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语境下

               ("论文"急就章,聊以充数)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人李渔)。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所要追求的正是这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好的导入,可以达到调集注意,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作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着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

如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的理论依据。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动机”是内在的,产生于人的“需要”,产生于实现需要的“满足感”。人的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并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个人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就自然被高层次的需求所刺激。也就是说,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虽然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但该理论揭示的是人类的基本特质,因此,它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就是说,马斯洛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小学生,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管理和组织。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小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各种层次的需要,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被接纳的需要、审美需要、探究的需要以及自我表现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我们的课堂导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等因素,为满足学生不同形式的需要而合理设计,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一、     “谐趣”式导入,满足学生被接纳的需求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有集体归属感。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的小学生,更需要心灵的栖息。被同伴、老师认同、接纳乃至欣赏才能产生心理安全感。“被接纳的需要”应该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心理安全)”和“社交需要”。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导入时可以采用“谐趣”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导入有利于缓解课前紧张气氛,营造和谐心理场,融洽师生、生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集体依附感。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借班上课,课前未接触学生,进课堂发现气氛紧张,钱老师灵机一动,随口编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在场的一个人: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学生先是一愣,接着几乎齐声叫:“钱梦龙。”钱老师变着花样让学生“直呼其名”,为的就是将自己请下“神坛”,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诙谐幽默中放松学生,满足学生“被接纳”的需要,同时也成功地使自己被学生“接纳”。

二、    “渲染式”导入,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审美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当一个人开始有了审美意识,开始主动对世界进行审美判断,就标明其已在精神上真正开始走向独立。而“独立”正是交往的基础。“独立”的人才能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重视,才能受人“尊重”。因此,审美需要应该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渲染”式导入,满足的就是学生这方面的需要。例如,导入《观潮》时,用一段激情四溢的语言加以渲染,可以达到捕捉学生思维,唤醒学生记忆,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作用:同学们,生活在南国,你们一定熟识大海吧。海,无边无际,辽阔壮丽,又神秘莫测、变化无常。它有时温柔宁静,用万顷微波倾诉着缕缕柔情;有时,它又狂怒暴躁,用巨浪肆意舞弄出惊人的疯狂……大海的变幻无常是因为它的辽阔深远,而江河,也有如此的疯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钱塘江,领略一番“江水的疯狂”(板题:观潮)。再如,导入《五彩池》时让学生“赏图”,导入《鼎湖山听泉》时让学生“听泉”,导入《荷花》时让学生“嗅花”……都属于“渲染”式导入,满足的正是学生的审美需要。

三、    “头脑风暴”式导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

自我表现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同伴和老师的充分尊重,同时向“实现自我”攀升,以得到最高层次的满足。“头脑风暴”被俗称为“爆米花思维”,坚持“随心所欲”、“禁止评论”的原则,保证了参与者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符合“自我实现”的要素。在导入环节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譬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导入中,可采用此法,以满足学生:全班围绕“玻璃的用处”这一问题“头脑风暴”三分钟。然后转折:你们的想法真新奇,但是,你想知道你们的观点实现了没有吗?请看《新型玻璃》……

四、    “悬念”式导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探究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悬念”式导入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自我探究”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成功感。《嫦娥奔月》一课导入时,齐读课题,发生争议:一个“奔”字,有读“bèn”者,有读“bēn”者。孰是孰非?教者故意存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查词典,确定该字读音。学生通过一番探究,终于确定读“bèn”,并陈述理由:奔(bèn)的意思是“直向目的地走去”,中途没有停顿,而奔(bēn)有“逃跑”“快速”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嫦娥是被迫,而不是逃跑,是“依依不舍”而非“快速”,所以在题目中“奔”字该读“bèn”。可想而知,在上课伊始老师就给了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施展拳脚”,心情该是何等的急切;当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情绪将会是怎样的高涨。那是“探究需求”得到实现后的欣喜,是“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舒畅。

 

马斯洛理论体现出的是典型的人本主义思想,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人事管理,并缔造了一个个产业帝国。在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到了对员工的尊重,你就得到了全部。”而课堂,是培养“人”的场所,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更应该体现“尊重”。套用那句流行语,就应该说:“做到了尊重学生,就收获了教学的良好效果。”当然,这里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师生地位的平等,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真实需要的关注和满足。也只有充分关照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并尽量给予了满足,才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导入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其形式千变万化,学生的需要也是各种各样,但是,不管什么形式的导入,只要满足了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驱动,那就是成功的设计。

  

                                    2007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的五个层次
科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错的?
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乐嘉:不同性格的人咋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