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通河

    据《寿张县志》记载,元至元25(公元1288),”韩仲晖为寿张县尹,建畜引汶水入临清,达卫河,通漕运,名会通河,长.二百五十余里,中建陂二::十二。度。高低分远近,以节蓄泄,凡六阅月而工竣。比陆运利相十百。”

    会通河是元代开凿的,南起南旺(今山东汶上县南旺乡)经店子(今台前县夹河乡后占子村)、沙湾(夹河乡沙湾村)、张秋(今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原属寿张县)、阿城、七级、李海务、聊城、梁水镇、土家闸、魏湾、戴湾,北到临清。在元、明、清时期.它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夫动脉。

    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后,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同时还驻扎着庞大的军队;达就幂摹把大量的粮食和其它物质运犁登警来。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早已从北方转到南方,全冒最富意的地区是东南江浙一带.南粮北调成为元政府最为急迫的经济问题。

    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元政府最初命令从浙西装船,粮船从江淮入黄河逆流而上,到中滦镇(今河南省封丘)卸船装车,陆运到淇门镇(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再卸车装船、沿御河(今卫河)北运到大都附近。这条运输线,曲折遥远,费工费时,效益甚微。所以元世祖命令兵部尚书奥鲁赤负责筹划一条新的运输线。经过一番考查,奥鲁赤决定在山东省济州境内挖一道渠.先把汶水、济水截住到到任城(今山东省济宁)附近使这两条河与泗水汇合,作为新渠的水源,又在饪城西开一道南北渠,向南挖到鲁镇与泗水沟通,与江淮相连,向北挖到安镇,再向北与人清河(又称清济)相通。这样,从南方来的粮船,便可由江淮、泅水入新渠,再由大清河入江海而达直沽(今天津)。按这个设想,新渠于公元l283年动工,不久便峻工,命名为济州渠。

    由于大清河入海口泥沙阻塞,粮船极难通航,所以南来的粮船只好在寿张境内卸船装车,陆运到临清,再装船由御河北运。这不仪义重新出现了几装几卸的麻烦,而且这200多里的道路地势低洼,4到夏秋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车辆寸步难行,影响了南粮北调。所以寿张县令想出一一个新方案,引济水到临清入御河,全长250里。由]:这一地段地势高低不平,为了便于控制水位,保障通行,沿线关键地段修了三十一个节水闸。这样,江浙漕运便能一直航行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兴,赐名“会通河”。意为把几大水系会通,原先济州河的名子不再使用,也称为会通河。会通河挖通后,使南北大运河比隋朝时缩短了800多里,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

    会通河的开通,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张秋镇,就是会通河开凿以后发展起明、清三朝的统治者,都对会通河的修治十分重视。黄河一旦决口,淤塞运河河道,总是立即派大臣,征调民工修复,保证雨北漕运的畅通,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把全国各地的物质运往都城,供他们享用。有两句古诗日:“东南四十三州地,刮尽民脂是此河”。其实全国各地都是如此。例如,清政府在张秋、聊城、临清等地,就设置了专门征收漕粮的机关,备有运粮船205艘,每年把120950多石的漕粮运到北京。

    在明永乐年间,明朝统治者,对会通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明初,由于战乱和黄河的淤积,会通河被堵塞不通。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起兵,夺取了皇位以后,决定把京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南粮北调的任务日益加重。从永乐元年(公元1403)起,每年除了利用海运一部分粮食至北京外,大量粮食过江后要溯淮河西上,到寿州转入沙河,至陈州(今淮阳)后入黄河,再逆河北上,到阳武县后卸船装车,陆运一百多里到卫河再装船,顺着卫河、白河、大通河,到北京。因为海运多险,陆遥亦艰,运粮十分困难,所以重新开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沟通直贯南北的大运河,成了摆在明王朝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

    永乐九年(公元1411),主管工程营造的工部尚书宋礼(河南永宁,今洛宁人),奉命修浚会通河。宋礼到任以后,一方面研究了前代会通河的通航情况,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到济宁·一带,遍访当地熟悉河工的老人,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他在汶上县境内,遇到一位名叫白英的老者。这个老人十分了解山东境内的运河,叶也是多年的老船工,对会通河的河道尤为熟悉。他向宋礼介绍了会通河的今昔,并向宋礼建议,在汶河下游的戴村筑一道新坝,拦截汶河水全部流至济宁以北的南旺地区。南旺地势高,被称为“南北之脊”。分水闸由济宁移至南来的新兴的商业城市,明清时期“水陆云集”,成为鲁西一带的商品集散地,街道“绵亘数十里”,商业盛极一时。元末明初,黄河多次决口.会通河被泥沙淤塞.使南北交通时常终断。元、旺,南北流水都比较顺利,向北流水不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宋礼听了白英老人的建议,豁然开朗,立即采纳了这一正确的主张,修筑了戴村坝,将汶水引向南旺,使水分流南北,“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

    宋礼还十分重视元代沿河设闸的经验。他组织人力对会通河测量之后,根据沿线地势高低的不同,又从南旺北至临清修了十七座闸,南至沛县沽头修了二十一座闸,使四百多里长的会通河成为“节节蓄水”的“闸河”。依靠各闸相互启闭,逐渐调平水位,使南北来往的船只象支阶梯一样,步步上升,越过高坡,适应了航船的需要。

    筑坝建成之后,在宋礼的主持下,又在河南境内,疏浚了祥符县(今开封境内)鱼王口至中泺以下二十余里的黄河故道,使黄河自封丘金龙口流向鱼台县塌场口,增大和补给会通河的水源;在山东境内的汶上、东平、济宁、沛县等地,以会通河东岸地势较高的湖泊为调节水库,涝时蓄水,旱时放水入会通河。在会通河西岸设立陡门,并将地势较低的两岸湖泊,原梁山水泊,作为滞洪区。水势过大时,把超出运河需要的水量经由陡门排入湖中。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运河的水源和安全问题。

    经过宋礼这一次对会通河的大规模的治理,会通河往南与黄河、淮河、长江连接,往北与卫河、大通河携手,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长达三千余里的大运河全线通航了。从明永乐年间起,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黄河改道,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大量粮米、百货通过这条运河源源北上,运往各地,对我国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这是明人李东阳写的《咏临清鳌头矾》诗,生动地描绘了明代南北大运河通航之后,临清这个滨运河城市的繁荣情景。

    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改道东流,冲毁会通河堤,带着汶水一起由大清河入海。会通河水源断绝,河道义被淤塞,于是变的干涸。1906年、1911年,京汉、津浦两条铁路通车,南北经济的交流由铁路接替了大运河的重任,官府不再对会通河进行治理疏通,于是会通河失去厂它的繁华。

从张秋以北的会通河,后成为引黄灌溉的重要水利工程,目前这段会通河仍然对鲁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黄河以南到济的这段会通河,我闷的南水北调工程,基本上是沿着这段会通河走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礼传
鲁运河 大运河临清段  
【话说运河】依明之旧?
田林 卜颖辉 | 运通南北:大运河跨越千年的漕运往事
聊城能有四五百年的繁荣昌盛多亏了一个人,六百万聊城人欠这个人一句感谢
1960年山东新挖了一条河,叫京杭运河,而元朝的原运河却称小运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