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起河南,北至德州的宋代大堤-“ 陈公堤”


2013年12月17日 15:22来源:大众网

在现今的武城县境内,人们只知道有一条南起河南,北至德州的宋代大堤-- -“ 陈公堤” ( 原属恩县),岂不知早在明代,武城县域内的运河西侧,还有一条南北走向、气势恢宏,旨在抗御运河水患的大堤,名曰 “ 谢公堤” ( 其堤址已于1964 年划归河北故城)。

在现今的武城县境内,人们只知道有一条南起河南,北至德州的宋代大堤-- -“ 陈公堤” ( 原属恩县),岂不知早在明代,武城县域内的运河西侧,还有一条南北走向、气势恢宏,旨在抗御运河水患的大堤,名曰 “ 谢公堤” ( 其堤址已于1964 年划归河北故城)。 该堤高丈许,阔三丈,南起毛家庄,北至西李村,绵延三十余里,系明代嘉靖朝武城知县谢梦显督导所筑,故名 “ 谢公堤。 ”其年代、规模与长度,虽远不及 “ 陈公堤”,但无论它的作用、还是它的功德,却均可与其同列,堪称历史丰碑。据嘉靖 《 武城县志》记载:谢梦显,举人,河南仪封人,嘉靖三十五任武城知县。 莅政三年,兴学正俗,弭盗筑堤,颇有政绩。 在其到任的次年 ( 即嘉靖丁巳年,公元 1557 年)夏季,时逢运河决口,大水径入武城。 水到之处,一片汪洋,致民间田房尽皆冲没,百姓被淹死无数,幸存者有的流落他乡,有的拥向县城,灾情十分严重。 知县谢梦显知悉后忧心如焚,茶饭不思,夙夜难眠。一边安顿、赈济灾民,一边亲临灾区察看,并为长久防御水患之计,遂呈请府 ( 东昌)、州 ( 高唐)批准,在邑内修筑了一条长三十余里、宽三丈、高丈许的大堤,并凿河另开一条分岔,将水引入黄河故道之芦河。 该工程从量工计役到告竣,仅在两月间,其占民田价税亦酌处完毕。从此,水患根除,使堤内积万余百姓 ( 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二分之一)获得安居。旧志载有 “ 嘉靖三十六年,谢公梦显因水屡患,力建长堤,万民拥戴,士庶感之”之语。后世为念其建堤御患、民利无穷之功德,恐后易于烟没,遂在县治西门外建祠立碑。祠名 “ 邑侯谢公生祠”,碑记系由吏部给事中郑茂撰写。文中盖秉其好德,意在 “ 宜民宜人效法而迭出其祈,以淑诸后人。”数武城树功德于民者,班班可考,惟谢公得享殊荣。自古以来,但凡功崇德厚者,必获其报。至今读来,仍不失为一面镜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吗丨德州东西长庄、岔河都因这条河才出现
漫话武城运河
要庄村历史由来
明代弘治时期治水研究
李鲁平:武汉,一道道大堤
阳信文物—方城洼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