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小学第三学段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杜国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本身对一个人的发展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提出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召唤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口语交际可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品德和气质的形成,为他们升入中学,接触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该学段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应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话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还要改变评价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口语交际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利用其或幽默风趣、或生动形象、或富有哲理的美妙言辞引起他人注意,使人乐于接近甚至倾倒。由此可见,“话”不仅是开心的“钥匙”,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还是一种凝聚力,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青少年言语发展水平是衡量他们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擅长辞令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被赏识的机会就多,随时有可能把自己推向社会的较高层次,越是在竞争的环境里越是如此。常言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误国”。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就说明了口语交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吗?孔夫子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被后人尊奉为“天下文官祖,两代帝王师”,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将天下大势玩弄于股掌之中,靠的是什么?口舌!诸如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等等,都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竞争激烈:从斡旋国际争端到处理人际纠纷;从加入世界组织的高级谈判到小型协议的签订;从竞选游说到求职推销,口语交际能力的展现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工作、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展示知识技能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条件。学好口语表达不仅有利于我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更能让我们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书面表达,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出发点,2001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早新闻以《中国大学生最缺少的是EQ》为标题报道了有关专家对大学生群体情商的研究结果。报道说大部分青年学生不善交际,不愿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说话就脸红。并以副标题形式指出“中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一些知名人士、学有所成者因种种原因自杀,其中,不善交际深感孤独而自绝于世者不乏其人。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成人成才,勇于创新。而“合作”过程所倚重的主要是口语交际的过程。我们适时地从基础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话就是用语言表达思想,也就是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口语表达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凭借无声的“内部语言”进行思考的阶段;其二是凭借有声的“外部语言”进行交流的阶段。在“无声思考”阶段,人们凭借“内部语言”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往往呈现出自己默语的状态。在“有声表述”阶段,人们凭借有声的“外部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思维活动,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一个人会想,才会说;善于想,才善于说;想得多,说话内容就丰富;想得清楚,表达就流畅;想得有条理,说话就言之有序。因此,进行口语训练,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他的听说能力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口语表达,就要不断地把较为模糊、紊乱的意识转化为清晰有序的外部语言,同时还要根据听者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说话内容。心理实验表明,看和听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说的思维效率最高。在说的时候思维活动在高效率地进行,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尤其在课堂讨论或辩论时,学生对别人的发言的反应要及时、准确,或赞成或怀疑或反对都要明确表态。第三学段学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言语,读懂他们的思维方式,明白他们的心声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更深、更新的方向发展。坚持口语交际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就会增强。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四种能力之间迁移、同步、互补的本质联系,反映了语文能力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的规律。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时做过这样的比喻:“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他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花,也许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这话非常形象地指出口语交际训练是读写训练的基础,是根。叶圣陶先生强调:“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说明听说训练对于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听说是口头语言,必然会迁移为读写,形成书面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相互吸收和运用,螺旋式地推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说”有助于写,已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如果我们经常让学生把事情或道理说清楚,让对方听明白,那么把这些话写下来,并适当加工,就会成为理明辞达的文章。相反,如果平时说话就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写作时再调整思路,纠正语病,写作能力也很难提高。“说”与“写”是相互融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写文章实质是写话,是“我手写我口”,先有说话,然后才能写话。“说”是“写”的基础,“写”能使“说”更加规范、简练。因此,现实生活中,口语交际所训练的不仅是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以教材为蓝本,因人因地制宜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教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实用性强,富有现代意识。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有用的口语交际基本能力。教材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能交际、互动起来。例如,模拟家庭生活、朋友聚会、同学谈心交流等均贴近学生生活。第二,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强,富有童心童趣。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在形式上出新。交际的形式有介绍小动物的,介绍游戏的,有交流见闻的,有模拟借书、购物、当导游、当小记者的,有讨论,有辩论演讲等。讨论、辩论、不强求认识的统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交际的意识、注重学生参与交际的自主性,在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需求层次的提高,第三学段学生参与的意识有明显的加强,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口语交际教材安排了许多学生自己参与然后说话的内容。或开展活动,或接待客人,或组织讨论,或提出建议……注意让学生身心的各部分全方位地动起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材强调自主的原则,采用同桌互听互说,分组练习、推选代表全班发言等形式,把训练落实到每个学生,扩大了受益面,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听说兴趣,加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横向联系”,强化了他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还要注重领域的发展性。这一学段口语交际教材的领域比第二学段更为广阔,具有突出的延展性。具体地说,视野由窄变宽:低中年级口语交际的角度一般是单一的,而高年级则变得比较开阔、多元,范围由小而大;低中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一般限于学校、家庭,而高年级则扩展了到社会生活,层次由表及里;低中年级口语交际的对象一般限于客观现实,而高年级则延伸到了主观看法。要求教师要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灵活开发拓展,上好上活口语交际课。
(二)注重话题的选择,养成倾听习惯
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口语交际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却很“紧”。长期以来,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失去说的欲望、说的能力。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为此,教师应选择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话题的内容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所熟知和喜闻乐见的。例如,学生玩的、看的、读的、吃的、参加的活动和劳动、养殖的动植物、甚至同学间发生的小事、家里的生活……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这些鲜活的话题资源,选择并提炼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问题。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口语交际形式,根据言语实际,制定话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各学段的口语交际要求都提出了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要求:从学讲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交谈──注意语言美;从认真倾听、努力了解内容──认真听、不理解的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听后抓重点,简要转述;从较完整地讲述──清楚明白讲述并谈感受──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从敢于表达──具体生动讲述──根据对象、场合作简单即席发言。可以看出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要求明显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当地学生的言语实际(如方言土语),合理地利用话题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良好交际习惯的养成是贯穿口语教学始终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规范的语言习惯。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语交际的大忌。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很好地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听后复述要点的方法,或让学生边听边想(某某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用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有的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周瑜和鲁肃,把两人之间的对话情境表演出来。这样借鲁肃之口把课文前面描述的借箭经过进行分析、综合转述出来,并体会周瑜的言外之意。此外还可采用听故事回答问题的训练方法,教师在进行此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明确要求,抓住重点,迅速回答;还可以进行边听边记的训练,由教师读一段话,学生边读边想,并把这段话的内容记忆下来再转述出来。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包括“听”与“说”两个环节。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说”,满足学生“会说”,而忽视了“听”。学生往往也只顾自己说,而没有认真地“听”。其实“听”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重要一环,只有提高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在高年级的辩论中,只有认真倾听对方说话,迅速抓住对方的漏洞,才能有还击的机会。比如,反方同学向正方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旅游时迷了路怎么办?”正方一个同学回答道:“可以带地图。”另一个说:“可以带家长的手机。”这下反方同学可抓住机会了,“偏僻的山村没有地图怎么办”“手机没信号怎么办”……一番“轰炸”之后使对方哑口无言,反方取得了优势地位。我们也可以及时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结伴旅游时不要出远门,更不要到偏远的野外去,最好到人多、安全设施有保障的地方,比如城市、近郊等地。这种听的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发展和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三)注重评价,体现多元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调控手段。评价的主体必须包括每个学生,只有他们才最清楚课堂教学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评价对象,就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高年级口语交际活动中,应把更多的评价时间和发言的权利留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有一个人格发展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他们公平客观地进行评价,因为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辩证的思想,知道有优点必然存在不足,让他们全面地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当然,教师评价学生时应多肯定,委婉地提出不足,给学生做好示范。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口语交际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外,还要引导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主体提倡多元化,并为学生参与评价积极创造机会,把评价的过程作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学生自己的、群体的表达──学习──表达的循序渐进过程,只有一边学习文本语言的规范表述,一边不断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教师、同学及社会人士的帮助、指正,特别是自己对母语构建规律的感悟认识,才能养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人言语行为,达到会说、要说、能说、说好的“口语交际”要求。
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逐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必须提高其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但要简练,合乎规范,而且词汇要丰富,逻辑性要强。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应该带头讲普通话,要为纯洁祖国的语言作出榜样,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严格的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为打开今后的发展之门准备了一把金钥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话”、“习作”与“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赛试题库
与新教师一起学课标之口语交际(二)
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深度学习新课标自测题(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