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发展理论 | 汇编整理
儿童发展理论
汇编整理
双螺旋儿童发展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陈秋坪博士
高雄医学大学复健科
王志中组长
双螺旋儿童发展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巫唐孟秘书长
一、神经成熟理论(Neuromaturatuintheory)
★脑干是最早发展的机构,动作由原始反射开始,动作反射提供与环境互动与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动作。接着皮质发展,动作转为协调性与计划性动作。
★动作发展在人出生时就已经订好里程碑,动作发展的顺序及速度是一致的。
★人的动作发展是受到中枢神经的影响,具有阶层性,低阶是高阶的基础。
学者:Gesell、Bobath、Rood等
二、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theory)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Piaget theory)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智会随着年龄成长而发展,并且将周遭环境获得的知识产生为基模(schema)。皮亚杰利用组织与适应儿童内在的心理历程,组织是统合身体与心智的功能来处理事物,适应则是儿童会以同化与调适来适应以维持心理状态的平衡,此适应会因环境而改变心理历程。
皮亚杰认为发展阶段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但个案认知发展成熟的速度,会因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而以不同的速率经历各个阶段。
以下为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期别
年龄
特征
Sensorimotor
Stage
0-2岁
凭感觉与动作了解周遭的事物,建立基模
(1)外界引导 (2)动作思考 (3)时间”现在”
(4)物里恒存 (5)方向感
反射期
0~1月
动作以反射为主,主要在维持生命行为
知觉及习惯组织期
1.
初级循环
2.
次级循环
3.
次级基模协调
4.
三级循环
1~4月
4~8月
8~12月
12~18月
重复执行与生俱来的行为,如注视、踢脚、吸吮
主动操弄外界室物
发展物理恒存概念,开始模仿
由试误学习中,开始解决问题、尝试新玩法
感觉动作之实际智能期
18~24月
开始有心像,有计划地执行活动
P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能以语言表达概念,会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直觉分类,知觉集中倾向,有体积守恒概念
1.
前概念期
2.
直觉阶段
2~4岁
4~7岁
思考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单向式的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考虑别人的想法,但仍是以直觉来判断事物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具有概念及逻辑
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11岁↑
有抽象的概念,能解决假设性的问题
外体积守恒  □+2=5  □=?
维高斯基认知发展理论(Vygotsky theory)
维高斯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社会文化,透过成人或是较有能力的同侪之间的社会化互动所影响。
近端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儿童自己能力所达到的发展程度,与藉由他人协助后所达到的潜在发展程度,这两者之基的差距即为近端发展区。
图片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karen1125/ss-46546514
鹰架理论(Scaffolding)
藉由成人或是同侪来提供符合儿童认知层级的支持、引导与协助,以帮助儿童学习。
柯尔博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有其顺序性,而且是世界性一致的,固定不变的。
期别
年龄
特征
(pre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成规前期-学前
无道德时期
0~2岁
以自我为中心,尚无社会规范
处罚服从取向
2~4岁
服从权威,遵守规矩,避免受罚
相对功利取向
4~7岁
基于个人需求,选择对自己有利,有公平互惠原则,条件交换
(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循规期-学龄
社交适应取向
7~10岁
希望获得称赞、接受,认同好孩子的标准(Golden role)
法律秩序取向
10~12岁
以法律与社会规范为考虑
(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自律期-青少年
社会契约取向
13~15岁
以个人权利与社会标准为主
伦理道德取向
15~18岁
能自我内化道德标准判断
三、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theory)
佛洛伊德(Freud)
★ 以本我、自我与超我来阐述人格,随着年纪、环境不同,进而影响个体
本我
(id)
属于本物性的本质,活动依据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会寻求立即性的满足
自我
(ego)
约婴儿期开始发展至成人期。属于心理性,有组织、理性,活动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会等待时机延缓满足,用合理的方式取得所需
超我
(super ego)
学龄前与学龄期。属于社会性,代表价值与道德观,活动依据道德原则
(moral
principle),表现良好会有荣誉感,反之则会羞愧。
★ 心性发展说(psychosexualdevelopment)
时期
年龄
特征
口腔期  Oral stage
0~1岁
口腔活动为主要满足来源,例如吸吮行为。
肛门期  Anal stage
1~3岁
透过体验粪便的保持与排泄来满足。
性蕾期 Phallic stage
3~6岁
透过抚弄生殖器官来满足会产生恋母(伊底帕斯
Oedipus complex)或是恋父情结(伊莱克翠拉
Electra complex)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6~12岁
儿童对性相关的活动不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例如课业、习惯或同侪等。
两性期 Genital stage
12岁以上
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冲动。
艾瑞克森(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过程,分八个阶段。
如果每个阶段任务发展顺利,可形成健全人格;发展障碍,产生危机与矛盾冲突,影响人格。
年龄
发展任务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5岁
信任与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勇于探索环境
对外界退缩,产生焦虑
动力来源为照顾者,喂食为信任与疑惧的决定时刻。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希望
(hope)。
1.5-3岁
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自我独立,有自信
缺乏自信,产生羞愧
动力来源为父母,给予适度的自由空间允许儿童探索。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自我意识
(will)。
3-6岁
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主动、好奇、挑战新事物
焦虑、内疚,害怕、恐惧外界刺激
动力来源为家庭成员,发展性别角色的认同。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目标
(purpose)。
6-12岁
勤奋进取与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ty)
与同侪合作,有责任感
遭受挫折,适应不良,产生自卑感
动力来源为邻居、同学,重视能力,不在以游戏为满足。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胜任
(competence)。
12-20岁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
(self-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对自我肯定,产生认同感
对未来方向没目标,价值观、角色混淆
动力来源为同侪团体,获得自我的完整性。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忠诚
(fidelity)。
20-40岁
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
(intimacy vs.
isolation)
与他人建立亲密或亲善
关系
独来独往,固执己见,爱与人竞争
动力来源为亲密或竞争对象,组织家庭,建立稳定的互助关系。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爱
(love)。
40-65岁
生产创造与颓废迟滞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努力生产,展现个人创造力
无所事事,停滞不前
动力来源为同事与家庭,养育引导下一代。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关怀
(care)。
65岁以上
完美无缺或悲观绝望
(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对现有成就感满足,接受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恐惧忧虑,抑郁寡欢
动力来源为同胞或全人类,实现工作成就或理想抱负。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智慧
(wisdom)。
0-1.5岁:照顾者(喂食)希望、信任
1.5-3岁:父母(自由)自我意识、自主
3-6岁  :家庭成员(性别)目标、自动自发
6-12岁:邻居、同学(能力)胜任、勤奋
12-20岁:同侪(自我)忠诚、认同
20-40岁:亲密、竞争(互助)爱、亲密
40-65岁:同事、家庭(下一代)关怀、生产
65岁↑:同胞、全人类  智慧、完美
四、行为理论(Behavioraltheory)
行为除了受到遗传或自我发展的影响之外,也会因为与环境互动而受到影响。
古典制约:巴夫洛夫(Pavlov)
操作制约:史金纳(Skinner)
提出动作发展是有条件的学习,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强调回馈与增强。
★ 增强作用(reinforcement):
1.正增强(Positive)
使用个案所喜好的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其包括:
(1)初级增强物(ex.食物)
(2)次及增强物(ex.代币、印章、贴纸)
(3)社会性增强物(ex.鼓掌、赞美)。
2.负增强(negative)
藉由个案不喜欢的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ex.做不完,就不可以下课)。
3.处罚(punishment)
利用个案不喜欢的刺激来抑制某种行为的发生(ex.打骂、罚钱)。
五、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system theory)
动作是生物体为满足需求而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动作控制并非由单一神经系统支配的结果,须考虑到许多系统与环境的影响,特别强调环境因素。个体会藉由自我重组(self-organization)将各系统重组各个参数以达到平衡。并且解决动作控制中多项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的问题。
★动态系统理论对儿童训练的概念:
1.动作的发展是多系统影响的
2.强调与环境的主动互动
3.早期介入
4.给予儿童自我探索各系统的动态关系(不强调技巧与手法)
学者:Berstein
六、生态系统理论(Ecologysystem theory)
布朗菲布列纳(Bronfenbrenner)
提出个体的社会行为会与所处的环境生态有关。
其分为:
1.微系统(microsystem)-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周遭环境,例如与家人互动的环境。
2.居间系统(mesosystem)-与儿童有关联的周遭环境,例如学校、邻居等
3.外在系统(exosystem)-会影响儿童但不包含儿童的社会环境,例如父母的社会环境等。
4.大系统(macrosystem)-最外层的环境,例如文化思想、风俗习惯、法律等。
图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denie07/kids-ecomaps/
七、动作学习理论(Motorlearning theory)
动作学习是技巧获得的过程,藉由经验与学习所产生的永久动作或行为。
亚当斯(Adams)
亚当斯认为动作学习的过程会形成两种记忆痕迹,中枢神经先存在一个记忆痕迹(memory tract),此痕迹会记忆:动作应该如何执行。开始动作时,会产生另一种知觉痕迹(perceptual tract)。动作得过程中,知觉痕迹不断地回馈与比较,而产生正确动作的感觉基准。重复练习越多,记忆越深刻。
此理论为封闭式理论(close-loop)
史密特(Schmidt)
史密特认为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建立基模(schema),基模会纪录动作的过程而形成动作的概念。以此基模来推断动作该如何执行,预测动作是否达成目标,仿真不同状况来修正动作,并尝试做出新动作。基模包含了召唤基模(recall schema),此基模是知道动作该在什么时间出多少力;再认基模(recognition shema),此基模能在动作完成之前预知感觉。此外还强调经验与练习一连串的内化历程,以及环境的互动。此理论为开放式理论(open-loop)。
★练习(practice)
大量(massed)与分散(distributed)练习-休息时间越短就是大量练习,反之为分散练习。
变动式(variabel)与固定式(constant)-增加练习动作的变异性能建立较佳的基模。
分段式(blocked)与随机式(random)-将动作分段练习,会比随机式有较佳的表现。
整体性(whole)与部分性(part)-整体性的练习表现比部分性的佳
心像练习(mental practice)
★回馈(feedback)
内在回馈(intrinsic feedback)-动作或感觉知觉所产生的讯息。
外在回馈(extrinsic feedback)-环境因动作所产生的讯息,包含了:
1.结果的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s,KR)-操作表现的结果来当作回馈的讯息。
2.表现的知识(knowledgeof performance,KP)-操作表现的过程当作回馈的讯息。
八、动机理论(Motivationtheory)
马斯洛(Maslow)的需求阶层理论
个人会有追求成长的倾向,当较低阶的需求满足了,便会再生成更高阶的需求。人为了获得需求的满足,生长会推动心理健全发展。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级: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选择安全的环境,免于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
3.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被爱及归属感。
4.自尊的需求(esteem needs)-得到尊重与肯定,追求自我的价值感。
5.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发挥自我潜能,获得胜任愉快的成就感。
图片取自
九、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
班度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论
强调行为学习是来自于观察与模仿,学习观察包含四个阶段:
1.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个体注意特征,产生学习
2.保留阶段(retention phase)-个体将观察到的行为透过解碼转译成心像、语言符号,保留在长期记忆中。
3.重现阶段(reproduction phase)-个体将保留长期记忆中的数据,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4.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个体重现学习的行为,受到奖赏则增加该行为的出现,反之则减少。
◎各家发展表
Freud
性心理发展
Erikson
自我调适
Kohlberg
道德发展
Piaget
认知发展
6M
生理前期:口腔期
信任与不信任
传统成规时期:无道德时期
感觉动作期
1Y
1.5Y
肛门期
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
2Y
处罚服从取向
前运思期:
前概念阶段
3Y
性器期
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
4Y
前运思期:
直觉阶段
5Y
相对功利取向
6Y
潜伏期
勤奋进取与自卑
7Y
道德循环期:
社交适应取向
具体运思期
9Y
10Y
11Y
法律秩序取向
形式运思期
12Y
两性期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
15Y
道德自律期:
社会契约取向
16Y
伦理道德取向
18Y
20Y
友爱亲密与孤独远离
40Y
生产创造与颓废迟滞
65Y
完美无缺与悲观绝望
● ● ● ●
点击下面链接,关注——
● 2016年上海INTAKE多系统理论介入脑瘫儿童新技术工作坊(7月23-24日)
● 2016年6月中国·北京身心障碍者融合就业实务工作坊(6月24-25-26日)
浙江·湖州 | 特殊儿童班级经营策略与课程设计工作坊(2016年7月16-17日)
重磅推出 | 2016年8月第二期「早趣游.喜飞翔-台湾暑期夏令营亲子游学团」活动,开始报名报啦!
● ● ● ●
为儿童和家庭带来平安与喜乐
促进生命尊重与社会和谐
我们是各类发展迟缓儿童的智慧支持者
合作伙伴
台湾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协会
公众号:xarw36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综述
【打卡】教师招考每日一练(7.2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
维果茨基的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你曾经忽视的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学——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