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什么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据资料,定义为“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说明、解释、讨论什么?显然是文本信息,这与新课程标准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中提到的“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相吻合。
  那么它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比中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阅读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连续性文本,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就有了我们国际阅读PISA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到“非线型文本阅读”,应是有其背景的:学习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希望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与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定性相吻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那么,什么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呢?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实施阅读行动呢?笔者尝试举例来说明(选取样文为例)。
  温室效应:事实还是幻想?
  生物需要能量才能生存,而维持地球生命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非常炽热,将能量辐射到太空中,但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会到达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就像包裹着我们的星球表面的毯子一样,保护着地球,使它不会像真空的世界那样,有极端的温差变化。
  大部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会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地球吸收了部分能量,其他则由地球表面反射回去。部分反射回去的能量,会被大气层吸收。由于这个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比没有大气层吸收能量时的温度高。大气层的作用就像温室一样,因此有了“温室效应”一词。
  温室效应在20世纪越来越显著。事实表明,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不断上升。报刊上常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20世纪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小德有兴趣研究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他在图书馆找到下面两幅曲线图。
  问题一:小德从曲线图中得出什么结论?【认为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的上升,显然是由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问题二:曲线图中有什么数据支持小德的结论?【指出(平均)温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上升。】
  问题三:小德的同学小妮却不同意他的结论。她比较两幅曲线图,指出其中有些资料并不符合小德的结论。请从曲线图中举出一项不符合小德结论之处,并说明理由。【能够指出两幅图中,有哪一部分的曲线不是同时上升或下降,并作解释。】
  问题四:小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即地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而引起的,但小妮则认为他的结论太草率。她说:“在接受这个结论之前,你必须确定在大气层内其他会影响温室效应的因素维持不变。”请写出小妮所指的其中一个因素。【能够写出一个因素,该因素与太阳发出的能量或辐射有关。】
  从这个材料实例中,我们可以厘清以下两点认识:
  1.为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随着时代发展,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娱乐等等。这要求阅读不再是单独的课堂行为,必须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学生阅读的目的不同:在学校,学生为学习知识而阅读,在生活或工作中,为获得信息而阅读。
  上例中,“温室效应”的文本属于多重文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以图为主,学习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或原因,了解温室效应的常识。文本中的主人“小德”就是为了研究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去学习了解,查阅资料,同时收集相关信息,研究、解释。这样的阅读材料和我们教材中的选文阅读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最主要表现在阅读取向上,为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知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或图表的理解和反应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的任务要求: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些信息往往处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有时,也要求学生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并通过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使知识能以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在我们小学阶段,面对当前的文选型教材,以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主,我们如何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呢?依据课程标准中所提的目标和建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尝试性建议:
  1.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我们的课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再“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或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等。如《将相和》一文中的插图:
  看过这幅图,可以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根据图中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
  2.关注课外的广告图标。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常常指导学生关注并讨论。如:
  根据此图,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什么?“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75%价格”说明这套书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    。
  3.整合学科图表材料。语文教学中可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图表材料,让学生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作为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非连续文本阅读,原来关注不够,现在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了,它为我们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窗外的风景依然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
学习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料:得语文者得未来,语文老师都会收藏,手慢无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总结与策略梳理
信息类文本如何读? 怎么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