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校法本三个月454分万字超长经验分享~
【众多司考高分过关者推荐必备:司法考试题库】【2012年司考必备:成功经验|失败教训】
[经验分享] 在校法本三个月454分万字超长经验分享~(详细版)(图片已更新)
访问:本文作者jty9088的学法家园(已收录到《必看 三个月454分过司考超详细经验
0、写在前面
在自己过关后写篇经验回报学法网,也算是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同时是对自己这三个月日子的一个总觉。但想说的实在太多,深感无从下手,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写着,直至最终完稿。一家之言,希望各位看官看得愉快,只要哪怕有那么一句话能对你们有启发,我就非常知足了。
考后前三卷估分了两次。第一次289,后来发现是自己浏览器的原因司法部给的答案显示的不完整,后来就重新估了一遍,301分。当时在学法网上发过,有贴为证。卷二卷三差不多多出来了有40 分。
一般来说经验都会有这样一个逻辑,即只要是通过了则之前做的一切都是有效的,反之则一切均为无用功,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后来人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会对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作一下反思,尽量做到客观,虽然我知道这个难度会比较大。欢迎批评指正。另,我是某政法院校的法本应届,个体情况不同,望各取所需。
1、备考时间。
我用了整三个月的时间集中复习,每天的复习强度在8-10 小时左右,隔半个月会给自己放一两天假这样。大家可能会关心我之前的基础如何,以给自己做个参照,这里可以简略的说一下:之前也说过了,我在某政法院校读了三年的法学,专业课成绩属于偏上,但对于法学的知识了解也仅限于平时每节课都去上的程度,课下是不会自己再做深入研究或者记忆的。所以到大三结束基本上我就只有一个法律体系的框架在脑子里(或者说是所谓的法律思维),至于里面的东西则是残缺不全的,比如民法什么的就是一团浆糊,几个术语比如形成权、选择之债等等都搞得不怎么清楚。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校园里司考的气氛已经比较浓了,经常可以看到教室桌子上放着本李建伟的《民法60讲》,不过每次看到我都深不以为然,具体原因会在后面谈到。从过年后到6 月初的这几个月里都是用零散的时间看了刑法的总则和人身、财产两章,因为之前自己学的是旧理论,对于新理论的接受不是很有信心,所以就买了本柏浪涛的《刑法攻略》,配合刘凤科去年的音频先听了起来。后来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一件事情。我会在“教材、录音选择”里具体说。
另外我们学校大三下半学期有三门专业课,国经、国私和知产。所以这三门课最后的期末复习就是听录音+背书,加上考试内容和司考差不多,所以这三门小法的复习任务算是轻松了些。
以上三段就是我的全部基础,我个人比较同意战线不要拉得太长这个说法的,4、5 月足够,反正再长的话我是肯定不能忍受的。。。如果是非法本的话可以再加两个月的时间打基础,这里的基础不是说法律规定记住了多少,甚至也不一定要知道多少法律概念和术语因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忽悠人的,而是说法律人或者说得俗点,司考出题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并不像听上去那么玄妙,在本质上这和做小学应用题的思路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司考的整个思维体系要复杂得多。这个是要从不断做题中体会的,恕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
在前期可以先在学法网论坛的司法考试茶馆或学法网首页的司法考试经验频道看些备考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先利其器”的工作。参加司考的人想必都是经历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考试了,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各种经验也都是一家之言,大家若觉得不以为然的大可一笑而过,包括对我这篇文章。
但一旦定下了自己的战略就不要再轻易修改。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战略”,这包括大体的准备比如是否报班、用那套参考书、是否先啃三大本等等。。。而其余的具体复习计划是需要时刻变化的。
2、是否报班。
我给的答案是:坚决不报班。一些帖子可能会说报班的种种好处,列举一下无非就这几个:名师上课、专业老师辅导、有学习的氛围、可以跟着复习计划走、有同学可以交流。我可以在此一一驳斥~至于对于听盗版录音的道德谴责,也只有买全套正版三大本和专题讲座的人有这个资格,更何况为数不少的报班同学也听了不少的其他机构的录音。
(1)所谓名师上课:大家都知道纯粹是扯淡,任何一个培训机构的任何班次都无法保证全程提供最优秀的老师(且不说对于单个考生来说实际上没有最优秀只有最适合的老师)。在家听录音自由度非常高,选择范围很大,完胜。
(2)专业老师辅导:这个所谓“班主任”的制度我自己没有接触过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只想说一点:搞懂老师讲义上的题目和真题已经完全足够,根本没有必要去钻牛角尖,而有个老师在那里让你问,无疑是助长了做这种愚蠢举动的冲动。
(3)学习氛围:有句话说报班一半的钱都花在买环境上了,报班的学习气氛好这点不能否认,不过其实这所谓的“气氛”也是因人而异的。准备司考时大家的神经都很紧张,而人一紧张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而当一大群紧张的人聚在一起时,这个力量更是庞大的,我反正是讨厌这种感觉的~而从另一面来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连这点起码的自制力都没有需要别人来管着自己,不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吗?说得重些,这个考试承载了多少人的职业目标和理想,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停止无止尽地玩游戏刷微博,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翻着即使是砖头般天书般的书?没有一个理想是太过远大不切实际的,有的都是自己的懒惰和借口。然后再问自己为什么居然心甘情愿用这数千甚至上万元的代价去承认自己缺乏自制力这个事实?太可悲了不是么。
(4)复习计划:这个在后面会详述。培训班不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因此只剩下了两种可能:被培训班的计划牵着鼻子走而丧失对自我的评估和判断,或者疲于在两者之间平衡。前一种人注定是很难通过的,后一种人就要看其精力是否充沛了。当然还有第三种就是放弃培训班的计划,如此则关于这点的好处本身就不存在了。
(5)同学之间的交流:司考路上有人一起互相加油鼓励减减压还是挺重要的,但如果说什么讨论交流的话到并不一定有太大的用处。因为大部分人往往是无法掌握好这个度的,说着说着就变成了扯淡,反而浪费时间。。。偶尔的放松当然没问题,但如何区别讨论和闲聊又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另外,除非在自己身边的那个同学是绝对的牛人和权威,或者你有不加思考全盘接受他人思想的习惯,那么讨论到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大家发表了一通自己的看法而没有最终解决问题。
3、 关于复习计划。
很多人会求复习计划,我原先也列了一个计划,后来很难照着执行,慢慢地就弃之不用,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原因如下,限于表达能力这段可能会比较绕,没耐心就跳过吧:因为即使是全天复习,其实一天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所以日计划几乎是不需要的。
如果是集中听录音的话,光边听录音边做笔记就要花2-3 天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基本是不干其他事情的也不需要,因为听课本身就是件比较轻松的活了。我一般是听完一门课就做一些相关的题目,有时懒得做题就直接开始下一门课了,所以有时候一个星期下来也没有做多少事情,用不着计划些什么。而到后期则是大量做真题和穿插听录音,也没有太复杂的,脑子里装下计划没什么问题,不用一本正经地写出来。
这是我4、5 月份按照那个1000 小时理论列的一个时间分配
偷了个懒按照800 小时算的。不过没怎么用到过。。。
复习计划只要有个大概的框架就可以,用我自己做例子:
(1)6-7月打基础的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不要贪图快,把每一门部门法里需要掌握的东西都过一遍,当然法制史、宪法之类的可以先放一放。我自己是听录音+看讲义足够,没有留时间给看那些本厚厚的辅导书;
(2)7月下旬开始第二轮复习。在学法网的司法考试题库做真题,找到自己薄弱的学科和薄弱的知识模块,对照讲义看,不行的话重新听一遍或者找其他的老师听。这一阶段要求快速把司考要考的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过一遍,包括宪法什么的,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我在这段时间的复习是比较随意的,经常就是想到哪门课了就翻一下讲义,累了就听课,自己非常没有感觉的部分,翻一下专题讲座之类的辅导书,把相关的章节仔细看掉。一个月下来做完了第一遍真题,过完了所有的科目,这时候总算是有点底气了。
(3)8月中旬开始最后的冲刺。这个阶段就是在学法网司法考试题库大量的做题,包括真题和课件里老师出的题。
讲解录音还是建议听一下的,除非实在没有时间,因为讲课的信息量是单纯的题目所不能比的。并且从这个阶段开始时就要重视卷一和卷四,不要等到9月之后,那时的心情很容易急躁,如果之前准备充分的话,9月会爆发出比较大的能量,反之则可能变成熬日子了。
4、 教材选择
在进箱子之前留个念
(1)三大本。我还是备了一套,当然用上的时候不太多。不过鉴于对今年真题的分析,三大本的地位似乎会越来越重要。反正盗版的就几十块一套,厚厚的三本,第一卷在后期还是会用到的,因此舍得这几个钱的话还是买一套放着吧。
(2)教材。比较流行的是众合的一套讲义6本(7本),我也买了,但实际上用到的只有《民法60 讲》和行政法部分,其余的连翻都没翻过,这样看来似乎还是买套三大本来得合算。。。教材里我用得最多的是柏浪涛的《刑法攻略》,这本书相比于众合袁登明的那本的确上了不止一个档次,可以说是前期上手新理论的必备。当然刘凤科今年的讲义终修成正果达到了近400 页,就差出成书了,打印下来代替柏浪涛的也可以,就看准备跟着谁听课了。柏的理论偏温和,但我更容易接受刘大帝的理论。。。
(3)法条。这个必须备一套,大家都用指南针的,我也跟风了,的确很好。指南针法条我觉得最有用的地方在于两点:重点法条有绿底+星级;重点字词下有波浪线。其他的什么牛刀小试我觉得很傻。。很多就是抄的真题。至于其他机构出的因为我连见都没见过,就不能评判是不是好了。法条买来后可以用标签在页边做出每门大法的索引,这个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4)真题。必备,最好是两套。我买过两种版本的真题,一种就是张能宝的分学科真题,还有就是众合白皮的分年真题,学法网司法考试题库内分年真题和分科真题都有,需要上网才可以做题。就说下这三个吧:
A. 张能宝真题。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啰嗦啊,一段解析五六百字其实用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有的所谓的“总结”看讲义就可以而且比他全,实在是鸡肋。最致命的是解析很自以为是,动不动用一个“我们认为”就把司法部给的答案给改了。。。这种改官方给出的答案的行为比较愚蠢,比那些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还是坚持根据答案乱扯一通的都不如,因为这实际上和官方的思路是相悖的,贻害无穷。所以这套我做了几本就给扔了。
B. 分年真题。我还是强烈推荐买这种的,至于哪家到是无所谓,众合家的我用下来还是可以的,整体的编排比较合理,答案和解析分开。解析里有错,但实际上哪家出的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我06 年开始的6 套真题做了两遍。一般是以一卷为单位做,后期一天可以做两张卷子。这个的好处在于知道每个法在司考中占的比重和知识点的分布,这个当然老师在讲课中会说,但听来的和自己摸索出来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毕竟坐在考场上的是自己。
C. 因为就买了一本分年的真题,如果第二遍做的话难免会有些影响,所以我花了88元在学法网买了个中级VIP的账号,可以基本无限制的做题(包含分科真题和分年真题),自动评分,带解析,真题做几遍都没有影响了,总体来说还是挺值的,当然不花钱也是能在学法网司法考试题库免费做题的,就是似乎每天会有数量的限制。
2011年考完后大家都说真题的重要性下降了,这个说法我还是深不以为然的。准备一门考试不做题的话干什么?背书?背讲义?还是背法条?不要忘记教材和讲义都是根据真题的出题点编的,永远不可能走到考试的前面,除非谁有勇气背下三大本。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听了课后做真题非常顺而到真正的考试就觉得题出偏了,因为讲义本身涵盖的就是真题的考点。背法条在后期查缺补漏的时候很重要,特别是新法。说是“背”,其实只要看过脑子里留个印象、到时候看到题能选出来就可以,不用像做简答题那样扳着手指一二三四点都数出来的程度。真题的作用在于发掘那些“重者恒重”的考点的各种考察角度和程度,以及最重要的:出题人的思路。这里没什么玄妙的东西,出题人肯定会有他的思路,举个例子,大家做题时肯定会碰到的问题就是“想多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对题目考察内容和程度的把握问题。之所以发生“想多了”就是因为我们做题时以为的和出题人实际想考察的内容出现了偏差,有重合的部分,但并不完全一致。这在做单选题时可能用排除法也能做出来,而到多选时就不可避免地杯具了,这也是为什么有得多选者得司考一说。
做了两遍真题的分数记录,打红勾的表示完成了一道一道题目的分析。这个工作我大部分放在了第二次做
(5) 其他。
其他的辅导书我买了的有:
A.万国的卷一、卷四突破100分 两本在后文“卷一与卷四”详述
B.万国《大纲送你90分》
这本书在司考的大纲出来以后不久就有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与下面法律出版社的那本推荐两本里至少备一本,平时有空就看看,考前一星期如果烦躁得不知道干什么的话看这个不会吃亏。
C.法律出版社的《新增考点,法条精讲与模测》
法条+习题的模式,题目比较简单,基本是考法条原话不用转弯,这也符合司考新法条的考察方式。到后期冲刺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针对新增考点的题就是从这本书上抄的。
D.一本大纲。这个可以用电子版,没有问题。
(6)外一篇:《民法60 讲》
这本书的名气可以说是对于任何一个法学学子都是如雷贯耳,说他“人手一册”也没有任何夸张。我曾经也对它顶礼膜拜,以至于11年的那本掉了之后还曾焦虑地想要重新买一本,似乎没了最新版的这本书我过司考的可能性就忽然下降了。还好我抑制住了这个冲动,凑合着用了10年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整本书就是扯淡,其废话之多、体系性之差真是同类书中罕见。可能对于初次接触法律的人来说还算写得所谓“深入浅出”,但对于法本而言真的不值得像我在校园里看到的同学们那般时时刻刻在上课时、在食堂里、在自习室里都捧在手里仔细研读。。。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有,但没有必要把它放在任何高于其他辅导书的位置。
(7)外二篇:模拟题
有些人很反对做模拟题,认为和真题的思路不对,会起误导作用。我自己是做了比较多模拟题的,包括三校AB卷和指南针AB卷以及一些零散的万国红腰带、密卷什么的,当然这都是在我真题做完两遍的情况下的,如果连真题都没做完,那模拟题真的是碰都不要去碰。
做这些培训机构出的模拟卷不用太过当真,就当是查缺补漏用的,因为他们比较喜欢出些偏门的知识点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这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戒骄戒躁是很重要的。我有过众合卷子的卷一做了70分的惨剧,也有把指南针A卷前三做了300分的日子,多一笑而过了,只要能从中发现自己原来不曾注意或者记住的知识点,那这套卷子做了就值了。毕竟犯错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5、录音选择
这个是每年的老话题了,也是最见仁见智的。总体上,我认为只要思路清楚、听得懂、听着不想睡觉、不恶心的老师,就都可以。一味地追逐所谓名师实在无甚必要。下面我简要地对自己听过的老师作一下评价,有不同意见的在这里就请轻拍了~
所有打印的讲义,看着有点厚,其实水分比较多~
我打了有差不多4、5 套的模拟卷,用的废纸单面打印~讲义是双面的
(1)系统强化班:
A.民法:李建伟(总则、物权);段波(债法、其他)一般培训班在民法这块都会有两个老师讲。我可以说所有录音里听了之后最后悔的就是李建伟的民法一,但实在不想也没有时间重新听其他人的,就由他去了,吃着自己不厚的老本。。思路混乱讲义极烂,我最后民法的总则物权部分的复习是最浅的因为那本讲义真的是叫要多差有多差,不清楚的只能回去翻他的民法60讲。有人说他理论讲得透,恕我眼拙,但他在讲担保这块实在讲得有些故弄玄虚,段波或者张翔的都比他讲得通俗易懂。
没后悔民法二听了段波的,虽然他算不上名师,但不比其他任何一位老师差。今年万国的讲义都是按照一个个知识点来编排的,初次接触的人可能会不习惯,这种方法也说不上好还是不好,不过总体而言段波的讲义做的还是很不错的,知识点、重点标记、归纳、表格、法条都很齐,用习惯了会非常顺手。个人觉得他侵权这块讲得尤其好,至少原先我脑子里一团浆糊的各种举证责任倒置、补充责任、替代责任等等在听他讲了以后一下子就清楚了许多,很感谢他。
民法很重要,但没有一些人想得那么重要,不过就是90来分,法盲单选题案例分析也能做对个差不多一半,学一个月和学半年的结果绝对不会超过30 分,这点功夫看什么不好。
因此校园中看有些人在前期拿了超过一半的精力花在民法上,为他们感到不值。
B.刑法:刘凤科
原谅我不是个爱做笔记的孩子。。。
整个准备司考的过程中我最明智的一件事情就是至始至终跟随着刘大帝。从一开始就完全抛弃自己对于刑法的任何认识和想法,近乎盲从地接受他说的每一个观点和结论,事实证明至少对于通过司考来说是正确的。在别人说司法部给出的刑法答案不可理解,抱怨刑法错了一半甚至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我整张卷二刑法部分的错误不会超过3道多选的分数,这个成绩至少我自己已经非常满意。
听刘凤科的课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我熬过了他那伤人脑细胞的总论部分后。
刘的总论我强烈建议听两遍以上,这是精华所在,也是大部分人失分的根本原因。多数的刑法题都是在总论思路的基础上以分论罪名为载体考查的,总论里的思维方式没有学会,即使把分论所有罪名的构成要件都背出来也不可能做对题。
而且听刘的课基本上不用看书,在哪里都可以,我就经常躺在床上听,重要的是脑子一定要跟着转,想那些犯罪未完成形态、因果关系等等。等学会了分析的思维,就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在录音里他底下的学生还在云里雾里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在每个小案例中得出和他完全一样的结论,这才是一门具有强烈逻辑性的学科的精髓所在。
C.民诉:郑其斌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上课的风格,而且讲义也够简练,只有20来页。郑的思路很清楚,而诉讼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路清楚,毕竟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他能把一些比较麻烦的概念用一个看似荒诞的例子给解决了,这点我比较欣赏。郭翔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民诉只认他们两个。
D.刑诉:汪海燕、陈少文+向高甲讲义。我刑诉第一轮复习走了不少弯路。由于曾经听过海燕大姐的课觉得不错,而11年他没有上课,于是决定用他10年的课件。但听了一遍后做题目发现错误率极高,等于什么都不会,于是就慌了,经别人推荐听了向高甲。在听了大概2节课不到后,实在受不了他那很娘的讲课风格,换了11年异军突起的万国陈少文,最终修成正果。
陈少文讲课的风格有点传销型。。虽然我并不太喜欢,但他的知识点很全,归纳很好,一些难记忆的地方会反复提醒直到你记住,更重要的是,听他的课不容易睡觉。听一遍下来做刑诉真题的正确率已经非常高了。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如果能把他的课听上两遍,加上时不时做点真题巩固一下,刑诉完全可以等到考前一个月再突击看。至于新增考点什么的,在后期交给杨雄就可以。
E.行政法:季宏。又是一个鸡肋的学科,季宏讲课有点闷,讲义也是知识点形式的,这个对于行政法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缺点了,因为体系性太差。众所周知行政法很多概念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出现,特别是行政诉讼和复议这块,各种管辖、主体、可诉性都有差别,如果不进行比较的话记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季的讲义里堆砌了太多无关的法条,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乱。不过因为我本身对于行政法没报太大希望,因此也得过且过了,在做题中反复强化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我感觉行政法听什么人都差不多,找个顺耳的就行。
F.商经:张海峡他也算是个出名的人物了,不过我几乎是忍着恶心听完了他的课。且不论那些所谓的“黄”毫无技术性和趣味性可言,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就是他将底下学生当做傻子似的居高临下的上课态度。不过平心而论他的口诀还是挺有用了,今年商法里合伙企业法泛滥没有逃出他的掌控。票据法部分讲得稍显啰嗦,商法讲得总体上比经济法要上一个层次,经济法可以听王小龙的,他会讲得比较细,第一轮复习全面点没什么坏处。
G.三国法:杨帆这个没什么好说了,三国全程听她的足够。担心讲义不全的话可以打印一份王斌的配合着看。
H.理论法学:陈景辉他11年没有讲系统强化,我用了10年的,没什么区别。比较有趣的一个人,讲抽象的理论基本上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不显得枯燥,有时候愤青废话比较多跳过就好。法理的第一轮复习对于理论素养不强的人(比如我)来说会比较痛苦,但一旦入了门的话就再也忘不了。
陈景辉和杜洪波在这方面都非常好。听说杨帆基本上是在念讲义,没听过不进行评判。
小音箱、MP3 和杯具~~伴随了我一个暑假
(2)法条串讲班:
这个阶段那些大法没什么必要专门听课,时间充足就把系统强化的录音再听一遍,少的话看讲义也没太大问题。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基本上就跟着指南针走了~~听了录音的有:
A.民法:张翔(总则、物权)由于对这部分不太有信心,就挑了张翔的听了开始的部分。他讲课算不上激情,但逻辑性很好,重点突出。我最有收获的就是把代理披露义务那块(这个有点丢人啊~)和质权在他这里搞清楚了。他的讲义我没有打印,看上去还不错。
B.商经:汪华亮这部分不太愿意自己看书,想偷点懒就换了个老师听。汪似乎也是个牛人,上课总体给人感觉比较踏实,就是那种很愿意相信他说的话的感觉。有一些内容张海峡在系统强化班没有讲到,也顺便补上了。略催眠~C. 行政法:王旭听课的理由同上。王旭的内容全一些,编制条例、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强制法什么的都有,有归纳D。论述题:王旭这个强烈建议听一下,能够对论述题有感性的认识,讲义里给的素材都很不错,考前两星期这本讲义我不离身~~比陈璐琼的要高上好几个等级。
E.案例分析:杜洪波这个也非常不错,能够了解案例题的答题方法、原则和评分标准,虽然练习题的质量不怎么高,但多见识一下还是不错的。里面给出的真题答案我都手抄了一遍。
F. 法制史:淳于闻用了他09 年的音频,上课的确有趣,口诀虽然不好记但由于没几个,强记也就记住了,做题很有效。可以当故事听,睡前当催眠音乐。
(3)考前冲刺班这个班次就是大量做题了,选对老师还是很重要的,对于这个班次我听的老师都非常满意,很感谢他们,全部强烈推荐。
A. 民法:周珺100
题难易适中,提醒了几个偏门的考点。他语速挺慢的,我用了一下午加速1.5 倍听完。
B. 刑法:刘凤科168
题难度中等,都是根据他上课的思路来的。这套题质量很高,每个选项都整合了考点。
C. 民诉:郭翔102
题大叔的习题班还是没的说的,细节里陷阱多,知识点也考察的很全,诉讼法及时重复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忘记。
D. 刑诉:杨雄100
题这套题对我打击十分大,难到令人发指,对于记忆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正确率在40%上下,新增考点考察得非常全面。考前必做的一套题E. 行政法:王旭80 题行政法真的很难提高啊,即使是到这个阶段我能做对一半已经十分开心了。。。各种难度的题都有。也可以做吴鹏的,他比较强调做题技巧。
F. 商经:汪华亮(小黑班)120题
这个难度真的不太大,但他似乎自我感觉很难的样子。。。经济法会有几个偏门知识点。
记得经济法有押中的,不过尚未考证。
G. 理论法学:杜洪波82题
推荐,质量很高的题,知识点覆盖全面,而且全是容易错的,老杜的讲解也很容易理解。
今年有法治理念的预测题,还是比较靠谱的。感慨一下,宪法真的是太恶心了。
至于听录音的方法,还是因人而异了,似乎是用mp3 听的童鞋会多一点,因为多数人觉得一开电脑就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是选择用mp3 听的朋友,我有两点建议:(1)买一个能够加速的机器,并且加速之后不会有杂音。我的那个机器就是这么的杯具,加速歌曲没有问题,但就是加速音频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无法忍受的杂音。。。(2)花几十块钱买个小的随身音箱代替耳机,当然常驻图书馆的话还是免了吧。我曾经试过整天带着耳机听录音,一天还好,几个星期的话会抓狂的。可以抵制住做闲事的诱惑的话可以用电脑听,我推荐一个软件叫amazing slow downer, 最大可加速到2 倍,而且不会变调,体积也很小巧。
6、卷一与卷四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备考时一直不太重视这两卷,事实证明这样做很容易杯具。同样是150分,凭什么卷一和卷四就得不到同样的重视?有人说卷一就是靠记忆,太早记忆会忘掉,不如最后强记,话是这么说没错,那到底准备用多少时间来记呢?一星期两星期吗?150分让你用这么点时间就能拿下,出题人会这么愚蠢?况且卷一十来门法,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谁能保证背一遍就能在考场上做出来。那有人说,我放弃。的确,放弃是一门战术,那放弃哪门呢?宪法20分太难,放弃了;法制史8分懒得背,扔了;经济法40分要考几十部法太坑爹,也不看了……那卷一还剩下多少?难道想用辛辛苦苦学了大半年也不知能不能拿到一半分数的的民刑来填补卷一的漏洞?
实际上,对抗遗忘的方法就是两个字:重复。这和背单词是一个道理,盯着一个单词看1分钟的效果绝对比不上在6个不同场合下用10秒钟看一下这个单词。卷一的小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就从钻研那些伤脑细胞的民法理论里每天抽出1小时的时间,翻翻讲义和经济法的法条,就把这当成这几个月的睡前阅读,还能起到催眠的效果。。。
开始时候也不用刻意的去记,有些东西看多了自然而然就有印象,就这样一直到9月份,开始突击记忆那些顽固分子,卷一的阵地就这样基本可以拿下了。不但是卷一,民诉刑诉同样是这个道理,当然在这两门上花的功夫要多些了。(在这里要感谢陈璐琼的“背多分”理论,是他让我比较早就意识到了卷一的重要性)。太多的人想要走捷径,事实上哪有这么多的捷径可以走,多数的捷径都是崎岖不平的。沉下气每天重复做着别人不屑于做的事情,踏踏实实地走在大路上,迎接你的就将是胜利的曙光。
至于卷四,花的功夫比卷一少些。考前一个月时可以开始一个星期写上个2篇左右的论述题,如果实在没有思路或者懒得写,也可以抄一篇论述题的答案,熟悉答题的套路。案例分析也是这个道理,抄写官方给出的答案体会一下得分点在哪里,以及学习正确的表述是什么样的,避免写错话、写废话,当然更多的还是要靠前面的复习。推荐将杜洪波的案例班课件多听听。
在教材上,我用了万国的卷一、卷四突破100分两本书。卷一突破总体来说有点鸡肋,都是表格的形式便于记忆,但是知识点不全,总怕自己漏看了些什么因为卷一实在没什么重点可言;卷四突破这本书可以在考前两个星期左右翻一翻,题目就不用做了,偏简单,但是可以把里面所有的解析看一遍,知道卷四案例题每门法的考点集中在哪里,毕竟案例题的考点和考查方式是相对固定的,多做多看就可以摸索出来。这个有助于复习部门法时有侧重,因为选择题和案例题对于知识点考察的要求是不同的,选择题有逆向归纳的感觉,知识点多只要求看到之后能回忆出来即可;而案例题是正向的推理的过程,对于知识点内在的逻辑性的认识要求比较高,同时还要能用法言法语表达出来,可以说能出案例的知识点的复习任务相对是比较重的。
7、关于做题策略和技巧
平时做题的速度还是比较重要的,听说这次考试还有人没做完什么的,就感到比较不可思议,因为我前三卷都做了两遍,第一遍写在试卷上,做第二遍的时候边做边涂卡顺带检查了。就这样还剩下些时间,提早一刻钟交了卷。
做任何题目的时候不要太犹豫,一般来说按照自己第一感觉来答题是不会错的,除非出题人是故意挖了个陷阱。不过在学法网司法考试题库做题熟练了之后其实连一些中等难度的陷阱也可以用第一感觉判断出来,也就是读题的时候会读出其他的味道。做真题第一遍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第二遍不超过一小时是比较理想的一个速度。
做不来的题目不要纠结,果断先跳过,等全部题目做完了再回过头来慢慢想。司考大多数的题目想1分钟和5分钟是完全没有区别的,没必要多浪费这4分钟。说不定回过头灵光一闪就给做出来了。
至于具体做题技巧还是交给老师吧
8、最后说说心态
这个话题是比较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减压方式,重要的不是方式,而是效果。毕竟期间有好几个月,神经不能一直崩的太紧,否则很快就会断掉了。看到学法网的坛子上有的战友每天看书14甚至15个小时,实在是由衷的佩服,做一件事能做到如此,想必拿出这股子劲做任何事情都将是无往不胜的。所以如果这样复习都屡考不过的话,我觉得真的还是把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吧,司考需要我们付出,但不值得一年又一年苦行僧似的付出,只是一个考试而已,什么都不能代表,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其他什么商。
我不算是那种非常用功的学生,每天看书的时间多则12小时,少的时候5小时也是可能的。几个月一直都是早上9点多才起来。。。很多次都提醒自己早上的大好时光不要浪费了,但最后的结果还是一觉睡到了8、9 点~~我说这个不是为了炫耀些什么,只是想说明司考通过与否与复习的时间有关系,但并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的那种关系,因为有个更重要的变量,那就是效率。对于一个人来说,每天的复习时间到达了一个点后,其边际效益是迅速递减的,即每天看12小时和每天看14小时相比,这多出来的2个小时所能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弱的,不如给自己补个好觉或是和家人朋友聚聚放松一下。根据我几个月来的亲身感受,能够始终保持高效率的每天学习的小时数在9-12小时之间,因人而异,学习这些时间不会让自己有负罪感,同时也没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当然偶尔在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复习个14 小时不是坏事,这会让自己有非常充实的感觉,似乎赚到了,但要是天天如此我觉得是很难想象的。这样的能人我只能远观了。每个人都有看不进书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坚持下去,有的人就索性给自己放个假,我想做前者,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和大部分人一样选择了后者,偶尔承认一下自己的失败没什么可耻的,只要不成为习惯就好。。。
有人会问到了9月份会焦虑怎么办,我的看法很老套,就是考前的焦虑程度是和自己的准备程度成反比的,即自己觉得准备的越充分,焦虑就会越轻,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还是事先好好准备吧和坛上的考友相比,我付出的实在不能算多,尽管如此,司考对我而言仍是一段难以忘记的日子。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没有同学朋友的陪伴,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那些老师虽然并不清晰、但时不时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讲课。经常两个多星期都没有跨出家门一步,中午吃的是老爸前一天晚上从全家买来的便当。晚上全家人能聚在一起吃一顿晚饭是我一天最大的安慰,因为我知道不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有责任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些小小的惊喜。
这三个月于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痛苦和不能忍受的,更多的是简单的满足感,能心无旁笃地干一件事情真的是十分幸福的,也算是给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一个交代。
谨以此文送给在某考资结识的战友Dingo,明年一定能顺利通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上各种司法考试复习计划集合
司考复习时间安排及老师推荐
史上最强过司考攻略!!!
纪念我的三年司考路
这17个原因,会让你法考失败
【反哺学法网友】2012年法本在职395过关经验:讲义 录音 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