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优良的马品种及其特性介绍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Mesohippus Marsh)。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Merychippus Leidy)。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始祖马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Pliohippus),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Equus Linnaeus),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欧亚大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绝灭。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绝灭。只有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繁荣和发展。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Equus samenensis)以及现在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现代马则是由野马经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马类在中、上新世时曾分别出现过几个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安琪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三趾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马(Hippidium)等,表明马的进化不是直线发展的。马历史上有些古生物学家根据马的进化趋势(身体体积由小到大、趾数由多到少、齿冠由矮到高)就认为,生物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进化的。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马的品种及其特性。

1、纯血马

现代的纯血马,凡是纯种马,查其血统大多出自这3匹祖马,这就是纯血种的形成简史。不论由父系或母系的血统资料所见,纯血马种均由强度的亲缘繁育而成。据英纯血种血统薄第一卷所登记的马匹看出:作为基础的繁殖母马约有100匹,其中著名的有9匹,这9匹母马又可分为竞赛马和种马系统两类。前者以产优秀的竞赛名马著称,后者以生产优秀的公马得名。总之本品种名副其实具有纯净的血统。任何一匹真正的纯血品种马的系谱,上朔200多年必定至少有一个祖先是“达雷阿拉伯”、“培雷土尔其”和“哥德尔芬巴布”三大名马之一。否则就是冒牌货。

纯血马的悍威很强,极易兴奋。在正常条件下,比较早熟,4岁时结束生长发育。母马发情周期21.9-22.9天,发情持续期平均为6.29天,纯血马的遗传性稳定,能将其特点遗传给后代,用以改良地方品种效果良好。

2、伊犁马

    习性。伊犁马是我国著名的培育品种之一,力速兼备,挽乘皆宜,长途骑乘擅 伊犁马长走对侧步,能适应高寒和粗放的山区群牧条件,抗病力强。伊犁马长途骑乘擅长走对侧步。能够适应于海拔高、气候严寒、终年放牧的自然环境条件,保留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耐粗饲,善走山路,冬季在雪深40~50cm时尚能刨雪觅食,青草季节增膘快。西北及华北各省、自治区,均引进该马种,表现良好的适应性。

    体形特征。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 伊犁马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生长繁殖。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 伊犁马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马有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分布范围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伊犁马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伊犁马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伊犁马的品种现状和当前在养马生产、育种及马匹销路上的实际状况,需采取适当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加强保种工作等措施。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应向乘挽兼型的育种方向发展,适当的培育马术运动用马,积极改善放牧和补饲管理,加强幼驹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扩大伊犁马的用途,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河曲马

俗名别名 南番马 产在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第一弯曲部,即黄河流经此区绕积石山形成的一大弯曲处。   

繁殖方式 胎生。   

河曲马挽力强,速力中等,能持久耐劳。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强的适应能力。在终年群牧的情况下,夏秋上膘快,冬春掉膘慢,表现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强,体况随季节变化不显著。对一般疾病抵抗力强,常见的胃肠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很少。   

体形特征 河曲马主要属于挽乘兼用型。体质结实干燥或显粗糙。头较大,多直头及轻微的兔头或半兔头,耳长,形如竹叶,鼻孔大,颚凹较宽。颈长中等,多斜颈,颈肩结合较好。肩稍立,鬐甲高长中等。胸廓宽深,背腰平直,少数马略长。腹形正常。肢长中等,关节、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前肢肢势正常或稍外向,部分后肢略显刀状或外向;蹄大较平,蹄质略欠坚实,偶有裂蹄。毛色以黑毛、骝毛、青毛较多,其他毛色较少,部分马头和四肢下部有白章。河曲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7.2厘米,142.8厘米,167.7厘米,19.2厘米,346.3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32.5厘米,139.6厘米,164.7厘米,17.8厘米,330.8公斤。

4、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产地(或分布):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西部和阿尔泰西段一带。

数量:1985年有50万匹。

主要特性:头中等大,显粗重,背腰平直。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成年体尺:公马体 高为140厘米,体长为144.2厘米,胸围为167.0厘米,管围为19.3厘米;母马相应为133.7139.5161.7 17.3厘米。速力10001172,最大挽力为438.6千克,成年母马屠宰率为53.6%,净肉率为42.1%,受胎率为90%以上。适应性强,能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

5、西南马

小型山地马品种。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性情灵敏而温驯,善于爬山,适于山地驮运,为高原山地的重要运输工具。其外形特征为体格很小,体型较轻。头直、额广、眼大、颈短。鬐甲低,背腰短,尻短斜,肩短立。四肢较细、关节强健、肌腱明显,后肢多呈刀状肢势,蹄小而质地坚实。被毛多为骝、栗和黑色。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14.3,体长115.6;胸围130.3,管围14.5。长途驮运载重6070千克,日行3540公里;短途驮重可达100千克。单马架车可载重 350400千克。骑乘速度1600米为242秒。因分布地区生态条件不一而有不同类群。有的品种体高不到1米,结构紧凑而清秀,适于儿童乘骑,是世界上优秀的矮马品种之一。

6、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马的乘用型品种。原产阿拉伯半岛,经长期选育而成。体形优美,体格中等,结构匀称,运步有弹性,气质敏锐而温顺,易于调教,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头较短,颈长形美,鬐甲高而丰实,背腰短而有力,尻长,尾础高,四肢肌腱发达。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41.1,体长147.6,胸围165.5,管围18.4。一般马有24节脊椎骨,而阿拉伯马只有23节。遗传性好,世界上许多马种,如英国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都有它的血统。中国用它改良蒙古马和西南马效果良好。

阿拉伯马的起源

  阿拉伯马的来源,在动物学上仍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隐藏许多无法解开的迷团。尽管一直以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种拥有其独特且容易辨认的特征,它们的历史背景却微妙地充满了矛盾诡谲和不确定,也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交待得清楚。 我们刻板印象中阿拉伯马的原型一定多少比现存的阿拉伯马要小一些,要不然就是它们几世纪以来实质上没什么改变。阿拉伯马起源的权威认定仍然没有一致的共识,考古学家在挖掘化石、掀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并且颠覆原有的想法,就像一出高潮迭起的剧情片。有一种论调认为它们的祖先应该是叙利亚北边、土耳其南部甚至东边山麓的野生马。主要的理由是:肥沃月湾北缘包括伊拉克以及沿着佑发拉底河,越过西奈半岛,直到埃及沿岸这一带,气候温和多雨提供了原生野马理想的生存环境。另一派说法的历史学家则相信它们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西南部,因为三大河床孕育了丰富的天然野草,足以供养这些未驯服的动物。因为阿拉伯半岛的内陆有将近一万年的干旱,马儿们应该很难甚至不可能,不靠人类的帮助得以在那不毛之地存活。公元前3500年贝多因人开始驯养骆驼当成交通工具,也提供他们于公元前2500进入阿拉伯中部地区,并且能够在这样险恶环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同一时期,他们就带着原始阿拉伯马。勿庸置疑地,今日所有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它们就是现代阿拉伯马是原生种。无论是富有宗教色彩的记载还是一般平凡人们的历史,都一致叙述着从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马儿一开始就被驯养用来骑乘或者工作,甚至于兼具这两项功能。我们了解在公元前1500年,东方的民族拥有充满神秘感的热血马, 应该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阿拉伯马的先驱。 大约3500年前,在包括尼罗河河谷的东方,热血马被认为是彰显国王威风的主角,同时也改变了人类历史与世界的面貌。大家都知道埃及人靠马越过疆界,英勇而强壮的马儿驮着马车,伴随法老王开疆辟土,也因此将更远的印度河西北河谷文化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融合统一。古代中亚地区如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各国,也在铁骑如雷电般的马蹄声中,兴盛或衰败。阿拉伯马的能耐足以促成各个族群的融合,也让帝国统一成为可以实现的梦想,罗马帝国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阿拉伯马让空间距离缩小,加速文化交流,同时让帝国跟东方世界接轨。 公元前第十六世纪之后,这令人敬畏的东方之驹在石柱、签印和各种纪念碑上都可以见到他的图腾,浮现出它隐含的价值,埃及象形文字更是明明白白的称颂。圣经旧约中也不断提及它的威风凛凛,在其它的文献中有形容阿拉伯马为 "飞无须翼,胜无须剑" 的颂词。公元前九百年所罗门王曾用「优美」二字来颂扬那些为法老王拉车的马;公元前490年,一位有名的希腊骑士 Xenophon 也赞美过这种高贵而美丽生物。但是 "阿拉伯马" 这名字从何而来? "阿拉伯" 这名词被用来当作一个民族的名称或是一种个马品种或民族之前好几个世纪,就有这种马存在了。「阿拉伯」这名词的起源仍然不是很清楚,一般都联想到游牧民族。希伯来文 "Arabha" 是黑暗陆地或大草原,另一个希伯来文 "Erebh" 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定居社会的反意词,还有一个字根 "Abhar-" 是移动、经过的意思。"Arab" 在闪米特(Semitic)文是沙漠或其居民的意思,没有涉及国家的意义。在可兰经中 "a'rab" 是指贝多因人。圣经中有记载阿拉伯王(Kings of Arabia)杰里迈亚(Jeremiah)生于公元前625年到公元前586年。而阿拉伯民族自己在很早以前也用这个字来指贝多因人,以区别其它的沙漠游牧民族。   闪米特人将这些他们称为 "Arabas" 的热血马的名声带到高峰,贝多因人致力于保持这沙漠骏马的血统纯正,衍生出优异的特质与质量。母马是贝多因人最珍贵的财产,严峻的沙漠环境只允许最强壮的马生存,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今日阿拉伯马的特质。

发展历史

  阿拉伯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马种。它最早被人类驯服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忠实的伙伴。阿拉伯马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地球上结束了以马代步的大规模民族迁徒和战争后,人类用阿拉伯马优秀的血统培育出了各种适用于现代赛马、马术和休闲娱乐的马种,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至今,阿拉伯人仍为自己培育出了这一优秀马种而自豪。   

    几个世纪以前,在气候恶劣的中东沙漠里,一种新品种的马诞生了。它们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地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息繁衍,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没有人会想到这种马日后将对马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就是阿拉伯马。阿拉伯马最初被用作战马。这也是历史上马的最主要用途之一。一个全副武装的贝多因(阿拉伯游牧民族)骑士往往能打败敌人,为部落赢得羊群,骆驼等战利品。这样的战斗要求出其不意的袭击和快速利落的逃匿。阿拉伯母马在接近敌人战马时不会嘶鸣,不会暴露目标,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而且有着迅捷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因此成为战马的上选。长久以来,阿拉伯马都以美丽、聪颖、勇敢、坚毅和浪漫而闻名于世。因为数百年来它们接受着人类的驯化,和人类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它们懂得怎样和人类相处。事实上,它们的智慧早已被屡屡证实。它们驯良、温顺、友善,有时甚至到了使人苦恼的地步。就拿阿拉伯小马驹来说,它们根本就不怕人,对突然发出的声响也漠不关心。今天,阿拉伯马的后代遍布世界各地,它们都继承了它们的祖先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温和驯良的性格。阿拉伯马被引进到英格兰,成为纯血马的祖先。在俄罗斯,阿拉伯马血统为奥尔洛夫快步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法国,它们被用来培育著名的佩尔什马。在美国,它们又成为摩根马的祖先,并通过和英国纯血马杂交,培育出了快步马。作为马中最古老的轻型种和种蓄群,阿拉伯马是独一无二的。与现代轻型马不同,阿拉伯马的血统不是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出来的。其他轻型马的血统需要预先注册以保证其后代血统的纯正性。而阿拉伯马的纯正血统则数千年来都为人类所珍视,并尽最大努力一代代保留下来。

7、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蒙古马分布及类群

  属于马的地方品种。在高寒地带原始群牧条件下形成。具独立起源。原产蒙古高原,广布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原苏联部分地区。约占中国马匹总数的 1/2以上。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头大、额宽、颈短厚,呈水平颈。躯干长,胸深而宽,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较短。飞节角度较小,稍曲飞,蹄质坚实。毛色复杂,以青、骝和兔褐色为多。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28.6,体长133.6,胸围154.2,管围17.4。因分布地区条件不同而形成了几个主要类群:

1.乌珠穆沁马

  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体型结构较好,体格较大,多走马,是蒙古马中的最好类群。

2.百岔铁蹄马

   产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百岔沟,产地多山,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质坚硬,有"铁蹄"之称。

3.乌审马

   产于内蒙古乌审旗沙漠,体质干燥,体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驰骋。

.蒙古马的用途

  蒙古马有多种用途。在草原区骑乘,可日行50100公里,连续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蒙古马为20.8秒;15.5公里为2412秒。在正常挽力下农区可终年使役,工作能力可保持到18岁。母马在哺育幼驹的同时可产奶300400千克。据对部分个体测定,78成膘空怀母马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以阿尔登马和奥尔洛夫快步马等品种改良蒙古马,取得良好效果,并育成了一些新品种。

8、矮马

    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在112cm左右,个别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肩高80cm)的标准,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

目前最受世界欢迎的是欧洲矮马,个子小(一般身高在5060公分)、体型匀称,被当做私人宠物饲养,其价格也十分昂贵,动则数十万的身价,也成为贵族的象征。

9、三河马

    马的挽乘兼用型品种。原产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级)的额尔古纳市(县级)和大兴安岭以西的滨洲沿线。因当地有三条河流(海拉尔河,克鲁伦河,哈拉哈河。)而得名。20世纪由俄国引入后贝加尔马及其杂种等与当地马杂交育成。具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抗寒力强、耐粗饲等优点。头直,颈长适中,鬐甲明显,胸深广且长,背腰平直,尻较宽,四肢坚强有力,但蹄质欠坚实。三河马属于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公斤,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46.0,体长151.6,胸围179.2,管围19.8。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

  额尔古纳的三河(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地区,是名满天下的三河马的故乡。   三河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据说,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的三河马,最多时有14种血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战争]【欧洲。中世纪骑士】骑兵的行头和世界名马欣赏(附图)
伊犁马
马的传说
骑兵的无言战友--军马的品种
现在没战马?红山军马场表示不服!
世界著名优良马种(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