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与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与导入艺术(上)

    常言说:“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著名的作家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他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据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先后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最后才确定下来。课堂教学也应当重视开头环节,这就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组织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方法,设计运用简短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一  课堂导入的作用

    1、安定学习情绪。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个过度转换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机敏的教师善于运用导入语,以自身的风度、清晰的声音、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三言两语控制全场,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从而发挥开场白威慑全局的特有魅力。
    2、吸引学生注意。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认识过程,需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而注意力是否集中则是这种认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
    3、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导课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4、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课是接通师生信息的电键。一上课教师登台亮相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对你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朴实亲切的导语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华。
    5、明确教学目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之一,教学有无明确的目的和学生是否明确目的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导课过程中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旺盛长久的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6、启迪学生思维。富有创意的开讲,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精彩的导语具有思维的定向性,让学生尽快把握思维中心,围绕教学内容开动思维器官,积极思考,探微知幽。
    7、确定全课基调。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由导入语所奠定的基调将直接显示:①内容的定旨。概括展示全讲内容,让学生明确目的要求,宛如一首乐曲的前奏,让学生把握基本旋律,②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初步接触情绪感染,为全身心的情感投出作出准备和酝酿。③语调的定格。导入语能确立全课的基本语调,讲述是解说还是抒情,是奋进还是纤弱,是辩驳还是说明,是绚丽还是朴素,以怎样的基调为全课定音,语调也有个总体模式。只有实现了内容定旨、情感定调、语调定格,开场白才算充分发挥了效力,整个课堂教学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二  导语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正因为课堂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掌握导入的技巧,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明代学者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即写文章开头要出语不凡,扣人心弦;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元人乔梦符也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即对开头要求要像凤凰之首那样绚丽惹眼,引人关注。这些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头和导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就要像写文章的开头一样,精心设计,别具匠心,以真正发挥导语的作用。
    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新颖活泼,忌平淡刻板。富有新意,形式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②要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沟通情感;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吸引或挑逗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说出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应该是有庄有谐,庄谐适度。③要短小精悍,忌冗长拖沓。导入语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宜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导语内容过多或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与时间分配。
    有人把设计导入语的基本要求归纳总结成如下歌诀:“名言警句,群情振奋;故事谜语,趣味猛增;对比悬殊,令人吃惊;志士伟绩,鼓舞精神。巧插小引,开拓意境;点将开篇,活跃气氛。新闻奇事,娓娓动听;切身利益,人人关心。”(刘显国《开讲艺术全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第48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导语运用达到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的境界,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设计课堂导语的根本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为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授课之初,教师三言两语精彩的导语,可消除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和课间活动杂念的干扰,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导语要尽快确定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营造与课堂内容一致的课堂气氛。有的以情感人,有的以理服人,有的歌颂,有的鞭挞,几分钟的开场白就要把这种感情展现出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导语设计应欢快流畅,让学生感到春意盎然;学习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导语设计要沉痛悲壮,让学生顿生怀念之情。总之,导语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恰当的课堂气氛。
    2、针对性。课堂导语的内容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可以是同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情节等,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画面、音乐、场景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设计简短精妙的语言,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迅速过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这全在于教师的匠心设计。设计导语切忌画蛇添足,离题万里,偏离课堂教学主轨道,脱离课文情感基调。
    3、时效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减少费时繁琐的教学环节,设计导语也应如此。导语设计时间要尽可能短,内容要简洁短小,但尽量不要直入课题,流于平直,不能启人心智。导语要真正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还要求导语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尽快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好的导语,应如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妙境叠出,虽短而韵味无穷;又如九曲黄河,腾挪跌宕,一泻千里,虽长却欢快明朗。简曲统一,言约意丰,应是导语设计时效性的基本要求。
    4、自然性。古人论诗重自然。明谢榛认为“自然妙者为上”,金人元好问论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至上的艺术多追求自然。导语设计也应不露斧痕,浑然天成。切忌为巧求巧,为奇追奇,以至生拉硬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得自然之道,事倍而功半,弄巧反成拙。好的导语应紧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听课激情,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把学生思维和注意力引向深入,而不能只停留在导语内容的新奇上,同以后的讲课内容相脱节。
    5、适应性。导语设计受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仅以教师因素而论,不同的教师,年龄、性格、气质、生活阅历、学识水平等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导语带有明显的适应性和个性特点。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设计适应自已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导语,设计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的导语,运用起来方能得心应手。同时,设计运用导语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上意外因素影响,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导致师生活动脱节,影响整个课堂教学。
    6、情感性。导语设计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设计适合课文情感要求的导语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技巧,融入饱满的感情投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尽快进入教学佳境。不能无轻无重,平平淡淡,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用于感情浓厚的记叙文、诗歌和散文的导语设计。
    7、趣味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语内容的趣味性也非常重要。在设计和运用课文导语时,首先要做到语言风趣。课堂语言是引发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应成为导入语言的特色。风趣的语言还要借助一定的激情,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愉悦的心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教师还要根据内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变换导课方法,做到导入方式多样化,因为新异的东西总能使人感到好奇和有趣。另外,设计导语还要做到引证生动,引证的素材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引证方式要活泼灵巧,灵活多变。因时而动,因景而生,不拘一格。
    8、启发性。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贯穿于教学之中,又体现在课堂开讲之时。首先要做到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思维之门大开,奇思妙想才会纷至沓来。其次,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设置悬念,巧妙设疑,创造情境,现场展示等手法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制造疑问和设置问题。
    9、迁移性。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更是植根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导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设计导语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性。导语设计要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顺利完成过渡,对于比较相近、类似、易发生混淆的知识,教师要用比开讲,区分其本质特性,使学生第一次感知就明确各自的差异,防止知识、技能间的消极影响,避免产生负迁移。

    三  导入方法例谈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语文中学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重视设计课堂教学导语。综观目前各类语文报刊、研究专著上的语文课导入技法,不下有几十种,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根据导入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笔者把所有语文课导入方法归纳为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联系导入和情感导入五大类型。
    (一)直接导入式:即紧扣课文内容,无需凭借其他教学形式或思维方法,直接导入教学内容,以最短的时间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直接导入法:或叫开门见山法、直入法等。顾名思义,这种导入法就是上课伊始,教师开明宗义,直接点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教师上课后,直接点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开讲,可以使学生明确目的,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另外,有些新任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太了解散的情况下,也常用此法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例如鲁迅先生《少读中国书》的演讲开头是:“今天我的讲题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我来本校是搞国学研究工作的,是担任中国史课的,论理应当劝大家埋首古籍,多读中国书。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张读经,提倡复古。来这里后,又看见有些人老抱看《古文观止》不放,这使我想到:与其多读中国书,不如少读中国书好。”这个导语不说废话,不绕弯子,开宗明义,三言两语便将学生带入讲课中心,当即接触实质性问题。
    2、重点切入法:对于篇幅较长或重点、难点较多的课文,授课时节数较多,教学内容冗长分散,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采用诱导法往往也不易奏效,这时应考虑运用重点切入法。切入法抛开正常授课顺序,或采用倒叙,或拦腰截入,快刀斩乱麻,直接切入文章的教学重点,以期达到纲举目张、开门见山的目的。运用重点切入法导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文,从课文诸多重点、难点中抓住主要问题。二是要抓住课文重点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从契合点出发设计课堂导语,避免绕圈子,走弯路。三是要与提问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课文重点出发设计问题,引起学习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切入法导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一课一得”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审题导入法:又叫题解法、析题法等。课文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或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对作品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我们通过一些文章的标题,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审题导入法就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和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审题导入法也是语文课导入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文标题的含义,围绕标题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思考沿着既定方向发展。
    如《听潮》这一题目,作者用“听”而不用“看”、“观”等字眼,用意何在?这篇文章对海潮的描写主要是从听觉方面着笔的,文章的一些段落对潮涨、潮落时的各种声音进行了细致、准确、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海雄壮美的歌颂,这“潮”是非“听”不可的。又如《白杨礼赞》,一个“礼”字就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具有白杨树精神的抗日军民的赞美,这种赞美正是这篇散文的感情线索,抓住了“礼”字的分析,文章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4、作者导入法:即通过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件来导入课文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初步接触名言名篇时,教师有必要在学习之前对名家的不平凡的生平、其创作的主要风格、与课文写作时有关的背景等,作简要介绍,既让学生对作者有个简要认识,也对课文写作的背景有个大体了解,不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刚进入初中,在学习第一册课文时,阅读《背影》不能不介绍朱自清,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必须介绍鲁迅,学习《皇帝的新装》就要先介绍安徒生等。
    5、即兴应变法:也叫随机应变法等。指在上课之前,有时会出现一些有利于设计课堂导语的事件或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卖炭翁》一课时,正值雪后天睛,教师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课:“同学们,漫天飞舞的大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现在已经停止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唐朝,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疑导入式:即针对课文内容,运用恰当方法,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通过精巧的疑问,既引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又通过解疑答问来统摄对全课的学习,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6、提问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如何提问,则是大有研究的。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问怎样分段,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问题,是引不起学生兴趣的。提问,应切合课题,不应让学生如坠云雾中,不知天南地北;提问,应难易适中,不应让学生过于轻视或干脆失去信心;提问,还应变换花样,不应让学生嚼之如蜡,失去兴趣。
    课文的导入提问,可以借题而问,顺藤摸瓜,也可无疑而问,推波助澜。如《食物从何处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在讲授正文之前,可先让学生根据这些课题的“问”,谈谈自己的“答”(要鼓励他们也谈一些课文之外的,而不是全部照搬课文),然后稍加评点,引导学生学习正文——文章是怎样进行说明的。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处在积极的思维中,不但很快掌握了课文的有关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7、悬念导入法:又叫巧设悬念法或巧立悬宕法等,指在教学中,从各种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巧妙地提出质疑,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从而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这也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悬念,一般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置悬念要做到“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设置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例如于漪老师在讲《孔乙己》时,便精心设疑布阵,引起学生悬念。她一开口便说:“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于老师便推波助澜,再来一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于老师连设两个悬念,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8、设疑激思法:或叫激疑法、质疑法、问题法等。指在教学之初,教师巧设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的导入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疑才有思,才有所得。教学就是不断的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产生问题,引起思考,这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要巧设妙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之处,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并活跃起来。例如一位教师教《石钟山记》是这样导入的:“一座山,却以石钟来命名,其中有什么奥妙?不仅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也产生过疑问,看看他是怎样帮我们解开这个谜的!”寥寥数语,引起悬念,产生问题,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构建好高效课堂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转载)
浅谈如何设计导语(转载)
优化教学语言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