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根我的故土



    韶关,我的故土。从汉南秦巴到幽燕京都,从武夷山麓到岭南古道,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时节,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第一次看到祖父国运公于民国二十三年编修的《陈氏家谱》墨本。家谱记载说,我们这一支陈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间从福建、广东辗转迁徙到陕西兴安府的。但因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先祖居住的具体地点以及迁徙的详细情况却无点滴记载。难怪我们的口音没有丝毫的陕西韵味,原来我们还是南方移民哩。记得儿时曾听父亲说过,没出过远门的太祖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从广东福建过来的!”她不了解福建与广东是两个省,总以为福建是广东的一个州县。

得知家族的根在远离陕南的闽粤时,心中便萌发了寻根问祖的念头。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始族谱及一切记载家族迁徙史的资料遗失殆尽。先祖究竟具体从闽粤的什么地方内迁的?遍访家族长老皆不得其所。闽粤迁陕陈氏家族的根,简直犹如一个巨大的谜团,在脑海中时隐时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据一个族人提供的线索,我在陕南汉阴县西北部山区观音河流域的一个山村,找到了陈氏家族迁陕第二代祖陈朝宰、陈朝宾两位宗祖的墓碑,其一记载“祖籍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其二记载“祖籍广东韶州府乳源县”,两块墓碑的后人排行均与国运公手抄谱所载“派语”完全一致,这就是说,家族是从古韶州(今韶关市)迁移来陕的。兴奋之余,立即电话与韶关方志办联系,一位陈姓干事断然否认了韶关有陈姓族人迁居陕西的说法,事情于是被搁置下来。

1986年,《陕西师大学报》发表了我的论文《清代前期客民移垦对陕南的开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由此,研究工作便一发不可收。三十多年来,我潜心研究明清移民史,考证客家人西迁川陕的进程,搜集和研读了无数个家族的族谱和碑文。随着对客家人历史研究的进展,历史终于渐渐浮出水面。在研究川陕移民史的田野考察中,先是汉阴欧氏家族于乾隆年间由韶州府乐昌县迁居汉阴的记载被发现,欧氏族谱言之凿凿;紧接着,蒲溪邝氏家族从韶州乳源县浪头村迁居四川、后又续迁陕南的记载更为详尽……

无数史实说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从粤北山区韶州府各县迁居陕南的客家人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难道陈氏家族两位先祖墓碑的记载会是空穴来风?历史的迷雾终于渐渐揭开,2010年清明节从北京回老家扫墓,在族人聚会中,得知涧池镇凤亭乡有一座陈氏先祖的墓茔,碑文尚在。于是,当即驱车前往,在一丘荒芜的坡地上发现了这座颇具规模的墓茔,墓主陈朝华,也是陈氏迁陕第二代祖。碑文记载,其先随父亲迁居川北渠县,在渠县娶妻生子后,又迁居陕南汉阴。这一支陈氏后裔,定居在汉阴涧池镇三星村,与我们蒲溪老宅相距仅十多里路。欣喜之余,不由恍然大悟。原来,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先祖们是奔四川而去的,尽管因各种原因有不少人移居到陕南,但韶关家乡依然认为外迁族人是到四川的。

还要感谢网络的发达,正当为确信祖籍地而兴奋时,2011年秋,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宣溪陈村陈世昌发帖寻亲称:“我是千七郎的22代孙,受前辈老人之嘱,寻找康熙年间分支到川陕的宗亲陈佐兰、陈佐文、陈佐茂三位先辈。”他们的派语是:

 

一品佐朝依居德,国泰良昌世英贤,

洪钟堪焕相清铭,基珲桂淳锡堂宣。

 

湖南郴州汝城县与广东韶关乳源县山水交错,地畔相连,他们派语的前两句与陕南陈氏完全一致,看来,乳源县就是我梦中的故土无疑。紧接着,韶关市乐昌县秀水镇楼下村陈氏万三公支下编修新族谱的信息也通过网络披露,所述家族派语与我陕南陈氏家族完全一致,真是使人大喜过望。研究移民家族谱牒及迁徙规律的经验告诉我,派语就是对接家族血缘的密码,通过派语,终于找到了魂牵梦萦的祖根。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2年初冬,在福建永安出席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结束后,立即直奔南下广东寻根问祖的旅途。乘车由永安出发,途经江西瑞金、赣州,翻越大庾岭,过古珠玑巷,终于踏上了韶关这座美丽的城市。从未谋面的族叔陈泰华如约在车站迎接,也许是家族的血缘特征特别明显吧,远远望去,竟然一眼便认出了人群中的宗亲。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时值初冬,北国早已是冰天雪地,而韶关还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枝叶繁茂、根须荏苒的大榕树挺立街头,不知名的花木散发着异香,一江秋水碧绿如练。

泰华族叔说,几部老族谱都保管在乐昌谱馆,上面记载着各支族人迁徙的详情。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先去乐昌拜读族谱。通往乐昌的公路宽阔平坦,公路两侧的房屋建筑颇似陕南民居,江面十分开阔,不时有舻辀在江上穿梭往来,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浓浓乡情。

车行不到两个小时便抵达乐昌城。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县级市,四周皆丘陵山地,江河环流,阡陌纵横,河面碧波荡漾,渔舟漂泊。大街两侧矗立着座座高楼,大小车辆往来穿梭,城市比想象中要繁华的多了。餐馆中的菜肴不太贵,但味道却比赣州好多了,颇有些陕南家乡的风味。应该说陕南家乡的饮食保留了粤北的某些风味。人多朴实,但语言生涩,极其难懂,尽管人们努力说着普通话,但很多字眼仍令人费解。

在宗叔陈泰华的陪同下,来到陈氏族谱编辑部,这是临时租借某机关一座废弃办公楼的二、三层,房屋虽陈旧,却设施齐全。家族中几位退休的干部、教师在这里负责编务。“亲不亲,故乡人”,泰华宗叔介绍了我的来意,大家十分热情,如久别重逢般地交谈起来。按照先前获得的信息,家族的祖籍是乳源县,为什么族人却在乐昌修谱?我有些不解。几位宗亲笑道:我们家族从福建上杭迁居韶州,先在翁源县创业,后析居乳源县,分布在秀水镇楼下村、梅花镇靠山村、大桥镇山背村等地。秀水、梅花两镇历史上属乳源县1958年才划归乐昌。真是人生代谢、沧海桑田啊!

乐昌市地处中亚热带,位于韶关市北部,粤北边陲,毗邻湖南,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北与湖南宜章、汝城两县交界,市区距韶关市区50公里,距广州250公里。总面积2421平方公里,人口52万,其中陈氏居住比较集中的的秀水镇13226人、梅花镇 32411人。乐昌县历史悠久,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越,战国归属楚,秦时改属南海郡。公元508年,梁朝分曲江县地设置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乐昌县,南宋乾道二年(1166)分县西南境置乳源县。明时隶属韶州府,民国时属岭南道;1994年撤县设市。在秦汉时期,乐昌已是中原及岭南商贾往来的通衢,也是粤、湘、桂、赣边境贸易的繁华市场。乐昌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和北部较高,向东西两侧递减,西部有大东山,中部有大瑶山,东北部有九峰山。山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地域及其生态环境各异,南部平原地区生产优质水稻、茶、果、马蹄、蔬菜和水产养殖;中部林区生产竹、木、药、果和反季节蔬菜。

秀水镇楼下村,一座古建筑巍然屹立在村子南端,正门上方镶嵌着“陈氏宗祠”匾额。秀水镇因乳源八宝山原始森林河水清澈秀丽,故取名秀水;楼下村古名田寮,后因此地建有七座古炮楼,村沿其周缘扩建,故改名楼下。陈氏宗祠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长方形院落,有前楼、中厅、后堂三进庭院,天井、厅堂居中,两边为硬山顶二层楼房,共有大小房屋32间,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粉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脊顶透雕,石阶天井,藻井雕梁,圆柱隔扇,套间房廊,彩绘花窗……,廊坊堂舍无不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整个建筑虽显陈旧,仍不失当年富丽堂皇之景象。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后来又投靠了汪精卫的陈公博,便是出生在这里。

《陈氏族谱》谱馆存有两部卷帙浩繁的《陈氏族谱》老本,其中一部乾隆二十四年编修的《乳源陈氏族谱》,极为珍贵。家谱记载:我原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先祖于南宋初年自江西九江迁入福建宁化石壁,南宋末年析居上杭,明成化(1465--1487)间自上杭迁徙至广东,先居韶州府翁源县芙蓉里开基创业,后移居乳源县秀水楼下。先祖曾于乾隆二十四年、道光、民国三次大规模修谱,此次算是第四次大修。眼下《陈氏族谱》编纂业已竣工,共20大卷,16开精装彩印,极为厚重。尽管馆长陈泰华许诺待族谱出厂后尽快邮寄我一套,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翻拍了乾隆老谱的卷首及一些重要卷帙。

次日午后,在泰华叔等宗亲的陪同下返回韶关市,下榻倚江大酒店。陈氏宗亲几位德高望众的族人在怡景湾设宴,给我这个远方的族裔接风洗尘。国、泰、良、昌、世,相隔数千里的五代人欢聚一堂, 促膝恳谈。族人们努力用客家普通话和我沟通,描述先祖从福建上杭迁徙广东翁源,又由翁源迁居乳源的历程。三杯老酒下肚,言及清乾隆年间很多族人支系骨肉分离,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筚路蓝缕,向川陕流徙的情景时,大家禁不住热泪盈眶。从他们口中得知,乳源县大桥镇是我族的另一处聚居地,乳源县城郊大联村一位族人家中还藏有一部家谱,派语与我迁陕支派完全相同,其中记载有迁往川陕祖辈的详细情况。既然家族的根在乳源,少不了还是要去乳源看看,旋即电话约定明日清晨去乳源县与宗亲一晤。

翌日清晨6时便起床,天色尚未大亮,朦胧中只见细雨纷飞,大雾弥漫。不免有些遗憾,但还是毫不迟疑地出发了。乘车从韶关至乳源县,全程只有31公里,转瞬即至。沿途的公路平缓而又宽敞,地势颇似老家的二级路,但比安汉二级路宽阔整洁得多,路两侧分布着许多新型建筑,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甚是怡人。不到一个小时,便抵达乳源县城。

乳源是个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的最北边,地处韶关市区西部,东邻武江,西连阳山,南毗英德,北傍乐昌,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人口约21万人,瑶族却只有2.5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2.2%。乳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林莽幽谷,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乳江发源于乳源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韶关,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乳源;此外还有杨溪河、大潭河等数条江河流经乳源县境,辗转向南汇集于珠江三角洲。乳源在秦代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南宋乾道三年(1167)划曲江、乐昌所辖之三乡十五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明洪武元年(1368)隶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陈氏家族除了在乐昌秀水、梅花两镇的根基之外,在乳源县大桥镇也是颇有影响的大户望族。大桥镇古名武丰冈头里,位于乳源县西北部,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云岩镇。“西京古道”从此地穿境而过,一座古老的“通济桥”为“西京古道”之锁钥,当地民众称之为“大桥”。随着客家人在此地的聚居和贸易,“大桥墟”因之得名,久之,“大桥镇”应运而生。乳源置县时,大桥墟属新兴乡龙浦都和崇信乡东厢都的一部分,古为乳源28地之神仙坪、均容地。大桥镇居民多为客家人,百姓热情好客,民风纯朴,村民过红、白喜事,至今仍保持着传统习俗。大桥镇的石头猪、大桥猪、本地鸡、酸姜、河鱼、禾花鱼等特产独具风味。禾花鱼、麻包豆腐、懒人豆腐、花生豆腐等农家菜,构成了大桥镇独特的饮食文化。

寓居城郊大联村的这位族人亦为良字派,本是大桥镇山背村人,供职于乳源县级某机关,现已退居二线。谈及家族向川陕迁徙的历史,他言之凿凿,声称当年族人们就是从大桥镇“西京古道”上的“通济桥”走出去的,似乎我这个同族兄弟就是从大桥镇飘出去的一片叶子。他捧出一部道光年间编修的族谱,家族迁徙历史一目了然。族谱详细记载了先祖的生殁婚配及后嗣衍传情况,先祖在当地繁衍生息,与同是客家人的邝、欧、邱、邓、谷、谢等家族相互通婚嫁娶尤多,当然,也有娶当地瑶女为妻的。其情其景,真实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望族融入闽粤赣的细枝末节。我以手加额暗叹道:“不虚此行矣!”于是择其概要,匆匆拍照有价值谱页数十幅,内心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惦记着考察乳源县城的风貌,急忙辞别宗亲,从乳源老县城向新城步行,但见乳江绕城,碧水环流,株株大榕树盘根错节,须髯倒垂,似乎在诉说着乳源的沧桑。古迹很少,偶见一二老屋也正在吊车的拆除之中,许多略显古风的民宅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一路上边走边拍,恨不得将故土的风貌尽收于相机里。在一条略显繁华的街道上,见一大院门外并列悬挂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五块牌子,五大班子合署一衙,足以令人称奇。再驻足观看,但见院内简朴整洁,毫无奢靡之风;街道两侧间或也有摊贩和菜农,百姓悠然贸易,却未见城管肆虐,一切都显得古朴祥和,不禁为乳源百姓庆幸。还想流连下去,无奈蒙蒙细雨渐行渐大,只好恋恋不舍地登车返程。

从乳源回到韶关市,顾不上休息,又在市区倘佯起来。我选择了步行,虽然走马观花,却能直面古迹,领略粤北鲜活的乡风民俗。韶州府城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正等待着我这个游子的品读。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北靠南岭,地接湘赣;南接珠三角,江河通南海。翁山盘踞于东,桂岭绵亘于西,浈、武、连、翁四水流经其境,汇入北江。北部骑田岭的折岭隘和东北大庾岭的梅岭关,隘口低平,是进入湘、赣的主要通道。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重关横锁,万壑环趋,形势险要。《大清一统志·韶州府》称其“控扼五岭,韶为交冲;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中原文明向岭南传播的通道。忽然想起《尚书》的一段记载,帝舜命禹征南苗,苗民逆命,天远弗屈。禹班师振旅,诞敷文德,韶韵乐舞,舞干羽于两阶,七旬而慑服苗人。舜禹二帝以美妙的乐舞感化了苗人,以己揣度,这难道不是韶关和乐昌的来历吗?

诚然,最值得韶关人骄傲的还是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韶州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唐初名相张九龄。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为李林甫所妒,改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贬荆州长史,请归还展墓。卒谥文献。有诗文二十卷传世。张九龄开通了梅关古道,使中原文化经此道大举南下,中原及江南氏族一波又一波地取道梅关移居岭南,先是落足南雄珠玑巷,然后移居珠三角乃至海外,整体改变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状态。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韶关,因而成为中世纪岭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韶关成就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圣之一的佛教六祖惠能,也造就了岭南古代最富成就的文化人物张九龄。

张九龄生于韶关曲江,他身为重臣,敢于直言谏议;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宫庭讲学颇有远见卓识,诗词和书法更是横空出世,那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作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的人才,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的儒雅仪表,形成了一种令人仰慕的“曲江风度”。韶关市区一条最繁华、最主要的街道名曰“风度路”,据说便是为了纪念张九龄而命名的。

张九龄之外,还有一位韶关人杰余靖。余靖出生于韶关市郊区,是宋代一位“百战将军”和“马上诗人”。仁宗时,一代名臣范仲淹被贬,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不敢开口。唯有谏官余靖大义凛然,犯颜上表,结果也遭到贬逐,不料却因此出了名。后来他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纳贡,颇有气魄胆识。余靖三次出使辽国,通晓契丹语,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风采照人。后来他督军南方,为帅十年,离任时不带南海一物,十分清廉。他喜欢音韵,很有文采,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与风度路交叉的另一条繁华街道名曰“风采路”,便是后人为是纪念余靖而形成口碑的。

解放路原名“风烈路”,据说是纪念南北朝时的侯安都的。侯安都也是曲江人,以精通武略著称。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侯安都与陈霸先一同平定了侯景之乱,后来陈霸先作了陈武帝,侯安都则是开国功臣。陈武帝去世后,侯安都策立陈清为陈文帝,尔后竟不为文帝所容,被召至京师赐死。人们称他风烈可钦。风烈路的名字也就留传下来了。

陈氏家族的先祖也不乏声名卓著的英贤,翁源县城郊周陂镇至今保留着一座气势恢宏的陈氏宗祠,宗祠中供奉着一位身披甲胄的民族英雄——明朝抗倭名将陈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陈璘出生于翁源县周陂镇龙田村,谱名陈朝爵,号龙崖。他少怀壮志,从军后战功显赫,官至御倭总兵兼水师提督。万历七年(1579),他奉旨统率水军赴朝抗日,其子陈九经随从出征,屡挫倭寇。在著名的“露梁战役”中,陈璘与朝军协同作战,毁倭战船七百艘,歼敌二万余人,斩倭寇首领石曼子于半海,生擒倭将平正成、平正秀朝鲜人民为纪念陈璘的功绩,在全罗南道海南郡皇朝里建造“陈璘别庙”。万历皇帝谕旨在陈璘故乡翁源县周陂镇龙田村建造“龙田城”,并钦赐一联:

 

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陈璘的功绩《明史》有传,翁源县志、东安县志及肇庆府志、韶州府志均有传记。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后,陈九经之子陈泳蟡不愿归顺满清,为躲避清廷追剿,他率家人东渡黄海,避居南韩。其后裔至今仍回翁源寻根祭祖。翁源县则将陈氏宗祠列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版了《抗倭名将陈璘》专著。

韶关市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由于老城区位于浈江、武江两河交汇的狭长型半岛之上,因而城区的交通全靠跨江大桥来连接。城区有东河、西河、武江、曲江、十里亭、北江和铁路大桥等七座造型优美的桥梁横跨江面,把市区联成一个整体,故有人又称韶关为“桥城”。江河环绕着韶关市区,沿江两岸的河堤也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改建后的三条主河堤已经成为韶关市市民休闲游乐的绝妙休闲之地。

傍晚,走过市中心的两道大桥,再折入大榕树覆盖下的河堤漫步,只见江面上霓虹闪烁的的几条跨河大桥犹如长虹卧波,竟然与安康市区的汉江三座大桥何其相似乃尔。心中禁不住感叹起来:啊,韶关,我的故土,三百年前先祖从这里走出去,越五岭,走湖南,过洞庭,渡长江,穿湖北,跨巴山,最终在秦巴腹地的安康扎下根来。而此刻,站在河堤上眺望,虚幻中又觉得目光所及之处又像是安康市的汉江夜色。那江水,分明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将五方漂泊的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韶关之行,了却了萦绕心头多年的一件大事,也目睹了先祖繁衍生息之地的真面目。原先心目中总以为韶关是粤北山区的一处苦寒之地,此次寻根问祖、实地考察后却获得十分美好的印象,韶关其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文化之都、绿色之乡,真想回到这里定居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韶关有座世界闻名的小城,美得如此低调,却处处让人惊喜
韶关乳源:瞬时大风达11级摧毁120年树龄白玉兰
说说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来历
华声户外
细数瑶乡特产,最独特的莫过于它们……
广东韶关仁化、翁源、乳源、乐昌、新丰5县现状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