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渔与芥子园

 

 

在风景秀丽的兰溪兰阴山麓、濲水之滨有一座独秀的江南园林——芥子园,这是兰溪人民在1987年为纪念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而建的。说起李渔和芥子园,还有故事呢!

园名由来

李渔,兰溪孟湖乡夏李村人。李渔早慧,幼年通读四书五经,8岁就能作诗,25岁被誉为“五经童子”,在金兰一带小有名气。但由于封建科学的种种囿制,李渔几次乡试均未能中,终至心灰意冷,对官场再无兴趣,一直在家乡过着“识字农”生活。十几年后,由于卷入一场农村纠纷事件,为避免不测之险才仓促出走。谁知他这一走,竟从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走向了游荡江湖、卖文卖艺的后半生,并由此为后世留下了约500万字的著作,有《笠翁一家言》、《十种曲》、《十二楼》、《连城璧》、《闲情偶寄》等,并倡编了《芥子园画谱》,点评了《三国演义》等多部作品。据近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是李渔最后改定的作品,兰陵笑笑生很有可能就是李渔的化名。他在戏剧及戏剧理论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的莎士比亚”,在日本、美国及英、德、法等西欧诸国都有很大影响。

李渔不但在文学、戏曲上有突出贡献,对建筑也极有研究。他自认为平生绝技有二,一则辩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他每迁居一地,都要建园造亭。大约在1657年左右,李渔从杭州迁居金陵(南京),并营建了芥子园。因“地止三亩,状微如芥子”,故取名芥子园。但经李渔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颇具别致,设有栖云谷、月榭、歌台、一房山、浮白轩、耒山阁诸景,并都题有楹联。所谓“芥子虽小,能纳须弥”。南京的芥子园“缥缈少斜阳,佳丽地,燕飞华屋”,既是李渔的寓所,也是戏曲活动的重要场所。李渔有一个由家姬组成的“家班女戏”团,他自任教**和导演,专门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每适节庆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歌台演剧为乐。他的“家班女戏”以芥子园为基地,先后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甘肃、江苏等诸多省市,是当时很走红的女乐。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后来由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也名源于此。

可惜,现在南京的芥子园几无所存,南京某媒体称“仅留一株黄杨”,所以,兰溪的这座李渔纪念馆取名芥子园,极有纪念意义。《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题诗赞曰:“顾曲精微数笠翁,名园小筑亦神工,只今移向兰溪去,好听秋江一笛风”。

风景如画

兰溪的芥子园交通便捷,风景如画,地处市郊正趋僻静,规模适中而自具清幽,园中粉墙碧瓦上青藤攀绕,绿树掩映着修篁小径,小桥流水间芙蕖妖娆。著名作家叶文玲誉之为是“保留了独矜清高的格调而有一份书院式的宁静”,而这份别处无有的清幽情味曾使海内外多少文人墨客沉醉!

芥子园正门上方匾额“芥子园”三字是我国最后一名秀才、上海著名书法家苏局仙110岁时的遗墨。两边洛地先生的楹联:“当日笠翁李,千古文章兼雅鄙,传奇其事,丹青其事,将世间人我是非,花禽山水,尽化作闲情偶寄笑作泪;莫言芥子微,个中天地纳须弥,草树如斯,池石如斯,愿天下渔樵耕读,名士布衣,都来此畅饮放歌兰畹溪”,几写尽了园中之妙趣。

转过回廊,步入侧门,迎面的太湖石上刻着“须弥”两字,意指园林之妙在于小中见大、曲中见幽,古中见雅,别有丘壑。斜径两侧红、黄、白梅开三色,香沁心脾。穿过洞门,豁然开朗,亭台楼阁,朱牗丹檐,小桥流水,荷叶田田,妙不可言。芙蕖塘的一边是李渔戏台,一边是燕又堂,一桥相连,隔水而望。戏台檐角飞翘,赤柱青瓦,上有著名书画家周沧米所题“粉墨长生”四字,更衬雅致、古仆。两侧楹联为当年李渔在金陵芥子园歌台上所撰原文:“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如恰有剧团在此上演剧目,隔水闲坐于燕又堂前,品一盅芥子绿茗,听一曲绕耳声乐,则心境淡泊,神怡志趣,其乐无穷!

戏台有长廊衔接,廊内有十种曲剧情介绍展览,配有精美插图,细细品阅,不难解其中之趣。燕又堂内有李渔生平事迹展览,如一老人娓娓道来,三百多年前的尘烟世事如在眼前。更有海内外艺术大师郎静山、沙孟海、方增先、陈从周、朱关田等等的绝作佳品让你大开眼界。

跨过醉绿桥,漫步于瘦红肥绿中,不免心旷神怡。沿着斜径,穿过栖云谷,可见假山流泉。在李渔剧本《奈何天》中有一水曰“兰汤”,浴之可变丑为美。此流泉源自兰阴山,兰阴山以兰盛名,故此水清洌馨香。拾级而上,有亭翼然,为爱国华侨冯富伦先生之母傅宝菊捐资建造的“佩兰亭”。相传,李渔曾在此“采兰仞佩”,并写有《归故乡赋》,文中曰:“燕迁旧垒之巢,鹊喜新归之客……采兰仞佩兮,观濲绰觞。”更有戏曲大家顾锡东的楹联酬和:“兰苑香传十种曲,溪山美溢一家言”,读后备感李渔之著丰。

芥子园整座园林设计精颖,构造巧妙,充分体现了李渔主张“园必隔,水必曲”的园林建筑思想,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芥子园自对外开放以来,已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先后有日本、法国、韩国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或学术团体专程来园参观考察。随着世人对李渔学术的深入研究和与国内外的学术密切交流,李渔和芥子园的文化价值意义相信会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重视!

 

    (原刊发于《学**与思考》1997年第12期、《情系中华》1997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兰溪李渔祖居
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
古代文化产业第一人 (上)(图)
当之无愧的楹联大家-----李渔
芥子园的前世今生①筚路蓝缕燕归来
兰溪芥子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