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自己整理的《内经》版本序言

 

 

为什么要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有什么价值?

 

《内经》是中医的经典,是一部涵天彻地、震古烁今的著作,其文则简而约,其理则博而精。《内经》不仅是谈养生与治病的专书,更关乎天文、地理、人事、历法、哲学、心理、物候、气象诸多学科。因此说,不仅中医人要研读《内经》,每个中国人一生中也都有必要读一下这本书。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临证之余,则喜读《内经》。但我对目前所流行的《内经》版本不甚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试分析如下。

 

据专家的考证,《内经》成书于战国晚期,在秦汉之际就有散乱亡失,并有时文的掺入。即便是唐人所见的《内经》本子亦皆是经过汉代学者重新整理过的,其中或因错简或因虫蛀已经出现文章散乱、一篇多义等现象。虽经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唐初杨上善(著《太素》)整理类编,到了唐代中期太仆令王冰再次整理时,又面临着散乱亡失的情况。王冰当时所整理出来的本子是用墨文及朱文分别标示的,原来的经文用墨笔,他自己修改的地方则用朱笔,以示区别,但经后人辗转传抄,全用墨文,最终已经完全无法辨别原来的语句了。且两千多年来因有避讳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等的干扰,导致现在流传下来的《内经》读本越来越远离其原貌了。

 

读经典是为了用经典。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内经》,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以经典为依据而提高医术。但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内经》本子,皆是以王冰的整理为基础,又经宋代医官林亿整理出来的,其中错误仍多,且有或这或那的问题,或脱简错行,或字词有通假,或语句不通畅,或段落重叠,或难合于临床等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读得通且便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内经》版本。

 

为了提高弟子们的中医理论修养,我尝试着为他们逐篇逐段逐句讲解《内经》。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坊间所流行的版本不能满足需要。由此,我萌发了自己动手整理出一个《内经》版本的想法。

 

为此,我在逐篇讲解的过程中,即着手准备这件工作,每讲一篇即整理一篇。整理时我主要参考了近贤郭霭春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田代华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柱》以及日本医家多纪氏父子的《素问识》、《素问绍识》与近贤胡天雄所著的《素问补识》等书。

 

经典严谨,一字一句皆有深义,本不能妄改。且坊间已经有各种不同的《内经》整理本,我为什么要继续做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呢?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尝试着疏理《内经》的字词句段,以打造出一本既实用又可读的《内经》版本。

 

我的整理稿重视医理的通畅及文辞章节的连贯。为此,我不揣简陋,从不同版本中再三琢磨。凡有语句或文义不通之处,皆参考诸家改正;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异体字等全部改正过来;若怀疑属错简或文义不通畅的一概去掉;医理与临床不能相合的亦参考注家尽力纠正。总之,凡有疑难肯綮之处,务求语句通贯;诸家纷纭,则援经文以定是非;误文错简,必析义理以复其原。经反复核定之后,经文中不少隐晦艰涩之处转为畅明易晓。自己感觉这份整理稿或许更接近于《内经》的原貌。

 

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既喜用汤药,亦颇擅针灸,我用《内经》来指导临床实践。我不是医史、文献、校勘、版本、训诂及音韵等学问的专家,我只是从临床实用的角度来参悟《内经》。我之所以整理《内经》,纯粹是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们的临床需要。因此,我的修改虽然参考了诸家意见,并且亦曾反复琢磨,但其中必有大量妄改错改之处。唯愿读者能体谅我的用心,并希望能指出错误,以方便将来再做修改。如果这个整理本能够让读者更方便地读通《内经》,那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董洪涛,于南宁工作室,2015227日,时农历正月初九

 

修改于2015620日端午节

 

补充说明:

 

我是从2015年春天开始为弟子们讲解《内经》的,边讲边整理。现贴上已经整理完的四篇,包括《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希望读者多读宝贵意见。假以时日,我将会整理完《素问》的全篇,届时我将把自己的整理稿完全公布出来。

 

我在整理《内经》时遇到的几个必需要说明的问题:

 

最初我参考郭霭春教授的意见,把《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首的昔在黄帝一段全部删去,认为其与中医无关。后再细想,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创始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内经》之所以托名黄帝,当然是前贤愿意把创始中医的源泉归结到我们的人文始祖头上。因此,若删去此段,则整本《内经》没有人文的根了。

 

在《内经》的某些段落中,各家版本有的坚持这样,有的则坚持那样,无法核实谁对谁错,此时我往往会根据文义流畅程度、是否有韵脚、古人写作的习惯等几个方面去酌情取舍。因此我的整理稿是个多个版本的大杂烩。在诸家版本中,我非常重视《太素》和《甲乙经》的观点,因其最为早期,估计传抄尚早,漏误或许会更为少些。

 

整理时我非常重视文义的通畅性以及文字的可读性,对于诸家版本中有认为当删除的,我在整理时往往会大段地删掉。这些或是错简,或是前后重复,或是文义不畅,自认为都有可以删除的原因。而且,删除时我会多加参考各家版本,之所以删除,必合乎某位医家的观点。

 

在整理过程中我反复研读《内经》原文,仔细琢磨,就任何一字一词或一句的当改还是不当改,都再三思考。其中颇多辛苦,亦有许多快乐。借整理《内经》版本的机会让我再熟悉一篇经典,也是一举两得了。希望大家对我的整理稿多提建议与意见,若感觉还算满意,就不妨多读多诵。

 

我的临床水平有限,在医史、文献、校勘、版本、训诂及音韵学等方面的功夫更是浅薄,对《内经》旨义的理解尚浅,我的整理稿只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们提高医术。因此,这个工作只能算是我临床之余的自娱自乐,自得其意。

 

整理《内经》的过程非常辛苦。一方面,我每天都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只能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整理;另一方面,《内经》毕竟传抄了两千多年,文词字句不通之处甚多,其中不少内容难以理解,需精心琢磨。因此,我整理地很慢,一字一词都要求精审确当。有时数天才能整理出一篇。我不求速度,只求质量,希望能凭自己的能力整理出一个真正能读得通的《内经》版本来。

 

在此说明:我的整理稿只是凭着自己对于《内经》的理解而修改,虽然借鉴了历代医家的观点,但毕竟是东拼西凑而成。不管这个整理稿有没有价值,至少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若《内经》爱好者对我的整理稿有兴趣,则不妨关注一下。

 

董洪涛,于南宁,时2015721日,修改于2015104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已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数。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憔,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盛,发长齿更;

 

二八天癸至,精气溢,阴阳和,故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憔,发鬓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

 

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寿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沉浊。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

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气,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脏;秋气病在肩背;冬气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始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而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左右、上下、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顺、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臆,合之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谓得道。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天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董洪涛的选择中医工作室微信号:xzzy15296483855。您若有健康或服药方面的问题,都可在加入此微信并咨询。

选择中医工作室在南宁,地址:青山北路4号畔山花园小区12号楼。自驾车可直达楼前,免费停车。电话:1529648385518977081988,信箱:xuanzezhongyi@126.com


欢迎电话咨询或预约来诊。

另外,我们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中医。若您有兴趣学习中医,且愿意接受我们的纯中医培训,或想加入我们的选择中医团队,不管是否有中医基础,我们都欢迎。可来信给龙老师:long1007@126.com,并请提供您的学习经历及对我们的要求。

董洪涛携手选择中医工作室全体同仁,共同祝福您:健康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1000问>(11)
中医“肾象”来治西医“杂病”,没想到竟有这些套路!
中医经脉论(8):奇经八脉兼论天癸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六)
黄帝内经竞赛试题
无限极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