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开《穆天子传》的秘密
晋武帝太康二年,也就是公元280年,是西晋灭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局面的第二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貌似小事的重大事件——河南卫辉汲县人不准(读否标)盗发了战国时期魏襄王或者是安釐王的墓。发现了几十车的竹书文献,由于这些东西对盗墓者无用,被遗弃,不准还用一部分竹简焚烧当做火把以寻找宝物。文献所书是一种当时难以辨别的“蝌蚪文”。
  晋武帝司马炎随即指派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抢救性勘校。而学者束皙,则是对这一系列文献的勘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因此,这部分事件,他的传记之中有最全的记录。
  这几十车的竹书文献内容庞杂,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纪年》十三篇和《穆天子传》五篇:《纪年》,记载了从夏朝开始到战国的魏国安釐王二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时魏国对上古中国史的记录,内容、大概事件很多和《春秋》相对应。但是其中的经传,很多事件与史记等记载则大有不同。史称为《竹书纪年》。而《穆天子传》,说的是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等等的旅行记录。根据发现地,这批文献被统称为《汲冢竹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烧了除秦以外的列国历史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导致了文化和历史文献的割裂。而汲冢竹书的发掘对先秦历史做了有效的补充和佐证,对很多含混矛盾的历史事件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是这其中的《穆天子传》这部书,它讲的是西周的第五代天子周穆王西游的事情。周穆王名姬满,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此人是个旅游天子,《左传》中对他有“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的评价,随心所欲,到处游玩,明显带有贬义。而这部书恰恰讲的是他的一次重要“西游”的事情。
  要谈这本书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无从下口。从此书发现以来,一直是被作为史料对待的,但是到了纪晓岚编辑《四库全书》的时候,却把它当做冒牌货给剔除了。之后怀疑之声此起彼伏,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有说是写魏襄王的、有说是讲赵武灵王的,还有说是讲秦穆公的。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也禁不起推敲。因为在《史记》、《左传》、《楚辞》和《列子》中都记载过周穆王出游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确实发生过的。此后,认为《穆天子传》确实是讲周穆王西游的事情的观点逐渐被学界主流接受。但是,随后的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它里面涉及很多古代地名,这些地名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推测的空间。中外学者竞相解释,蔚为壮观。
  关于周穆王的西游路线,最短的说周穆王的西游没有出过甘肃,但是最长的则说他到达过东欧华沙平原直抵波罗的海,整个绕了欧亚大陆一大圈。说去了哪里的都有,如果一一列举学者观点,周穆王先生欧亚大陆走遍。听每一个人所说,都貌似有理,但是又都将信将疑。
  “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毋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毋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一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乙酉,天子□六师之人于洛水之上。”
            ——《穆天子传》
  这是穆天子西游归来后对此行的一个总结,讲了一下他都到过哪里。这里面提到一个关键地名,就是舂山。这个地方在整部《穆天子传》里面也是作为一个关键地名被反复提及。从《穆天子传》的记录来看,周穆王对这里的印象很好,留下了愉快的记忆,那么这个地方在哪里呢?
  《穆天子传》发现不久,一个东晋的学者,注释了先秦古书《山海经》,同时也对这部《穆天子传》进行了注释的学者郭璞就把《穆天子传》的舂山和山海经中的边春之山联系在一起。《山海经》这么记载边春之山的:“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
  我国古代把帕米尔高原叫做葱岭,因为“其山高大,上多大葱”。于是现代著名学者岑仲勉把边春之山的大葱和帕米尔高原的大葱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古代“葱”和“舂”读音相同,那么舂山就是葱岭了。种观点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在《穆天子传》之中——
  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
  看看,帕米尔高原,世界屋脊啊,穆天子登上帕米尔高原之巅,放眼四望,真是天下最高峰啊!接着看。
  “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
  舂山的东北就是群玉之山,翻开地图看看,在帕米尔高原的东方我们可以发现和田,和田玉产地当然是南面的昆仑山中,也就是群玉之山。而帕米尔高原和今天的昆仑山相连,所以在《穆天子传》中,昆仑丘与舂山并提。
  同时,周穆王在舂山上,称这里是“县圃”,“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这个县圃在上古传说之中是昆仑山上的仙境,可见周穆王把这里当做美景绝佳的县圃,似乎说明他已经找到了昆仑山的所在。
  穆王在舂山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天子在舂山上玩儿了五天。发现了很多珍禽走兽,还发了一些感慨:“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然后,在石碑上刻下周穆王姬满到此一游留念,尽兴下山。
  但是,反对声音也很强烈并且有道理,我们看看反对的理由。
  首先,这个舂山是帕米尔高原的大雪山的话,至少5000多米,周穆王他老人家没有高原反应吗?而且从穆王出发地,河南洛邑或者新郑一带,到新疆帕米尔高原,大概一万公里行程,他老人家的八骏马车即使是当时最好的马车,你相信他能过去么?5天时间从容游玩,登上大雪山,现在来说都是非常艰苦而凶险的,在将近3000年前,他老人家没有冲锋衣登山杖氧气瓶等等户外装备,他们飞上去的吗?如果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我们知道,都要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论走南道还是北道都不会是一条轻松的路线,不会缺水而亡吗?
  我们从《穆天子传》还可以知道,周穆王出游是带着一支数目不清的军队随行的。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汉武帝时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音渊)。我们知道,汉武帝喜欢好马,从张骞口中得知大宛有“汗血宝马”,于是派使臣带着金马去交换,不但被大宛拒绝,使臣还被劫杀,财物被抢。于是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于是,李将军带着几万部队再加上西域属国征调的6000精兵出玉门关西征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的大宛贰师城。
  这支大军,艰难地越过罗布泊之后,就遇上了麻烦。沿途各小国坚守城池,拒绝为汉军提供粮食。攻下一个城,可以得到一些吃的;但因多数城堡都修筑得非常坚固,攻不进去,打不下来的只得绕道离去。好不容易到了大宛的盟友,曾经杀害了汉朝去大宛购买汗血马的使者郁成国的时候,只剩几千饥饿疲劳的兵士了。在强攻郁成时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惨重。于是李将军原路返回,等回到敦煌时,已经历时两年,军队活着回来的只有十之二三。
  在上古时代,比起汉代,各方面条件还要差,而周穆王西征的路程如果按照到达帕米尔高原算的话,比李广利出征距离还要长,因为他们的出发地不同,况且,穆王还继续西行了很远,兜了一大圈。
  鉴于这些问题,反对者们的意见就是,穆王西行绝没有那么远,《穆天子传》中的里程是因为古人数字概念不清楚,或者就是有很大程度的吹牛成分。于是,反对者给周穆王设计了一条保守得多的出行路线,甘肃青海游,最多到达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一带。
  不过,这个路线也有一个致命弱点的,《穆天子传》有明确的时间记录,前后历时大约两年时间,这么长时间的旅行只是甘肃青海游,貌似也太不把古人当回事了吧。
  无论是大葱——帕米尔学说,还是甘肃青海学说都存在很大问题,就是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都是拿今天的地名去套《穆天子传》中提到的地方,我们知道,《穆天子传》这部文献的整理是在西晋时代,当时学者的水平,包括竹简破损和被毁坏的程度,后世人都不得而知。那么这里面会不会有很多错误呢?我想一定会的,如果这些地名本身是错的,有可能推出正确的结果吗?这样那些看似有理的,言之凿凿的论证考据其实跟胡扯差不多,只要把你搞蒙,曰一通你听不懂的,他们就成功了。他们相信周穆王到了波兰,就按照到波兰的方式解释,认为周穆王没那么大本事,连甘肃都没出,于是就按照去过甘肃找理由。
  周穆王让车夫造父驾着“八骏之乘”的皇家马车,带着“七萃之士”的皇家禁卫军,还带着“六师之人”的大部队,历经“北风雨雪”的艰苦环境,“渴于沙衍,求饮未至”,在大沙漠里面差点儿渴死。一路上路途艰险,“留骨六师之属”,死了好多人。最终凯旋。
  我先不管周穆王到过哪里,我想问的是周穆王“西游”历尽了这么多艰险,付出了那么大代价,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干什么?唐僧西游为取经,那么周穆王西游干嘛去了呢?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一、拜祭华夏祖先轩辕黄帝,与西域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把我大周朝的天威远播于四方。上古传说中黄帝轩辕氏出于昆仑山,而昆仑山上有黄帝行宫。
  《山海经·西次三经》说“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帝当然就是指黄帝,这一点,周穆王当然是很清楚的,“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
  这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寻根之旅,当然在寻根的途中顺便把我大周的天威播于西域诸国,这一点在《穆天子传》中的各种赏赐中已经能够足够证明了。
  二、借着第一个理由出游。这个是结果之一,但不是原因。
  三、在周穆王西征之前,应该也是知道后来有意遇到的《穆天子传》的女主角西王母的。但是,估计出发之间,周穆王对西王母也不会有什么期待,谁知道是不是老太太?长得丑肿么办,况且《山海经》中把她描写得那么恐怖——“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有人会说,《山海经》成书在战国,而《穆天子传》要早5、6百年,周穆王怎么会知道西王母呢?《山海经》成书虽晚,但是里面记录的事情和传说都是上古时代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很多先知或者巫师们的共识,“黄帝”、“昆仑”、“西王母”这些人或地方的方位,以周穆王贵为天子,又准备策划一次前无古人的重大行动,行动之前,这一点功课还不做吗?
  但是,我们知道,周穆王之前并不会知道西王母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也不是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
  四、这部分进入实质行动了,周穆王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寻宝,具体说就是找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对比一下《穆天子传》和《山海经》可以看出来,山海经中对于藏宝之地,有产“金”之地,也有产“玉”之地,而《穆天子传》中只能发现产玉之地,根本不提产金,换句话说,就是周穆王眼里只有玉,黄金之类的都是浮云。而且,从文字看,周穆王对玉的鉴赏水平应该是极高的,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普通人来看肯定是玉了,但是在周穆王眼里,只是好看的石头。比如这段,这里带黑点儿的字都是缺字或者是古人没认出来的字,跟LZ没关系哈:
  “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采石之山,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璇瑰、●瑶、琅玗、●、●●、玗琪、●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
  周穆王到了这个重什么氏的国家,这里有采石山,有“枝斯、璇瑰、●瑶、琅玗、●、●●、玗琪、●尾”等等,我们看来,这么多好名字,都应该是玉了吧,但是记录是无情的“凡好石之器于是出”,这里出好看的石头,不是玉!
  所以周穆王对玉的定义是非常苛刻和狭窄的。我们中国有至少6000多年的玉文化,在上古时代玉文化更为盛行,什么才能称得上“玉”都会有严格的限定。
  如果说这本《穆天子传》里什么记录最多,可能就是这种以赏赐名义的以物易物了,每到一个地方,周穆王都会“赐”给当地人一些好东西,然后换回来当地的珍稀,还有就是更为重要的食物等等。
  我们来看看周穆王都“赐”了些什么东西呢?
  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
  其墨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珠三百裹。
  戏□黄金之鹿,银□,贝带四十,珠四百裹。
  黄金之罂三六,朱三百裹。
  黄金银罂四七,贝带五十,珠三百裹,变□雕官。
  狗●釆,黄金之罂二九,贝带四十,珠丹三百裹,桂姜百□。
  黄金之罂,贝带、朱丹七十裹(这个还相同赏赐了另一位)
  黄金之罂二九,银鸟一只,贝带五十,珠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
  黄金之罂二九,贝带三十,朱三百裹,桂姜百●
  银木●采,黄金之罂二九,贝带四十,朱三百裹,桂姜百●
  以上是周穆王姬满先生整个西行过程中给出去的东西,共十一次“赏赐”。这里还有几次例外,例外的事情都跟玉有关。
  第一次,应该是进入大漠前的祭祀。
  “天子授河宗璧,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祝沉牛马豕羊。河宗□命于皇天子。”
  这一次是一个很隆重的祭祀仪式,姬满穿正装,除了玉璧,还准备了祭祀用的牺牲,巫师河宗伯夭把这些投入河中,祭祀于河神,LZ觉得这个祭祀地方应该是在黄河上游河套一带,从这里穆天子西行就要进入大漠戈壁,祭祀母亲河,祭祀的同时也是占卜吉凶和问路。果然,主持祭祀的巫师河宗伯夭,把玉璧和牺牲沉入河水之中。这时,河伯在河宗伯夭身上显灵,告诉姬满下一步的行车路线——
  “河伯号之帝曰:“穆满,女当永致用●事!”南向再拜。河宗又号之帝曰:“穆满!示女舂山之□,诏女昆仑□舍四,平泉七十,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赐语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
  这里有一个重要细节就是“平泉七十”。这个明显在提示周穆王进入大漠之后的饮水处,沿着“平泉七十”的生命线就能到达昆仑之丘,找到舂山。
  另一次,是周穆王在途中打猎钓鱼,玩儿得高兴,突然开始想不开自责了,跟心腹七萃之士说:“于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乐,后世亦追数吾过乎!”哎呀,我这人不注重修养德行,只知道玩乐,后世人会骂我吧,于是忧桑起来。心腹七萃之士开到他,后世老百姓也是希望天下太平啊,现在农民工人都有活干有钱赚,男人女人吃饱穿暖,老百姓有钱,当官的秉公办事,把利益分给老百姓,您这不是做得挺好的吗?怎么就只顾玩乐了?怎么得意忘形了?周穆王听了高兴,赏给这位心腹身上带的一块玉佩。
  再一次就比较恐怖了,有生命危险。
  “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饮未至。七萃之士高奔戎,剌其左骖之颈,取其青血以饮天子。天子美之,乃赐奔戎佩玉一只。”
  周穆王探险队横跨沙漠没水了,找不到水源,怎么办呢?七萃之士高奔戎,这个高奔戎在《穆天子传》中出现过两次,甚为亮眼,堪称男二号。(另一次提到他是这哥们生擒了一只猛虎,这个地点在今天的荥阳,“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的虎牢关,就与高奔戎生擒的这只老虎有关。)高奔戎把他的两匹马拉马车的左边那匹马杀了,拿马血给周穆王解渴,于是,穆王赏了随身佩玉给他。
  再有一个是赏给河伯之孙的,河伯是河神啊,看在神仙的面子上给了他孙子一个玉佩。
  而最重要的一次是跟女主角出场有关的: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毋,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这次不但有白圭玄璧,一白一黑两块玉,还有丝绸锦缎之类的从未赏赐过的东西。
  综上所述呢,我们不难发现,周穆王是个很扣门的人,不到关键是时刻不会舍得好东西的,什么是好东西呢,当然不是黄金了,而是“玉”。
  我们看到周穆王往外掏“玉”是多么仔细啊,但是看看这位仁兄是怎么往进搞玉的。除了一些地方按照以物易物形式“进贡”玉我们就不提了,看看周穆王自己的掘宝行动吧:
  “至于群玉之山,……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
  看到吧,这哥们在群玉之山,装了上万只玉!这里的玉应该是玉料原石。亲自驻扎了4天,然后命令行政级别很高的邢侯留下来监督工人完成采玉。
  此外,这本书里面还提到过采石,但是大规模采玉就是这一次。而这个群玉之山就是以舂山为坐标的,找到舂山就能找到昆仑丘,而且也能找到群玉之山,周穆王进入大漠前祭祀母亲河,大巫师河宗伯夭告诉他行车路线,怎么找到舂山。表面上是为了祭祀黄帝行宫,而实质是冲着群玉之山来的,来寻宝的,周穆王的全部西征行动的核心,到这里就已经完成了,其余的活动就是纯粹的消遣旅游了。
  我们明白了周穆王的真实目的,而且知道了他已经搞了上万只玉,下面我们只要知道这个玉在哪里,就能知道他去过哪里了,这个道理很容易说通吧?
  我们看看哪里有大规模产玉就好了。中国人好玉好了6000年,但是玉就是这么多,物以稀为贵,产好东西的就那么点儿地方,出了这个圈,别无分号了。大规模产玉,无外乎和田玉和青海玉。我们知道青海玉是奥运金牌用的,为嘛用它呢,因为便宜,谁会舍得用和田玉去做金牌呢?
  那么大家想想,这点道理我们都懂,而作为周穆王,作为大贵族,他对玉的鉴赏水平,估计现在的砖家们加一块也比不上他,他会为了大众的青海玉去兴师动众吗?而且,青海玉的开采史只是从乾隆开始的,周穆王时代,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玉矿的存在。而且,我们翻翻地图看,去挖青海玉,用得着确定“平泉七十”,水源的位置吗,这一定是为了穿越大沙漠准备的!!
  所以,周穆王的西征,唯一目的就是“群玉之山”——和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中单狐山之考证
华夏探源(三):为千年奇书《穆天子传》正名
迄今为止,只有一人登上过的神山,它是华夏一族的起源
白话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记
周穆王西祭昆仑的三个主要目的地
昆仑仙山【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