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肝与各脏关系论

1、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为化生之源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有密切关系。

(1)如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血液生化有源。如情志郁结,肝不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肝脾不和症候。

(2)脾病也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消化吸收无权,血无生化之源,也可波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脾失运健,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蒸于中焦,也可使肝的疏泄不利。由此可知,肝病可传脾,脾病也可及肝,是相互影响的。

2、肝与肺:

肝的经脉上行,贯隔而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于肺,形成肝火灼肺的症候。

3、肝与肾:

(1)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上。

(2)在生理方面,肾精滋养于肝,才能使肝的功能正常;肾精也要在肝血的供养之下,使血化为精,才能肾精充满。

(3)在病理方面,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成为常见的肝肾两虚的症候。

(4)另外,肝肾均属下焦,都分阴阳,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是相互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或肾,某一方不足,可导致另一方偏亢,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一种常见的症候。相反,肝阳妄动,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4、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

(1)肝藏血,心主血,二则配合,完成生理的血液循环。如心肝阴血不足,心肝相互影响,心血不足时,肝血常因此而虚,如肝血不足时,心血也常因此而弱。

(2)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肝和心都有赖于心的濡养,若心肝两脏有病,在精神方面互相影响。如肝血不足,除见头晕目眩、爪甲不容外,常兼失眠、惊悸等心的病症;

(3)如心阴不足,虚火内盛,除见心烦失眠外,亦常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等肝病的症候。

资料来源:高等医学院校协编《中医学》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1228.星期3

 

1、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为化生之源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有密切关系。

(1)如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血液生化有源。如情志郁结,肝不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肝脾不和症候。

(2)脾病也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消化吸收无权,血无生化之源,也可波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脾失运健,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蒸于中焦,也可使肝的疏泄不利。由此可知,肝病可传脾,脾病也可及肝,是相互影响的。

2、肝与肺:

肝的经脉上行,贯隔而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于肺,形成肝火灼肺的症候。

3、肝与肾:

(1)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上。

(2)在生理方面,肾精滋养于肝,才能使肝的功能正常;肾精也要在肝血的供养之下,使血化为精,才能肾精充满。

(3)在病理方面,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成为常见的肝肾两虚的症候。

(4)另外,肝肾均属下焦,都分阴阳,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是相互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或肾,某一方不足,可导致另一方偏亢,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一种常见的症候。相反,肝阳妄动,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4、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

(1)肝藏血,心主血,二则配合,完成生理的血液循环。如心肝阴血不足,心肝相互影响,心血不足时,肝血常因此而虚,如肝血不足时,心血也常因此而弱。

(2)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肝和心都有赖于心的濡养,若心肝两脏有病,在精神方面互相影响。如肝血不足,除见头晕目眩、爪甲不容外,常兼失眠、惊悸等心的病症;

(3)如心阴不足,虚火内盛,除见心烦失眠外,亦常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等肝病的症候。

资料来源:高等医学院校协编《中医学》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1228.星期3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