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丽家族》解读

关于作者

萧华荣,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师从萧涤非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诗话》《钟嵘诗品注释》《簪缨世家》《华丽家族》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为魏晋南北朝的名门谢氏家族撰写的传记。作者将谢氏家族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相结合,讲述了跌宕起伏的谢氏家史,尤其对谢氏家族作为精神贵族的一面进行了展现,探讨了谢氏家族与玄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核心内容

陈郡谢氏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琅邪王氏并列的两大名门之一。和醉心权力的琅邪王氏相比,陈郡谢氏深受玄学熏染,更热衷于风花雪月,文采风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哲学的突破”, 思想上突破了儒家的教条,开始探讨宇宙的本源、人生的意义,于是有了玄学的兴起。谢氏家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大放异彩。谢鲲开启了谢家崇尚玄学的门风,谢安又升华了玄学的境界,甚至凭借玄学建功立业。谢灵运则将“哲学的突破”引入文学领域,开创了山水诗派。

今 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华丽家族》,顾名思义,讲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哪个家族呢?副标题说得很明白:“六朝陈郡谢氏家传”。所谓“六朝”,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江以南建国的六个政权,分别是三国的吴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所谓“陈郡”,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附近,“陈郡谢氏”就是当地一户姓谢的大家族。东晋时指挥军队赢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宰相谢安,以及他的侄子谢玄,还有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萧华荣,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作者把谢氏家族称为“华丽家族”,有两层意思。一来谢氏家族是一个政治贵族,出了不少高级官员。二来谢氏家族还是一个精神贵族,他们崇尚老庄玄学,向往山水田园,风花雪月。这本书致力于展现他们作为精神贵族的这一面。就拿谢安来说吧,他有一个外号叫“风流宰相”,就是说他不拘小节,向往自由和洒脱。谢安爱好音乐,即使是在国丧期间,他也公然违反礼法,在家里听歌妓奏乐。后来,大诗人谢灵运又开创了著名的“山水诗派”,就是将山水风景作为诗歌的题材,中国诗歌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唐代一些著名的山水诗,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都深受谢灵运的影响。

你看,谢氏家族可以说是魏晋名士的典型代表,崇尚玄学,充满文艺气息。不过,谢家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谢衡,平时却一本正经,恪守儒家礼法。从谢衡的儿子谢鲲开始,谢氏家族逐渐变成了后来那副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谢氏家族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的缩影。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取得了一个突破,这被称为“哲学的突破”,具体是指思想上突破了儒家的教条,开始探讨宇宙的本源、人生的意义,于是有了玄学的兴起。

谢氏家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大放异彩。谢鲲开启了谢家崇尚玄学的门风,谢安又升华了玄学的境界,甚至凭借玄学建功立业。谢灵运则将“哲学的突破”引入文学领域,开创了山水诗派。今天我就通过谢氏家族的历史,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带你回顾这场哲学的突破:第一,谢氏家族是怎样从一个儒学世家,转变为玄学信徒的?第二,“风流宰相”谢安怎样推动了玄学的升华?第三,谢灵运又是如何将玄学引入文学领域,开创了山水诗派?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刚才提到的几位谢氏家族中的名人,一个比一个风流倜傥,狂放不羁。但谢氏家族中有据可考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居然是一位严守儒家教条的传统士大夫。这位谢氏先祖名叫谢衡。和那些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相比,谢氏家族的发迹并不算早。他出生以后不过十几年,西晋就建立了。谢衡在晋朝被称为“硕儒”,就是知识丰富的儒家学者。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谢鲲却是一位热衷玄学,放荡不羁的人。仅仅过了一代人,就会产生这么大的文化差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从谢衡说起。谢衡在历史中的第一次亮相,是因为西晋朝堂上的一次争论。争论的主题是:晋朝的史书应该从哪一年开始写?主要观点分为三派。一派主张从司马懿当上太傅,与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政那一年写起,这是司马家族进入权力中心的开端。另一派主张从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曹爽势力那一年写起,这是司马氏独揽大权的开端。第三派认为应该从司马炎正式登基这一年开始写,认为这样才算名正言顺。谢衡当时主张的也是这一派观点。在他看来,司马炎登基以前,司马家族就算势力再大,名分上也还是臣子,所以只能把司马炎登基作为晋朝历史的开端。由此可以看出,谢衡恪守儒家的道德规范。他的官职也证明了这一点,谢衡后来做到了国子祭酒,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可以想见,谢衡这个人精通儒学,熟悉礼仪,为人严谨,循规蹈矩。

但历史往往出人意料。谢衡的儿子谢鲲却自由洒脱,放荡不羁。谢鲲的邻居是一位美貌的姑娘,经常在窗边织布。谢鲲有一次就在窗口挑逗她,那个姑娘就用织布的梭子砸他,当场砸掉他两颗门牙。很多人都拿这事笑话谢鲲,谢鲲却不当一回事。为什么谢衡和谢鲲父子的习性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以后,认为曹魏的灭亡是由于曹家的根基太弱,所以吸取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他以为这些同姓王都是司马家的人,一定能同舟共济,长治久安。没想到面对权力的诱惑,亲情纽带脆弱得不值一提。司马炎去世以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司马衷是个白痴,他的皇后贾南风却充满了权力欲。为了独揽大权,贾南风先是勾结诸侯王,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接着杀死了太后,甚至还杀掉了唯一的太子,因为太子并非她所生。这时皇位失去了法定继承人,于是各地诸侯王先后起兵,争夺最高权力,这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司马家族本是一个儒学世家,司马炎为了稳定秩序,一向重视儒家礼法。在西晋建立后的十几年中,儒学颇有起色。但在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的诸侯王们纷纷犯上作乱,骨肉相残,儒学标榜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统统被扔在一边。社会的精神信仰就此崩溃,士大夫的风气也因此转变,开始远离儒学,蔑视礼教,崇尚玄学,任性放纵。你可能会问,远离儒学,为什么就会崇尚玄学呢?儒学和玄学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儒学和玄学的区别,就在于儒学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玄学却更加关注纯粹的哲学讨论。魏晋名士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高深的哲学问题,比如宇宙的本源是“有”还是“无”,运动和静止哪个才是永恒。类似这样的讨论被称为“清谈”。更重要的是,玄学还提出了一组矛盾的命题,这组命题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名,叫作“名教”和“自然”。“名教”就是儒家的礼法,“自然”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经说过,儒家礼法压抑人们的欲望,而欲望本就符合自然之理。所以放纵欲望,解放个性,这是天经地义的。基于这种思想,信奉玄学的魏晋名士们经常做出违反礼法的举动。比如名士阮籍很敬重他的嫂子,有一天嫂子要回娘家探亲,他就主动前去与嫂子话别。这在当时是不合叔嫂之礼的,受到人们的嘲笑。阮籍却毫不在意,还说了一句名言:“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而设的吗?”请注意,这句话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成了“东邪”黄药师的口头禅。金庸在塑造黄药师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参考了魏晋名士的形象。

所以,士大夫远离了儒学的礼法,自然就会向往玄学所推崇的“自然”。当时很多士大夫经常聚在一起,披头散发,一丝不挂,开怀痛饮。谢鲲就是在这种风气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很自然地成了玄学的信徒。玄学的诞生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就历史而言,儒学到了魏晋时期,已经非常僵化和保守,士人阶层开始寻求思想上的出路。就现实而言,魏晋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险恶,先是司马家族与曹氏亲贵争夺权力,后有八王之乱中的骨肉相残,士人阶层就主动追求放荡不羁的生活,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同时,也是对于司马家族的虚伪行径进行无声的反抗,谢鲲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从谢衡到谢鲲,谢氏门风的转变,是时代风气的一个缩影。

八王之乱使整个北方陷入战火,在混乱的局势下,很多士大夫选择渡江南下,躲避战乱,谢鲲也是其中的一员。于是,谢家在江南开始了新的历史。谢鲲开创的门风由他的子侄辈们继承了下去,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就是谢安。谢安也是玄学的信徒,但他的形象却和其他的清谈名士不太一样。有四个字叫“清谈误国”,就是说名士们只顾清谈,不问国事,害得西晋亡了国。谢安非但没有误国,还作为总指挥,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的江山。那么,谢安为什么能够成为清谈名士中少见的例外呢?这是因为谢安提高了玄学的境界,将玄学升华为内心的修为和领导的艺术。下面我就给你讲讲,谢安是怎样推动玄学的升华的?

第二部分

谢安是谢鲲的侄子。谢家在西晋时的地位并不算高,之所以能在东晋时期崛起,主要因为谢安的父亲谢裒曾经给东晋第一任皇帝也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做过幕僚。后来司马睿南渡长江,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谢裒作为从龙之臣,自然也就青云直上,谢氏家族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谢安的兄长谢尚、弟弟谢石等人都相继出来做官。谢安却不愿为官,他在朝廷的召唤下,勉强做了一个多月的官,就辞职不干了,逍遥于山水之间。他也不愿待在都城建康,干脆搬到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当地有一座山名叫东山,风景优美,谢安在这里造了房子,住了二十年之久。

谢安也是一位玄学的信徒。玄学往往和清谈联系在一起,谢安也的确是清谈的高手。在隐居东山的二十年中,谢安和一批名士频繁来往,主要的活动就是清谈。一次他和朋友们在名士王蒙家里清谈,讨论《庄子》中的《渔父》一文。这篇文章借一位渔夫之口,表达了庄子对于真性情的向往。当时一位名叫支遁的高僧首先发言,讲了七八百字,有理有据,大家纷纷叫好。其他人也各自讲了一通,最后轮到谢安,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讲了一万来字,见解独到,文辞华美,顿时语惊四座。

作为清谈高手的谢安,为什么没有因为清谈而误国呢?因为就在谢安这一代,谢家虽然仍旧崇尚玄学,但门风又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那就是不再将人情与儒家礼法对立起来,而是追求两者的平衡。谢安的堂兄,也就是谢鲲的儿子谢尚,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有过一番很重要的议论。当时因为战乱,很多人与父母分离,父母生死未卜。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父母尽孝道,那应不应该出来做官呢?按照儒家的礼法,这是不应该的。但当时很多人认为,非常时期,这种人出来做官也无妨。谢尚却认为,儒家的礼法都是根据人情制定的,一个人与父母分离,心中悲痛,方寸大乱,即使出来做官,又怎能胜任工作呢?有良知的人决不会与父母分离还向往仕途,朝廷强迫这些人出来做官,是既违背礼法,又背离人情。

你看,谢尚并没有把人情和礼法对立起来,而是认为礼法源于人情,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那么玄学是否就从此消亡了呢?当然不是,它在谢家子弟身上,已经从外在行为上的荒诞,转变为内在精神上的修为,处变不惊,逍遥自在。这一点在谢安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他有一次与朋友坐船出海,忽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船上的名士们都十分惊慌,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只有谢安从容镇定,和平常一样吟诗长啸,于是朋友都很钦佩他的气度。谢安的这种从容气度,源于玄学中对“逍遥”的追求。所谓“逍遥”,本质上就是不受外物干扰,保持内心的自由和豁达。

谢安的这种气度,是他日后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谢安40岁那年,终于走上了仕途。当时谢家出了一件事,谢安的弟弟谢万出兵北伐,结果大败。谢家颜面扫地,地位开始下降,于是谢安终于走下东山,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在他手下做了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这就是所谓的“东山再起”。

桓温手握重兵,对谢安很器重。但桓温野心勃勃,计划先通过北伐树立威望,然后篡夺皇位,所以谢安就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正好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病逝了,谢安就趁机以奔丧的名义,离开了桓温,进入朝廷,一步步做到吏部尚书的高位。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桓温北伐失利,损失惨重。为了重振威信,他就率军入京,废黜了当时的皇帝,改立丞相司马昱为皇帝,史称晋简文帝。第二年,简文帝病危,太子年仅十岁,桓温就派人胁迫司马昱立下遗诏,让自己效仿周公摄政,当代理皇帝。司马昱正打算照办,却被谢安和另一位大臣王坦之劝阻,收回成命。桓温知道以后,十分恼火。同年简文帝病逝,太子即位,桓温再次率军入京。朝廷命令谢安和王坦之率百官去迎接。这时有传言说桓温打算杀死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十分惊慌,谢安却从容地说:“晋朝的存亡,就看今天了。”

到了桓温的军营,谢安一眼就看出帐后暗藏埋伏。他仍旧从容上前,见到桓温以后,直接问道:“您怎么如临大敌,在帐后设下埋伏呢?”桓温尴尬地说:“怕有变故,我这也是不得已。”于是下令撤去埋伏,这时王坦之已经吓得汗流浃背了。谢安和桓温谈笑风生,桓温始终没敢下手。此前,有人争论过谢安和王坦之的高下,至此终于见出了分晓。就在同一年,桓温病重,不久去世。一场危机,终于因谢安的机智和镇定而化解了。谢安也因此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不久就被任命为宰相,后来又总揽朝政,走上了权力巅峰。谢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将玄学升华为内心的修为,拥有处变不惊的从容气度。

这种气度在后来的淝水之战中,获得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就在谢安总揽朝政这一年,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又调兵遣将,打算进攻东晋。公元383年,苻坚不顾群臣反对,率领倾国之兵,大举南下,与东晋决一死战。东晋朝廷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全权负责对前秦的战争。东晋的生死存亡,系于谢安一个人身上。

这个时候,东晋朝野弥漫着一股恐慌的情绪。当时的荆州刺史桓冲见敌众我寡,怕京城建康守不住,就从自己的部队中分出三千精兵开赴京都,听从谢安调遣。谢安却没有接受,说荆州是上游重镇,三千精兵还是回去镇守荆州为好。桓冲觉得谢安这是故作镇定,叹息道:“谢安不懂军事,又喜欢清谈,看来我们都要成为亡国奴了!”

大敌当前,谢安依旧说说笑笑。他任命弟弟谢石为元帅,指挥前线战事。又任命侄子谢玄为先锋,与其他几名年轻将领一同率军八万,开赴前线。谢玄在出征前夕,有些沉不住气了,再三问谢安这仗该怎么打,谢安却拉着谢玄下起了围棋。谢玄的棋术原本比谢安高明,却因为心神不宁,连连失手。谢安笑道:“你怎么这么心不在焉啊!”谢玄恍然大悟,谢安这是在暗示他要冷静沉着。到了晚上,谢安见谢玄心神已经安定下来,这才告诉他具体的作战部署。于是谢玄带着谢安的嘱托和期望,向战场进发。

公元383年12月,东晋与前秦在淝水展开决战。淝水是今天安徽寿县南部的一条河流。东晋军队人数虽少,但训练精良,团结一心。前秦军队人数虽然多,但大多是临时拼凑,缺乏斗志。最后,前秦军队兵败如山倒。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和客人在下围棋。他接过捷报,看了一眼,就漫不经心地搁在旁边,继续下棋。等到一局终了,客人问刚才有什么消息。谢安淡然地说:“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等到客人告辞以后,谢安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跨过门槛的时候折断了木屐底下的齿,自己却没有发觉。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的胜利,固然和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有关。然而,谢安在这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凭借过人的精神修为,临危不乱,这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民心。这种修为背后又体现了谢安对于玄学的升华。对于玄学所追求的逍遥境界,谢安并没有理解为行为上的荒诞不经,而是理解为内心的超然物外,处变不惊。谢安喜好清谈,却能够建功立业,可以说是魏晋名士中罕见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风流宰相”。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的声望如日中天。功高震主,难免会招来皇帝的猜忌。谢安为了保全自己,上书要求离开朝廷,镇守广陵。皇帝立刻批准了。谢安上任不久就病倒了,并在同年八月病逝,享年66岁。谢安推动了玄学的升华,但这毕竟只是他的个人行为。能够达到他这种境界的人物,毕竟少之又少。一种哲学思想要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往往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比如佛教的思想很高深,我们一般人了解得不多。但我们可能都听过禅宗六祖慧能的那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通过这首小诗,我们对于禅宗的思想多少能有所体会。玄学也是如此,它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也是通过文学。这就要说到谢家的又一位杰出人物,文学家谢灵运。

第三部分

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太大作为,成天游山玩水,尤其在浙江的会稽、永嘉一带流连忘返。秀丽的山光水色给了他灵感,他将玄学的意境融入诗歌,创造了“山水诗”这个新的诗歌流派。山水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名句,都是受到了谢灵运的启迪。

其实在谢灵运崭露头角之前,玄学对于诗歌就已经产生了影响。当时流行一种体裁叫“玄言诗”,玄学的玄,语言的言。玄言诗说白了就是用诗来讲述玄学的哲理,整首诗就是一篇干巴巴的小论文。比如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有一首诗,里面一上来就是这么四句:“大朴无象,钻之者鲜。玄风虽存,微言靡演。”大意是说,老子追求的“道”是虚幻无形难以捉摸的东西,所以钻研它的人很少。这种玄妙的东西虽然一直存在,但其中的道理却一直没有被发现。你看,这哪有一点诗歌的意境?所以,后世对玄言诗的评价很低,在修订诗集的时候,也很少把玄言诗编进去。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他抛弃了玄言诗这种直接说理的形式,保留了玄学的意境,赋予到山水之中。山水和玄学有什么关系呢?古代的士大夫如果选择远离官场,往往会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山水就意味着自由与豁达,正与玄学的意境相契合。而且山光水色没有经过世俗的沾染,也符合玄学中对“自然”的追求。谢氏家族又向来与山水有缘。前面提到的谢鲲,曾经将自己与当时的另一位重臣庾亮做比较。他说,在朝堂上为百官做表率,我不如庾亮。寄情山水之间,庾亮却不如我。谢安也曾经在东山隐居了二十年之久。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谢家会诞生谢灵运这样的人物,去创造山水诗这样一个全新流派。

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谢灵运之前,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山水的意象。比如诗经里就有一句叫“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思是说,山上长着茂盛的扶苏,池塘里长满了美丽的荷花。你看,有山又有水。但这里对山水的描写只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也就是“赋比兴”的那个“兴”。所谓“兴”,就是用一些景物描写作为话头,引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么就是抒情言志,要么就是叙事说理。总之,山水本身并不是主题。但在谢灵运的诗里面,山水却成了主角。他以生花妙笔刻画山水,留下了大量的佳句。比如他写秋日的河畔景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空旷的野外,原野空旷,沙滩洁净,天空高远,秋月明朗。再比如他写春日的山峦景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晚春时节,原野碧绿,山上岩石高耸,白云朵朵,聚集在峰顶。不过请注意,谢灵运并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他的这些诗句中,流露出渴望逃离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怀,这种情怀显然散发着玄学的气息。

其实,谢灵运山水诗的结尾,经常都是在表达他向往出世,渴望隐居的心情。比如他有一首诗叫《登池上楼》,那里面先是描写了山水风景,最后用四句诗作结:“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意思是说,人们总是耐不住寂寞,一个人独处时就很难平静自己的内心。难道只有古代才存在那种品德高尚,甘于隐居的人吗?今天也有这样的人,那就是我谢灵运!山水诗中蕴涵的玄学精神,在这里已经展露无遗了。

谢灵运曾有过一句名言:“天下文才如果有十斗,曹植可以独得八斗,我可以分得一斗,天下人共分剩下的一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其实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曹植之下,他的山水诗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引起士人的纷纷仿效,于是山水诗终于取代了面目可憎的玄言诗,成为诗坛的新风潮。中国诗歌也因此迎来了新局面。山水诗在唐代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变得更具神韵。王维将禅宗的审美引入山水诗,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当我们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绝妙好辞的时候,不能忘记谢灵运的开拓之功。而这种开拓,又源于玄学与文学的交融。玄学也因为这种交融,而永远活在动人的诗篇之中。

谢灵运用一支笔,为谢氏家族争得了光荣,但他却无法挽救自己的命运。他平时我行我素,口无遮拦,得罪了权贵,被权贵陷害,最后在广州被处死了。谢灵运之死对于谢氏家族而言,是一个不祥之兆。谢氏家族在玄学影响下的自由人格,只有在皇权相对弱小的东晋初期才能保持。而在武将出身的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以后,皇权逐渐恢复,这样的自由人格必然不能为人所容。谢灵运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到了南朝最后一朝也就是陈朝的时候,谢家已经传到了第十一世孙谢贞的手上。谢贞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十三岁时已经通晓儒家“五经”的要义。这表明谢家又开始摆脱玄学,回归儒学。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因为皇帝更希望臣子们恪守儒家的礼法,而不是成天向往自由。

正是在谢贞这一代,谢家蒙受了奇耻大辱。陈朝的皇室子弟陈叔陵为了安葬自己的母亲,竟然挖开了谢安的坟墓,把棺材和尸骨随处乱扔。谢贞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但是敢怒不敢言。这件事是谢氏完全没落的象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谢家这个华丽家族,此后也就默默无闻了。但是,谢家与玄学的不解之缘,以及这个家族为哲学的突破所做的贡献,永远载入了史册。

总结

好的,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谢氏家族与玄学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推动了“哲学的突破”,也就是突破儒家教条,开始探索宇宙本源和人生意义。谢氏的先祖谢衡本是一位传统的儒学士大夫,但在西晋时期,由于司马家族的虚伪行径和八王之乱的血腥斗争,从谢衡的儿子谢鲲开始,谢家开始抛弃儒家的礼法,推崇玄学的自然。这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变迁的缩影。

第二,谢安既爱好清谈,又能建功立业,这是由于他将玄学化为内在的精神修为,也就是超然外物,处变不惊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了玄学的升华。

第三,谢灵运推动了玄学与文学的融合,创立了山水诗派。这使中国的诗歌从此来迎来了新局面,对唐诗影响深远,同时也使玄学永远活在动人的诗篇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中国中古第二豪族,为何盛极而衰?
旧时王谢,人似玉树林立之陈郡谢氏。
扒一扒王谢家族家谱,被这群牛人惊得下巴都掉了!
狷狂的才子,没落的贵族——谢灵运:仕与隐,进与退皆不能自适
浅谈谢安及其谢氏家族的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