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您分享 白薇佐治口疮有良效

[其他] 与您分享

本贴收到1
鲜花
白薇佐治口疮有良效
    华中师范大学医院中医科(430070)
    胡  雪  桔
    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名医别录》云:“疗伤中淋
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古代方剂中,以白薇为妇科要药。近年来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白薇治疗复发性口疮获得较好疗效,兹简介如下。
    如治患者袁某,女,42岁。自诉口腔黏膜溃疡反复发作6年,经期症状加重,灼痛难忍,进食疼痛加剧,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及局部外用冰硼散,皆不能有效控制其发作。检查:患者舌边尖及唇内左侧颊黏膜多处溃疡,表面呈灰白色,周围红肿,伴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熏灼口舌。处方:白薇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盐炒黄柏lOg,山药lOg,山茱萸15g,泽泻9g,牡丹皮9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嘱禁食辛辣,调畅情志。服药1‘周后,口腔溃疡已敛大半,守原方再进5剂,诸症悉除。因此病经年累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改服丸药以善其后,原方5倍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月经前1周早晚各服1丸,坚持调理
半年后,口疮再未复发。
    沈金鳌日:“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推求其本焉。”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应从阴阳虚实去考虑。本例患者年届六七,肾精不足;加之长期伏案,劳心过度,阴血暗耗,虚火上灼致口舌生疮。白薇凉降,善清虚火,兼能解毒疗疮,敛合疮口,合知柏地黄汤加减,药中病所,标本兼治,故收效满意。

[ 本帖最后由 梁小灵 于 2009-8-23 00:19 编辑 ]
1

评分人数




仙方活命饮治疗口腔溃疡,效果不错。此例患者,热证明显,火毒炽盛,徐清热解毒为先,楼主方子,如果加银花、连翘、贝母,皂刺,效果会不会更好?

[ 本帖最后由 奔放的旋律 于 2009-8-23 14:15 编辑 ]


我发现经常在加入白薇的方剂中,病人服药后出现呕吐,不知是什么原因?


骨碎补治肾虚头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人民医院(841000)
    杜少华  孟  真
    骨碎补味苦性温,入肝肾经,功效:补肾、活血、止血、续伤。我们以骨碎补为主药,治疗老年肾虚头痛,收到满意临床疗效,现举例如下。
    王某某,男,71岁。患者头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头痛以巅顶部为甚,伴头晕耳聋,少寐健忘,腰酸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脉搏沉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中医肾虚头痛,辨证为肝肾不足,脑海空虚,血脉不充。治则:补肾填精,活血止痛。处方:骨碎补20g,熟地黄12g,山茱萸lOg,枸杞子lOg,山药12g,当归lOg,赤芍lOg,茯苓12g,白术lOg,泽泻lOg,牡丹皮lOg。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守上方加酸枣仁20g打碎入煎剂,守方治疗21日,头痛头晕消失。
    肾虚头痛,以老年人多见。经日:“损其肾者,益其精”;“血得温则畅行,畅行则循环无阻“,故重用骨碎补,取其补肾活血治疗肾虚头痛,确有显著效果。
    骨碎补治疗急性腰扭伤
    福建省永泰县岭路医院(350722)
    兰友明  兰义明  鲍雪娇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常以大剂量骨碎补为主药,组成自拟方骨碎补汤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均获显效。现简介如下。
    骨碎补汤组成及用法:骨碎补36g,牛膝16g,赤芍12g,猪骨250g。水煎服,每日1剂。
    如治易某某,男,40岁,农民,1990年9月28日就诊。因走路不慎,腰部扭伤1天。刻诊:腰部疼痛,动则加剧,转侧、弯腰困难,舌红、苔薄白,脉弦紧。检查:右侧腰大肌压痛明显,无红肿。诊为急性腰扭伤,予骨碎补汤:骨碎补36g,牛膝16g,赤芍12g,猪骨25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病告痊愈。
    骨碎补用于五官科疾病有良效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515011)
    许  业  辉
    骨碎补味苦性温,入肾、心经,能收敛浮越之阳气,民间习惯以之与生地黄同煎服治牙痛,笔者试用于咽喉鼻眼诸病中。举凡五官科疾病,病发于粘膜者,均可以骨碎补加入辨证施治之方剂中,可使疗效大为提高。
    如曾治李某,男,19岁,学生。因感冒发热之后鼻塞流涕咳嗽约1个月来诊。诉童年起即反复鼻塞流涕,或轻或重,从未痊愈。数家医院均诊为鼻炎。脉滑,舌
质淡红,舌苔薄白。拟方:金银花、连翘、钩藤、杏仁、黄芩、鱼腥草、骨碎补各lOg,瓜蒌皮、桑白皮、芦根各12g,苍耳子、丝瓜络各6g,陈皮、甘草各3g,3剂,水煎服。服后鼻塞明显减轻,咳止。改用:紫苏子、前胡、黄芩、骨碎补各lOg,瓜蒌皮、板蓝根各12g,茯苓、北沙参各15g,丝瓜络6g,陈皮、甘草各3g。之后宗此法调治约1个月,鼻炎痊愈,随访2年余未复发。
    骨碎补治疗花斑癣
    浙江省开化县妇幼保健院(324300)
    洪  鼎  侨
    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活血、止血、续伤。用其鲜品切片外涂患处,治疗花斑癣有独特的效果。
    如治陈某,男,38岁。颈背前胸部患花斑癣已3年,炎热之季病情加重,曾外用达克宁霜等药无效。嘱其自采骨碎补鲜品,切成0. 5cm厚片状,蘸取密陀僧细末外搽患处,用药1次即痊愈。
    骨碎补鲜品多汁,蘸药末外涂有较好的粘附作用,使药物作用时间更久,一般外用1~2次即可痊愈。
    骨碎补的临床应用
    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专科学校中医教研室(558000)
    张  朝  卿
    骨碎补为常用中草药,多用来治疗内外科疾病,且多用鲜品。今略举~二,介绍如下。
1  骨碎补治扁平疣
    扁平疣又叫扁瘊,多因风热邪毒客于肌肤所致。药用鲜骨碎补、鲜狗尾草、鲜木贼草、板蓝根各30g,浸泡于75%酒精中,以淹没药物为度,浸泡1周后即可应
用。用时以药棉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数次。一般用药1周后即可见效,2周后皮损基本消失;未愈者可继续用药,直至痊愈。经用数十例,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曾治一女性患者,17岁,学生。诊时见两手背均有米粒大小的皮损,表面光滑,用上方1剂外搽患处,2周后即告痊愈,且未见复发。
2  骨碎补治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好发于颈椎和腰椎,治疗颇为棘手。若于方药中重用鲜骨碎补,则可提高疗效。药用鲜骨碎补60g,狗脊30g,续断30g,威灵仙30g,桃仁30g,红花30g,川牛膝30g,三七15g。上药为1剂量,主治腰椎骨质增生症,若是颈椎骨质增生者,加入葛根15g。将药浸泡于2 500ml低度白酒中,1周后开始服用,早晚各
服1次,每次50ml左右。也可根据个人酒量的大小,酌情加减,但不宜一次服用太多。饮完后可再兑入白酒2500ml,继续服用。只要坚持服药,可迅速减轻临床症
状,疗效明显。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加减,气虚者加参芪之类,血虚者加入四物汤之属;阴虚者加入六味地黄汤等。若属妇女经期者则暂时停药。
    骨碎补外洗治水肿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中蒙医院( 016000)
    李海滨  田  哲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以骨碎补为主组方,外洗治疗水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基本方:骨碎补20g,桃仁15g,红花20g,细辛lOg,姜黄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鸡血藤30g。每日1剂,加水lOOOml,先熏后洗,每次30分钟(可反复加温),每日2~3次。
    高某某,男,65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疼痛无力2月余,加重1周,于2001年7月18日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糖尿病肾病史10个月,右侧脑梗塞病史2月余。刻下:头晕、乏力、气短、口干苦欲饮、纳差、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双下肢麻木、疼痛、发凉,夜间尤甚,小便正常,大便干,舌边红、苔白,脉细弦。查体:体温36.2 C,血压135/75mmHg,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左偏,心肺(一),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霍夫曼征(+),左下肢巴氏征(+),查多克征(+),针刺痛觉对称存在,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 I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9mmol/l。尿常规:蛋白(++),尿糖(+++),潜血(++++)。尿素氮6. 13mmol/l,肌酐80tlmol/l,总蛋白53g/l,白蛋白42g/l,球蛋白llg/l,胆固醇6.91mmol/l,甘油三
酯3. 14mmol/l。静脉滴注灯盏花注射液、服用糖适平、维生素Bi、维生素B。、洛伐他汀等药治疗,病情减轻,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空腹血糖降至
4.1~7. I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5.6~7. 7mmol/l之间,但双下肢浮肿、麻木、疼痛同前,给予熏洗方3剂治疗,用药2剂后,下肢麻木、疼痛、发凉
感减轻,夜能入睡,共治疗22天,病情好转出院。
    骨碎补外用治疗跟骨骨刺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医院(277101)
    于  丽  荣
    骨碎补归肝肾经,补肾益骨,活血疗伤,多用于牙痛,遗精,耳鸣,久泄及筋骨折伤等证。笔者外用治疗跟骨骨刺32例,疗效满意。
    治疗方法:将骨碎补30g(双足加倍)捣细粉,用75%的酒精与食醋各等份调成稠糊状,敷药前足跟用温水泡20分钟,然后将药糊均匀涂于增生足跟处,用
布包扎。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除去,2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足跟疼痛可缓解。
    如治李某,男,68岁,退休干部,2000年7月21日就诊。患者自诉2年前始走路时右足跟隐隐刺痛,休息时则缓解,当时未在意,也未就诊治疗。此后,疼痛逐渐加重,X线摄片诊为“右足跟骨骨刺”,口服骨质增生丸、骨仙片等药,效果均不理想,行走稍远则疼痛难忍,有时站立时亦感疼痛。用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疼痛
缓解,3个疗程后X线摄片示骨刺消失。嘱其不要长时间行走及站立,每晚睡前坚持局部按摩1小时,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随访2年未再发生疼痛。


[病例l]
    患者郑XX,男,21岁。发热恶寒,时汗出,已20余日,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诊得患者发热时高时低,一般上午发热高达40 ℃许,下午38~39℃,伴有恶风寒,热度减退时汗出,但仅限于上半身,咳嗽痰白,全身疼痛,咳时牵引胸胁作痛;心悸心慌,精神不安,口苦口渴但不思饮,大便结,小便深黄,舌苔白而中见黄苔,根部黄腻,脉数(每分钟120次),诊为风湿发热,治宜解表祛风化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
    麻黄3克  杏仁10克  生薏苡仁1 2克  甘草3克 连翘5克茵陈l0克  秦艽6克
    服此方1剂,即全身得汗出,热退身凉,神情安静,大便解,小便淡黄而长,脉数见减(每分钟84次),身痛亦大减,惟咳嗽胸痛未除,吐白色稠痰,舌根仍黄腻。改从理肺化痰止咳施治:
    生薏苡仁15克  冬瓜仁1 5克  瓜蒌仁10克  射干5克茵陈10克  橘络3克
    服此方4剂,脉平舌净,咳嗽减轻,大小便正常,饮食精神均佳,遂停药。
    (摘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第107页)
    [编者按]
    患者发热恶寒,咳嗽身痛,汗出舌白,证属感冒,但发热而日晡所剧,汗出不透,口渴不思饮,一身尽疼,且服中西药效果不显,辨证属风湿犯表,湿遏热伏,故又见发热,便结,苔黄脉数。《金匮要略》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故以麻杏苡甘汤解表祛风化湿,加秦艽增强祛风除湿,连翘、茵陈清其郁热。故服药l剂,即得全身汗出,热退身凉,汗出一透,风湿之邪俱去,惟咳嗽仍在,守前方去其表药,改理肺化痰以收全功。风湿之邪在表,治疗可发其汗,但应微微汗出,不可大汗,否则风去湿留。只有微微汗出,全身得汗,则风湿俱去。


封××,女,34岁,工人。1974年7月30日初诊。
    早有肾炎病史,经常面浮跗肿,眩晕心悸。昨日半夜醒后,突然眩晕特甚,视物旋转,如立舟车之上,不敢启目,恶心欲吐,头额胀痛,胸脘痞闷,心悸不宁。脉象弦滑,舌苔白薄而腻。治宜健脾和胃,理饮化痰。处方:
    泽泻15克  白术12克姜半夏15克  云茯苓18克  广陈皮1 2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8月2日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眩晕减轻大半,胸脘亦觉宽舒,食欲增加。仍感纳后运迟,再予上方加味继进。处方:
    泽泻1 5克  白术12克姜半夏1 5克  云茯苓18克  广陈皮1 2克  生甘草6克  砂仁6克  川厚朴3克
    水煎服。
    8月5日三诊:胸脘宽舒,食欲转香,眩晕亦微。脾阳得伸,痰浊渐次克化。继以上方加减。处方:
    白术15克  姜半夏1 2克    云茯苓15克  党参9克  生甘草6克  砂仁6克  陈皮6克
    水煎服。
    按上方加减,连服12剂。诸症相继痊愈,恢复工作。
    (摘自《孙鲁川医案》第30~31页)
    [编者按]
    脉来弦滑,主乎痰饮。痰浊中阻,脾胃升降运化无权,清阳之气不得上升,而浊阴之气反而上冒,故头目为之眩晕。此即《丹溪心法?头眩》之所谓“无痰不作眩”也。痰浊阻滞,胃失和降,则胸脘痞闷,恶心欲呕;痰阻胸阳,则心悸不宁。宗。《金匮要略》“心下有水气,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意,故以泽泻、茯苓淡湿健脾,姜半夏、陈皮、白术燥湿健脾和胃。3剂后痰湿之象减轻,而脾运欠健,故于上方加砂仁、厚朴以增强理脾燥湿之功。三诊后诸症得减,脾阳得伸,痰浊渐化,故去泽泻、厚朴,而加党参益气健脾,以固其本,脾运强健,浊阴得降,病自愈矣。


神经性呕吐的辨治体会
王星 秦建平
  关键词 神经性呕吐 辨证施治 疏肝和胃 升降并用 养阴降逆
  神经性呕吐亦称心因性呕吐,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疏肝和胃, 升降并用,养阴降逆论治,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1 病在胃,因在肝,当以疏肝为要
  神经性呕吐与情绪紧张、恼怒、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不能及时解决有关。其病属祖国医学情志致病,故神经性呕吐其病在胃,其因与肝密切相关。《类证治裁》即谓“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焦之脾,刚性难训”。唐容川进一步阐述了脾胃与肝的关系,“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入谷乃化”。因此,肝之疏泄正常是人体气机调畅的关键,也是脾胃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恼怒伤肝,疏泄失常,木郁土壅;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均可致胃之和降功能失常。 临床表现为呕吐频作,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郁闷不乐,每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 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往往病程较长,虚实并见,肝郁日久,伤及心脾,并见心虚不宁,寐差梦多,精神不振,纳谷不馨,大便不调等症。治疗时当以疏肝解郁为要,和胃降逆,兼顾心脾的调理,多以香苏散合逍遥丸加味。
  例1:温某某,女,27岁,1998年2月20日初诊。
  2月前因生气后出现进食则吐,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无恶心, 每日5~7次,严重时饮水亦吐,随饮随吐,不能自制。经纤维胃内窥镜、 头颅CT及肝、胆、脾、胰腺B超检查,未见器质性改变,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化验均未见异常,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曾给胃复安、吗丁啉、谷维素等多种止吐药及调节神经药效果欠佳。由于长期呕吐,不能进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头晕目眩,面黄肌瘦,身疲乏力,夜不入寐,郁闷不乐,大便软而不畅,舌质淡红、体胖、苔薄白,脉沉细弦少力。此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食谷难化,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呕久不愈,伤及心脾。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健脾养心,以香苏散合逍遥丸、百合地黄汤化裁:香附15g,紫苏15g,姜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柴胡10g,百合30g,生地15g,甘草10g,代赭石10g,生姜5片,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煎半小时取汁80ml,两煎混匀待药温适中后,分多次缓缓饮下,以不吐为度。
  2月23日二诊:服药后呕吐未作,可进少量流食,唯咳嗽,咯白粘痰, 舌象同前,脉较前有力。此药症合拍,更加枇杷叶15g,竹茹10g,杏仁10g以宣肺止咳, 再进6剂后呕吐未作,咯痰亦止。
  2 降逆吐不止者,当升降并用
  脾胃位居中焦,通连上下,为升降之枢纽。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腐熟、运化与敷布。神经性呕吐是以胃失和降为主要发病机制,但由于呕吐日久,迁延不愈,受纳乏源,必致脾气不振,清阳不升,出现脘腹胀闷,头晕乏力,消瘦失眠之症。故在治疗时,应重视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特别是在反复应用降逆法治疗效果不佳时,当从升降入手。叶天士曾谓:“脾胃之病,属寒属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但升降有所偏重,治呕吐降则十之七八,升则十之二三,当从临床实际出发斟酌处之。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的基本方,笔者每以此方为基础,加入葛根、柴胡而获效。柴胡轻举畅达,主升散,为疏肝升阳之要药;葛根《神农本草经》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升津益胃止吐之功。
  例2: 张某某, 女, 22岁,1997年8月7日初诊。
  呕吐40余日。40天前因大学毕业分配不遂心愿与校方争吵,当日未进饮食,之后出现呕吐,伴有心烦不宁,易激动,一般情况尚好,呕吐时发时止,行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肝、胆、脾、胰无异常。确诊为神经性呕吐。 先以清热化痰,继以重镇降逆为法,服药20余剂未效。现患者食则呕吐,无恶心,吐后仍可进食,脘腹憋胀,嗳气频作,头晕少力,口干口苦,大便不调,舌红胖、苔薄白,脉滑数。此呕久伤脾,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中虚寒热互结而成。当从辛开苦 降,补中消痞,升降并用而论治。以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石汤化裁:姜半夏30g,黄连10g,干姜10g,党参10g,陈皮10g,丁香10g,柿蒂30g,沉香10g,石斛15g,柴胡6g,葛根12g,旋复花10g, 代赭石18g, 甘草6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12日二诊,呕吐明显减少,偶有嗳气,脘胀好转,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再进3剂,呕吐止,但觉全身疲乏,口干咽干,舌红、苔薄黄, 脉滑略数。 上方将党参易太子参30g,干姜易生姜,加麦冬15g,再进10剂,病愈。
  3 呕久易伤胃津,当养阴降逆
  神经性呕吐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特别是一些重症患者,久治不愈,呕久必伤胃津;或肝气郁滞,郁久化热,火热伤津,均可致胃失濡养,和降失常。因此,胃津耗伤是神经性呕吐加重或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叶天士曾谓:“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吴瑭亦指出:“胃阴复则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寒不可”。故养阴益胃是治疗顽固性神经性呕吐的重要法则之一。常用药物有:姜竹茹、枇杷叶、石斛、麦冬、沙参、芦根、葛根等。临床上每遇以下几种情况使用。第一,呕吐久治不愈,口咽干燥,饥不欲食,脘中嘈杂或灼热,舌红裂、苔花剥或红绛无苔,脉细数,养阴益胃为主治**;第二,神经性呕吐反复发作, 久治效差时,虽无明显阴虚津伤之候,亦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养阴益胃之品;第三,气郁易化火伤津,故对于肝气犯胃的患者,宜加甘寒养润之品,能起到柔润清降,兼制温燥的作用,有利于胃之和降功能的恢复。
  例3:王某某, 女,29岁,1989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于7年前因惊恐致呕吐,后每因牵及此事则呕吐发作。近1月因呕吐频作,不能正常工作而入院。入院后经纤维胃内窥镜及化验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诊为神经性呕吐,曾用疏肝和胃、健中降逆等法,不效。现症见呕吐量少,时作时止,口干咽燥,脘中灼热,大便干,数日一行,舌红瘦、苔轻剥少津,脉右沉细,左细弦。此呕久伤阴,复用疏肝之品则津愈耗伤,胃失柔润,升降失常,故疏肝和胃而不效,当以养阴生津,和胃降逆论治。处方:姜竹茹30g,石斛15g,沉香10g,沙参30g,麦冬15g,陈皮10g,夜交藤30g,绿萼梅12g,旋复花10g,代赭石10g,葛根30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22日二诊:上方服3剂后,呕吐未作,口咽干燥减轻,大便1次,偏干, 舌脉同前。继用4剂,精神明显好转,口干不明显,唯大便仍干,量少,舌红、苔薄白, 脉弦滑。上方加太子参15g,生白术30g,槟榔10g,莱菔子30g以健脾理气通便。以上方为基础, 随症加减,共服20余剂,痊愈出院。随访9年呕吐未作。
  作者简介:王星,男,39岁,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秦建平,晋城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1998-12-30)
本文编辑:李艳萍


蔓荆子酒治疗三叉神经痛
刘永业
  关键词 蔓荆子酒 三叉神经痛 验方
  药物组成:蔓荆子60g,白酒500ml。
  用法:将蔓荆子炒至焦黄,研为粗末,入酒内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兑凉开水200ml,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按:蔓荆子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胃、膀胱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据《珍珠囊》载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王海藏谓其可“搜肝风”,《千金要方》有蔓荆子浸酒内服治头风的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刑子含有多种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具有镇静、止痛作用,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病情加减,如属风寒外袭者可加细辛、羌活;火热内盛者可加夏枯草、菊花;血瘀阻络者可加当归、川芎,甚则可加全蝎、蜈蚣等。
  作者简介:刘永业,男,54岁,副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医院(郑州450003)。
(收稿日期:1999-03-15)
本文编辑:王福岗


血管神经性头痛辨治体会
王秀玲 李二军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头痛 分型施治 验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其植物神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尤其在环境变化、外界刺激、躯体及精神疲劳、睡眠不足、月经周期变化等情况下更易诱发。笔者临床将本病分为4型辨证施治,现介绍如下。
  1 肝气不舒型
  症见头部胀痛,心烦口苦,善太息,胸胁胀痛,脘闷嗳气,纳呆欲吐, 舌苔薄腻,脉弦。此由情志所伤,郁闷不舒,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化火上扰清空而头痛。治宜疏肝解郁,降逆凉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9g,枳壳12g,香附12g,陈皮12g,白芍15g,川芎12g,甘草6g,石决明15g,代赭石12g,钩藤12g,生地9g。
  2 肝阳上亢型
  症见头痛如劈,痛连目珠,眩晕欲仆,青筋怒张,寐差,血压偏高,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此由禀性刚烈多怒而致肝阳上亢,上攻头目。治宜平肝潜阳止痛。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5g,桑叶15g,钩藤20g,菊花9g,白芍15g,生地15g,丹皮12g,龟版10g,夏枯草20g,薄荷6g,甘草6g,茯神20g。
  3 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闷痛,耳鸣,眩晕,腰膝酸软,神疲,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多见于中老年人,饮食起居不当,损伤肝肾,清窍失养而为头痛。治宜滋补肝肾, 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20g,熟地12g,山萸肉9g,山药15g,石斛15g,丹皮15g,牛膝9g,茯神15g,菊花9g,女贞子12g,旱莲草20g,白蒺藜9g,川断10g。
  4 气虚血瘀型
  症见头痛剧烈,时痛时止,痛无定时,神疲体乏,舌体胖、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滞。此为久病体虚,正气耗损,虚则气滞,气滞血瘀,虚、瘀共致清阳不展。证属本虚标实。治宜补气活血,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25g,当归9g,太子参15g, 白术12g,川芎12g,土鳖虫5g,菊花9g,怀牛膝9g,甘草6g,白芍15g。
  5 典型病例
  王某,女,42岁,1995年11月28日初诊。
  头痛8年余,加重2年,每当发作时疼痛剧烈且晕,头抵墙呻吟,四肢发胀,月经周期延长,经色紫暗,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刻诊:精神不振,头面虚浮,舌质紫暗、苔薄黄,脉沉涩。证属气虚血瘀,脑窍失养之头痛。 治予补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25g,太子参15g,白术12g,当归9g,川芎12g,土鳖虫5g,菊花9g,藁本12g,全蝎45g,怀牛膝9g,甘草6g,白芍9g。6剂,水煎服。
  12月4日二诊: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0剂后,患者诸症若失, 继用6剂以巩固疗效。
  按: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多以扩张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但难以根治。本病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脑主要依赖于肝肾精血的濡养,本病发生与肝肾二脏关系密切。着名医家秦伯未指出:“内伤头痛可分虚和实两类……其中虚证以肝阳为常见,实证以肝火为常见, 说明肝病与头痛有密切关系”(《谦斋医学讲稿 . 头痛》)。 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至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亦每致头痛。治疗当审因论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王秀玲,女,40岁,主治医师,山西省红十字会(太原030013);李二军,晋城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1998-12-30)
本文编辑:李艳萍 


血府逐瘀汤治验2则
胡建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冠心病 头痛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治疗瘀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等证,病机皆为气滞血瘀,血运不畅所致。笔者临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心绞痛、急性头痛等,均获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1 临床应用
 1. 1 冠心病心绞痛
  凌某某,男,70岁,1996年11月14初诊。
  冠心病史3年,此次因过度劳累致心前区疼痛,波及胸骨后、左肩胀痛7天。 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左侧胸闷,气短心悸,微汗出,咳嗽痰多,色白带沫, 唇青,舌淡紫、舌面隐现大小斑块、苔白腻,脉弦、代。血压15/9kPa。 心电图检查提示T波倒置,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牛膝、瓜蒌、薤白各10g,枳壳、川芎各6g,桃仁、赤芍各12g, 炙甘草15g,丹参30g。日1剂,水煎服。1剂尽后,胸闷气短好转;2剂药毕,精神转佳,胸痛明显减轻;继服6剂,诸症悉除,复查血压17/10kPa,心电图正常。改用复方丹参片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1. 2 顽固性头痛急性发作
  刘某某,女,25岁,教师,1995年4月6日初诊。
  头疼10余年,开始左半侧头痛,每年发作5~6次, 1年后发作时转至右侧头痛,失眠,多梦。与月经周期、气候变化无关。曾作脑电图、CT检查未发现异常,某医院诊为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曾多处求医无效。现两侧头部固定性、阵发性刺痛,痛甚则呃逆干呕。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薄,脉弦滑。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柴胡、川芎、牛膝、茯神各10g,枳壳、桔梗各6g,赤芍12g,全蝎、蜈蚣各8g。每日1剂,水煎服。1剂药后头痛即减; 2剂药毕干呕止;3剂精神好,纳谷香,头部轻微胀痛。继服3剂,诸症悉除。
  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2 体会
  血府逐瘀汤可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现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临床见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唇色紫淡,舌多黯红,边有瘀斑或舌面见有瘀点,脉多弦滑或涩等瘀血之征。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理气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
  作者简介:胡建亚,男,54岁,主治中医师,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姜堰225500)。
(收稿日期:1998-04-22)
本文编辑:李艳萍


中药治疗羊水过多33例
钱胜 谢秋芳
  关键词 羊水过多 中医药疗法 补肾健脾 活血行水
  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笔者应用补肾健脾,活血行水法治疗妊娠羊水过多33例,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依据:妊娠6~7个月,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喘促。B超检查排除胎儿畸形。子宫体增大,明显大于妊娠月份。羊水情况:B超探头垂直于水平面上,羊水最大前后径超过7cm者提示羊水偏多,超过10cm者提示羊水明显偏多。
  33例中,年龄23~34岁。脾肾阳虚者22例,兼气滞者11例。B超检查,羊水偏多20例,羊水明显偏多13例。
  2 治疗方法
  治予补肾健脾活血行水,基本方:杜仲、菟丝子、桑寄生、川断、白术、茯苓、泽泻各15g,益母草10g,砂仁、陈皮各6g。辨证加减:偏于气虚者选加黄芪、党参;偏于血虚者选加当归、制首乌;偏于虚寒者选加桂枝、生姜;偏于虚热者选加黄芩、黄柏;偏于阴虚者选加沙参、麦冬;兼挟气滞者选加香附、紫苏梗。每日1剂,水煎服。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标准治愈:B超检查羊水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B超检查羊水减少,但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无效:B超检查羊水过多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3. 2 治疗结果:33例中,治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最多服药15剂,最少服药5剂。
  4 体会
  羊水过多,中医称之为子满、胎水肿满。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胞脉,脾主运化。肾亏脾虚,水湿不运,湿聚胞中而致羊水过多,所以脾肾亏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补肾健脾行水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依据中医水血同源之说,血不行则病水,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论述,故治以补肾健脾为主,加用适量的活血行水药物。方中杜仲、菟丝子、桑寄生、川断、白术补肾健脾,固本安胎;茯苓、泽泻渗湿利水; 砂仁、陈皮理气安胎;选用小量益母草活血行水,诸药合用,补肾健脾, 活血行水,使过多的羊水消除而胎安。
  作者简介:钱胜,男,34岁,主治医师,福建省古田县医院(古田352200);谢秋芳,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9-01-26)
本文编辑:王福岗


上下左右湯臨床應用舉隅

劉惠芬

  關鍵詞 上下左右湯 慢性支氣管炎 神經性尿閉 美尼爾氏病

  上下左右湯是施今墨先生所創,方由桔梗、枳殼、桃仁、杏仁、薤白5味藥組成,具有調暢胸中氣機功效,主治胸痹。筆者臨床應用本方治療多種疾病,效果較好,舉驗案3則如下。

  1 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急性感染

  陳某,女,56歲,1997年10月8日初診。

  素有咳嗽病史5年,時輕時重,每因外感或飲食所傷而發病。近半月來因貪食生冷而發咳嗽,咳聲重濁,咳痰稀白量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易咳出,胸憋氣短,臥則更甚,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辨證為痰濕蘊肺型內傷咳嗽,治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方選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治療。

  10月11日二診:服藥后效果不顯,改為健脾化痰,暢氣止咳,在前方基礎上加用上下左右湯化裁,處方:杏仁10g,桔梗10g,陳皮10g,茯苓10g,半夏10g,丹參15g,枳殼12g,蘇子10g,白芥子10g,萊菔子10g,薤白12g,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10月14日三診,患者訴服上藥后頓感胸憋、氣短消失,咳嗽明顯減輕,繼進2劑,咳嗽也愈。

  按:本例咳嗽之證,前雖也辨證準確,處方用藥亦均在二陳湯與三子養親湯基礎上化裁,但前者效果不佳,而后者效如桴鼓。詳析其病機,此案咳嗽痰濕貯肺固然存在,但兼有肺氣郁滯,氣滯則痰阻,肺失宣降,前方雖有宣肺之品,但勢單力薄。后方加用上下左右湯,利用桔梗之升,宣肺祛痰,并能助枳殼利胸膈;枳殼之降,破氣消積,瀉痰除痞,與薤白相伍又能通陽散結,豁痰下氣;桃仁活血祛瘀,杏仁止咳平喘,二藥均能潤腸通便,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通便有助肅降肺氣。健脾燥濕,兼宣暢胸中氣機,從而恢復肺之宣降功能而獲效。

  2 神經性尿閉

  房某某,女,42歲,1998年1月25日初診。

  因家事不和而常感小便通而不暢,無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之感,為此多方求診,化驗尿常規及B超檢查雙腎及輸尿管均未見異常,用抗菌消炎及中藥清熱利濕、通利小便之劑效果不佳。邀余初診時患者情志抑郁,時而太息,小便不通,胸脅脹滿,舌紅、苔薄,脈弦。證屬七情內傷,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水液排出受阻,故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胸脅脹滿為肝氣橫逆,舌紅、脈弦是肝郁化火之勢,治以疏調氣機,通利小便,用沉香散合上下左右湯加減。處方:沉香6g,陳皮12g,當歸15g,王不留行10g,石韋10g,滑石10g,焦梔子8g,桔梗12g,枳殼12g,桃仁10g,杏仁10g,柴胡8g。3劑,日1劑,水煎服。

  3月28日二診:小便通而欠暢,胸脅脹滿減輕,舌脈同前,效不更方,再進5劑病愈,至今未復發。

  按:此例癃閉案用沉香、橘皮能疏達肝氣;配合當歸、王不留行能行下焦之氣血;石韋、滑石能通利水道。有肝郁化火之勢故加焦梔子;方中加上下左右湯之桔梗宣肺氣撓虜≈紊蠑,取撎岷腋菙之意;枳殼、杏仁降肺氣而通調水道;氣滯必有血瘀,故選桃仁一味既能活血,又能通便以助枳殼、杏仁肅降肺氣;加柴胡既能疏肝解郁,又是升提之品,取其清氣上升則濁陰下降,欲降先升之義。

  3 美尼爾氏病

  魏某,男,39歲,1997年10月2日初診。

  頭暈耳鳴數月,感房屋旋轉,胸悶泛惡,頭重多寐,時作時止。查血壓正常,神經科檢查無特殊發現,腦部CT檢查、頸椎正側位片未見異常。審其前方也均以燥濕祛痰、健脾和胃之劑治之,但效果不顯。刻診:患者形體肥胖,素喜食甘,舌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弦滑。辨證為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治療宜燥濕化痰,調暢氣機。處方:半夏9g,白術10g,天麻10g,陳皮10g,云苓10g,白蔻仁10g,砂仁10g,桔梗10g,枳殼12g,薤白10g,甘草6g。3劑,水煎服。

  10月5日二診:患者諸癥大減,據其脈癥加減出入再服9劑而安。

  按:美尼爾氏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古人有“無痰不作眩”之謂。此證屬本虛而標實,本虛指脾虛不運,標實指痰濁中阻。諸多醫家治療此證均采用燥濕化痰法,而忽視了痰為有形之邪,易礙氣機,氣機不暢則脾也難健,痰也難消,故在燥濕化痰的同時,注意調暢氣機,使脾得健運,痰無生源,收到意外之效。

作者簡介:劉惠芬,女,39歲,副主任中醫師,盂縣中醫院(山西045100)。

(收稿日期:1998-09-16)
本文編輯:李艷萍


喘咳验案2则
彭铭中
  关键词 风痰喘咳 哮喘 三拗汤 二陈汤
  1 风痰喘咳
  麦某,男,7岁,1995年4月20日初诊。
  患儿2天前饮食无度,昨天感受风寒,出现鼻塞流涕,今早喘咳痰鸣,遂来我院求诊。刻诊:喘咳痰鸣,咳声重浊,呼吸困难,鼻塞流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证属风痰喘咳。治拟宣肺止咳,化痰降逆,消食导滞。方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味:炙麻黄4g,杏仁10g,甘草3g,半夏10g,茯苓10g,苏子10g,地龙5g,僵蚕5g,莱菔子15g,橘红5g。每日1剂,水煎服。
  4月22日二诊:喘咳减半,喉中痰鸣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滑。予原方再服2剂。
  4月24日三诊:神安纳和,喘咳已止,唯有轻微咳嗽,治予化痰止咳。药用:半夏10g,茯苓10,橘红5g,甘草3g,紫菀10g,杏仁10g,川贝母10g,僵蚕5g,地龙5g,枇杷叶10g,瓜蒌皮10g,莱菔子20g。连服2剂,病告痊愈。
  按:该患儿饮食不节,复感风寒之邪,邪不外解,内闭肺经,肺失清肃,气道不利,故作喘咳。方用三拗汤宣肺散寒,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地龙、僵蚕熄风平喘,苏子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药中病机,故获良效。
  2 哮喘
  司徒某,女,58岁,1995年10月30日初诊。
  哮喘病史10余年,时发时止。近2个多月来哮喘复作,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因天气转冷,感受风寒之邪,咳嗽痰鸣更甚。刻诊:气喘,不能平卧,咳嗽痰鸣,胸膈满闷如塞,痰白而清稀,间有打喷嚏,鼻塞流涕,汗出肢冷,舌质淡黯、苔白滑,脉细滑。病属哮喘。治拟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味:炙麻黄6g,杏仁12g,炙甘草10g,半夏12g,茯苓20g,陈皮5g,桂枝10g,白芍15g,莱菔子30g,苏子12g,白芥子12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日二诊:气喘咳嗽明显减轻,咯痰减少,胸膈满闷已除,喷嚏、鼻塞流涕已止,舌、脉如前,辨证同前,再予上方5剂。
  11月7日三诊:气喘、咳嗽减大半,痰量明显减少,唯胃纳稍差,口淡,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脾胃气虚,治予益气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30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5g,陈皮5g,半夏12g,麦芽30g,谷芽30g,砂仁5g(后下),鸡内金1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天,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有哮喘病史10余年,肺脾已虚,痰饮内伏,又复感风寒之邪,未及时表散,寒邪蕴于肺。肺气壅阻,气不布津,聚液生痰;肺气虚衰,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痰气相搏,阻遏气道,故气喘,咳嗽痰鸣,不能平卧。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味宣肺解表,燥湿化痰,止咳平喘以治标。病情好转后,改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以治本。标本兼治,使患者多年顽疾得以痊愈。
  作者简介:彭铭中,女,46岁,主治中医师,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528000)。
(收稿日期:1998-08-12)
本文编辑:王存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7例
刘觉芳 李慧
  摘要 采用中药内服及针刺疗法为主,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7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1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治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中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中西医结合疗法
  带状疱疹皮疹消退之后遗留神经痛常持续不止,严重者可使患者日夜不宁,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笔者于1991年5月至1998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最小54岁,最大78岁,平均68岁;病程最短21天,最长93天;累及肋间神经25例,腰骶神经8例,三叉神经3例,颈神经1例。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3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96天;累及肋间神经14例,腰骶神经4例,三叉神经2例,颈神经1例。两组在发病年龄、病情和病程方面基本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逍遥散加减:当归12g,白芍15g,柴胡10g,元胡12g,郁金10g,全蝎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细辛3g,合欢皮15g,酸枣仁15g,甘草10g。如发生于面部加蔓荆子,眼眶部加青葙子,胸胁部加川楝子、夏枯草。每日1剂,水煎服。
  针刺疗法取合谷、内关、支沟、足三里、阳陵泉穴,以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每日1次。
  根据病情选用镇痛药及神经营养药。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口服;西咪替丁0.4~0.6g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日1次;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口服或肌注。配合氦氖激光或周林频谱仪照射。
  2.2 对照组:采用上述西药治疗。
  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用药1疗程后判断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偶有轻微疼痛;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37例中,治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21例中,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9%。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17,P<0.05)。
  4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作缠腰火丹,疱疹常沿神经走向分布,伴有剧烈疼痛症状,皮疹消退后病人往往仍遗有神经痛,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其程度轻重往往随年龄、体质不同而异,年龄越大疼痛越严重,尤其老年人,疼痛可持续很长时间。对这种后遗神经痛,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西药镇痛剂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而单纯中药治疗则有疗程较长等不足。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克服两者的不足,同时又能提高疗效,使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逍遥散方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制乳香、制没药养血活血止痛,细辛、元胡、全蝎通络止痛,酸枣仁、合欢皮、甘草酸甘化阴,安神定痛。合用西药消炎痛加强止痛作用,辅以针刺、理疗治疗,共同起到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作者简介:刘觉芳,女,39岁,主治医师,江苏省连云港市机关医院(连云港222003);李慧,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9-02-26)
本文编辑:王福岗


中西医结合治疗包块型慢性盆腔炎30例
郭美莲 张云翔
  摘要 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配合青霉素、灭滴灵治疗包块型慢性盆腔炎30例。结果:治愈27例,显效3例,全部有效。
  关键词 包块型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
  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包块型慢性盆腔炎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均为已婚妇女,其中已育23例,不孕7例(包括继发不孕3例);年龄24~37岁,平均35.5岁;病程1~5年,平均2.9年。全部病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部胀痛,性交痛或痛经,且反复发作,常于经前加重,患者可有经量或白带增多;可伴有不孕或异位妊娠;妇科检查子宫后屈,活动度差,在宫旁或后方扪到增粗输卵管呈索条状或大小不等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明显压痛。B超检查提示于宫体后方或宫旁可见低回声且边界欠规则壁厚包块。其中包块直径3~4cm者18例,4~6cm者9例,6~8cm者3例,并排除盆腔肿瘤。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用:丹参12g,莪术10g,桃仁10g,当归12g,红花6g,生薏苡仁5g,川芎10g,赤芍10g,冬瓜仁12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路路通12g,青皮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400ml,煎成100ml,早晚2次服。2周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观察疗效。
  2.2 西药治疗:青霉素1000万u加入生理盐水300ml,0.2%灭滴灵50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共治疗10天。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硫酸丁胺卡那0.4g,加10%葡萄糖液300ml,静脉点滴。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探讨[2]制定。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复查肿块消失;显效:症状消失,附件触痛明显减轻,B超复查包块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减轻,附件触痛有缓解,B超复查肿块缩小达1/3;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B超复查肿块无改变或增大。
  3.2 治疗结果:治愈27例,显效3例,全部有效。治疗时间最长者6个疗程,最短者1个疗程。
  4 讨论
  包块型慢性盆腔炎系急性盆腔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常在附件区触及索条状物,若输卵管增粗与卵巢粘连,并与盆腔腹膜、肠曲、大网膜发生重度粘连,则可形成较大包块。由于反复发作,包块可继续增大且紧密粘连而不利于手术切除;还可导致不孕症、月经不调及痛经,亦可发生异位妊娠。使用抗生素虽可消炎止痛,但难以消散包块,且不宜长期应用。
  中医认为包块型慢性盆腔炎属于痛经和症瘕范畴,多因行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湿热毒邪乘虚侵袭,客于胞中,使气血郁滞,壅遏不行,日久形成症瘕包块。笔者采用中药治疗,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薏苡仁、冬瓜仁清利湿热;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莪术活血化瘀,消除症块;路路通、青皮行气通络止痛。诸药合用,使湿热清,气血通,包块消而病愈。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主编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2~585
2 孙立华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标准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7):432
作者简介:郭美莲,女,40岁,主治医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037008);张云翔,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8-09-16)
本文编辑:王存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0例
李惠媛 汪伟生 张海英
  摘要 采用以黄栀花口服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6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痊愈34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黄栀花口服液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退热作用。
  关键词 疱疹性咽峡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黄栀花口服液
  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我院采用以黄栀花口服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选择门诊和住院患儿120例,全部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的诊断依据。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
  1.2 一般数据: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14岁,平均7.04岁;病程2~5天,平均3.5天。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14岁,平均7.76岁;病程2~4天,平均3天。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体征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黄栀花口服液(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大天意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瀚海制药厂,批号971125、980518),2~3岁5ml/次,4~6岁10ml/次,7~10岁15ml/次,11岁以上20ml/次,每日3次。同时用双嘧达莫,每日3~5mg/kg,口服;三氮唑核苷2mg含服,每日4次。疗程3天。
  2.2 对照组:除黄栀花口服液外,抗病毒药物同上,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者加用青霉素类治疗;局部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疗程同上。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无效:体温未降,主要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痊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60例,痊愈34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部分病例往往同时合并细菌感染。中医认为本病属风热喉痹范畴,其病因病理为气候剧变,起居不慎,肺卫失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部肿痛或溃烂而成痹。黄栀花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方中黄芩清上焦肺热,清肺泻火;金银花清热解毒,透散表热之邪;大黄泻火通便,清热以泻肺火,解热作用尤为突出;栀子清泻三焦之火,通利小便以祛邪。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金银花、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金银花既能抑制炎性渗出,又能抑制炎性增生,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大黄还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可使感染性发热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内cAMP水平下降,降低中枢神经介质前列腺素E的水平;栀子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较强,对感染性疾病高热、烦躁、惊厥有良好的疗效。应用以黄栀花口服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中西合治既重视病,又重视证,既注重整体,又注重局部,二者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李惠媛,女,36岁,医师,wu警山西总队医院(太原030006);汪伟生,单位同第一作者;张海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
(收稿日期:1999-03-23)
本文编辑:李艳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症128例
李云贵 张俊
  摘要 采用排石方合黄体酮治疗泌尿系结石症128例。结果:痊愈88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排石方 黄体酮
  自1990年10月至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泌尿系结石症患者128例,均采用中药合黄体酮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数据:128例,其中男9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2±9岁;病程1天~1.5年;结石直径1.21±0.82cm。其中因绞痛入院79例,钝痛40例,间断发作性疼痛9例。
  1.2 B超检查:输尿管上段结石58例,中段结石34例,下段结石35例,上段结石伴中段结石1例。
  1.3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红细胞(+++)79例,(++)31例,(+)14例,(±)4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排石方药用:金钱草30g,海金砂30g,冬葵子20g,石韦20g,鸡内金12g,滑石20g,通草15g,怀牛膝15g,蓄20g,琥珀10g,甘草6g。加减:腹痛加元胡、乌药、川楝子;小便赤加白茅根、生地、大小蓟;尿痛、尿急加蒲公英;结石日久加黄芪。
  2.2 西药:黄体酮10~1.5mg/kg,每日1次,肌注。
  方法:口服中药煎液500ml,半小时后肌注黄体酮,并大量饮水;嘱患者多运动,最好做跳跃运动。痛甚者肌注654-2或其它止痛药物。每日1次,5日为1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症状消失,结石排出,B超示结石阴影消失;显效:症状减轻,结石下移≥5cm;有效:症状改善,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2cm;无效:结石下移<2cm。
  3.2 治疗结果:痊愈88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
  4 讨论
  泌尿系结石症属祖国医学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畴。《诸病源候论》中言:“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为肾气亏虚,湿热蕴结下焦,阴液耗伤,煎熬尿液,尿中杂质内结为砂石。结石为有形之邪,阻于水道,致局部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方中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冬葵子清热解毒,除湿、消坚排石,为主药,重用金钱草除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功效外,据现代药理研究能解除输尿管痉挛,增加输尿管蠕动频率;琥珀、怀牛膝利尿通淋,活血散结,可改善结石运动时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利于病损处修复;蓄、滑石、通草、石韦、甘草清热通淋,促进排尿,加强对输尿管和结石的冲刷作用。
  孕激素黄体酮能松弛泌尿系平滑肌,扩大输尿管孔径,解除痉挛,有利于结石下排,且孕激素有竞争性对抗醛固酮作用,促进钠的排泄而利尿,相对增加尿流压力,推动结石下行,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结石较大者可采取激光碎石后再采用上法,可减少碎石次数。本法简单易行,疗效好,疗程短,费用低,有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李云贵,男,35岁,主治中医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临沂276002);张俊,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9-01-06)
本文编辑:李艳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08例疗效观察
张富荣 晋库根 武承迅
  摘要 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西比灵等治疗颈性眩晕108例,设单纯西药治疗104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64例,有效4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痊愈43例,有效5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3%。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
  关键词 颈性眩晕 中西医结合疗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 西比灵
  笔者从1988年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10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数据:根据1984年全国颈椎病座谈会的分型标准确诊。临床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108例,其中男57例,女51例;年龄44~74岁,平均56.4±6.8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5年。对照组104例,其中男46例,女58例;年龄45~72岁,平均54.7±8.4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
  1.2 辨证分型治疗组:肝阳上亢型38例,痰湿中阻型39例,气血亏虚型20例,肾阴不足型11例。对照组:肝阳上亢型28例,痰湿中阻型36例,气血亏虚型22例,肾阴不足型18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白术、天麻各15g,云茯苓、丹参各30g,石菖蒲、远志、甘草各6g)。肝阳上亢型加钩藤;肾阴不足型加女贞子、枸杞子;气血亏虚型加黄芪、党参;痰湿中阻型加橘红、泽泻等。每日1剂,煎3次混合,分早晚2次服。另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静滴,每日1次;口服西比灵5mg,每晚1次。
  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
  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试行方案)(赵定麟中华外科杂志,1985,1:59)制定标准。眩晕及其它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为痊愈;眩晕及其它症状减轻或部分症状消失为有效;治疗前后眩晕及其它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08        641)        41        3        97.2
对照组        104        43        53        8        92.3
  注:1)与对照组比较,χ2=27.78,P<0.01。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镇静等方法,但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而治愈率低,疗效不够巩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张仲景强调“无虚不作眩”。还有的学者认为“无瘀不作眩”等等。笔者认为本病多因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清窍引起。故临床治疗根据《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之论述,选半夏、天麻化痰熄风,为治眩之主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痰之本为辅药;丹参活血化瘀,远志宁心安神,石菖蒲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成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剂。临床病因各异,应掌握病机,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作者简介:张富荣,男,48岁,主治医师,高平市人民医院(山西048400);晋库根、武承迅,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90105,修回日期:1999-03-24)
本文编辑:李艳萍


辨证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120例
覃兆伟
  摘要 采用乳癖1~3号方辨证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120例。结果:痊愈42例,显效31例,好转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
  关键词 乳腺囊性增生症 中医药疗法 乳癖方 辨证施治
  我院于1988年8月至1998年8月,采用乳癖1~3号方辨证论治乳腺囊性增生症12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21例,31~40岁72例,41~50岁22例,51岁以上5例;病程6个月以下35例,6个月~1年30例,1~2年21例,3~5年25例,5年以上9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多数发生在月经来潮前5~10天,和情绪波动有关,少数病例为持续性疼痛;乳腺肿块直径<2cm40例,2~3cm52例,>3cm28例;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75例,内上象限21例,外下象限15例,内下象限9例;单侧乳腺病变58例,双侧乳腺病变62例。将本组120例分成3型:肝郁痰凝型(肿块随情绪变化增大或缩小,常伴乳房胀痛,胸胁窜痛,伴有心烦易努,失眠多梦,肿块质坚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91例,冲任失调型(肿块及疼痛常于月经前增大或加重,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常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20例,肝肾阴虚型(肿块隐痛或胀痛,遇劳则痛甚,形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耳鸣,或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9例。
  2 治疗方法
  2.1 肝郁痰凝型:治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乳癖1号方,药用: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2g,茯苓15g,白术10g,半夏10g,陈皮6g,瓜蒌皮10g,香附10g,海藻15g,昆布12g,仙灵脾12g。
  2.2 冲任失调型:治予补益肝肾,调摄冲任。乳癖2号方,药用:熟地18g,巴戟天1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鹿角霜15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丹参15g,海藻15g,昆布12g,王不留行15g。
  2.3 肝肾阴虚型:治予滋补肝肾,化痰散结。乳癖3号方,药用:当归12g,白芍15g,丹参15g,何首乌15g,山药18g,枸杞子10g,女贞子12g,黄芪15g,山楂15g,海藻15g,昆布12g。
  以上各型一般以20天为1疗程,即月经干凈3天后开始服用,月经来潮即停止服药。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1]中有关标准拟定。痊愈:肿块消散,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显效:肿块消散,或明显缩小至肿块的1/2以上,局部或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好转:乳房肿块缩小不及肿块的1/2,局部或全身症状减轻;无效:乳房肿块无缩小或有所增大,局部及全身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120例中,痊愈42例,显效31例,好转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属中医乳癖范畴。中医认为乳癖的病机是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乳癖的发生与肝、脾、肾三经最为密切。所以在乳癖方中选用了舒肝理气,调摄冲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现代医学则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内分泌紊乱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育龄期的中青年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升高,而孕激素分泌水平相对下降,造成体内雌激素平衡失调,从而刺激乳腺管上皮增生而引起临床症状[2]。方中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菟丝子等均为温补肾阳、调摄冲任之品。根据现代药理证实,温阳药具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刺激女性肾上腺皮质分泌雄性激素,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从而调整不平衡的性激素水平,调节和纠正雌二醇和孕酮比值的失调。配合柴胡、陈皮、瓜蒌皮、香附疏肝理气散结;当归、川芎、丹参、王不留行活血通络;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海藻、昆布富含碘元素,现代药理研究含碘药物有助于刺激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黄体功能,从而调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值,而使乳腺增生症得到减轻,直至治愈[3]。诸药合用,可使肝气得舒,经脉通畅,共奏调摄冲任,软坚散结之功。
参考文献
1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871~876
2刘振宇,谭英俊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11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7):407
3刘家磊,刘远见,李顺华辨证论治乳腺增生226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1994,(2):21
作者简介:覃兆伟,男,36岁,主治医师,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宁530011)。
(收稿日期:1998-11-25)
本文编辑:王福岗


朱进忠老中医辨治牙痛经验举隅
李庭凯
关键词 朱进忠 老中医经验 牙痛
  朱进忠主任医师系山西省名老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fu特殊津贴。朱师临证注重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显著。兹就其论治牙痛经验介绍如下。
   1 痰郁气结牙痛
  贾某,女,52岁,1997年10月11日初诊。
  因情志不畅出现牙痛1周,服用多种药物无明显效果, 并伴口干鼻燥,视物模糊,心悸,善太息,脐腹及两肋疼痛, 纳呆, 舌质红、苔凈, 脉濡缓辨。证属气阴两虚,痰气郁结。治法:补气养阴以培本, 理气化痰以治标。方用十四味温胆汤。处方:黄芪15g,当归10g,麦冬10g,党参10g,竹茹10g, 枳实10g, 半夏10g, 五味子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10g, 生地10g,石菖蒲10g,远志10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 3 剂牙痛减轻,继服2剂而愈。
  按:温胆汤方出于《备急千金要方》, 主治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得眠。 朱师在此方基础上去生姜,加黄芪、当归、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以益气养阴,加石菖蒲、 远志以开窍豁痰而成十四味温胆汤。诸药合用, 共奏补气养阴、 理气化痰之效,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阴 两虚、痰气郁结之证。临床辨证以脉见濡缓为指征。
   2 阳虚牙痛
  米某某,男,40岁,1996年12月6日初诊。
  数年来,每至冬季则牙痛不止,持续10余天。虽经针刺及口服牛黄解毒丸、清胃散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今年入冬以来,牙痛又作, 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已近1个月,疼痛仍未减轻,舌苔白,脉沉弦紧。证属心肾阳虚,复受寒邪。治法: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15g,细辛5g,附子15g。每日1剂,加水久煎。服药1剂,疼痛大减;继服1剂,其痛遂止。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少阴兼表证。 朱师用此方治疗冬季牙痛。 朱师认为:冬季者,寒水当令之时也,冬季发病则为心肾阳虚,不能驱寒外出所致,须温阳散寒并行,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另外,临证时,细辛的用量较大,多为5~6g,朱氏认为细辛为散风寒的要药,量太小则效差,临床应用宜久煎,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
   3 肝郁化火牙痛
  王某某,男,74岁,1996年7月7日初诊。
  牙痛3个月,曾经多种治疗效不显。现症:牙痛难忍,遇冷、热均加剧,伴有头痛,面颊疼痛,烦躁失眠,口苦咽干,胃脘疼痛,纳呆,嘈杂泛酸,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紧而数。证属肝气郁结化火。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火。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10g,桂枝10g,大黄6g,茯苓15g,龙骨15g,牡蛎15g,生姜3片,大枣5个。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之后,牙痛及诸症大减。继服4剂,诸症消失。
  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张仲景创立,用于治疗少阳病兼烦惊、谵语之证。朱师去原方中的铅丹加甘草, 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湿郁不化、三焦失其运化之职所引起的诸证。本例的辨证要点为烦躁失眠,口苦咽干,脉弦紧。
   4 阴虚火旺牙痛
  智某,男,15岁,1997年7月19日初诊。
  牙痛时轻时重3年,上下牙齿全部松动,不能吃硬的和粘的食物,偶有齿衄,并见烦躁易怒,舌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肾之火上浮。治法:降火固牙。方用牢牙散加减,处方:地骨皮 40g,白芷1g,防风2g,龙胆草15g,升麻1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诸症明显改善。继服40剂之后,痛止齿固。
  按:牢牙散原方出自《兰室秘藏》,朱师取其主药加味,用于治疗牙痛、牙齿松动。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肾阴亏虚,则牙齿松动,牙痛时轻时重;烦躁易怒,脉弦,为肝火上浮之象。此例患者的用药特点是在大剂清肝肾之浮火(方用地骨皮40g)的基础上,加升麻1g以引经而为使药,再加少量白芷、防风辛温之品以反佐, 全方配伍恰当,使泻肝肾之浮火的同时,不致损伤真阳。
   5 伏风牙痛
  和某,男,40岁,1997年7月28日初诊。
  左下牙疼痛半年余,经用多种药物效不显。现症:牙痛时轻时重,多在夜间加重,白昼则疼痛明显减轻,舌苔白,脉弦缓。证属肝肾俱虚,伏风于内。治法:补肝肾,散伏风。方用独 活补元饮。处方: 独活15g,骨碎补15g,元参6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0剂后,牙痛消失。
  按:根据朱师创立的中医相似论的观点,凡症状昼轻夜剧者,多为肝肾俱虚,伏风于内之证 。故本例用骨碎补入肝肾,独活以祛风,大剂元参滋阴降火, 合为补肝肾,散伏风之剂而获效。
   6 风寒外客牙痛
  郑某,女,40岁,1996年10月20日初诊。
  左侧牙齿疼痛2年,时轻时重,严重时痛如锥刺,有时疼痛连及左侧颜面部,服用多种药物效不显。审其局部,不红不肿,触之则疼痛加重,遇冷水、冷风即痛不可忍。细询其因,知其曾因汗出当风后,出现此症。证属风寒外客, 直入太少二经。治法: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10g,荆芥穗10g,防风10g,细辛6g,白芷10g,薄荷3g,甘草6g,羌活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剂,其痛大减,继服6剂而愈。
  按: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治外感风邪所致头痛,朱师借之治外感风寒所致牙痛。正所谓 “异病同治”, 此例患者的辨证要点是,尽管病程较长, 但病因为汗出当风,局部不红不肿,遇风寒则痛甚。
  朱进忠老师善于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在临床医疗中处处体现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朱氏认为没有固定的病固定的方,只有固定的证固定的方。牙痛亦一样 ,虽然患者 主诉牙痛,但须根据个体不同、兼症不同和舌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剂,才会收效明显。 因此临证时,在重视患者主诉的同时,必须注意兼证, 注意“独处藏奸”,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 尽可能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所有症状,随证施治,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丢弃中医的根本。
(此稿经朱进忠主任医师亲自审阅,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李庭凯,男,34岁, 主治医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
(收稿日期:19990429)
本文编辑:王福岗


楼主辛苦,但如果因为内容较多,如果适当编辑一下,突出一下标题,搞点段间距,就更容易方便阅读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无图版  

本站仅供医学相关人士专业与情感交流,本站始终坚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事务

Powered by Discuz! 7.2 Licensed No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0】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
治牙痛秘方(方10首)
焦虑症
3年的耳聋好了,耳鸣不见了,只需2味药,一通一补立见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198例观察
牙 痛------处方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