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樟树市名胜古迹
1、大万寿崇真宫
位于樟树市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谷景区东峰之南麓,为道教胜地、道教灵宝派祖庭。其前身为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再次入山时所结的卧云庵,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火灾,灾后重建后,规模不断扩大,到北宋徽宗时,已“为屋一千五百间”,“凡殿宇皆翼以修廊”,“江西宫观未有盛于此者”,“西江之上以一二”,逐渐成为江南最大的道教宫观。历代皇帝又先后敕封,隋称灵仙馆,唐宋先后敕封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1246年南宋理宗敕封为“大万寿崇真宫”。
崇真宫是一组大型综合建筑,包括灵仙宫、寥阳殿、昊天殿、葛仙公殿、东岳殿、藏经殿、御书阁、玉像阁、正一堂、靖谷堂、丹井室、藏丹室等,此外,还有外围四十九堂的名绩。
现宫观于1991年重建,由朝阶、宫门、正殿三部分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前对阁皂山主峰凌云峰,后倚东西两山,正殿座北朝南,重门深院,翼以修廊,混合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飞檐高脊、彩壁丹墙、拼条花窗,气势恢宏,殿中供奉葛仙翁、张天师、许真君塑像三尊,道貌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宫内香火终年不断,游人如织。
2、紫阳书院
位于樟树阁皂山九龙谷景区骆驼峰南麓,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508平方米。是灵宝道派按照“三教合一”理论思想,供奉儒、释、道三教鼻祖孔丘、释加牟尼、李耳神像的观宇,也是名人讲道论学、唱和燕息的场所。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两度应邀在这里讲学,听众多达数百人。因朱熹别号紫阳,故道德宫又称紫阳书院。
3、鸣水桥
位于樟树市区东南34公里的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桥拱至今保存较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北宋石桥之一(另一座是庐山的观音桥)。
    该桥建于峡山口悬崖之上。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清晰可识。
    鸣水亭在清初焚毁, 1934年閤皂山住持欧阳明性重建一亭,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清江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冬季至翌年春季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并采取了迁公路保护古桥的措施。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筑卫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城垣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城最高处达20余米。面积14万平方米。1947年,饶惠元先生(原樟树中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在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原大桥乡)洪光塘村的东南土岗,采集大量石器、陶器标本,发现了筑卫城遗址。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省、县博物馆人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1977年,省、县博物馆人员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进行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
该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4米,划为5层:①A层为扰乱层,乃近两千多年的积淀;①B至②层为上文化层,相当于商周时期,属奴隶社会;③至⑤层为下文化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原始社会末期。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限距今约4500年。
出土的文物、遗迹、石器有斧、刀、铲、凿、砺石等。陶器有陶鼎、罐、碗、盘、壶、杯、缸、陶纺轮、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培烧的红烧土块,铺筑平整的卵石硬面。
社会经济:出土砍伐器石斧16件,掘土器石奔12件,刮削器石刀8件。标志当时尚处“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
2001年6月,筑卫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黄明弓、吴城、城山村及正塘山一带均发现商周遗物,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面积为61.3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吴城又名铜城。1984年,清江县(今樟树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9月该地修建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10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省、县文物工作队队员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1975、1979年,省、县文物工作队又进行了第四、五次发掘。尔后,又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师生的参与下,进行第六次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2400余平方米。
遗址文化堆积厚2~3米,划为7层,分三期文化:第一期,相当于商代中期;第二期,相当于殷墟早、中期;第三期,相当于商末周初。
发掘共清理房基2座、陶窑2座、灰坑和窑穴55个、墓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
遗址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文物、遗迹的出土,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同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
6、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的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
    1975年,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距该遗址几华里的横塘村,出土了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该遗址。后来,又通过县博物馆、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堀。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同一类型,和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该遗址先民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
    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即高圈足盘)、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现;制陶方法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划、压印、剔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多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错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长方纹、编织纹、篮纹、菱形纹、席纹、曲折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篦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蕉叶、米字、$形、旋涡纹、交错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窑、墓葬等。
    樊城堆遗址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态。人们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猎等经济的繁荣,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现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1987年,“樊城堆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通慧禅寺
通慧禅寺始创于唐初年间(公元626—631),当时京城高僧道宣律师途经此地,见当地民风纯朴,因缘殊胜,宣师心喜,遂开田建寺名曰“通慧寺”。会昌年间(公元841—845)观察使李元爽倾幕希运禅法遂迎师至通慧寺,时常请益。希运禅师住寺时,黄檗门风,盛极江南,常以棒喝之法启悟弟子。后来这一方法被门人临济义玄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创“临济宗”。原寺有正殿、三官殿、地藏殿、观音堂、功德堂、方丈、禅堂、库房、园圃等,建筑宏大,总面积约计2000平方米,正殿进深44.6米,宽13.6米,高5.8米。栋柱四排,柱身直径尺余。悬山顶,泥瓦覆盖,脊冠霁虹空瓶。殿内原有文天祥题“功德堂”和清乾隆帝所书“大雄宝殿”匾额,寺僧法通所建“公立十方碑”嵌于正殿二门左侧墙上,碑文“缘本山未兴樟镇以来先有此寺”语,后与殿堂均已毁弃。 通慧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宣祖之后,有黄檗希运禅师、黄梅归云禅师、慧僧了明禅师;宋有了常禅师;元有法净禅师;明有谌然、道如禅师、无相大智禅师;清有法通禅师;民国有了空、圆光禅师;建国初期有大仁、海莲禅师,1958、1983年,二僧相继病故。
现通慧禅寺座落在樟树市店下镇,于2005年重建。2008年10月13日,通慧禅寺万佛殿奠基,该项目结合佛教文化与园林文化进行设计,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200亩。
8、永镇塔
位于樟树市西南约17公里的永泰圩,赣江堤畔。清同治《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风灾”,塔上层倾入江中。二十一年(1895),乡民乐捐整修,由9级改为7级。迄今塔身保存完好。
塔身以花岗石砌基,青砖作平台。从下而上,分7级逐级递缩。通高24米。每层设6门,3虚3实,逐层轮转,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顶层以青石覆盖,成六边形,6角均悬风铎。塔顶覆钵式刹座并置露盘,上冠圆光。塔内从基台至顶树大木柱一根,各层置井字形木架。原设楼板、木梯,现毁。塔砖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
9、店下清标彤管牌坊
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清咸丰四年(1854)监生黄时衡奉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
 牌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均青石构建而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花版、石刻浮雕人物、翔禽、花卉、几组斗拱等组成。其南面,上有“圣旨”二字;中有“清标彤管”,其下一行小字是“咸丰四年甲寅季冬吉立”等字;下有“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等字;中间两方柱上,右有“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左有“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再两旁方柱上,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阁岭□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荣”,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中间两方柱上,右有“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左有“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再两旁方柱上,右有“井水无澜清澈底”,左有“松林耐冷节弥坚”等字。
    20007日2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标彤管坊”为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0、临江大观楼
原名谯楼,位于樟树市临江镇县前街,坐北朝南,面对府前街,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是江西省现存唯一规模宏伟的郡治头门旧址。
    谯楼始建于宋,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明洪武三年(1370)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先后5次维修。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战乱;同治十二年(1873)复建,更加雄伟壮观。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风帆上下,城廓烟云,历历在目,故名“大观楼”。现归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使用至今,目前保存尚好。
    该楼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基台高6.45米、宽25.6米、深14.2米,特制厚大青砖平砌作墙,内筑夯土,下宽上窄呈梯形。中开通道,宽5米,高6米,进深二分之一处设两扇大门。基台背面,左右两侧各砌石阶梯四十级,转折登台。台面建楼三层,均为木构,通柱并列,逐层面递减。各层设腰檐,四面棂条活窗,板梯上下。一层外有回廊,内分左右室和堂间;二、三层内为敞间。歇山顶,泥瓦覆盖,正脊饰几何对称云纹图案,两端鱼形鸱尾吞脊。脊檀铭文:“皇清同治拾贰年岁次癸酉仲冬谷旦”。原有巨木刻“临江府”竖额,悬二楼正中,楷书骨劲端庄,系解缙所书。二楼内向原悬有“大观楼”木匾,字体端正,清丽劲健。
1984年5月20日,清江县人民政府(今樟树市)公布“大观楼”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1、临江钟楼
位于樟树市临江镇府前街与民主街之间的钟楼巷,素与谯楼相媲美。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年(1524)知府钱琦扩建。清咸丰七年(1857)与谯楼同毁。光绪十五年春至十六年秋(1889-1890),知府王绍海重新修复,并作《建复郡城钟楼碑记》曰:“楼凡四层,共高七丈四尺,地基东至西计十二丈,南至北计六丈八尺。第一层供奉白衣大士像,颜曰:‘观音阁’,仍旧名也。二层、三层,轩窗四面,面面玲珑。四层上悬铜钟,直插云端,与谯楼对峙,岩岩然,气象万千,朝暮钟声轰轰然,隆隆然,上彻霄汉。楼旁为客厅,为书室,为僧舍,为庖厨,靡下宾宾然,秩秩然,胪分殊事,增夺益夫规。”该楼于1942年遭日本飞机轰炸,楼体倾斜,后拆毁上部,仅留下楼基观音阁,铜钟和《碑文》现存万寿宫。2007年7月在原钟鼓楼建筑基址上,重新修建。同年10月竣工,基本恢复钟鼓楼原貌。
12、三皇宫
三皇宫位于樟树市区北部边街西,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砖木结构,是樟树药业人员供奉三皇和历代医药家之地,也是药材行铺集会的场所。因正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神位,故名“三皇宫”。
三皇宫由正殿、神殿、左右厢房、里院、戏台、套间、客厅、膳房、寝室等部分组成,形似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889.83平方米。开八字形门楼,青砖平砌,中嵌青石、豆绿石、浮雕人物、走兽、翔禽、花卉、楼阁于石上。门楼上端竖镶“三皇宫”石匾,横镶“如游上世”石匾。门联为“历劫真师朝圣阙,终天草木载皇仁”。入宫门通道顶部是戏台,高2米,台面面积60平方米,为木结构。藻井雕菱角形花纹呈螺旋式排列,正中镂雕隆起云龙宝相花,天花板以条木组织几何形纹饰。朱漆为地,图案贴金,色彩鲜明,造型美观。戏台面对正殿,中间为花岩岗石砌蚊形场地,左右设长方形神殿,与正殿相连。正殿为歇山顶,通柱整齐排列,构架并拆较高,彻上明造。正檩书有“皇清光绪十三年丁亥鸿孟夏四月吉立樟树药材行铺公建”,是古药都的标志性建筑。
三皇宫正殿内供有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等医药学家塑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樟树药业人士要在这里举行盛大庙会,除夕向药王礼拜辞岁,年初一齐聚集三皇宫团拜。
2004年,樟树市对三皇宫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至2007年竣工。
13、樟树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于樟树市区新街 31号(原雷家巷19号)。1930年7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第一军团进驻樟树时,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作出“西渡赣江”重要战略决策。
    旧居为老式民房,八字门楼,进大门后有雨搭,中为院落,面积有100多平方米,砖沏地面,设有花坛,置有鱼缸;二门正面为横式走廊,廊柱栏杆排列有序;进二门设有隐壁,中有天井和厅堂,后又有小厅和天井,两边各有住房五间,四面砌风火墙,通高6米,房屋面积192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倒塌,现已提出方案进行全面维修。
1984年5月20日,清江县人民政府(现樟树市)公布“毛泽东同志旧居”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4、樟树市博物馆
位于樟树市药都南大道,原名清江县博物馆,于1960年组建,1962年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该馆藏品总数14362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211件,三级文物2218件,一般文物11909件。藏品类别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木雕、金银器、牙雕木刻、砚台篆刻、名人字画、古籍拓本、丝绸织品、石雕碑碣等。重要藏品有柳叶形云雷纹青铜矛、云雷饕餮纹一号列鼎、御制松花石砚、十字穿孔玉蛙等。
该馆现有《樟树古代简史陈列》和《樟树药、酒、盐、化史展览》两个基本陈列。《樟树古代简史陈列》主要以图片、文物的形式,展示樟树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樟树药、酒、盐、化史展览》主要展示具有樟树特色的药、酒、盐、化工产品以及樟树药、酒的历史发展进程。另外还有《樟树市文物珍品展》,主要展示樟树有特色的文物。
15、樟树药都公园
位于樟树市城区西南侧,初建于1983 年冬,1989年国庆竣工并开放。初名“上水公园”,面积148亩,1987年定名“药都公园”。2004年12月樟树市人民政府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对公园进行改造和扩建,2005年10月完成第一期改造和扩建,并正式开园。扩建后的药都公园面积266亩,其中扩建部分118亩。公园中水面110.4亩。扩建中共拆除房屋面积46800平方米,搬迁住户589户。公园据地形分成7个区域。一是溯源区:立葛玄、葛洪、侯逢丙、华陀、李时珍、张仲景、夏尚恒、黄石屏、杜本9尊铜像,其中后3名为樟树人。二是文化区:有电视塔一座,高127米;休闲亭1个。三是中心广场区:面积3300平方米,有音乐喷泉、九根龙柱(高9米,直径0.7米)、水车一组3部(8米一部、5米二部)、浮雕墙2块(长30米、高3.5米)。四是水上游乐区:水面109.11亩,有游船及游船码头。五是儿童游乐区: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六是体育活动区:有游泳池、门球场、张拉膜、体育健身器材。七是休闲区:区内以樟树为主,另有梨、枣、板栗树等,供市民休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樟树市的来历
樟树市情简介
赣中明珠,悠悠岁月
跨越半个世纪的寻找 86岁辽宁老人为母寻江西娘家人
樟树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临江城内三大园:邓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