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坛品酒”报告(四) 坛主:毛佩琦
 

明朝没有“督察院”

◆鲁克兵

   在《百家讲坛》讲“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时,毛佩琦教授在电视屏幕上使用了一张图表——“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中出现了“督察院”。

   在《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50页,又出现了“督察院”:“官吏的考核工作由吏部的考功清吏司和督察院的河南道担任……”

   其实,这两个“督察院”都弄错了。明朝没有“督察院”,只有“都察院”。

   “都(dū)察院”是明清时的中央监察机构。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dū)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qiān)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因明制,仍设“都察院”。 

   清代梁章鉅在《称谓录·都察院》中说道:“都察院之称,盖始于明,然唐代御史台三院已有察院之称,其僚曰监察御史,而明又增一都字者,盖合都御史监察御史为一院而称之耳。”

   可见,“都察院”是因其官吏名称而得名,“都”指都御史,“察”指监察御史。把它错成“督察院”,大概是误以为这个机构是因为职能(监察)而得名的。

   毛教授是研究明史的专家,应当不会犯这样的错。这大概是电视台和出版社的责任吧。

洪武以前,哪来“明廷”

◆徐长庚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169页有这样一句话:

    帖木儿汗国以撒马尔罕为首都。洪武以前,帖木儿曾向明廷“纳贡”。

    帖木儿汗国,又称帖木儿帝国,其开创者为蒙古贵族帖木儿。帖木儿(1336—1405),绰号“帖木儿兰”,意为“跛足帖木儿”。他于1370年夺取西察合台汗国政权,定都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14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征服波斯、花剌子模等地。1405年(明永乐三年),帖木儿率重兵企图进攻中国,途中病死。死后帝国瓦解。

    帖木儿“洪武以前”向明朝“纳贡”?这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明朝只用了“洪武”一个年号。“洪武以前”,大明王朝尚未诞生,帖木儿又怎么能向明廷纳贡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要向毛教授请教。

重逢“锡茶壶”

◆方奥宝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在评价朱元璋的后宫生活时说道:“尽管朱元璋妻妾成群,但他还是被史家视为一个宫壶肃清的明君。”(87页)该书90页引用《明史》称赞明代宫闱制度,其中也有“宫壶肃清”的说法。

    两处“宫壶”均应为“宫壸”。

    “壸”读kǔn(捆),古时候指宫中道路。《尔雅·释宫》:“宫中衖谓之壸。”衖(音xiàng)即“巷”。“壸”由宫中道路引申指内宫,如“壸政”指宫内事务,“壸闱”指宫闱。“宫壸”指的就是帝王后宫。“壸”还可泛指妇女居住的内室,如“闺壸”指闺房内室,“壸则”是妇女行为的准则,“壸训”是为妻室者的言行仪范,等等。

    壶与壸只有一笔之差,但一个指容器,一个指内宫,意义大相径庭。“宫壸肃清”犹言帝王后宫安定太平,法纪严明,“壸”自然不能写成“壶”。我想,毛先生一定懂得这个字的意思,只是字形过于相似,一不留神出了差错。

    这让我想起了“锡茶壶”的故事。《清稗类钞》中有张之洞的一则逸事。一次,张之洞写了三个字:“鍚(钖)荼壸”,要某候补知府辨认,此人说:“此锡茶壶也。”结果那个候补知府落得个被咨回原籍的下场。要知道,那三个字根本不是“锡茶壶”,而是“钖(yáng,马额上的装饰物)荼(tú,苦茶)壸(kǔn)”。


解缙是怎么死的

◆曾  史

    明成祖朱棣与太子朱高炽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太子身边的一些官员甚至因为一点小过被投入监狱致死。明代才子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解缙的死,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只是简单地说:“学士解缙被关在监狱里头致死。”在《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里,毛先生说得详细一些:“至于解缙,有一天他被士卒灌醉,然后扔在雪地里,结果一代才子被活活冻死了。”(188页)可惜,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明史·解缙传》载: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明成祖)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揣摩上意、灌醉解缙并将其害死的人叫纪纲,他的官职是“锦衣卫帅”。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设置的护卫皇宫、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并兼治刑狱的机构。“锦衣卫帅”即“锦衣卫指挥使”,是主管锦衣卫的头头,官列正三品。这个人物能够将登记囚犯的簿籍直接呈送给皇帝御览,显然并非普通人,毛先生却把他说成是个“士卒”。此外,解缙既不是“被关在监狱里头致死”,也不是被“扔在雪地里”活活冻死,而是被埋在雪中立即丧命的。这虽然只是个别情节上的出入,但考虑到解缙不是个“无名之辈”,他的死既然史有明文,还是说准确点好。

“新浦”岂能绿

◆省 庐

    明成祖朱棣是以“靖难”的名义打进南京,篡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的。建文帝生死不明,不知所终,成为明史一大悬案。相传建文帝曾逃亡到四川、广西、贵州等地,还在各地留下了一些诗作。下面是他在广西写的一首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首七律诗意浅明。建文帝从皇位跌落时,年仅25岁,浪迹江湖四十年,成了“萧萧白发已盈头”的老人。“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充满生机的春天年年到来,但岁月流逝,他却复仇无望,只能抱恨终身,这是怎样凄凉的人生!

    这首七律的尾联,其实化用的是杜甫《哀江头》中的诗意,杜诗开头四句是: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诗中的“细柳新蒲”,指的是岸上细柔的柳条,水中返青的蒲草,描写的是春天的一派生机,感慨的是世事变迁的无常。

    建文帝化用杜诗,以发自己哀怨悲愤的情怀,可算得当。但遗憾的是,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讲坛》和他的图书中引用建文帝这首七律时,都将“新蒲”错成了“新浦”。“浦”本义指水滨,无所谓新旧,更不会“年年绿”。估计是一时疏忽致误吧。

“正统”应是“天顺”

◆郝立新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说到“明英宗复辟之谜”,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正统八年(1464年)正月初一以后,英宗身体开始不适。……到这月十七日,明英宗病逝,时年三十八岁。(256—257页)

    这里的“正统八年(1464年)”明显有误,1464年其实是“天顺八年”。

    “正统”与“天顺”都是明英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专门用来给自己纪年的。明朝的皇帝,只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其他都只有一个。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是永乐,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明英宗朱祁镇1435年登基,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居然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为了稳定局势,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在危难中登上帝位,他就是明景帝,定年号景泰。景帝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击败瓦剌,迎回英宗。但英宗此时已经成为“太上皇”,远离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英宗乘机复辟。他登位即改元,以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此后,英宗又当了八年皇帝,于1464年去世。

    明代的皇帝里,只有英宗两次登基,所以也只有他有两个年号。

不该脱“颍”而出

◆若  木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多处涉及含有“颍”字的地名、官爵名。遗憾的是,都被错成了“颖”字。比如:

    ①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12页)

    ②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13页)

    ③(蓝玉)跟随颖川侯傅友德征云南。……而与他同时出征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却被封为太子太师……(71页)

    汉语中含有“颍”字的地名,其得名理据,都源于一条古老的河流——颍河。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源头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至界首市入安徽,在正阳关东颍口注入淮河。

    “颍州”是古代的州名,北魏时候已经设置,治所在今天的安徽阜阳,辖境还包括太和、界首等地,后多有变更。清代升格为府。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于此。“颍上”是县名,位于颍河下游,以地处颍河之滨而得名。秦置慎县,隋改称颍上县,相沿至今。“颍川”,古代郡名,战国始置,亦以颍水得名,辖境多有变化。“颍川侯”“颍国公”即封地在颍河一带的公侯。

    “颍”和“颖”均为形声字,读音都是yǐng,但字义迥别。“颍”从水,专指“颍水”这条河流。而“颖”从禾,本义指的是某些禾谷(如稻、麦等)子实带有芒刺的外壳;后泛指小而细长之物的尖端,如“短颖羊毫(笔)”“脱颖而出”;由此又引申出“聪明”的意思,如“颖慧”“颖异”“聪颖”等。   

    自古以来,我国还找不出带有“颖”字的地名。


“满州”和“长州”

◆宜  修

    《咬文嚼字》多次谈论过“州”“洲”二字的区别,但出版物中混淆这两个字的地方还有不少。笔者发现《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就有两处:其一,全书引言《说在前头》第7页,把“强悍的满洲铁骑”中的“满洲”误成了“满州”;其二,第128页“这个道衍和尚本名姚广孝,长州人”,此处“长州”应是“长洲”。

    “满洲”是一个专有名词,为清代满族的自称。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满文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其实译为“满洲部”比较恰当,也可译为“满洲国”。满族原为女真人后裔,明朝时以建州女真为核心,结合女真其他部,融合汉、蒙古、朝鲜等其他民族形成。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号,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可见,“满洲”不可写成“满州”。

    毛先生提到的“长州”,其实应该写作“长洲”。这是一个古地名,1912年已经并入江苏吴县。为何用三点水的“洲”呢?那是因“长洲苑”而得名。“长洲苑”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游猎之处,原是水中的一块陆地,后辟为园林。《越绝书》中便有“(阖闾)走犬长洲”的记载。既然是水中陆地,理当用“洲”而不用“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登坛品酒”报告(四) 坛主:毛佩琦 解缙是怎么死的
明朝监察制度
在明代,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他们区别在哪里?
宋王庭秀字颖彦,慈溪人。
清朝职官与衙门的设置
第五琦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