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蒙古自治区牛奶优势产业带监测评价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牛奶优势产业带监 测 评 价 报 告
  • 发布时间:2007/8/31 9:54:53

一、内蒙古奶牛产业带的形成与现状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业资源丰富,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有耕地711.5万公顷,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18.0万公顷。本次监测的奶牛养殖区域涉及自治区8个盟市、24个旗县区,东西全长2000多公里的广大区域。在所监测的24个旗县区中,耕地面积327.57万公顷,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46.05%,监测区域除海拉尔、牙克石、额尔古纳市、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锡林浩特市以牧业为主旗县外,其余以种植和城郊养殖为主。历史上内蒙古的农区就有利用粮食和作物秸秆养殖牲畜的传统,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客观上为发展奶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该区域牧民有饮用牛奶及食用奶食品的生活习惯,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乳业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奶牛养殖传统上一般集中在牧区(牧民食物来源之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海拉尔市郊区及周边旗县,主要供应大城市和城市乳品加工厂。奶牛品种牧区以乳肉兼用品种为主,城市郊区奶牛养殖厂和个体养殖户以杂交荷斯坦奶牛为主,牧区奶牛头数远多于城郊奶牛头数。奶牛养殖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海拉尔乳品厂、呼和浩特市乳品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奶食品厂(伊利集团前身)等区内国营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使得乳品加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奶源的需求加大,刺激了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1993年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日处理鲜奶量大幅度提高,直接引发了自治区奶牛养殖业的大发展,奶牛存栏头数从1990年的394349头增加到2000年的718579头,10年间增加了1.82倍。1999年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的组建,为快速发展的自治区乳业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刺激奶牛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自治区奶牛存栏头数从2000年的71万头猛增到2005年的268.57万头,鲜奶产量达到691.08万吨,奶牛头数和鲜奶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3.78倍和8.66倍,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也因此于2005年荣获中国乳都的称号。

从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养殖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经历了牧区牧户养殖、中心城市城郊小规模养殖到目前农区农户兼业养殖、奶牛专业户养殖、规模大小不等的奶牛养殖场养殖这么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自治区所辖12个盟市均有奶牛养殖,具有分布范围广、养殖数量大的特点;空间上以呼市、包头、乌兰察布市和东部区的呼伦贝尔市比较集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带动的结果。目前由于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国内著名乳品企业在这一区域都有奶源基地,因此已经形成了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贯穿东西2000多公里,集奶牛养殖、乳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奶牛产业带。奶牛产业带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区域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奶牛产业带规模

截止到2005年底监测区内的8盟市24个旗县区中(缺包头国营农牧场、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右旗资料),共有奶牛1407007头,其中荷斯坦奶牛1241063头,占自治区奶牛的52.39%和63.64%,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3.25个百分点和降低了12.64个百分点。2005年监测区内牛奶总产量为4330928吨,占自治区总产量的62.67%,比2001年的665359吨增加了6.5倍。

2005年监测区域内,奶牛总数比2001年增加3.85倍,荷斯坦奶牛数增加5.61倍。荷斯坦奶牛所占的比例从2001年的60.46%提高到2005年的88.21%,提高了27.75个百分点。奶牛存栏头数最多的旗县是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总数达200890头,其中荷斯坦奶牛199211头,分别占监测区奶牛的14.28%和16.05%;奶牛头数最少的是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左旗,奶牛总数为4735头,其中荷斯坦奶牛2744头,分别占监测区奶牛数的0.34%和0.22%;监测区内2005年奶牛平均单产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达到5.98吨,平均单产最低的是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1.43吨。牛奶产量最高的旗县是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产量达651858吨,占监测区总产量的15.05%。

2001~2005年奶牛增幅最快的是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从2001年的3933头增加到2005年的164990头,增长了近42倍;荷斯坦奶牛占奶牛比例最高的旗县是包头市的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和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均为100%。荷斯坦奶牛占奶牛比例最小的旗县是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2005年为31.58%,比2001年的26.98%,仅提高了4.6个百分点。

监测数据表明:

1.从2001~2005年的5年间,监测区域内奶牛数量增幅很快,但荷斯坦奶牛数在自治区所占的比例下降了12.6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一是自治区5年间奶牛总数增加了3.61倍,而其中荷斯坦奶牛增加了6.72倍,高于监测区内的5.6倍的增幅数;二是监测区内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及陈巴尔虎旗到2005年出现荷斯坦奶牛负增长。但监测区内荷斯坦奶牛比例由2001年的60.46%上升到2005年的88.21%,提高了27.75个百分点,说明监测区内高产奶牛也有大幅度提高。

2.从2001~2005年,监测区内由于增加的奶牛大部分为荷斯坦奶牛,因此奶牛单产均有大幅度提高,从2001年的平均2—3吨提高到2005年的4—5吨。

3.2001~2005年,监测区内奶牛头数变动大部分都以荷斯坦奶牛增加为主,只有呼伦贝尔市有增有减,这与当地荷斯坦奶牛所占比例在监测区内最低有关。2001年呼伦贝尔市(6个旗县)奶牛总数,包括荷斯坦奶牛分别占监测区的71.51%和35.56%,到2005年降到15.12%和7.33%。这说明呼伦贝尔市乳肉兼用型奶牛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4.截止到2005年底,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全年加工鲜奶400万吨以上,日收鲜奶超过一万吨,而监测区仅呼市、包头和乌兰察布市的10个旗县2005年产鲜奶316.48万吨,占伊利、蒙牛全年鲜奶加工量的80%。到2005年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销售收入均突破100亿元,成为拉动我区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奶牛分布的空间集中度

在所监测的24个旗县区中,横跨东西覆盖了自治区8个盟市、长约2000多公里的范围,呈现出奶牛分布广的特点,但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养殖的传统习惯以及乳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又具有明显的养殖数量相对集中的特征。截止到2005年,监测区域内,奶牛数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所辖的16个旗县区,旗县数占自治区全部旗县的15.84%。到2005年这16个旗县区奶牛头数(包括荷斯坦奶牛)分别占自治区奶牛总数的45.85%和55.46%,其中呼和浩特市所辖4个旗县区奶牛总数(包括荷斯坦奶牛)所占自治区的比例为20.81%和27.70%,位居监测区第一;包头市所辖2个旗县区占自治区比例为11.43%和15.74%位居监测区第二;呼伦贝尔市所辖6个旗县区占自治区比例为7.92%和4.67%位居监测区第三;乌兰察布市所辖4个旗县区占自治区5.69%和7.35 %位居第四,但乌兰察布市荷斯坦奶牛多于呼伦贝尔市。

从监测区域内部看,截止到2005年底奶牛头数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市,奶牛总数为558769头,其中荷斯坦奶牛540160头,分别占监测区域奶牛总数的39.71%和43.52%。而传统的奶牛养殖大区呼伦贝尔市则由2001年底的261616头(其中荷斯坦奶牛78651头)减少到2005年的212751头(其中荷斯坦奶牛90978头),总数减少了18.68%,荷斯坦奶牛增加了15.67 %,两者相抵奶牛总数净减少了3.01%。2005年监测区域中呼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4市16旗县区奶牛总数(包括荷斯坦奶牛)分别占监测区奶牛总数的87.51%和87.15%。

监测结果表明:

1.截止到2005年,.监测区内各旗县区的奶牛数量绝大部分都在增加,只有海拉尔、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数量减少,增幅最大的是土默特右旗。

2.奶牛养殖集中的地区仍然是呼市的赛罕区、土左旗、和林、托县;包头市的九原区、土右旗;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牙克石、额尔古纳市和新崛起的乌兰察布市的丰镇、兴和、凉城和察右前旗。

3.呼伦贝尔市是传统的奶牛养殖区域,呼市、包头、乌兰察布市所辖的10个旗县区奶牛数量的急剧增加与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设在呼市有关,除赛罕区外,另外9个旗县区均与呼市相毗邻,且这些地区奶牛养殖区基础比较好,都设有奶站,便于运输加工。因此说大型乳品企业带动是奶牛养殖空间相对集中的主要因素。

(三)奶牛产业带收入贡献

养殖奶牛收入与所养殖的奶牛品种、饲料成本、鲜奶价格和疫病防治费用密切相关,据统计奶牛饲养成本的70%是饲料成本,因此饲料成本变动,对奶牛养殖收入影响很大。奶牛价格取决于市场上对奶牛的需求状况,而需求又取决于养殖奶牛的赢利水平。衡量奶牛价格的尺度一方面是市场对奶牛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奶牛品种和产奶量。从2000年以来荷斯坦奶牛价格一路攀升,从每头5000~6000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每头20000元以上,随后又一路下跌到2005年底的每头4000~5000元。造成奶牛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既有乳品加工企业对鲜奶需求增加的原因,又有企业为争夺奶源基地而出台的鼓励奶牛养殖的优惠条件;同时还有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出台的鼓励奶牛养殖的优惠政策,也有人为炒作所共同作用形成的奶牛数量的盲目扩张。总之从2000~2005年奶牛价格一路上涨随后又急剧下跌,既是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突出体现,又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上还存在漏洞的反映,应该说是一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奶牛养殖业由盲目的数量扩张向以追求质量、效益和理性经营转变的发展过程。

从2000年后奶牛价格大幅度上涨到2005年的大幅下跌这一现象的背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突出的体现。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玉米价格比较便宜,约每公斤0.7~0.8元,养殖奶牛的农户所使用的精饲料主要是商品玉米,外加一些骨粉、麸皮、豆饼等作为添加剂,粗饲料为玉米秸秆、牧草等,按2001年成本计算,泌乳期的奶牛日消耗玉米15~17公斤,鲜粗饲料200斤或干粗饲料40斤,单头奶牛日饲养成本约12~13元,每头奶牛按日产鲜奶20公斤计算,每公斤鲜奶当时收购价1.4元,每头奶牛日收益28元,扣除成本净获利15~16元,每头奶牛泌乳期平均按7个月计算,收入约3200元左右,加上新产小乳牛收入,每头奶牛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到2005年商品玉米价格每公斤在1.2~1.3元,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76元,分别比2001年上涨了67%和25.7%,也就是说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牛奶价格上张幅度。以一头日产30公斤奶牛计算,目前精饲料基本上用饲料厂的配方饲料,每公斤在2.2~2.4元之间,泌乳期每头奶牛日饲养成本17.5~20公斤精饲料、200斤鲜草或40斤干草、6~7斤玉米,约和45元左右,卖奶收入52.8元,扣除成本日净收入7~8元,按7个月泌乳期计算,年收入加上新生小乳牛收入应在2300元左右。

监测数据表明:

1.奶牛价格大起大落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涨幅大于牛奶收购价格的涨幅,使养殖奶牛收益大幅度降低所致。

2.农区奶牛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农户自己生产玉米和秸秆,解决大部分饲料以及不计算劳动报酬有关,按农民的算法,养殖奶牛仍有较高的收益。这也是自治区奶牛分散养殖、造成规模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扩大养殖规模势必要加大外购饲料的比例和雇工,造成养殖效益下降。

3.奶牛价格大起大落,但奶牛数量仍呈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从2001~2005年购进的奶牛价格都很高,现在出售损失太大,减少的奶牛大部分是低产奶牛、年老退役奶牛、假奶牛以及得病的奶牛。

(四)监测区鲜奶质量

内蒙古自治区乳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为确保鲜奶质量,在奶源基地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奶牛集中养殖区的棚圈、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青贮窖、奶牛养殖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伊利和蒙牛两大乳品集团也在养殖小区建设和奶站建设上投入了很大力量,目前在监测区域内养殖奶牛集中的村、社都建有采集鲜奶的奶站,将农牧户分散养殖的奶牛集中到奶站抽奶、采样检测,直接灌注到冷藏罐中运输到企业加工处理,完全实现了从采集鲜奶到加工乳产品不与人接触,有效的避免了病菌等有害物质因人接触鲜奶而造成的污染,同时也杜绝了人为搀假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监测区域的调查、了解,从2001~2005年由于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强化奶源管理,大力推广、普及荷斯坦奶牛及科学的配方饲料和养殖、繁育技术,鲜奶产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鲜奶的乳脂率由2001年的3.2%提高到2005年的3.4%,最高达到3.6%,蛋白质含量达到2.9%。

(五)监测区产业结构

内蒙古农区虽有发展农区养殖业的传统,但大都以零星养殖猪、羊、耕牛、鸡等为主,发展奶牛养殖只是近10年来才开始出现的,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自治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兼业、专业养殖奶牛已成为我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监测区奶牛养殖户的调查,目前在呼市、包头、乌兰察布市的养殖户中,以往种植小麦、杂粮、豆类、马铃薯、甜菜等作物的耕地,现在大部分改种商品玉米、青贮玉米,也有部分种植牧草来发展奶牛养殖。通过奶牛养殖将玉米、玉米秸秆等农作物转化成鲜奶出售,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结构得到优化,农牧民收入得到提高。按我区目前人均4.5亩耕地计算,种一亩商品玉米可收获1500斤玉米和9000多斤玉米秸秆,一亩青贮玉米可收获20000多斤青饲料。进入冬季奶牛产奶量下降,对饲料的需求量也随着降低,夏季奶牛产奶量增加,但可食用的牧草种类也随着增多,可以实现季节互补。因此在目前自治区人均4.5亩耕地的条件下,户均养殖3~5头奶牛,比较适合兼业农户的实际,既可以将承包地的产出全部消耗掉,又不用雇工,养殖奶牛收益远高于没有耕地的奶牛养殖户。

监测结果表明:

1.在农区发展奶牛养殖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使农牧民的劳动剩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2.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牧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与牛奶优势产业投资建设进展

依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区域布局原则,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优势产区奶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乳产业(2004—2010年)发展规划》等相应的配套规划和具体措施,在推进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等基本原则,着眼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突出抓了奶牛品种改良和胚胎移植等成套技术推广、疫病防疫、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通过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培育奶牛优势产业带建设,从而辐射和带动全区奶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003—2006年奶牛优势产业带内共完成中央和自治区投资累计达16252万元,其中2003年投资为3380万元、2004年为4090万元、2005年为5087万元、2006年为3695万元。主要用于奶源基地建设、奶牛品种改良、疫病防疫、饲草料生产等。

(一)奶源基地建设投资

产业带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贷款+农民自筹”的形式,结合三方力量共同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从2003年到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在产业带内投资约为1427万元,共协助建成包括标准化牛舍、饲料库、青贮窖、挤奶站和综合服务站等在内的规模化养殖小区3000多个,使产业带内奶牛养殖的集约化比重平均达到了70%左右。

(二)品种改良投资

奶牛品种改良是一项繁重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种群质量和增加养殖效益的必要手段。2003-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用于奶牛品种改良投资累计达5950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旗县综合服务站仪器设备购置、奶牛冷冻精液购置等基础建设投资累计2060万元,奶牛良种补贴累计发放3890万元。使产业带内能繁母畜比重由2003年的57.99%提高到2005年的65.54%,增加了7.55个百分点;黑白花乳牛比重由2003年的73.67%提高到2005年的87.97%,提高14.3个百分点;种公畜由2003年的1816头增长到2005年的3674头,比2003年翻了一翻。畜群内部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

(三)疫病防疫投资

2003年到2006年由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资7490万元,在产业带内建立健全了旗(县)有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乡(镇)有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村有动物防疫员的三级畜牧技术服务网络,提高了对奶牛疫情的监测和防控能力,所有奶牛重大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确保了奶业健康安全发展。

(四)饲草料生产投资

自治区把饲草料生产作为奶产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2003年到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资515万元,主要通过加大奶牛养殖村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引种粮草兼用型玉米,推广应用青、微贮技术等解决各地饲草料不足的问题。2000年奶牛优势产业带青饲料播种面积合计为22851公顷,2005年为109899公顷,比2000年增长了380%,玉米秸秆青贮率在65%以上,日益丰富的饲草料生产为奶牛养殖提供了充足条件。

(五)其他投资

2003年到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资870万元,用于产业带内牲畜交易市场、乳产品加工等方面,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牛奶优势产业带建设主要经验

(一)政府重视和扶持奶业发展

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扶持下,各地抓住机遇,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保障畜产品质量、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使奶牛养殖业逐渐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1、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奶业发展。

为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做大做强奶牛产业,推动奶牛养殖产业化进程,各地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土默特右旗专门研究制定了《奶牛养殖专项再贷款管理实施细则》、《鼓励奶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鄂温克旗出台了《发展奶牛业的决定》、《奶牛产业优惠办法》、《加强奶牛品种改良的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牛的人工授精管理办法》、《呼和浩特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奶业兴市战略的决定》等10部相关奶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从饲养用地、奶站建设、冻精管理,到防疫体系建设、奶牛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基本覆盖奶牛生产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为呼和浩特市实施“奶业兴市”发展战略,打造“中国乳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资金投入扶持奶业建设。

据统计,“十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实现中央投资43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98.2万元,完成畜禽舍建筑面积3777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642平方米,仪器设备购置10万台(套),引进优良品种数量150万头只。动物保护工程项目共实现中央投资1330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461万元,完成主体工程建筑面积13860平方米,新增畜禽疫病监测检验数量141.3434万份,减少家畜因病死亡数量1.7778万头只,减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次数121次。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共完成中央投资1234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905.7122万元,新增牧草繁种能力27120吨,牧草种子年平均产量5424吨。可以说政府的资金扶持已经渗透到奶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从奶牛养殖小区、饲料生产基地、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到加工企业直至农户环环都有政府的扶持。

3、科技投入解决奶业发展技术难题。

养殖要发展,科技是关键。根据奶牛优势产区发展的需要,调整农业科研布局、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在优势产区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一是扶持一批专业性的骨干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针对胚胎移植、性控胚胎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和配方饲料等先进实用技术;三是针对群众普遍缺乏奶牛科学饲养和管理技术的问题,各地组织有关专家编印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饲草料加工技术》、《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等一些通俗易懂、实用强的技术手册、宣传资料,结合开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入户指导等在奶牛优势产区不断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四是在奶牛优势产区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4、加强法律监管维护奶业健康发展。

一清理整顿兽药市场,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兽药的企业和个人,加强对乡村疫病防治的监管。并且按照《动物防疫法》、《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试行)》规定,对重点疫病,如口蹄疫、结核病、布病等疫病,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苗注射后效价监测工作。二能依据农业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强对奶牛种牛质量监管力度,打击贩卖假劣奶牛的不法行为。三加大对冻精、胚胎市场的规范管理,出台了《包头市奶牛良种繁育管理条例》《呼和浩特市牛的人工授精管理办法》等地方管理办法,实行冻精主渠道供应,规范胚胎供应市场,维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二)龙头企业拉动奶业迅速发展

自治区有一只高素质的龙头企业队伍,在整个奶业产业链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注重自身发展,不断改善工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乳制品生产加工能力,还对自治区比较薄弱的奶牛养殖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动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1、注重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牛养殖的产业化进程。 

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自主贷款或担保的方式向农牧民提供贷款,解决了部分农牧民资金不足的问题。截至2005年底仅伊利和蒙牛两家龙头企业,为奶农提供信誉担保,累计发放养牛贷款就达40多亿元;另一方面投资建标准奶站、奶牛小区、牧场园区等。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伊利已先后投入了8亿多元用于建设标准奶站和奶牛小区,建成标准化奶站300多个,牛奶养殖小区6个。

2、创新奶牛养殖模式,引领自治区奶业向规模化发展。

以伊利为首的龙头企业,从2000年就开始逐步实施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科学管理、统一防疫”、“人畜分离、科学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防疫”战略。2006年,伊利又提出了奶牛合作社发展模式,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咨询、资金协调、科普宣传、疫病防治等服务,引导社员科学管理和规范喂养,同时负责统一收奶、统一验质、统一交售,为实现农户与企业在搏奕中实现双赢找到新途径。无论是伊利、蒙牛还是其他龙头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奶牛饲养模式的过程中,为促进自治区奶牛养殖业的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示范、推动和辐射作用。

3、为奶农提供技术支持,推广科学饲养经验。

龙头企业依托奶源基地内健全的技术队伍,推广和普及养牛技术、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冷冻精配种等常规技术和专业技能,提高农户养殖奶牛的技能,2005年仅蒙牛在全区就开展了700多场培训,平均每场100多农户参加。从而促进了自治区良种奶牛的繁育、科学饲养管理、优质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等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致富。

奶业的兴起,带动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如2005年和林县从事乳产业工人总数达到11000人,奶站管理人员有180多名,年均收入20000元,从事动物防病防治人员200多人,年均收入30000元,从事专业种植的有1.1万户,年均收入1万元,从事运输的车辆有1024台。

(三)饲草料生产与奶业发展同行

伴随着奶业的迅速发展,自治区的饲草料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饲料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414家,2005年饲料总产量165万吨,其中浓缩料70.4万吨,配合饲料91.3万吨,预混合饲料3.3万吨,饲料总产量比2004年增长10%,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2005年青饲料播种面积为109899公顷,是2000年的4.8倍。为保证饲料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安全,2005年自治区还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以规范饲料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饲料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牛奶优势产业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牛奶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推进,几年来,奶业生产规模逐步壮大,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但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牛群结构不合理,平均单产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凸现。

我区产业带奶牛的主要品种是中国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等乳肉兼用牛。奶牛个体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在产业带不同地区有差别,即使是场与场,户与户,牛与牛之间也很悬殊,与国外相比单体产奶量仍偏低,平均单产水平则更低,只相当于世界平均产量的2/3。原因主要有:一是奶牛良种化程度低、高产奶牛少,二是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奶牛生产性能没有充分发挥,再加上牛群内部年龄、胎次、血统也不尽合理,品种退化严重,利用年限短等问题,致使牛群整体素质不高。,

2、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奶源生产环节薄弱,仍然是奶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由于受农村牧区经济生产条件特别是奶农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80%以上农牧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分散养殖,粗放经营为主,奶牛生产效率低,在散养的条件下,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落后的饲养方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引进世界先进乳品加工工艺设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难适应乳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

3、饲料饲草产不足需,饲料质量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青饲料和优质牧草是奶牛健康、优质、高产的保障。目前种植结构调整还不适应奶牛迅猛发展的形式,专用饲草饲料种植基地还比较少,饲养奶牛的农牧户虽种植青贮玉米及牧草,但产不足需。近两年由于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造成奶牛养殖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益明显下滑。同时,青粗饲料的加工、调制、贮存技术薄弱,工业饲料研制和推广普及工作不够,养殖户仍以自拌料为主,质量较低,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也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加上饲料市场比较混乱,饲料的标准性、安全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奶牛的饲料安全没有保证。

4、奶牛生产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奶业协会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服务相对滞后,在信息沟通、经验交流、风险回避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场较少。尽管采取了“政府贴息,银行贷款、以奶还贷”等方法发展奶牛业,但实施范围有限,农牧民自有资金有限,信用等级低。个别奶牛养殖小区由于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服务管理不到位、牛奶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一些奶农对进小区积极性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缺少标准化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且覆盖面有限,技术服务队伍也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缺乏。随着奶牛数量的不断增加,防检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游医开展流动服务,缺乏有效管理,收费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奶户缺少可靠的保证。

5、乳品产业化程度低,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

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链条。牛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建立综合奶站和各种专用性设施来垄断原奶的生产与收购活动,而饲养奶牛的农牧户,经济实力弱小,各自经营难以形成合力,结果导致奶农在交易组织关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随着饲料、兽医药费、燃料油、煤炭、水电的涨价,奶牛农牧户的生产费用不断增加,而牛奶收购价格的涨幅低于饲料价格的涨幅,奶农养殖收入下降。在很多农牧民看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成为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很多报以等待观望的态度,影响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

6、 加工企业规模小,终端产品水平低。

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前列,但与世界乳业巨头相比,差距还很大。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发展高附加值的乳品加工潜力很大。

五、牛奶优势产业带发展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趋势

1、奶牛养殖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由于受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长远来看,解决奶源问题,不仅要靠增加奶牛饲养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提高养牛效益。随着奶农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性别鉴定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牛奶带内低产劣质奶牛将逐渐被高产牛、良种牛替代,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2、奶牛饲养经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奶牛散养模式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从长远看随着乳品加工各项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原料奶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牛奶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以集约化奶牛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的形式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基地内的防疫、饲料供应、科技服务一体化。

3、我区牛奶产业带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

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积极投资,产业带圈舍、奶站、机具、窖池、人工授精站、防疫等生产配套设施逐步加强,奶农养殖经验不断提高,产业带优势越来越明显,产量进一步集中。再加上蒙牛、伊利两大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鲜奶处理规模,液态奶在全国市场上已连续两年占到50%以上,为我区牛奶产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奶业将继续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增长点,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4、乳品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随着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乳业外资与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进入了国内市场,更加剧了乳品市场的竞争程度。未来以质量、信誉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在竞争中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乳业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增强奶牛良种繁育建设。

加大奶牛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提高对每头奶牛的补贴额度及购买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补贴标准。搞好繁育改良,完善以生产性能测定、种公牛后裔测定、良种登记和冻精配种为主要内容的良种繁育体系。采取品种选育、胚胎移植和良种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加快良种繁育步伐,扩大供种能力,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议以优势产业带中心旗县市为中心建立奶牛冻精管理站,对产业带内实行冻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供精、统一规范技术,辐射整个产业带,提升产业带奶牛生产整体水平。

2、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

奶牛分散在千家万户,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养殖不切实际。目前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应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一是以自愿的原则让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股份联合,走合作化的道路;二是大力推进奶牛饲养小区建设,将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的奶牛集中到小区饲养,对奶牛的饲草料和健康及疫病防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三是对一些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建立家庭牧场,扩大养殖规模。四是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规模化奶牛场,按统一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标准进行管理,以达到从源头上提升原料奶品质的目的。通过转变饲养方式,提高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养牛质量和效益,保证企业有充足、优质的加工原料,走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

3、围绕奶业发展,加快草场改良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合理利用天然草木场,逐步建立起以种植牧草、农作物秸秆为主体,天然草场为补充的草业发展格局。要加强奶牛全价饲料的研制、生产和推广。为养而种,在产业带推广种植青贮玉米,建立饲用玉米生产区,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与饲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加大优质、高产奶牛饲料基地建设,形成与奶业生产相配套的饲料生产、加工体系。

4、加强奶牛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

建立和健全从选种配种、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到鲜奶收购等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疫病防治、畜种改良、饲料配送、技术咨询与培训、机械化挤奶等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较完善的奶牛养殖小区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奶源基地发展壮大过程中对各类服务的需求。

5、加强和完善质量监控。

加大兽药、饲料等市场管理,以饲料安全为基础,严格控制原料生产、收购、加工、辅料添加等环节可能造成的药物残留和有害污染;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主导形式,完善动物疫病测报和扑灭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牛舍、挤奶站的环境监控,防止生产环节可能造成的污染;从执行《乳及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入手,提高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实行从原料奶生产、运输、乳品加工到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

6、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奶户抗风险能力。

让奶牛养殖户组织起来已是当务之急。要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奶农协会)+奶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奶户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共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奶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离的矛盾,从根本上维护农牧民的利益。同时鼓励由政府、企业、奶站、奶户共同筹资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降低奶牛养殖风险,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扩大推行奶牛保险业务,规避奶户饲养奶牛的风险。

7、加强产业带建设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要搞好宏观调控,对牛奶产业给予政策倾斜,予以高度重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充分发挥导向的推动作用,为奶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奶牛品种的改良、品种培育、疫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小区建设中要按照“有利于科技推广、有利于管理饲养、有利于动物防疫、有利于环保治理”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鼓励龙头企业拿出资金扶持奶户发展奶牛业,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通过业主投入、部门扶持、政府奖补、信贷支持等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区建设中。

8、引导扶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规模,提高企业自身研制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培育市场,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区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奶牛养殖的利润我看了两篇文章,大家看看这文章说的对吗?
2017年前三季度奶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上)
原奶质量世界最低?中国乳品标准被指倒退25年
宋亮:未来乳品安全问题关键仍在奶源
养猪企业的“乳业梦”,我们不懂!
国际牧场联盟:中国奶价世界最高 收购标准最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