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

 

2012年01月11日 15:03   来源:内蒙古农业厅  编辑:梁晶晶



一、农 业 资 源
 
(一)土地资源
 
1、耕地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年末耕地总资源为6863.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8.10千公顷,减幅为3.2%。其中水田100.80千公顷,旱地6762.40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15.50千公顷、212.60千公顷。旱地面积中水浇地为2079.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9.21千公顷。
 
全区年内增加耕地面积68.4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3.78千公顷。新增面积中,新开荒面积20.02千公顷,园地改为耕地10.40千公顷。全区年内减少耕地面积296.52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242.13千公顷,占81.7%;耕地改为园地0.12千公顷;国家基建占用3.51千公顷;其它基建占用18.15千公顷。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最多的地区是赤峰市(43.64千公顷),其次是乌兰察布盟(40.08千公顷)、通辽市(40.00千公顷)。
 
2、园地
 
2003年末全区果园面积48.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52千公顷,增幅为10.3%。其中苹果园面积18.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33千公顷,增幅为14.1%;梨园面积13.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3千公顷,减幅为10.2%;葡萄园面积3.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4千公顷,减幅为1.1%;山楂园2.4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3千公顷,增幅为198.1%。
 
3、草原资源
 
2003年全区草原总面积8666.7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18.00万公顷。草库伦面积1894.8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04万公顷,增幅为36.2%。人工种草保有面积209.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21万公顷,增幅为5.1%,其中飞机播种面积58.9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38万公顷,增幅为8%。草原(可利用草原)载畜量达每万公顷10831.74只,增幅为10.5%。
 
4、林地资源
 
2003年全区有森林面积2078.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6%。当年造林面积83.60万公顷,其中退耕造林面积29.94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5.55万公顷。按造林方式:人工造林面积699.37千公顷;飞机播种造林面积136.75千公顷。按用途: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林种造林面积分别为17.20千公顷、4.85千公顷、813.39千公顷、0.68千公顷。
 
5、养殖水面
 
2003年全区内陆水域养殖面积108.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94千公顷,增幅为12.4%。其中池塘养殖8.5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2千公顷;湖泊养殖54.8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08千公顷;河沟养殖1.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9千公顷;水库养殖41.7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98千公顷;其它养殖1.3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0千公顷。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河沟养殖、水库养殖、其它养殖占内陆水域养殖面积的比重分别为:8%、50%、2%、39%、1%。
 
(二)水 资 源
 
1、水资源量
 
2003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291.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367.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2%,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2%,属平水年份。2003年全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55.5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30.7毫米,与上年比较增加89.3%,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减少12.5%。2003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39.2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1%,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7.46亿立方米。2003年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95.57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与上年比增加57.4%,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减少11.7%。黄河干流入境水量170.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13.2亿立方米。2003年全区人均水资源量2080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6立方米。
 
2、水资源利用
 
全区9座大型水库和62座中型水库2003年末蓄水总量为12.3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3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6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44亿立方米。
 
2003年全区总供水量为166.8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1.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6.44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0.12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31亿立方米。在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5.1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66.25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15.06亿立方米。
 
2003年全区总用水量166.8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4%,其中农业用水量149.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89.7%,比上年减少5.8%;工业用水量9.5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1.6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5.2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72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为700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5立方米。农田亩均毛用水量为359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4立方米。全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60升,其中城镇居民日人均88升,农村居民日人均42升。
 
2003年全区总耗水量109.0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4%,综合耗水率为65.4%。其中农业、工业、城镇公共、生活、生态用水耗水量分别为97.49亿立方米、6.16亿立方米、0.83亿立方米、3.52亿立方米、1.05亿立方米。
 
3、水质监测
 
2003年全区地表水32条主要河流按丰水期、枯水期和全年期的评价结果:丰水期参评河长为3967.6公里,污染河长为2354.3公里,污染河长占丰水期参评河长的59.3%;枯水期参评河长为4407.6公里,污染河长为2953.0公里,污染河长占枯水期参评河长的67.0%;全年期参评河长为4407.6公里,污染河长为3117.2公里,污染河长占全年期参评河长的70.7%。
 
全年污染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辽河和黄河流域,此外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河段污染也较为严重。超标项目主要为化学需氧量、高猛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六价铬、挥发酚等,污染河段以耗氧有机类污染物为主。2003年各流域各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比为:Ⅰ类占0.9%,Ⅱ类占9.0%,Ⅲ类占19.4%,Ⅳ类占11.8%,Ⅴ类占11.0%,超Ⅴ类占47.9%。
 
(三)气 候 资 源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气温正常到偏高,全区年总降水量中、西部地区多于常年,旱灾较轻,东部地区旱灾严重。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比历年偏少,无霜期较长。全年大风日数偏少,沙尘暴、扬沙势力很弱。全区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生长季气候较适宜,属于丰收或偏丰年景。同时,今年自然灾害为多发年,特别是冰雹、洪涝、暴雨、蝗虫灾害较往年偏重,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气温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3.7℃~11℃之间,其中呼伦贝尔市中、北部地区,兴安盟阿尔山站年平均气温低于0℃,巴彦淖尔盟临河市、磴口县,乌海市及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9℃,其余地区在0~9℃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气温普遍正常或偏高1℃,仅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偏高2℃。
 
冬季:全区平均气温-26.4℃~-5℃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1~2℃,仅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值。总体而言,平均气温正常—偏高,仍为暖冬。
 
春季:春季平均气温在-0.1℃~13.2℃之间。与常年相比,仅呼伦贝尔市根河、额尔古纳市正常,其余地区偏高1~2℃。春季回暖早,3月下旬后期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22~28℃,突破历史极值。
 
夏季:全区平均气温在14.1℃~26.1℃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大部分地区为正常,仅局部地区偏低1℃。6月上旬至7月底,受强冷空气频繁影响,全区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低1~2℃,使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育期比往年推迟近半个月。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出现日平均气温小于20℃的时段,日最低气温持续出现小于10℃的时段,武川县日最低气温达到0℃左右,致使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农作物苗期受冻。呼伦贝尔市6月上旬出现的强降温天气,气温下降5~6℃,为40年来的极值,低温冷害使作物生育期推迟,造成部分地区粮食减产2—4成,牧区400多万公顷草场牧草生长较常年矮4~6㎝,林区树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分别减少18~26﹪、21~29%。
 
秋季:全区平均气温在-4.4℃~10.9℃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除呼伦贝尔市大部、赤峰市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正常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偏高1~2℃。中西部地区温度较适宜,秋霜冻来临偏晚,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改善了前期因气温偏低,热量不足,阴雨寡照天气多,造成作物生长缓慢的状况。秋末气温波动较大,东部偏北地区出现了强降温,提早进入冬季。
 
2、降水
 
全区年总降水量为39㎜~677㎜之间。其中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及以东地区、兴安盟、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大部、呼和浩特市地区、包头市南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巴彦淖尔盟东部降水量在300㎜以上,阿拉善盟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100~300㎜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除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西部、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东部偏少5%~10%,其余地区均比常年偏多,巴彦淖尔盟东南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北部、乌兰察布盟西部偏多5%以上,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0%~50%。
 
冬季:全区降水量在0~26㎜之间。与常年相比,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兴安盟南部、通辽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西北部比历年偏少7%~100%,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6%~300%。冬季降雪过程十分频繁,对农区土壤增墒有利,而牧区由于遭受不同程度的白灾,给牧民生活及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春季:全区降水量在8㎜~152㎜之间。与常年相比,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东部、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个别地区偏少10%~80%,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0%~320%。中西部地区降水丰沛,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阴雨天气,从3月中旬大部地区就已出现大于10毫米的降水过程,整个春季共出现了10次明显的大范围、持续时间长、量级偏大、渗透力极强、分布均匀的降水天气过程,有利于春播及植被恢复。而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兴安盟、赤峰市为冬春连旱,通辽市降水比历年偏少47~80%。呼伦贝尔市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降水量仅为6~21毫米,为多年少见的干旱,使春耕、春播生产严重受阻,牧草返青受到影响。
 
夏季:全区降水量在17㎜~432㎜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中部地区大部、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偏多5%~80%,其余地区偏少5%~60%。6、7月,全区大部地区出现多次降雨天气,且雨量分布不均,使东部区旱情得以缓解,呼伦贝尔大部旱情仍很严重。8月中旬后期全区大部降水偏少,赤峰市出现严重伏旱。
 
秋季:全区降水量10㎜~189㎜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仅呼伦贝尔市西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西部等个别地区偏少,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200%。秋季我区中西部地区水热同期,秋初降水明显多于常年,秋末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
 
3、日照
 
全区日照总时数为2152小时~3437小时之间,其中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赤峰市南部、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大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盟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下,其余地区大于3000小时。与常年相比,仅呼伦贝尔市中东部、锡林郭勒盟东部、赤峰市北部、兴安盟南部及阿拉善盟中部个别地区偏多20~200小时,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0~600小时。
 
作物和牧草生长季(4~9月)内,全区日照总时数为1139小时~1974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仅阿拉善盟中部、包头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到兴安盟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偏多10~200小时,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0~390小时。
 
4、大风
 
全区大风日数0~96天,其中阿拉善盟中西部、巴彦淖尔盟北部、包头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及北部大风日数在30天以上,其余地区不足30天。全区年大风日数普遍偏少。
 
今年春季我区出现区域性大风、沙尘天气较少,大范围、较强风沙天气过程出现3次,而且出现时间较晚。整个春季大风日数全区大部分地区较历年偏少2~6天.
 
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概述
 
2003年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在战胜“非典”影响,抗击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是自1998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形势最好的一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3814.8万元,增长13.5%。其中农业总产值3359567.4万元,比上年增长1.2%;林业产值479357.1万元,比上年增长66.2%;畜牧业产值2671027.7万元,比上年增长21%;渔业产值49372.6万元,比上年减少9%。农、林、牧、渔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0.4%、7.2%、40.1%、0.7%。
 
1、农牧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
 
①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种植业结构依据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以饲草料为主的其它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73.8︰17.7︰8.5 调整为70.5︰18︰11.5。
 
200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74.9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79万公顷,减幅为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5.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9.20万公顷,减幅为6.7%。在粮食内部结构中,玉米播种面积稳步上升,达159.1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豆类播种面积108.1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61万公顷,增长3.5%,其中大豆播种面积69.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全区小麦面积继续减少,播种面积为31.7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1.6%。薯类播种面积为53.6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7.6%,其中马铃薯减幅为8.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3年全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72.3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1%。在油料作物内部结构中,花生、油菜籽、蓖麻籽的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3.8%、24.4%和13.7%。胡麻、芝麻、葵花籽播种面积有不同程度减少。甜菜播种面积为3.7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6.9%,麻类、烟叶、药材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30.6%、35%、15.4%。蔬菜、瓜类播种面积为23.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6%,其中蔬菜面积减少7.5%。黑瓜籽种植面积3.35万公顷,增幅为130.9%。奶牛饲养业的迅速发展,使青饲料需求增大,2003年青饲料种植面积达到56.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
 
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呼伦贝尔市遭受严重干旱等影响,200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360.73万吨,比上年减产45.35万吨,减幅为3.2%。其中玉米产量达到888.70万吨,比上年增加67.18万吨,增长8.2%。薯类产量达到174.53万吨,比上年增加6.07万吨,增长3.6%。由于大豆主产区呼伦贝尔市旱情严重,导致大豆减产42.73万吨,减幅44.4%。油料、甜菜产量为102.29万吨、99.44万吨,分别比上年减产6.1%和49%。蔬菜产量846.76万吨,比上年增长12.1%,瓜果类产量103.24万吨,比上年下降14.6%。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3359公斤,比上年增加122公斤,增长3.8%。
 
②畜牧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7987.62万头(只)。牲畜总增头数达到3258.39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478.35万头(只),总增率为44.9%。
 
牧业年度全区大牲畜和羊存栏达7114.14万头(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86.91万头(只),增长12.4%,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大牲畜存栏718.07万只,同比增加66.06万只,增长10.1%;羊存栏达6396.08万只,同比增加720.86万只,增长12.7%。猪存栏873.48万头,较上年减少59.39万头。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为6930.21万头(只),比重为86.8%,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2003年出栏肉牛149.07万头,肉羊2867.74万只。全区肉类总产量162.73万吨,比上年增加16.95万吨,增长11.6%。其中猪肉产量71.27万吨,比上年减少3.61万吨,减少4.8%。牛肉产量24.03万吨,比上年增加4.54万吨,增长23.3%。羊肉产量达到45.32万吨,比上年增加11.51万吨,增长34%。绵羊毛产量达到69255吨,比上年增加10717吨,增长18.3%。山羊绒产量达到5338吨,比上年增加807吨,增长17.8%。
 
依托伊利、蒙牛两大乳品龙头企业的拉动,内蒙古的牛奶产量增速迅猛。2003年全区牛奶产量达到308.02万吨,比上年增加142.82万吨,增长86.5%。呼和浩特市达到100.76万吨,比上年增加36.24万吨,增长56.2%,包头市达到43.17万吨,比上年增加24.68万吨,增长133.5%。
 
③园林水果生产进一步提高。
 
2003年园林水果产量200875吨,比上年增加23956吨,增幅为13.5%。其中:苹果51940吨,比上年增加11590吨,增幅为28.7%;梨93020吨,比上年减少656吨,减幅为0.7%;葡萄20789吨,比上年增加6381吨,增幅为44.3%;山楂786吨,比上年增加443吨,增幅为129.2%;其它园林水果34340吨,比上年增加8247吨,增幅为31.6%.
 
④渔业生产有所下降。
 
2003年全区水产品产量为72794吨, 比上年减产4913吨, 减少6.3%。其中内陆水域捕捞28184吨,比上年减少3684吨,减幅为11.6%;内陆水域养殖44610吨,比上年减少1229吨,减幅2.7%。鱼类产量、虾蟹类产量分别占水产品总产量的94.6%、4.5%。
 
2、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3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1616.61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55.47瓦特,分别比上年增长7.1%、10.6%。机耕地面积431.59万公顷,增长1.7%。机械播种面积342.46万公顷,增长5.1%。机械收割面积87.90万公顷,增长10.6%。机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2.9%。机械播种面积、机械收割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1.6%、15.8%。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246323.58万千瓦小时,增长4.4%。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358.90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8%。化肥施用量(折纯)93.19万吨,增长12.5%。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加强,2003年有效灌溉面积256.85万公顷,增长1.2%。节水灌溉面积122.95万公顷,增长13.6%。机电排灌面积237.95万公顷,增长5.2%。治理水土面积165.22万公顷,增长46%。
 
3、农牧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2003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267.65元,比上年增加181.63元,增长8.7%,比2002年增速快了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2003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44.60元,比上年增加24.57元,增长7.7%,其中外出打工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818.78元,比上年增加124.38元,增长7.3%。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当年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为80.2%。其中第一产业仍然是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和增长动力,为1733.11元,占全部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为95.3%,同比增加113.27元,增长7%;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20.07元,比上年增加9.15元,增长83.9%;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纯收入呈低速增长态势,为65.60元,仅比上年增加2.34元,增长3.7%。
 
4、农牧业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
 
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8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达到5户,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区有140万农牧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比上年增加20万户。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密切,农牧业生产、流通、科技等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本文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古风大雨少 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
甘雨[七绝]
​盟统计局提供2021年全盟农牧业生产情况
我国大西北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现状:新疆、甘肃水果产量占比超9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加剧,粮食增产堪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