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勤奋让他从大山里走出来

师范毕业联欢时,主持人问:十年后,你在干什么?我脱口而出:可能在异乡漂泊。没想到一语成谶。结束了“七年之痒”,我选择了漂泊。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

陕西:懵懂中的写写画画

师范一毕业,我就进了大山,一待就是七年。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我在自由散漫和蒙昧荒芜中度过。

学校有十几位老师,绝大多数是“代转公”。一放学,他们就回家下田干农活儿去了。余下几个,百无聊赖,凑在一起喝酒或是搓麻将。我深谙入乡随俗的理儿,极力地想和他们打成一片。

怎奈,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抽烟吧,受不了那个味儿,咳得喘不过气来;喝酒,也就二三两的量,常被灌得不省人事;打麻将呢,一半工资交了“学费”。渐渐地,我成了离群的孤雁。

怎么打发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我想到了练书法。师范三年的业余时间,我几乎都用来练字了。这是我当时唯一的爱好。我买来笔墨纸砚,开始“重操旧业”。完成了一天的教学任务,我就伏于案前,泼墨挥毫,自得其乐。

当时,临习时间最长的,要算柳体了。喜欢柳体的苍劲有力,也许和我倔强的性格有关吧。有时候,为了达到神似,我会把一个字反反复复练上十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与此同时,我迷恋上了国画。艺术总有相通的地方,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我,学国画上手很快。半年时间,我就画得有模有样了。

记忆最深的是,我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顶好的铜版纸,装帧精美,我视若珍宝,从不外借。业余时间,一遍遍欣赏,一幅幅描摹。我把满意的书画作品挂在办公室里,或者当成奖品奖给孩子们。渐渐地,我成了学校的“名人”。

校长见我的字写得不错,就把学校刻刻写写的活儿都交给我。开学办黑板报,上级检查时写宣传标语,偶尔也抄写重要的文件等。我喜欢这样的差使,既可以展示才华,又能得到领导赏识。刻骨铭心的事,要数刻蜡版了。

那时,学校还没有电脑,文件、试卷等都要蜡刻后油印。为了赶任务,我经常鏖战到深夜一两点,有时会累得趴在办公桌上睡着。刻好了,还要亲自印出来。为了刻好蜡版,我刻苦练习各种字体,不断摸索排版技巧,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校长表扬我,说我是一台活电脑。

渐渐地,我的书法特长在校内外传开了。附近村民家中有事,会找我书写对联,连乡政府也找我写标语、通知。在那个边远小镇,随处可见我的“墨宝”,让我沉醉在饱满的幸福里。简单而充实的日子,一晃就是几年。

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欣慰:那几年的坚持,虽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也受益终身。多年的研究和练习,让我逐步领悟到一些书写技巧,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就显得得心应手。同事们评价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屈老师的字写得漂亮,他的学生也不赖。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人练字,字也炼人。长期的训练,书法精神早已深入骨髓,我因此变得温婉、细腻、坚韧、平和……工作这些年,我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得失,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山东:醒悟后的实践与反思

2003年秋,迫于生计,我放弃了曾经的一切,应聘到山东一所私立学校。从公办到私立,从高段到低段,我显得格格不入。课堂秩序混乱,家长投诉不断,一时间,我乱了阵脚,心也开始动摇。

最艰难的时候,我曾想到放弃。可静下心来,又有些不甘,灰溜溜地回去,怎么面对家人和朋友?我安慰自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多月后,学校要求新教师上见面课。当时刚学完拼音,接下来就是识字教学。我选择的内容是《在家里》。课文里有一幅图、八个词语、三句话。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了大量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还准备了许多游戏活动。

课堂上,我用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说话和造句,淡化了认读和书写生字。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结束了,我还在自我陶醉,校长却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她随便点了五六个学生上讲台,认读黑板上的生字卡。结果,学生一多半不认识。校长转身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原地发呆。

教了7年书,我竟是个门外汉!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小旮旯里,连一节区级公开课也没有听过,把识字课上成说话课,一点儿都不奇怪。

当时之所以能应聘成功,带有很大的投机成分。为了走出大山,我订了一份教学杂志,把教学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并进行机械记忆。关键时刻,来个“大拼盘”,靠着“剪刀加糨糊”的小聪明,我侥幸过关。

现实很残酷。如果不自救,注定被淘汰。能力暂时不足,但我可以用勤奋和执着得到领导的信任。那时候,我上班比谁都要早,下班比谁都要迟,尽力做好每件事情。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在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步站稳了脚跟。

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我从此多了一个学习伙伴。从学习开机、关机开始,我一点一点地摸索,逐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互联网为我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于永正、贾志敏等一大批教学名家,开始进入我的视野。

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课堂教学可以如此美妙,如此艺术。我开始大量地研读他们的教学实录,摘抄精彩片段,几年下来,竟用完了几个厚厚的笔记本。

每逢节假日,同事们有的回家去了,有的出去旅游了,我便来到办公室里,朗读背诵课文,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和名师进行对照,寻找优点,改进不足。完善设计后,我模拟课堂教学,自问自答,觉得哪儿不顺畅,再次进行修改。在这样的“同课异构”中,我逐步提高了教学设计和鉴赏能力。

为了促进自己快速成长,我坚持手写教案。我并不是说,手写教案就一定比电脑备课质量高。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的确很有意义,可以促使我独立而深入地思考。我的教案比较实用,教学环节写得简洁,重点、难点处理写得详尽,每课都会针对某个点模拟一段教学实录。上完课,对照检查,写出教学反思。

我相信坚持的力量。在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课堂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后来几个学期,我都主动承担公开课,涉及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各种类型。同事们说,我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课上得有特色,能带给他们新的思考。

广东:闲暇时的阅读与写作

2006年,我辗转南下,应聘到广州祈福英语实验小学。这是一所独特的国际化双语学校,中西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校长室旁边是一个开放的阅览室,那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40余种教育教学期刊,更换得很及时。那儿是个诱人的地方,可很少有人光顾。上班时,有事要做,总不能老在校长的眼皮子底下晃悠吧?下班后,时间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和教导主任商量,把杂志带回宿舍去看,两天之内一定归还。主任见我心切,就默许了。

从此,我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不管是语文教学的,还是班级管理的,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只要看得懂,我都收入囊中。放学后,我悄悄地来到阅览室,拿一本期刊,一边走,一边欣赏封面,查阅目录,看看有哪位熟悉的作者又发表了作品。杂志的最大特点就是新鲜,能及时地传达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回到简陋的宿舍,顾不上清洗,顾不上喝水,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一读就是几个钟头,直到夜幕低垂,肚子咕咕乱叫,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晚饭。

泡碗方便面或是买个便当,吃完后继续挑灯夜战。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有深刻的体会。我得一个晚上,最迟两个晚上读完归还,这样才不会影响他人阅读。

读得多了,我开始蠢蠢欲动。杂志中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案例和感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把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写下来,投给杂志社。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我的名字居然出现在刊物上。原来,写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从此,我就像着了魔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阅读、实践、反思,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几年时间,我读了一千多本教学杂志,写下一百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在《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等40余种教育教学刊物发表文章近200篇,共计近40万字。

《教师报》《德育报》对我的教育教学事迹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校长多次表扬我,说我为学校树立了一个标杆。现在回头想想,我是误打误撞进了教育教学写作之门。

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针对本校家长素质较高的现状,我开展了“亲子作文教学研究”,倡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遍校园,深入社区,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按照动物、植物、景物、童话、活动、人物等专题进行训练。

采用书信的形式,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写作技巧,推荐教师、家长范文,大大调动了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两年下来,我写给家长的信就有60多封,近20万字,指导学生发表习作近百篇。

2011年,我通过招考,结束了8年的漂泊,进入广州公办学校工作。短暂的适应后,学校推荐我参加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同事的帮助下,我陆续获得区特等奖、市一等奖、省特等奖。

另外,我还获得了广州市青年教师古诗文鉴赏比赛第一名,被评为广州市优秀青年教师,任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从大山里走来,我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关键时刻,我努力地抓住了每一次机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深知自己并无过人之处,唯有不断勉励自己,勤奋些,再勤奋些!

(文章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作者:屈太侠,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长随笔丨校长上课要上在“关键时候”
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学校发展
师德师风建设规定
孙双金:在情智管理中发展教师
解放教师教学生产力和学生学习生产力
矢志何惧山海远,前行可期一路香——西平二中与兄弟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