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丨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他生在陕北农民家庭。《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他经久不衰的作品,你即使没读过,也一定听说过。他忍受着孤独,艰苦创作,给窘境中的人带来希望与光亮。23年前的今天,路遥因病逝世,年仅42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路遥!致敬青春!



路遥(1949.12.3—1992.11.17),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至今仍是激励千万国人的不朽经典。



八岁那年 他感觉自己被抛弃

1949年12月3日, 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的偏远山村, 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诞生了, 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家中十分贫困,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路遥的父母和弟弟妹妹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从此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



最难熬的 是初中三年

养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家里赤贫如洗, 但还稍有些余力供养路遥上学, 这对于路遥来说, 比任何事情都开心。日子一天天过着, 从春到夏, 从秋到冬。



路遥的养母


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他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1000多考生中他脱引而出,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初中三年,是他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在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饭菜中,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成为文学的缩影

他不安于现状,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一晚一晚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幻想有一天也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笔,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自己辛酸的影子。



大学三年级的路遥(左上)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为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路遥与文学爱好者在一起


每天不完成计划的创作进度绝不休息;经常累得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最后,写作进入痴迷状态,对写作之外的事情失去智慧,过马路都要迟疑许久。



六年抵死写作

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平凡的世界》,头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构思小说框架、人物、情节。后三年开始动笔写。用今天的眼光看,路遥用了一种很“笨”的创作方法。



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深入铜川煤矿体验生活


为了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中国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十年的社会情况,他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和另外两份地区性报纸,以至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



路遥同陕北大嫂聊家常


他从来没有按时吃饭的念头,每天给自己定了一个量,比如要写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无论如何要写完。就算写到晚上十二点,也不会停下来吃饭。而等到想起吃饭的时候,往往才发现没有饭吃,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就着一根大葱就解决了一顿饭。




他坚信,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写书的三年里,大部分时间呆在外地,有时候是偏僻的煤矿,有时候住在小县城的土窑洞里,阴凉得三伏天都需要生火炉烤火,冬天如何严寒,旁人简直无法想象。


《平凡的世界》提纲手迹


凭借超强的意志力,他坚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所有创作。全部修改完的那一天,他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把笔往窗外一扔,之后嚎啕大哭起来。持续6年的写作,让40岁的路遥两鬓霜白、满面皱纹、血脉精气几近榨干。随着病魔趁虚而入,最终被夺走生命。



他是最穷的大作家

路遥的四弟王天乐在一篇纪念路遥的文章里,把路遥称为“悲剧人物”。之所以称他是“悲剧人物”,除了怜悯他生前的艰辛和病痛,也慨叹他出人意料的贫穷。



路遥和五弟王天笑合影


王天乐在文中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形:“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颁奖大会


早在发表《人生》的时候,他已经是知名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更是让他如日中天。他的稿费千字三十块钱,这在当时应该是全国最高的。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居然要借钱去北京领奖,而且连自己的作品都买不起。


王天乐认为,路遥当时之所以在经济上拮据,是因为几年时间都离家在外面跑,花销大,并且爱抽好烟,爱喝咖啡。


路遥对别的很随便,吃饭一个馍一块饼就能打发,换衣十块钱一件也没所谓,但烟一定要是好烟,而且他抽烟只认准一个牌子,一连几年,别的牌子绝对不抽。他连抽过几年的“恭贺新禧”,一天总要两三包。只要在写作,他总习惯燃着一根烟,有时候整根烟都燃完了,他都忘了抽,于是就再点一根。




路遥也在文章里写道:“我可以用一百元钱买一条高级香烟供‘关键’的几天抽,也可以用五十元钱买一件仿羊皮夹克穿几个冬天。”对高级香烟的执着成为路遥经济的一项主要负担。同时他的另一个爱好喝咖啡,也同样花钱。大罐的雀巢咖啡,路遥常常一买就是好几罐,每天写作中,他经常一杯接一杯地喝,所以他穷的一塌糊涂。


结语

对于80年代的人们来说,怀念路遥是一种怀旧,是重新寻找那一代人对青春的回忆。路遥的人生,和他作品里描述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他们心里。怀念路遥就像怀念一首老歌。


时间的放大镜,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发现自己。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来源:央广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遥: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纪念路遥逝世25周年:时代的丰碑,黄土地的精神脊梁
《平凡的世界》,并非路遥真正的死因
琐忆路遥
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四年后为何突然离世? 临死前八字道明缘由
郭进拴|追怀路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