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氏《中华脉神》传统脉
一、浮 脉

    (一)概述:浮脉为单一脉素,它脉位表浅,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二)浮脉的病理与解剖

    1 人体桡动脉正常情况下均行走于腕部桡侧皮下。其上方是皮肤,下方是腕曲肌腱及尺、桡骨间肌群,前方被覆于腕曲肌支持韧带,周围被覆于皮下脂肪并借此而被固定,桡动脉的前下方恰是桡骨茎突之高骨。因此寸脉正常情况下较尺脉为高(水平位),瘦人桡动脉表浅,老人血管硬化皮下脂肪少时血管多滚滑。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炎症初期,机体的代谢稍增强,微血管将扩张,心动也稍加速,组织也饱满,桡动脉也饱满(桡动脉稍饱满的辅助因素还有腕曲肌支持韧带的束缚)。桡动脉充盈其管壁的张力会下降,饱满的组织将饱满的桡动脉托起,指感桡动脉将有浮于肉上的脉感。因此浮脉只是脉位的表浅,不应加其他因素。此时桡动脉饱满尚没有发生脉力的增加性改变,相反脉管壁的张力却下降。心动稍加速也不应发生每息脉动的明显异常,否则是浮数脉,这要视体温的高底及病情的演变。严惠芳主编《中医诊法研究》认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扩张和血流通畅是产生浮脉的直接原因。

    2 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在微血管充盈、组织饱满时脉管内压不会增加。这种炎症早期的特定条件将致使桡动脉的脉力不会增强而只会稍充盈,虽然脉管浮起但不是车胎充气的浮而是充盈组织的托浮,是一种综合力量导致的浮。因此这种脉浮将是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但按之虽不足也会不会一点力也不支撑,更不会虚或空。这是因为有脉管内外组织的撑托及桡动脉前方韧带的束缚及桡动脉腔内血液在指压下的阻力等综合作用。图22

      3 浮脉是机体炎症早期的特定脉象,当外遇风寒(病源微生物侵害机体)时,机体神经系统将参与调节使脉管收缩而产生浮紧脉、浮弦脉,若致病力强机体抵抗力也强时还可出现浮洪脉,此时人体的体温也升高。机体的代谢率进一步增强时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尚可出现浮滑脉。若有体温的改变则见浮数脉。详见脉的兼象。

   (三)浮脉的特征

    1 浮脉性质:脉位表浅,是单一脉素。

    2 浮脉的指感标准:轻手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3 浮脉的形象标准:如举按劳动人手背怒张的静脉。浮脉的脉力如同常人手低垂于心脏水平时手背静脉怒张的脉感。浮脉的脉力小于浮紧、浮弦、浮洪脉,大于虚、芤脉。图23

       4 浮脉作为单一脉象要素可构成浮脉类及其兼象脉象。浮脉不能同沉脉及其沉脉类相兼脉,但能和沉脉共同组成实脉、洪脉、浊脉。也能同沉脉同时出现在寸口中,如寸脉的浮、尺脉的沉等。

    (四)浮脉的研究

    历代脉学著作唯有《脉经》对浮脉的认识最被推崇。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简短的八个字,即概括了浮脉的性质也准确的描述了浮脉的脉形和浮脉的指感形象标准,乃至今日该论述仍然是认识浮脉的准则。脉位是相对的,但“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浮脉的指感标准是决对的。

    《脉诀》在认识浮脉时有:“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冉冉寻之如太过”之说。“冉冉寻之如太过”一句与前言“不足”有矛盾,若是太过应当理解为脉力的增加,浮脉脉力的增加不过是浮紧脉、浮弦脉等,这是浮脉的兼脉而不是浮脉。《古今医统》在认识浮脉时有:“浮有按无,无根之喻”。其意:一是浮脉按之什么感觉也没有,二是没有根。此语显然是不正确的,浮脉虽然按之不足,但不足不是“按无”,更不是“无根”。显然该著作对浮脉的脉力把握不够正确。《诊宗三昧》尚有“举之泛泛而流利”的提法,张璐此语只是浮滑脉的概念而不是浮脉。事实上浮脉只是指脉位表浅的单一因素,而浮脉的脉力则是举之有余而按之不足,傅聪远认为:浮脉的脉压大约在5KPa—10Kpa。

    现代脉象的研究已经突破指感的体会和古脉学的瓶颈以及脉象仪器的取法压力表示方法,并打破仅从血管位置深浅来讨论脉象的浮沉。取而代之的是从生理、病理及生物力学的角度进一步加以研究。费兆馥等认为:正常人四季脉象与外感发热病人的浮脉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皮下组织及粘弹性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桡动脉的舒张状态有关。而龚安特认为:桡动脉的几何位置是不易改变的,指下脉道的浮沉变化主要是血压、脉管半径、脉管刚度、外周软组织刚度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将受制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环境因素。张崇等对1000余例脉图血流动力学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浮脉与沉脉的心功能状态及体循环容量并没有大的不同,但沉脉的压力梯度和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

    现代研究认为:机体在外感等因素作用下,其毛细血管床扩张,桡动脉内的血流加速,桡动脉管壁的张力可减小,血管对血流的侧压力及阻力也减小,桡动脉应指时有一种表浅的感觉。这中感觉是:指按时其力不足,抬指时具有浮力。

   (五)浮脉现代临床意义

    浮脉与人的体温及外界环境有很大关系,而人的体温调节则主要受控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同时也制约于许多因素。一般天气热则人的脉多浮,女子的脉比男子稍浮,特别是在月经前后及排卵期、妊娠期。年龄越小其脉越浮,大约年龄每增加十岁,脉象的浮将减少一定梯度,年龄40岁后大部分人出现尺脉沉的脉象。

    临床上一般病毒感染或病源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变态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代谢紊乱、神经性疾病等早期病人或恶性肿瘤的晚期均可见及浮脉。临床上可根据寸口脉三部的分属及其脉浮的具体变化,寻及疾病的脏器。

    一般寸脉浮:多见神经系统、五官、颈部淋巴结、甲状腺、两肺、脉就显得不太合脉理。或气管支气管等病毒、病源微生物感染的早期脉象(中医称:外感、伤寒、风寒、中风等),以及颈部淋巴结、恶性淋巴瘤、肺部肿瘤等晚期脉象。

    关脉浮:多见女子月经前的乳房胀痛、胆囊或胆道感染的早期、胃部消化不良、低钾血症、各种肠道感染的早期脉象等,也常见淋巴系统病变。

    尺脉浮:多见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种感染、积液的早、中期脉象。

  (六)浮脉的三部分属现代临床意义

    1、寸脉浮:头、颈、胸各组织及气管、支气管病毒,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脉象。颈淋巴结、肺部恶性肿瘤晚期脉象等。

    2、关脉浮:女子月经前后的乳房胀痛,胆囊炎、胆道炎、胃部胀满、消化不良,低钾血症,眼睛不适、肿瘤等病。

    3、尺脉浮:泌尿、生殖、盆腔、乙状结肠、直肠、有菌性炎症的早中期脉象,下肢及臀部无菌性炎症脉象。

总之,浮脉所主疾病以外感见多,内患为略,久病多凶。

    (七)浮脉兼象脉现代临床意义

    浮脉兼象脉很多,这是因为浮脉作为脉象的单一脉素是构成复合脉的纲领性脉象。其常见兼象脉主要有:浮缓脉、浮滑脉、浮细脉、浮数脉、浮短脉、浮紧脉、浮涩脉、浮迟脉、浮弦脉、浮边脉等。有一些脉学著作载有浮洪脉、浮长脉、浮实脉这是不妥的。因为洪脉、长脉、实脉中含有浮脉的成份,再与浮脉兼脉或许是出于浮脉的成分占主要因素,加以强调而误赘。

    另外也有部分脉学专著中载有浮濡脉、浮细脉、浮芤脉、浮虚脉、浮弱脉、浮革脉、浮散脉等也都是欠妥的。因为濡脉、芤脉、虚脉、革脉、散脉本身就是浮位脉,不应该再同浮脉兼脉。浮细脉就是濡脉。浮弱脉则因为弱脉的脉位在沉位因而不能相兼脉。而还可能是濡脉。

    浮脉兼象脉临床意义:

    脉浮常常是机体对疾病的排外能力,浮力的大小可以判断机体抗力的大小与能力甚至可以延伸为疾病的轻重与时间的推断。

   1 浮长:多见感染性中枢神经、泌尿生殖系统病变或瘦高个病人的脉象,还见肾阴虚,阳痿、早泻或性功能亢进、盗汗等。

   2 浮短:多见脑、心供血及功能不足,脐以下脏器或肢体神经功能不佳等。

   3 浮滑: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脉象,妇女经期及其前后或排卵期脉象。

   4 浮涩:多见水、电解质紊乱、缺水,心脏传导功能失常性心脏病等。

   5 浮数:多见感染性病变或体力活动后,也见血液病、便秘等。

   6 浮迟:多见上呼吸道感染,也见因机体代谢缓慢畏寒怕冷,老年支气管炎或各种疼痛性病变,体质虚弱等。

   7 浮缓:多见病人免疫力低下或紊乱而出现的早、晚期感染状态,也见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经治疗而缓解时。

   8 浮弦:多见咽部、上呼吸道、气管炎症病人或早期肝病、植物神经紊乱等的脉象。也见上胸部因感染而出现的疼痛等。

   9 浮细:见于机体脏器血供不佳,体能低下,外寒内热的病人。也见部分神经、精神性病变。

   10 浮紧:见于风寒感冒,各种疼痛,消化不良等症。

   11 浮边脉:见于人体两侧、后背、肩周、肋神经、胸骨、胸壁、腹部、坐骨神经等无菌或有菌性炎症、疼痛等。也见感染后心肌病变。

    (八)浮脉的鉴别

     浮脉应同芤、虚、濡、洪、散、革、实、风、浊脉相鉴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脉居浮位。

    1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一般芤脉不迟,如按劳动人超过心脏水平的手臂静脉。

    2 虚脉:浮大而软,应指无力。如按劳动人平心脏水平的手背静脉。

    3 濡脉:浮而柔细,如按女童手背静脉。

    4 洪脉:浮大而势盛,来盛去衰,有波涛汹涌之势而非举按皆然。

    5 散脉:浮散不聚,至数不齐,如触牙膏。

    6  革脉:浮而弦芤,如按鼓皮。

    7 实脉:浮沉皆充实有力、宽大且长。

    8 浊脉:浮沉浑厚,似泥浆管涌,如泻漆之韵。

    9 风脉:浮则寸及关尺脉双手交错不等。

  (九)浮脉模拟图(略)

   (十)浮脉脉诀歌

浮脉歌

静脉怒张如脉浮,轻手举余按不足。(1)

初病脉浮主外感,久病脉浮内伤候。(2)

来盛去衰脉为洪,浮大中空脉为芤。(3)

虚浮大软革鼓皮,散触牙膏无边际。

浊似泥浆管中涌,实大长强濡柔细,

迟风数热紧为寒,风寒风热或风痰。(4)

寸浮胸颈头感染,关浮肝胆乳胃炎。(5)

尺浮下身泌尿炎,俱浮阴虚阳外显。

迟风肢痛皮搔烦,紧见风寒炎鼻咽。(6)

浮数疮毒滑风痰,贫血结核消耗染,(7)



角弦反张病在脑,流行季节流脑炎。(8)

慢炎浮弦病在胸,浮长癫痫或卒中。(9)



浮促浮数高热狂,浮结脉寒关节僵。(10)

寸浮外感咳痰炎,双乳增生浮双关。(11)

上腹脏病关浮力,肝脾肿大淋巴巨。(12)

右尺脉浮回盲罹,左尺脉浮大便秘。(13)

尺浮生殖泌尿炎,女子滑数月事前。(14)

双寸关浮肠上感,双关尺浮胃肠炎。(15)

坐骨神经痛放电,尺见脉浮加边弦。

劳心寸浮可视平,劳力寸浮头晕眩。(16)

劳力关浮可称平,女见关浮力必病。

男子寸浮女右尺,老人寸浮头多晕。(17)

左寸右尺晕滑关,确定妊娠送尿检。(18)



浮脉歌注释:

1、浮脉的指感标准是:轻手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的形象标准:如举按劳动人手背怒张的静脉。

2、浮脉多在病初出现,久病脉浮多见疾病加重。

3、洪脉的脉感是:来盛去衰。

芤脉的脉感是:浮大中空。

       虚脉的脉感是:浮大而软。

       革脉的脉感是:触鼓皮。

       散脉的脉感是:如触牙膏,初触有边深触混沌。

浊脉的脉感是:如泥浆淤管。

实脉的脉感是:长大弦满指。

濡脉的脉感是:浮而柔细。

4、浮迟可见中风,浮数多见风热,浮紧多为风寒。

5、寸脉浮多见头、颈、胸部感染,关浮多见膈下脐上感染,尺浮多见脐下各脏器及下肢感染。整体脉浮多见阴虚阳越。

6、浮迟可见肢体的疼痛与皮肤搔痒,浮紧可见风寒之鼻、咽等炎症。

7、浮数多见疮毒,浮滑多见风痰,如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

8、角弦反张症状的出现说明病在脑,流脑流行季节要排除流脑。

9、浮弦脉多见慢性的咽部、气管炎症,浮长脉多见癫痫或脑中风。

10、浮促浮数脉多见高热或惊厥,浮结脉可见风湿病。

11、寸浮多见上呼吸道感染,双关脉浮可见双乳腺增生。

12、上腹部的实质性脏器的疾病关脉常浮而有力,例如: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13、单纯的右尺脉浮多见回盲病变,左尺脉浮常见大便秘。

14、尺浮常见生殖、泌尿系统炎症,女子尺脉滑数月经常提前。

15、双寸与关脉浮多见肠型感冒,双关与尺脉浮多见胃肠炎。

尺脉浮加边弦可见坐骨神经疼痛,但要结合至上而下的放电症状才能确诊。

16、脑力劳动者寸脉浮可视平脉,劳动人寸脉浮可见头晕眩。

劳动人的关脉浮可以是平脉,妇女关脉浮而有力必然见病。

17、男人的寸脉可见浮,女人的右尺脉可以浮,老年人的寸脉浮多见头晕。

18、左寸脉、右尺脉的脉晕滑过关脉,有可能为妊娠,但需要尿检HCJ,因为妊娠的脉象有时与月经来潮的脉象不易区别。



 






二、沉 脉

(一)概述:沉脉脉位深在,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二)沉脉研究:历代脉学专著中唯有《脉经》对沉脉的认识最被后人认可与尊重。“脉位深在,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是王叔和对沉脉的高度总结。这一经典论述显然与浮脉截然相反。诚然沉脉与浮脉仅是脉位的深、浅这一单一因素,无须其它附加条件。脉沉与浮是相对的,但识别沉脉的标准强调“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是唯一的。

我们对脉位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几何空间意义上的高低与深浅,就脉的浮沉,应当理解为:人体气血的变化,机能与代谢的即时状态。更确切地说:应当理解为微循环与心脏的每搏输出量、脉管的张力、外周阻力间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结果。脉象的浮与沉:仅是微循环即:外周阻力与心血管的功能和机体的生理、病理间代谢的失常而已。事实上胖人的脉沉与瘦人的脉浮是血管显现问题。

对于沉脉,《脉诀》有“按之至骨”,《脉诀刊误》有“在肌肉之下”之说。其后诸家均在脉位上隔皮识货,有的说在肌肉下,骨上,见《脉诀汇辨》。也有的说“沉脉行于筋间”。见《医宗必读》。还有的说:“近于筋骨”。例如《四言举要》。《濒湖脉学》也认为:“重手按之筋骨方得”等。不是把沉脉说成是伏脉,就是把桡动脉的解剖位置说移位了。《中华脉诊的奥秘》云:“如石在水,必极其底,外柔内刚…”。“必极其底”“有沉伏不分之嫌,“内刚”有脉力之极。

现代医学认为,瘦人脉浮则是皮下脂肪的减少,脉管的外显。胖人的脉沉则是皮下脂肪的淹埋。心功能不佳,体液的减少并导致循环血量的减少,桡动脉及其周围组织沉陷,脉沉是必然的。但不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移。我们已经无力纠正古训,但我们应当以正确的认识诏示后人。

(三)沉脉的特征

1 性质:沉脉特指脉位深在的单因素。

2 指感:重手乃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如沉按耳垂下缘。或按运动时的蚯蚓体。

如图

3 兼脉:沉脉是纲领性脉象,能同中位脉兼脉,不能同浮位脉和有沉脉脉素的脉兼脉。但能同浮位脉,具有沉位脉素的脉同时出现在寸口脉中。

(四)沉脉的现代医学、病理解剖学基础

1 外周毛细血管的收缩,组织充盈度和弹力的降低,桡动脉失去了组织的支撑。

2 外环境的寒冷,皮肤和组织的绷紧,桡动脉隐潜。

3 体肥或水肿病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淹埋。

4 心功能的不足,心输出量的减少,血管充盈度的降低,桡动脉隐沉。

5 体液减少,组织失充盈。

沉脉还可以因心功能状态不同,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充盈状态和阻力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沉脉兼象。

(五)沉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一般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其生理、病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当机体的抵抗力尚高,致病因素也强的情况下,脉沉有力。当机体虚弱,疾病脏器功能虚衰时则脉沉无力。生理情况下也见正常人持有沉脉,但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持有沉脉的人多为亚健康状态。例如:成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其尺脉渐沉,而人的体质和体能也在逐渐的下降,不过这种下降是一种整体的、平衡的、缓慢的过程,这种平衡的减弱能使这部分人自我感觉良好。临床观察发现:平均在30岁以上的人其尺脉开始渐沉,直到40-50岁尺脉的沉才较明显。X光检查可见下肢长骨的骨质脱钙已经开始,肌肉的张力及暴发力也在下降。女子可表现为月经的减少,男子可表现为性生活要求的减少。临床较普遍的反应是两腿酸、寒,容易疲劳,肠功能不佳等等,这与中医的肾虚相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缓解或延缓这种衰退,但生物的自然规律总是自有定数。

临床上但凡急性疾病的中期以及慢性疾病脉象多见沉,这可能与机体的体液的减少有关。也见部分发热病人早期出现脉沉。中医所谓:“风寒束表,经络壅盛”。

一般来说:急性发热的中晚期、长期低热患者、周期性发热、感染性疾病的中晚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结缔组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均可因为内环境的改变而使病人脉沉。中医认为:凡痰饮、水湿、气滞、血淤、食积、里寒等阳虚、气虚、血虚、阴虚等症皆见脉沉。

(六)沉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1、寸脉沉:心、肺功能的不足,心、脑供血的下降、五官的功能不足及慢性器质性疾病,甲状腺机能的减退,头晕、记忆力下降、胸闷、耳鸣、听力下降等。

2、关脉沉:肝、肾功能的不足、免疫力低下,肝气淤滞、肝囊肿、脂肪肝,胃纳不佳、慢性胃肠疾病肠功能不佳等。

3、尺脉沉:腰及下肢的酸、寒、骨关节的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功能的下降、不孕症等。。

总之,沉脉多见于慢性疾病,功能不足性疾病,中医认为的里症。

(七)沉脉的兼象脉:

沉脉可与中位脉兼象。如:沉弦脉、沉缓脉、沉迟、沉数、沉滑、沉涩、沉细、沉微、沉紧、沉代、沉结、沉促、沉短、沉漾、沉边、沉潮、沉风等脉。不应同浮脉类相兼脉。如:浮、虚、散、濡、芤、革等。也不应同沉脉类再兼脉,如:沉、弱、牢、伏等。还不应同部分中位脉,如长、动等相兼脉,也不应同含有沉脉脉素的大脉兼脉,如洪、浊、实脉再兼脉。

(八)沉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1 沉弦: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性头痛,气管炎,胸膜炎,肺气肿,胃炎,胃功能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各种肠炎,泌尿系统炎症、生殖器感染,月经不调,先兆流产,妊娠水肿,宫外孕,胎盘残留等。

2 沉缓:神经、血管或感染性头痛,肝、肾、心、肺、营养不良性水肿,痛经,子宫发育不良,肿瘤,异位妊娠等。

3 沉迟:慢性肾炎,肠结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肠功能紊乱,慢性肝、胆、胃、肠疾病,肺、气管、支气管、胸膜炎,泌尿、生殖器炎症,下肢关节的病变等。

4 沉数:各种水肿及妊娠中毒,激素后遗症,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的中、晚期。

5 沉滑:脑血管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精神性疾病,妊娠性水肿等。

6 沉涩:肺脓肿、大叶性肺炎、肺吸虫,肝、脾肿大,肝癌,胆囊炎、结石,月经不调,生殖器炎症、囊肿、肿瘤、内膜移位等。

7 沉细: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的恢复期,慢性胃肠疾病等。

8 沉微:胃溃疡,胆道,食道静脉出血,脾肾功能减退,感染性疾病的中毒症状,慢性肠道疾病等。

9 沉紧: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胃肠功能障碍,妇科病等。

10 沉代:心脏疾病。

11 沉结:心脏疾病。

12 沉短:心、脑的供血不佳,慢性胃肠疾病,不孕等。

13 沉促:心脏疾病。

14 沉漾:心脏疾病。

(九) 传统医学对沉脉的认识

中医认为:沉脉是实邪内郁,困遏气机,脉气鼓动于内,故脉沉而有力。阳虚气陷,脉气无力鼓动于外,故脉沉而无力。

(十)沉脉的鉴别

沉脉应同牢脉、伏脉、弱脉相鉴别。它们的共同点是:同属沉类脉,但就脉位它们的脉沉顺序依次为:沉、弱、牢、伏。

1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 弱脉:沉而柔细。

3 牢脉:沉、弦、实、大、长五脉的复合,如按女子中指掌肌腱。

4 伏脉:沉极而伏。

(十一)沉脉模式图

(十二)沉脉脉诀歌

沉脉歌

按之有余举不足,虚衰实邪脉力估。(1)

左尺脉沉可见平,感染极盛病可惊。(2)



伏脉推筋着骨寻,弦长实大见牢型。(3)

沉而无力气血虚,沉而有力寒和积。(4)

沉候肝脾肾脊椎,数热迟寒滑痰推。(5)

沉涩血瘀沉细亏。沉数炎染内热推。(6)

沉弦细脉肾虚多,产娠感染沉实数。(7)

脉微胃肠多虚寒,慢性胃病脉沉短。(8)

脾虚宿食四肢懒,沉缓肢肿与寒酸。

沉兼促结代漾边,心脏病变检心电。(9)

寸沉胸闷记忆差,关沉中滞纳欠佳。(10)

尺沉天寒脚似冰,经少推后性低能。

寸关沉涩休克象,关尺沉涩脉无根。(11)

左寸脉沉心闷烦,右寸沉多闷咳喘。(12)

左关脉沉寒宿食,右关浊沉脂肪肝。(13)

左尺脉沉肠不佳,右尺沉细难孕娃。(14)

炎在三焦脉细沉,阳虚火衰为里症。(15)

血瘀气滞脉沉弦,肝气上逆损脑管,

胰腺肝胆盆腔内,不是肿块既是炎。

沉紧气管炎哮喘,腹痛经多因血寒。(16)

脉沉迟滑左尺显,结肠癌变皮搔烦。(17)

沉滑沉风脑见恙,沉弦肝胆病脸黄。(18)





沉脉歌注释:

1、沉脉为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根据沉脉的脉力我们基本可以判断病人的虚、衰、实、等邪。

2、一般人的左尺脉多见沉,感染极盛期若脉沉多见病情危重。

3、伏脉是更沉的脉需推筋着骨来感觉,弦长实大的脉见沉则是牢脉。

4、脉沉无力为气虚血虚,沉而有力的脉象多见寒、聚等。

5、肝、脾、肾、脊椎的脉位多需要沉候,沉数为热,沉迟为寒,沉滑多痰。

6、沉涩脉多见血瘀,沉细脉多见气血亏损。沉数脉多见炎症感染,为内热。

7、沉弦细脉多见肾虚,部分产妇及妊娠感染的脉为沉而实数。

8、脉间微弱多见肠胃虚寒,胃病的人脉多沉短。还见消化不良,乏力,脉的沉缓见于下肢水肿、酸寒。

9、脉沉兼促、结、代、漾、边多见心脏重病,应该检查心电图。

10、寸脉沉见胸闷、记忆力下降,关脉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尺脉沉冬天下肢寒凉、月经量少、退后、性功能减退。

11、寸关沉涩多见休克时,关尺脉的沉涩多为脉的无根。

12、左寸脉沉心脏缺血,右寸沉多见喘息。

13、左关脉沉胃肠消化不好,右关脉沉也见于脂肪肝。

14、左尺脉沉肠功能不好,右尺沉细多见不孕症。

15、脉沉细多见重病,脉沉弦为气滞血瘀,若肝火上逆易出现脑血管病。一般脉沉弦时内脏疾病多见炎症或肿块。

16、脉的沉紧多见气管炎、哮喘,女子痛经。

17、部分结肠癌可以出现左尺脉的沉迟滑,皮肤痒等。

18、脉的沉滑、风多见脑中风,脉的沉弦可见慢性肝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中医四诊学习之 闻诊 问诊 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 主讲)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8
十二种常见脉象简述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1
《脉论》之三:脉象论(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