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西历年来轰动全国的“十大考古发现”!江西人一定要了解的历史!

速读:

江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赣鄱大地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充分展现了江西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内涵,以及江西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重大考古发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文博考古界的著名品牌。从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举行每个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这个活动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跨越历史长河,细数江西历年来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你将对江西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

1
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

时代:商周

发掘地点: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 ,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

2
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

时代:唐汉

发掘地点:江西省丰城市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丰城市博物馆


简介:

洪州窑遗址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洪州窑始烧于东汉(25年~220年)晚期,发展于东晋、南朝,唐代中期达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洪州窑遗址发现于1977年,遗址内现已发现窑场遗址30余处,主要分布赣江两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480平方米。共揭露窑址5座,出土各类青瓷和窑具标本12000余件。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砖或砖坯砌筑的龙窑遗迹。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

3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时代:旧石器末期至新时期早期

发掘地点:江西省太源盆地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安德沃(Andover)考古基金会

发掘领队:严文明(中方)、麦克什(美方)


简介:

1993~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组成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展了对万年仙人洞取样、发掘和对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掘,并对两遗址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遗物,获取了大量自然、人文信息。


1999年夏,在1993年和1995年度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发掘。两遗址相距约800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2002年十大考古发现

4
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

时代:元代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杨军


简介: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在改造老厂房时,发现地下有古代酿酒遗迹,李渡酒业有限公司立刻报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和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获得重要成果。


已发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发现元代酒窖,明代水井、晾堂、酒窖、炉灶、蒸馏设施、水沟、墙基等酿酒遗迹,布局配套,完整齐全。


在以淀粉质为原料酿酒的各种方法中,特别是糖化、酒化同时进行和半固态发酵方法的运用以及这两项技术的巧妙结合,在酿酒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李渡酒正是运用此法从民间酿酒中发展起来的。本次发掘证明,李渡酿造蒸馏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历经明清,连续不断,发展至今,是继四川成都水井坊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它为中国蒸馏酒酿造工艺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

5
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

时代:明、清代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刘新园


简介:

2002年10月——2003年1月、2003年10——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的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种类较为丰富,即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也较多,主要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


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御窑遗物。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2007年十大考古发现

6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

时代:东周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徐长青


简介:

墓葬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茅屋组李洲坳山东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原封土高约12米,封土底部为圆形,直径30—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在封土的正中下方位置,挖有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穴。墓穴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1.3—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约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层青膏泥作为保护。墓葬东壁南端挖建一东西向斜坡墓道,与东壁基本垂直,墓道宽度3.2米,坡度25度。


墓穴底部东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埋时,先在墓底垫厚40—60厘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在棺木底部,普遍垫有一层竹席;竹席上还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绑棺木的竹绳。这些竹绳、竹席层次关系清楚,没有明显的打破关系。棺木用多层竹席包裹,下葬之后,再次用青膏泥覆盖墓葬及棺木;之后用厚约10厘米的黄土覆盖棺木及墓底,夯打并火烤,形成致密的包裹层。黄土包裹层比较明显的分3个区域。主棺所在的C区,首先封裹并火烤,单独享用墓葬东南一角,单独成小冢,然后是A区和B区。埋葬后墓底形成3个小冢。


墓穴内填土由北往南逐层夯筑填起,分4层,每层填土颜色均有所不同,各层之间有大块石块间隔。填土深度达到墓葬开口后,开始扩大面积封土。棺木主要为东西向分布,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大多数保存完好。棺木均上下半圆形结构,用原整木对半剖开,然后用斧、锛类工具挖成。棺木多数东西向,少数南北向;死者多数头东脚西,仰身直肢,少数为侧身屈肢。下葬时使用纺织品匹料或竹席包裹尸身,有的可能未穿衣物。随葬品放置在死者脚边或脚边的竹笥之中,最多随葬19件,最少3件。随葬品组合有小型青铜手工加工工具、木质纺织工具、竹质纺织工具和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棺木中有22具发现有人类遗骸。人类遗骸能够检测的个体均为女性,年龄15—25岁。死者少数为侧身屈肢,多数仰身直肢。


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人体骨骼标本。


李洲坳墓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的墓葬。


从考古学层面分析,李洲坳墓葬出土文物与江西贵溪崖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与湖南地区越人墓葬的随葬品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方越人集团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从墓葬结构,漆器文物的某些特点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东周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新型青铜文化。它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还存在过一支具有高度青铜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团。


依据墓内出土的年代特征鲜明的原始青瓷器、越式青铜鼎,经过与江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同类器物相互比较,初步推断,李洲坳墓葬的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年代距今约2500年。


专家点评: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墓,其奇特的葬制和葬俗,均为国内首见。保存较好的人类遗骸,在南方酸性土壤环境下尤为难得,为先秦时期南方地区体质人类学提供了重要标尺。该墓葬对研究越系文化及其与周围青铜文化的关系,也有重要价值。


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

7
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肖发标


简介: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2007年9~10月对其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经专家论证,一致认为该遗址是我国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造纸遗存,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竹纸作坊遗址,对探讨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史有着重要价值。2009年10—12月,对其展开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弄清了福纸庙造纸作坊遗址的布局状况。宋元造纸作坊遗迹的分布面积较小,只分布在发掘区的南部;明代造纸作坊遗迹的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部,保留也较为完整。


二、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发掘出来的明代造纸作坊遗址对完整,各项工序相互关联,几可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艺流程。


三、新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迹,使该遗址保留的造纸工序从“斩竹漂塘”到“煮楻足火”“碓打纸浆”后,又延伸到了“抄纸入帘”。


四、进一步证实了华林造纸作坊始建于宋代,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时期,无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造竹纸遗址。


五、清楚了造纸用水碓的形态演变。


六、对华林造纸的规模与商贸路线有了更多了解。


专家点评: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相对于无机质生产的手工业遗址,有机质的手工业生产遗址保存困难,遗留有限。譬如,我国是众所周知的丝绸、造纸以及漆器的母国,虽然不断有相关遗物出土,文献记载言之凿凿,但作坊遗址罕有发现。


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自西汉的造纸遗物屡有出土,藏之公私的古籍汗牛充栋,长期以来却没能发现古代造纸作坊遗址,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从这一点看,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原料造纸。华林造纸遗址是以竹子为原料的作坊遗址,而遗址所在的周岭周围的丘陵上遍生毛竹,原材料是充分的。


造纸的三大工序中,关键环节是抄造工序,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内,在抄纸池旁发现了纸药锅的灶,应当是了不起的发现。


造纸作坊中,最复杂的是原材料加工工序。而该遗址中发现了沤池与烧草木灰的灰坑及废灰的堆场、蒸煮遗迹等等。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现最多的是水碓,也是发现该遗址的重要线索。发掘者经过调查把水碓划分出3个类型,反映出发掘工作的细致,值得首肯。


考古学家认定该遗址的年代从南宋经历元代并延续到明代,相信有充分的依据。如此长的跨度,遗址的重要性自然更为突出。我们现在对古代造纸技术之所以知道较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氏是奉新人,籍贯在高安北临,曾在分宜任教谕,地处高安南近。华林造纸作坊在其不大的活动范围内,正是田野考古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理想案例。相信随着对发掘获得的深入研究,还会有一系列新的重要的内容随后公布。


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

8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乐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张文江


简介: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1964年发现,2013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1条,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发掘表明,南窑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规模宏大,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遗址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尤为独特的是,该龙窑早期烧造时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


考古研究证明,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具有长沙窑风格,兼具洪州窑、越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然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此次发掘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


专家点评:

徐长青:陶瓷产品兼具洪州窑、黄金埠窑、越窑、长沙窑等多方文化特点。是瓷都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王光尧:产品风格和内容表明唐代中晚期以腰鼓为代表的宫廷雅乐已在江西地区普及,表明江西地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从使用匣钵和有部分精细产品看,该窑场也可能生产部分供应上层社会的精品。


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2014年十大考古发现

9
江西赣州七里镇宋元窑址(入围终评)

近日,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排名前25的候选项目入围终评,其中江西赣州七里镇宋元窑址入围。终评结果将于4月7日至9日在北京揭晓。


据了解,七里镇宋元窑址位于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现有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2平方公里。七里镇窑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产品曾漂洋过海销到韩国、日本等国,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七里镇窑址1959年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赖屋岭两座窑包山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目前共揭示3条龙窑并出土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匣钵、垫饼等,瓷器主要有五代时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其中,周屋坞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


江西历史上十大考古发现跨越全省各地,纵贯千年历史,不论是田野发现、水下考古、遥感探测、实验研究,都显示了考古学对于真相探索的能力。这份榜单也旨在告诉人们,关于我们的过去,总还有未知值得探索。发现江西,发掘江西古文明,一起努力!


江西日报新媒体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哦~

整合:尹坤

编辑:刘兰花


觉得本文章很棒的,请给小编点赞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西汉海昏侯墓居首位(江西新闻网)
这里制造的文化纸曾大量销往长沙
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重现明代工艺盛况
2009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