝汤证因有汗出,则津液虚于体表,也称精气虚,此也即阳虚、阳气虚;麻黄汤证因无汗出,则津液充盛于体表,也称精气实,此也即阳盛,或阳气盛。桂枝汤是温胃生津液、补精气者,若用于阳气盛的麻黄汤证,当然属实实之祸,恰为“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也。关于阳的概念,请参见27、29、30、46等条。
学生体会与总结:
这一段我们要重点理解“解肌”与专门“发表”的概念差异。
对于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理解,要站在“表虚”和“表实”的高度,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症状表象上的“有汗”和“无汗”,胡老还借助打气的胶皮管子的比喻,为我们非常详实的讲解了其中的机理。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8429964944407042705
桂枝汤应用又一禁!——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17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胡老讲解: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的人)得酒寒。酒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人也是汗出。这一类的病,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所以)也出汗。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因此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而)桂枝汤它是解热,是解外热的,里热千万不能用,“得之则呕”。因为里头有热,所以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他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故而不喜甘温。桂枝汤是甘温药,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会)怎么样子?反助其热,壅逆于上,一定要呕的。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则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桂枝汤啊,应该戒用(在)这个地方。
(桂枝汤的禁忌证,)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的,就是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是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他头前(不是)明说(了嘛),“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那可是(要)出错误的。这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如果)没有(全面观察),它不是太阳病,而是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胡老自注:
凡服桂枝汤而发生呕吐者,大都是以甘温误施于里热,里热而反攻表,既亡津液,复使热壅,久则伤肺,必吐脓血也。
胡老自按:
此承前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重申其妄用于内热证为害之大也。
冯老按语:
把桂枝汤误施于里热证,有吐脓血的恶果,辨证时,不可不慎。桂枝汤治疗表热,里热证当然不能用,也可知临证先辨六经的重要。
学生总结与体会:
本条继上条表实证不可用桂枝汤之后,又指出桂枝汤治禁一条,即里热不可用桂枝汤,至于“酒客”之说,举其一例而已。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8432593777924807313
痼疾、卒病,是否两顾?——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18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胡老讲解: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得外感他还是喘,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音频缺失)。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他这也举个例子,比方说吧这个喘家,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为好。
胡老自注:
平时有喘病者,谓为喘家。喘家外感而现桂枝汤证,宜于桂枝汤原方再加厚朴、杏仁兼以治喘为佳。
胡老自按:
喘家外感,喘当诱发,虽现桂枝汤证,亦宜加厚朴杏仁兼以平喘。医者治病,当隨证治之,不得执定成方,不知变化也。
冯老按语:
本条冠首为喘家,给人以印象本条重在论治喘,实际是重在讲桂枝汤的应用,有的版本本文断句为“喘家作”,即平素常咳喘者出现桂枝汤证,要加厚朴杏仁之属,并不是说,必定加这二味,而是依据有是证加是药,尤其对于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机会不多,故本条后未见处方,而43条见处方,可知43条所述证,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可能原列于前,互参即明。
厚朴杏仁温中化饮,当治太阴里寒,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治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者,参见43条。
喘家,为顽固慢性病,本条所述原是慢性病又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即慢性病又见太阳病,可知太阳病提纲不只是指急性传染病提纲,而是常见病的提纲。
学生总结与体会:
胡老在讲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见证后,还强调医者治病,要随证治之。冯老进一步补充说明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同时指出太阳病提纲证的广泛适应性,并不局限于急性传染病方面。
在《金匮》首篇中还有“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原则说明,这里的问题是,参考大论的第18条,痼疾加以卒病,治疗是予兼顾,还是先卒后痼?标准在哪?我们认为,标准在患病后的“证”,就是胡老强调的随证治之,当合则合(治),当分则分(治)。具体细则会在以后的三阴三阳合(并)病中逐渐分析和介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我们要学思结合,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互动交流.
又是一条用桂枝汤不容逾越的红线——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19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胡老讲解:
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它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底下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它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都是伤津液。(本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就是(说)在这,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往上,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如果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这个危害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尤其)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胡老自注:
凡服桂枝汤而发生呕吐者,大都是以甘温误施于里热,里热而反攻表,既亡津液,复使热壅,久则伤肺,必吐脓血也。
胡老自按:
此承前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重申其妄用于内热证为害之大也。
冯老按语:
把桂枝汤误施于里热证,有吐脓血的恶果,辨证时,不可不慎。桂枝汤治疗表热,里热证当然不能用,也可知临证先辨六经的重要。
学生总结与体会:
桂枝治表反予里,益热伤津蕴脓血,可不慎哉!胡老联系“肺痿”一段有助于我们的理解。除从方证层面把握外,冯老特别强调了先辨六经的必要和重要!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8434082954755480209
误予发汗,陷入阴证——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20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老讲解: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褒贬组词法。古人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应该,)但桂枝(汤)证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而致)大汗亡阳。
“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跟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光(只的意思)恶风寒了,它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证了,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这个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枯燥才有这个情况,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这就由于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用了麻黄汤了,虚极就变成阴证了。汗多,体温下降得当然也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
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附子这个药啊,它(性味)辛温,是个热药,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你)在临床上体会,它能够复兴(机体)代谢机能。是生物都老在(进行)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的)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它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后来要讲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它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也是这个法度。这个汗漏不止,(就是还一直)出汗,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像)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量?)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这些作用。(所以)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也就是桂枝汤证,而现阴虚证(此处指阴证)的话,加附子。
表证阴虚还是(属)少阴。这个表证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证;一种是少阴,表阴证。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汤证)呢?就是桂枝(汤)证而陷于阴证,(或)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因为)它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它也出汗,出汗出得更凶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应用呢?比方说少阴病,它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方剂的应用标准,就是桂枝汤证而现少阴病。当然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就是)汗漏不止,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恶风厉害,不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胡老自注: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暗示桂枝汤证误与麻黄汤以发汗,遂使汗漏不止也。其人恶风,半由于外证未罢,半由于虚极陷于少阴也。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均因脱汗津液虚竭的结果,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胡老自按:
桂枝汤与麻黄汤,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此方证之辨所以重要也。此宜与前“桂枝本为解肌”条互参而细玩之。附子为温性亢奋药,加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者。
冯老按语:
桂枝汤证陷于阴证,即指由太阳证变为少阴证。胡希恕老师论述太阳病变为少阴病时,用“陷”而不用“传”,是形象地说太阳病,因汗出多津液伤而体表皮肤经脉皆虚陷,病虽还在表,其证已不属阳证而属阴证。少阴与太阳病位皆在表,故不称传,而称陷。桂枝汤证虽有汗出,但不是汗漏不止;桂枝汤证虽恶风,但必伴发热,今汗漏不止,只见其恶风,不见发热,且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更属虚极呈现阴证之象,虽未言脉,亦必微细可知,此已转化为少阴证,因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条亦是讲桂枝汤加味方证,看似与桂枝加葛根汤雷同都为治表,但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汤是治少阴之表,是六经病证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窥见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这便是,方证的积累、方证的八纲分类(病位分阴阳)自然产生了六经。胡希恕老师谓“六经来自八纲”,是一生用心读仲景书的体悟。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炎及诸多痹证。
学生总结与体会:
本条解读要点:
本条诸症是太阳病误汗(过汗)后津虚亡阳所致,胡老指出是桂枝汤证误予麻黄汤,正与16条相对。
胡老指出,附子有复兴(机体)代谢机能的作用,并举例指出,阴证现里则伍以干姜,阴证现表,则配以麻桂。
同为表证,表阳证的太阳病有麻黄汤、桂枝汤两组类证类方,那么表阴证的少阴病也有两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与桂枝加附子汤证。由太阳病转致少阴病,曰“陷”不曰“传”,以其病位相同也。
需要注意的是,胡老在讲解中提到“阴虚证”应该是阴证、虚证的意思,并非是与我们《中医诊断学》教材中“阳虚证”(虚寒证)所对应的“阴虚证“(虚热证)。
结合28条,本方再加茯苓、白术,即桂枝加苓术附汤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及诸多痹证机会较多,在胡老和冯老治案中非常常见。曾听冯老讲过,胡老甚至强调指出“痹证不离于少阴”。
减一味,增一味,自有法度——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21、22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擘)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老讲解:
这个脉促,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他们)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跳一止,就叫作结脉。无论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促脉,就是促于上,于外的意思,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种脉象。尤其这一段,更(要)注意说明这个问题。
你们看看这一段,它说下之后,我们头前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气上冲,冲得挺厉害以至于胸满。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则)虚其里。因气冲的关系,可见上实下虚,脉也应之,上头见浮下边就虚。所以这个脉与证是相应的,绝不像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就烧起来了(吗)?不是(一见)促(脉)都是(有)热,这个不是。他(是)由于气上冲,所以这个脉浮在关以上(叫寸);而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所以这个下脉沉,(就是)关以下沉,应该是(这)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但是)由于这个浮(是关以上浮而关以下沉),虚了,(所以去芍药)。我们后头有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提示)腹满时痛要加芍药,而在这把(芍药)去了你想(是)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且)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我们在临床上的确是用芍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把芍药大量用,这个(治)下腹满它就起作用。
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要去芍药,这不就(是)这个道理嘛。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嘛!决不是数中一止。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得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其中)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由于)气冲得厉害,(故用)桂枝治气上冲,(但)芍药在里头有碍桂枝发挥作用,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对这个方剂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去芍药证气冲比桂枝汤较为厉害一些,而胸满,脉促。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没问题,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桂枝汤去芍药。以这个方子(桂枝汤?)为基础加减也挺管用。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桂枝汤把大枣生姜也去掉,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这是一个,就是胸比较满,因桂枝治气上冲,(而)它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桂枝去芍药汤方解:于桂枝汤去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而腹虚软无力者。
这段和21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了,改成“微恶寒”。(改成)“微恶寒”不对,它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则)“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这个赵开美本是对的,在《玉函经》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的运用很多,后头的《痉湿暍病》风湿相搏里就用这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如果气)上冲比较剧一些,而(胸)满脉促,(那)它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方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治阴寒的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阴证,即少阴证者。
胡老自注: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若误下法后,因气冲于上,而虚于下,以至脉促胸满者,宜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更兼见微,并又恶寒者,则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老自按:
促,为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多谓“数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说,实非。太阳病就由于误下,虚其腹气,但表未罢,故气上冲胸,以至胸满,上实下虚,脉亦应之促浮。下后气上冲,本宜桂枝汤,今腹气因下而虚,故去芍药。若脉更兼见微,并其人复恶寒,病已由阳转阴,故更加附子治之。
冯老按语:
21、22条紧密相关,成无己改为两条,并把微寒,改为微恶寒,是不对的。若微寒者,微后当加“,”号,是继脉促而论述,微言脉,而寒言证,即22条的微寒,是承21条而来,下之后胸满,又见脉微而且恶寒,呈少阴证,故加附子治之。
这里注意:胸满与腹满不同,要联系桂枝加芍药汤证对照分析,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因桂枝汤证又见阳明里实而见腹满,芍药,腹满为阳明里实本条的胸满,是因下后下虚腹虚,而表不解气上冲,
有的版本“微寒者”以下为另条,便于文义贯通合为一条。
胡希恕老师对本条的解读,独具特色,也最恰切临床,尤其是对促脉的认识,验之于临床。论中尚有3条有关促脉的论述,以此解读皆易理解。
学生总结与体会:
本条解读要点:
21条所谓“脉促”,当为“关以上浮,关以下沉”,非如时文所谓“数中一止”。
去芍药非仅因“胸满”,更主要的是因下后腹虚不满,“腹满(挛)痛”为芍药证。
22条应作“微,寒”,即脉象微弱,伴有恶寒,有些版本作“微恶寒”是不对的,因其与已经陷入阴证的方证不符。
陷如阴证,酌加附子,类似20条,“痉湿暍病篇”增大剂量名桂枝附子汤,犹如四逆汤增大剂量后名通脉四逆汤,以明其主治。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