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让我行走在历史的边缘(三)

(10-07)西线游:法门寺-乾陵-茂陵


    昨天晚上和朋友见了面,朋友很热情地提出把自家新车借给我,说方便出去玩。虽然我一再表示去火车站坐旅游专线车也很方便,他还是执意要借,而且“恐吓”我说旅游大巴坐去容易坐回来难(回来太多人排不上队),想想有车的确方便不少,于是万般感动地接受了建议。西线景点他强烈推荐法门寺,而且说7号是节假日最后一天,也是佛指舍利最后一天公开展览的日子(舍利只有初一到十五才能参观)。为了亲眼瞻仰一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佛指舍利,于是我们把法门寺为旅游的第一站(后悔ing。。。。。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原名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美称,分为法门寺珍宝馆和法门寺紧邻的两个景点。法门寺出土的宝物基本上都在珍宝馆里,如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鎏金银宝函,金银器和秘色瓷。而法门寺则是近年重修的,个人游览的意义不是很大。除非是佛教徒朝圣。2009年扩建后门票为联票120元(真贵)。

    车刚停好,还没等我下车,一下子涌上来一群卖香的妇女,不买就软磨硬泡,有的把香硬塞在你的手里或兜里或车里,即使说了不买也跟出一二百米去,差点就要强卖了。

    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

放生池

好像刚有表演结束

    历时3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塔前铺设了一条长达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

自助餐

好像是佛学院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合十舍利塔,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源策划设计,台湾标志性的建筑-101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历时3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

那个标志建筑多中国信用合作社的LOGO啊。 


     这一段路如果坐电瓶车要30大洋,想想太不值,就坚持走到舍利塔。太阳非常毒,等走到目标我已经头晕眼花,后悔没带帽子墨镜啊。。


    走进舍利塔,远远地看了一眼舍利,放在很远的一个密闭玻璃盒子的底座上(实际上我根本没看清楚),然后就出来了,汗。。。

买了两个禅堂包子,2元一个

接着去了老法门寺的珍宝馆,这才感觉值回一点门票价。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一枚置于嘉陵频伽纹壶门座银棺中,一枚置于双凤宝盖纹银棺中,还有一枚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中。这是套装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置佛骨舍利。发掘的真身舍利“秘藏”于一普通的铁函里。打开铁函,里边是盝顶银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的錾刻,再里层是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放置着一具嵌宝水晶椁,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椁内的壶门座玉棺中。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还要大。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可谓法器中的至宝。

八重宝函

真是能工巧匠啊

    从法门寺出来,差不多下午两点钟,我心里唯一的感觉就是好浪费时间(除了最后看的老法门寺),还是不喜欢新修的法门寺,心想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路边很多苹果树,也有很多卖苹果的摊子

开了半天车,停在路边一家小馆子吃面

凉菜7元,醋好像不要钱,酸啊


说实话面条还是不错的

    吃完饭将近下午2点,我们继续赶路,路比较好认,很顺利就到了。乾陵在西安西北的乾县,八卦中西北处于“乾”位,故称乾陵。个人认为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的话,乾陵还是很值得一去的。这是关中18座唐陵中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也是气势最大,布局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比较规范的的一座陵墓。而且它还是中国唯一两个皇帝(大唐高宗,武周皇帝)合葬的陵墓,其中的无字碑也是历史罕见的,让你有一种梦回唐朝盛世的感觉。
    门票46元(记不清楚了),导游讲解费20元。

    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现在外城遗迹已消失,内城遗迹仍保存完好。乾陵东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现已发掘复原,并在永泰公主墓园内建有乾陵博物馆。
   尽管乾陵尚未开掘,但地面的石雕和石碑无论数量还是艺术品位,实在是唐陵之最。


    乾陵之石翁仲。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石狮,有没有发现这里的石狮是不分雌雄的。。

阙楼

    六十一番臣像。东侧29尊,西侧32尊。石人一般高1.6米,宽0.65米,头部早已失去,但从服装和腰间佩物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汉族官员,西面两尊石像的残存头部,浓眉深目,高鼻短须,具有中亚一带民族的面貌特征。“六十一番臣”石像的来历为,唐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唐都长安吊唁,并前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石像分站两旁。中央十套《走进科学》栏目曾播出过“乾陵”的节目,好像说这个地方只有六十座番臣石雕,另外有一座石像因为某种意外没有来得及完成,则被抛弃在旁边的农田里。关于没有头说法有两种,一是因为当时外国来使发现他们以前的君主在为中国皇帝守灵,感到没面子,自己解决又怕惹事,就践踏农田并造谣说是因为石像变鬼所为,解决的办法就是打掉石像的头。于是农民们打掉了石像的头。还有人说唐朝灭亡后,这些番臣的子女来到中国,看到自己的先人竟然还在为已经灭亡的唐朝皇帝守陵,就将各自先人雕像的头颅打掉,便成了现在的无头番臣;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地震导致,因为石像颈部地方是最脆弱的地方,就把头给震掉了…… 

     无字碑由一块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 圆首的碑头上刻有8条相互缠绕的龙首,碑身两侧各有一条腾空 飞升的巨龙,立碑时没有刻字,但有后人题字于碑,反而成了有字碑。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几种说法认为: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还是称其为太后?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21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述圣记碑,墓碑原本四壁刻字,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只留下些模糊的印迹,反而变成了无字碑。

    临走之前,回眸一望,心生无限感慨

    提示:因为没有开挖,乾陵1小时不到就可以看完,基本上就甬道和无字碑可以看看。可以登到山顶,但我们问了山上下来的游客,说俯瞰一下全景不错,其他就没什么可以看的了。如果有老人还是不要上去,因为路不太好走。当时已经接近下午四点,想想还是抓紧时间去玩下一个景点吧。

    由于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都在附近,我们就选择去永泰公主墓看看。可以参加一下地宫,墓里有壁画,虽然壁画真迹都不在此,但是还是值得看看。提示:永泰公主墓园区里面有个胡人俑博物馆,有兴趣可以买票看一下。但旁边那个乾陵地宫是骗人的把戏,千万不要去。我们就被导游忽悠着买了门票,大家注意不要上当。
    这里的翁仲石像比起就袖珍很多了


    永泰公主是中宗李显的女儿,传说中因为难产而死,也有野史说是因和她的哥哥懿德太子和老公议论武则天的私生活被武则天杖杀。在《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中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珠胎”即怀孕。那么“珠”与“月”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认为“珠”与“月”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商隐《锦瑟》诗有“沧海月明珠有泪”句,《昭明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有“月亏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句。这里古人把“珠”与“月”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如此推测,永泰公主怀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满”或“明月”,而是”月亏”,故“珠胎”不能全,谓之“毁月”。至于“十里之无香”之句,虽不记出处,但中国素有伟人降世其胎异香经宿不散的传说,“无香”自然就有“怨”了,总之就是说公主怀胎没有什么祥兆。还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的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显然,如此狭小的骨盆,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再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故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但医学鉴定所谓永泰公主”骨盆狭小”的问题,也不过仅仅证明“骨盆”的“狭小”而已,但断不能就此证明永泰公主是“难产”而死。而且,还有人猜测,“珠胎毁月”是志文作者隐喻永泰(珠胎)被武则天(月亏)所毁了。古人撰写墓志铭有三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所以书人之善恶,一般是以典故喻之,直书其善恶者少。永泰公主死于祖母之毒手,自然作者不敢直言其事。志铭的作者据记载叫徐彦伯,他在中宗李显执政时一直参与《则天实录》的撰写工作,所以对永泰公主的死因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鉴于古训,徐彦伯不敢说真话,可是对于永泰公主的惨死在他心中又怀有深切的同情。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才会有很多“隐喻”的出现,并发出了“千秋万岁何时晓”的悲叹!这就是关于永泰公主的死因的另一说法。 
    永泰公主墓的发掘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国内的各省考古人士纷纷要求发掘本省的帝王陵,而乾陵是首当其冲的,当时中科院的院长郭沫若非常兴奋,多次上书支持和请求发掘。幸好他们在准备挖开乾陵地宫大门前还向上呈交了最后一步的报告,结果国务院批示,不许挖,留给后人。这才保住了乾陵。而永泰公主墓的发掘过程,则是当时的文物局副局长,为了安抚这些失望的考古学者们,同意他们在附近挖掘一个陪葬墓。发掘之前,所有人(包括郭沫若)都将它当作了章怀太子墓,根本没有人知道这是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前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这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冢为覆斗形,墓道全长87.5米,宽3.9米,墓室深16.7米。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甬道、8个便房、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
    墓道两侧共有8个偏房,房里摆放了许多陶器陶俑。可惜的是偏房窗户玻璃上潮气太重,看不太清楚。

此墓曾被盗过,这是墓道中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啊啊啊。。。。我又联想到了《鬼吹灯》摸金校尉


    公主墓的前室中左右绘有16个面庞秀美的宫女。七宫女图中的女子头梳双丫髻,着唐朝流行的男式胡服;九宫女图中的女子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16个宫女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不过这些壁画都不是真迹。

    从右边数第四个宫女,据说是被现代人鉴定的古代第一美女,因为她不仅面庞秀美,还具有S的体形...

    参观完永泰公主墓已经接近五点,本来还想去昭陵。但实在是时间紧迫,于是决定还是去茂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实际上位于霍去病墓前。该馆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闻名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100余件,国宝文物14件。其中石刻伏虎、鎏金铜马、秦汉画像、青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文字瓦当等更是其中的珍品(可惜不能拍照)。霍去病墓前石刻艺术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简练,借石拟形,浑然天成。这里应该要登临一下墓顶,观望一下茂陵和附近的李美人墓,追忆大汉的盛世风采。(太晚了我们就没有登山)
    这一带共有汉帝陵5座,故此地称为五陵原。古语“五陵少年”从这里来的。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意思差不多,指的是富家少年公子纨绔子弟,因为古时汉朝以居住在皇帝陵墓周围为荣,因此此地富豪官宦之家云集。汉武帝最大的功绩是赶跑了匈奴,开疆拓土,开辟了“丝绸之路”。茂陵的规模也是5座陵墓中最大的,曾营建53年,墓为封土丘,平顶锥形,高46.5米,四面有城墙围护,底部每边长240米。其周围还有20多座陪葬墓,如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猜猜这个人名咋读。。。)等历史人物的墓藏。

    “马踏匈奴”被公认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作。导游介绍这件属于国宝级作品,它表现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马腿粗壮结实,如四根巨柱,显得坚实稳固。马安详而不失警惕,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形容委琐,面目可憎。

    “伏虎”,虎的身躯基本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琢,有浑似天成的意趣。虎身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料天然的纹理,佐以线刻的斑纹加以表现,丰富而简洁。整体造型很有气磅礴之感。

    跃马。马的后腿蜷曲而卧,弓起的前腿和昂仰的头却昭示出战马蓄势待发,欲凌空腾跃,全身显露出豪迈昂扬、雄气勃发的赳赳气势。

石鱼,导游介绍因为鱼的上半身损坏,所以未能被评为国宝级石刻。

    “人与熊”。以人与熊格斗为题材,石人体形粗壮,以铁钳般的双手,用力紧抱住一只野熊,熊则狠咬此人的下唇,斗得难解难分。

这个角度看得清楚点。

    “怪兽吃羊”。,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画,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刻画出羊在怪兽嘴中挣扎的痛苦表情。

野猪,这件石刻选用棱面交接的条石,采用錾凿手法。塑造野猪的形象。

卧象。卧姿、前肢盘曲,象鼻斜搭于前足之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栩栩如生,不失温驯之感。

    卧马。塑造的是一匹静卧憩息的马,卧马虽暂作卧状,却显出即将起身的神态,即由静到动的过程,所以头部微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蹄用力着地,另一只前腿微曲抬起,都反映出这匹马将起未起的动作过程。

石蟾

    卧牛。卧牛回首仰望,神情安详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双目,肥大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为真实而生动。牛四肢盘曲,蹄质棱角分明,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顺服,健壮有力的特点,俨然一头关中秦川牛形象。

    据说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卓越功勋,特地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东面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而且从祁连山运送石头过来雕刻了这批作品。石刻我只放了大部分的PP,不过也已经充分反映汉代石刻的特点和气势。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是很正确的。这批朴素无华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群,的确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石刻中古拙质朴的至上精品。

     一天行程结束后感到游西线交通的确很不方便。因为最远的法门寺在在约150公里远的宝鸡扶风县,而其他景点在沿路的好几个地方。法门寺到乾陵都没有交通大巴,要是自助坐公交一个个走肯定走不完,而且还要不断地倒当地农民的三轮或摩托。自助游的精华就是以有限的精力金钱时间最大化领略某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地理。所以紧凑的行程安排很重要,我可不想在路上和等车找车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因此我认为如果不是自驾不租车的话还是报个团吧,西安的一日游还是可以参加的,当然前提是要找正规旅行社,安全,而且游览时间等都有保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唐迹·探访唐乾陵丨看大唐第一陵背后的秘密|寻唐迹|乾陵
乾陵
【咸阳】乾陵
1987年1月8-11日西安出差
古都西安
旅行攻略|西安东西线5日游行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