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字的青春岁月

(资料图:2013年12月30日,江西省德兴市泗洲中心小学学生练习书法。卓忠伟、余建喜 / 供图)

前些日子我读了许燕吉的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其中一个细节让我会心一笑。

许地山先生在香港逝世后不久,日寇侵占了香港。许先生的夫人是湖南湘潭一位有名的周姓乡绅的女儿。许太太带领子女逃出香港,回到湖南老家投亲靠友。在离衡阳不远的永兴县,许燕吉插班进了小学五年级。

第一次作业,老师挑出她的作业本让她站出来,说字怎么写得这么差?她姨妈的儿子即他的表兄正好同班,站起来解释说:“许燕吉是香港回来的,那地方的学生不练字。”老师接着让她背完26个英文字母确定其表兄所言非虚,才放她一马,并叮嘱她好好练字,说你的这笔字,写的试卷阅卷老师看都不会看就会扔到一边。许燕吉后来了解到,她所在的湖南那所学校,学生做英语和数学作业都是用毛笔,因为钢笔太贵多数孩子买不起,铅笔也是稀罕物,而湖南乡下作业本是毛边纸,用钢笔书写容易戳破,只能用毛笔。

书中这段话勾起我在湖南乡下读小学、中学时的许多回忆。许燕吉老师所说的那句话我很熟悉,因为我小学的老师就经常说:“你这笔狗爪子画的字,作文写得再好,也得不了高分。”

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读过几年私塾,在老家的乡村,算是写得一笔好字的读书人。新年里,族人常常请他写春联和堂屋里“家仙”——贴在祖宗牌位两边的对联。而我,专司磨墨和扯纸。父亲给人开的药方,不是多数大夫那样的“天书”,而是用工工整整的柳体书写。新春父亲带我们兄弟去舅爷爷家拜年时,必定经过我们李氏宗祠,祠堂在一条清澈的溪边,已成了一所小学校,但建筑还是原物。父亲总会指着祠堂大门两侧镌刻在青石上的八个大字“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给我们讲笔划和结体。

父亲常告诫我写一笔好字,需要性子沉稳,不急不躁。他就是一个沉潜的人,而我的性格更像母亲,急躁,不愿意静下心来练字。因此,在读高中前,那笔字经常被老师奚落。

高中的几位同学和一位老师使我为自己那笔烂字感到羞愧。

我所读的高中新邵三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在离村约10公里的一个叫新田铺的小镇上,小镇当邵阳通新化的要冲,较为繁华。高二分科,我读了文科。我惊讶地看到,班上字写得好的同学太多了!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一个姓廖的女生,其毛笔字和钢笔字都刚劲挺拔,毫无柔媚脂粉气。这些同学多数说新化话。——我老家新邵县是1952年从新化县和邵阳县各划一部分组成,所以中学同学和老师主要讲新化话和邵阳话两种方言。邵阳和新化,是明清两朝宝庆府所属的两个大县,邵阳是府城所在的首县,地形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因此经济更为发达。山高沟深的新化县,水田很少,多数居民每年有一半主食是红薯。但该县居民更为重视文教,家长督促孩子练字是一项传统。

我所在的新邵三中有一位外语老师邹若松,是新化县洋溪人,他是我一位女同学的外公。邹老是当地公认的书家,校名和区公所的牌匾是他所书,皆为遒劲而飘逸的行楷。我入校时,他已经退休了,我无缘得其亲炙。

另一位青年教师陈鸿,是校团总支书记,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学生练习书法蔚然成风。因他我有近水楼台之便。陈老师和我同村,他的母亲萧阿姨和我母亲都读过初中,在那时候的乡村实属难得,由是两位农妇彼此有知音之感,交情甚厚。陈老师的长兄是1977年底恢复高考本公社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人,他的弟弟1984年以湖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考上北京大学。他的小妹和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直是同班同学。陈老师的小妹对我说,他的三个哥哥,二哥即教我们的陈老师最为多才多艺,识乐谱,会多种乐器,擅长书画。但考运不佳,只考上了新化师范。

陈鸿老师楷、行、草皆工,尤其是他的楷书,那是一笔不苟的欧体。面对他写的字,我和同学们徒有艳羡之感,议论道:得下多少功夫练出这样的字呀?但高中学习紧张,我和我的同学没多少时间能用来练字,而且练毛笔字要临帖,在那个简陋的乡村中学,找一张可以铺开纸张的桌子很难。一位同班同学的父亲在区邮电所工作,我俩是高中时代交情最深的“死党”,他的父亲长年走在邮路上或者回乡村的家中干农活(他家和我家都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带着孩子在家务农的“半边户”),我俩就常常在父亲的房里读书、聊天、练字。

或许因为有父亲那点遗传,在陈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和同学相互砥砺,我发现自己对写字很有一些感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我的字就很有长进,不但钢笔字,毛笔字也写得有模有样。寒假时回家过年,能代替父亲给人写春联了。

进了大学的中文系,书法是必修课之一。我很是惊讶,在我读高中的那个班,我的字排不进前五名,而在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我的字在全班可以排第一。我的那些字写得好的高中同学,一大半没考上大学,南下广东打工去了。这番比较,让我有些疑惑,湖南老家的人,是不是太重视“练字”这种没多大实际用处的技艺了?我高中那些同学,如果把练字花的时间省下来做试题,也许会多一些人考进大学。

(作者手书 一曝十寒,多年无长进)

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本来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书法,图书馆里有大批的书法理论书和字帖可以借出来。可是,我竟然浪费了这些宝贵的机会,看闲书,谈恋爱,睡懒觉,日子一天天如此混过去。大概是大三的暑假,我回乡去看陈老师,陈老师问我现在练什么帖?要我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只得厚着脸皮拿起毛笔写了几个字,他一看,摇了摇头说:“你没什么长进。”——那一刻,我很羞愧。

大学毕业后,电脑开始普及,接着,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写一笔好字”是“脸面”,这种实用价值几乎趋向于零。长安居大不易,为谋生而奔波,我更没有心思去练字了,偶尔,兴之所至,铺开宣纸涂上几笔,然后摇摇头,对自己很不满意。——腕底功夫,可是一曝十寒呀。

一年前,我看到邬惕予老先生的书法,一下子惊呆了,邬先生的手泽给我极大的震撼。老先生已于2009年逝世了,年寿八十。他便是新化县人氏,除了早年当兵外出数载外,一辈子都呆在新化。他在新化陶瓷厂当了几十年的工人,退休后回乡下耕田种菜。但无论境遇如何,他从来没有荒废过书艺。他四岁临帖,一直到晚年下半身瘫痪,还让家人扶起来书写。其书法出自欧体,法度森严,但有颜真卿之厚重,褚遂良之洒脱。说他的楷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觉得也不过分。

我很惭愧这么晚才知道故乡有这么一个书法大家。而眼下书坛,名利之徒甚多,许多人的书法靠炒作而身价陡增;而一些有钱的土豪,媚于权力愿意重金购买高官写的字。一个人有了权,能涂几笔就会被人吹捧为大书家。这样的“书家”,有几个愿意花时间认认真真练楷书,增进基本功呢?

(资料图:邬惕予先生的书法)

邬惕予先生曾在六十岁时作诗一首:“富贵荣华我弗求,惟图翰墨耀千秋。名传于世生无望,字未惊人死不休。”也许正是因为他能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才能使他心无旁骛,不求闻达,只在书法本身上下功夫,才有这样的成就。

邬先生的书法,深深地触动了我。不管世道怎么变,汉字,除了是一种交流工具外,她还是用来书写的。而纸上写字,本身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即使书写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练习书法也达不到出大名挣大钱的地步,我还是要拿起笔,铺开纸,书写下去,只为了曾有过的练字的青春。

(责任编辑:余江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点滴阅读
陈天华的故事:蹈海志士陈天华(2)
学书法最怕什么样的老师
我的家庭作业
艺考乱象大揭秘:老师”变身”考生 考场交换答卷
【我的卧虎湾】陈靖渭:师恩难忘●教师节专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