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夏商周时期的河北(周)

夏商周时期的河北

下篇  周朝与河北



  两周时期的河北方国部族

一、軧国

   軧国一名于史无征,系由元氏县西张村铜器铭文的出土而得知。

   1978年3月,在元氏县南西张村村东一土岗上,发现西周遗址和墓葬。在该遗址采集到西周时代的石斧、陶片,东周时的筒瓦卷云纹半瓦当和一件碗状豆,另外还采集到三件鹿角,有切锯痕。从采集到的遗物看,该遗址为西周晚期遗址,东周时代曾继续延用,东周以后可能废弃。

   在遗址内发现有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其中多件有铭文,最重要的器铭是《臣谏簋》和《叔父卣》。从铭文考证,《臣谏簋》是西周成康之际的器物,《叔父卣》是康王时期甚至更晚时期的器物。铭文中出现“軧”、“軧侯”,表明西周时期,至迟自成王时期起,邢国北部就存在着一个軧国,西张村周墓的墓主下葬年代应在昭王时期,则軧国起码一直存续到昭王时期以致以后。軧国是今石家庄地区的一个主要方国。从铭文所揭示的内容看,軧国与邢国的关系甚深,似乎是受邢侯所保护的小国。

   軧国灭于谁手,史无记载,但从公元前659年邢国迁都夷仪以避北戎来看,軧国大约亡于北戎。軧国的地理位置南邻邢国,处在戎狄经常出没的要冲上,邢国不能自保,軧国更难独存。

二、邶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邶国的始封地,或认为在今河南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后曾迁居涞水,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

    涞水流域的邶国何时灭亡,史所不详。学者推测邶国是为韩国所灭。韩国的始封,有的说是西周初年,有的说是周宣王时期,则邶国被灭应在西周时期。

三、邢国

   西周邢国是周王室分封的一个重要的同姓诸侯国,历时几百年之久,有过兴盛和辉煌。后受狄入的攻伐,国势日衰。公元前659年,在齐、宋、曹等国救援下迁国。于公元前635年为卫侯所灭。

   邢国受封是在成王时期。邢国第一代国君,是周公第四子,名苴,又名靖渊。从周初金文看,邢侯与周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周初的两件青铜器《邢侯簋》和《麦尊》铭文对此有充分的反映。铭文记述了封邢与邢侯的朝见、邢侯参与王室的大典、天子对邢侯的赏赐等情况,可见周王接待邢侯隆重而亲切,同乘船游览,同射猎助兴,同在宫中寝息,赐与邢侯a戈、服装和臣奴。这种优厚的礼遇和赏赐,切合邢侯和成王为同辈堂兄弟的身份。

   从周初的历史背景看,成王封邢是继武王封召公于北燕之后的重要分封。其主要用意有二,一是领抚原商属邢国遗民,二是以邢御戎。今太行山区的晋中、晋南一带,古时是少数民族戎狄的聚居区域,他们经常从太行山诸陉东出南下中原,构成对中原各国的威胁,切断周王室与燕国间的交通。邢国的地理位置恰在原商朝王畿的北部,周王室在这里封国建邦。可谓选择得当。

   今邢台市能够作为邢国之都,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关。这里位居黄河之北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上,水源丰盈,气候宜人;地理上南接卫国、东临齐鲁,北通燕国,往西穿过太行山就是晋国,居四方之中心要地;既能沟通南北,联络燕、晋两国,又能屏障中原,拱卫周王室的所在地雒邑,具有立都建国的良好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

   西周春秋之际,北方戎狄活动的地域主要有两个地带,一是居于冀晋中部的太行山两侧,一是居于渤海湾西岸及其北岸。前者有赤狄、白狄(也称作戎),后者为山戎。成王封邢的主要目的既是屏障中原,拱卫周王室,而邢国又处于太行山东麓南北交通大道之上,与戎狄相接,因此抵御戎狄的进犯就成为邢侯的主要任务之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戎狄由晋进入太行山东,展开了向中原诸侯国的攻略,邢国首当其冲,双方的冲突有增无已。《后汉书》西羌传载,周王室东迁后,秦襄公伐戎救周,“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这次邢侯大破北戎的时间在春秋初期,说明此时邢国的力量还比较可观,足以应付北戎的侵扰。但此后不久,邢国势衰,在与戎狄的冲突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被迫进行了一次迁都。公元前661年“齐人救邢”只是暂时遏制了狄人的进攻,并没有彻底解决戎狄对邢国的威胁。到了公元前659年春,狄人再度大举伐邢。邢国遭受空前惨败。幸亏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及时救援,邢国才得以突围而出,并在诸侯的协助下迁都于夷仪,诸侯之师还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都城。在迁移过程中,诸侯之师表现了高度的无私,使邢国得以“具邢器用而迁之”。表面看宗庙礼器似乎尽数迁走,但实则不然。1975年在内蒙古出土了一件《邢姜太宰已簋》,铭文称:“邢姜太宰已,铸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邢姜”当为邢侯之妻,与宋《太平寰宇记》引《北史》所记一致,也与在今河北邢台地区曾出土过五件邢侯夫人姜氏鼎相吻合,表明《邢姜太宰已簋》是邢国宝器。它在内蒙古草原出土,应是戎狄伐邢时所掠之物。而后携带到北地的。由此亦见邢国失败的惨痛。

   邢国迁都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前642年,宋襄公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卫军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

   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史籍未见有邢国出兵伐卫的记载,可见联合伐卫并未付诸实施。但邢国与卫国的积怨越来越深,卫国可能由此确定了彻底灭亡邢国的计划。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燬灭邢。”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

四、韩国

    西周的韩国,为古涿州方城县韩侯城,今河北固安县东南。韩国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有众多的川泽,出产各种鱼类;也有茂密的森林,虎鹿熊罴出没其间。物产极为丰富;韩侯娶蹶父之女为妻,迎亲时的礼仪极为隆重;韩国的都邑为燕师所筑。这反映了燕、韩两国间的密切关系;韩国与屠(即屠何)的关系融洽(屠何为东胡部族的一支),韩侯“出宿于屠”,受到热情接待,宴席的菜肴多为鱼、鳖、笥、蒲等水产品;周王封韩,不仅赐土地给韩侯,还赐给北方的濊、貊部族,令其向周王室贡献田赋和各种兽皮,表明韩侯负有镇抚濊、貊部族的义务。

   诗歌内容叙述了韩侯受封、朝觐周王室,娶亲、出巡屠何、镇抚濊、貊部族,向周王室交纳贡赋等情况,是反映韩国以及韩国与周王室关系的信史。

   韩国的灭亡,史所不详。从该地后来属于燕国看,应是为燕国所灭。

五、其他方国部族

   代国   代国是春秋时古国。其政治中心是今蔚县东北的代王城遗址。但据考古调查,代王城属于汉代遗址所以蔚县东北的代王城未必是春秋时期的代国都城所在。《水经注·漯水》在记述今蔚县一带水道时,至少提及三座与代有关的旧城遗址,今代王城遗址只是其中的一座,春秋时期的代国都城有可能是代王城之外的其它遗址。

    代国地处幽州、冀州和并州交汇之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经济结构只能是牧猎与农业兼有。春秋末年,代国为晋卿赵襄子所灭。详情见第五章赵国部分。

   房国   在今高邑),早年属中山。穆王征犬戎时曾居于此,联系到穆王为房后所生,所谓“昭王娶于房”为高邑之房。

    关于房国的地望,据《高邑县地名志》,房子故城遗址“在县城西南7.5公里西富村公社古城村。现残留城垣,南北1100米,东西1400米。村西有城墙遗迹,高6.5米。”房国为谁所灭尽管不详,但房子之地在战国时期先属中山后属赵国并无疑问。

   山戎   山戎是游牧部族,居无定处,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春秋初年,他们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从考古发现的遗址看,今北京地区、河北东北部的卢龙、迁安直至辽西东南的锦州一带为山戎的游居之地。

   肥国   肥国是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其都城所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晋国灭肥后,余部徙居至鼓国,后住今河北藁城西。晋灭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卢龙、山东肥城等地,皆依昔阳为都名。

    鼓国   鼓国也是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国境即今河北晋县。 公元前527年是鼓国首次见于史籍的时间,也是鼓国即将面临为晋灭亡的时刻。鼓国被灭后,晋国命大夫涉佗镇守鼓地,鼓地纳入晋国的版图。

   涉国   至少在春秋时期,河北地区还有一个涉国。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今涉县位于邯郸之西,恰好处在这一范围。在今涉县发现有春秋战国之间的墓葬。涉县北关公路边,发现了一座中型竖穴土坑墓,出土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共130余件。多是进行祭祀、宴享或其它仪式时所用的表示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器。其中有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的铜编钟和石编磬。从这些器物的组合、造型、纹饰特征看,既有春秋晚期器物的特点,又有战国早期的因素。推断墓葬的时间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将这些文物与涉氏在春秋末年的活动以及涉县的方位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认为马端临所说涉县即春秋时期的涉侯国很有道理。

   

                                   两周玉器特点

 

 西周时期玉器在工艺上既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两周玉器多作扁平状,善于采用细阴线和一面坡粗阴线相结合的粗细阴线双钩法来刻画主题。线条刚劲,形象生动,花纹图案的结构也很严谨。西周玉璧出现了几种新的纹饰,其中以卧蚕纹最多见。此种纹饰有称卷云纹的,又有称谷纹的。周代玉器上一的卧蚕纹即是兽头纹或龙头纹,这种纹饰到战国、汉代演化成排列规整的谷纹。人类玉器最初的纹饰构思是鸟、兽、鱼等象形纹饰琢刻到玉器上,后逐渐由阴文至阳文,又有云头纹、卧蚕纹、谷纹、乳丁纹等。这种顺序从商代至战国、汉代玉器中可找到演化痕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商周时期的河北
石家庄土岗因项羽得名,考古挖掘后,却揭开了一个神秘古国的面纱
西周古国——邢国,抗狄战神,长期与北方戎狄较量
春秋战国时代的次等诸侯——宋、郑、卫及鲁、邢(1)
略谈西周的外服制与王朝边域统治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