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手炉名家张鸣岐手炉,来自藏友liuxiongf-铜器-地摊交易-华夏收藏网
 
长16CM,宽13CM,高8.5CM,(一个人的巴掌正常展开的长20CM,大拇指展开为15CM,我这里是以便解析张大师“不盈手”的说法,具体见以下关于张炉介绍),真正明朝大家张鸣岐所作,要想打开手炉的盖子要出点力气哦,配合非常紧密。纯手工雕刻,手法老练,形体端庄,因经济紧张发上来待有懂行的朋友求得,本人买来就3万元,只想原价换回点钱而已,无意者请勿打扰。如果觉得价钱太贵的朋友也可以去先打听打听手炉的真正价值。如有意者也可以电话联系13829903813,网站交易,三包服务。手炉全品,无修补。明张鸣岐即张氏手炉的制作者,明未浙江嘉兴人,工艺美术家。张氏手炉选用精铸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炉体娇小,大不盈掌,炉壁却厚约3毫米左右。铜炉锻打而成不加雕凿,光洁圆浑、平整而素净,手感份量重。炉盖的工艺制作繁复,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炉体不锈蚀,皆系手工制成再磨光。纹饰多为几何状的冰裂纹及缠较菊、梅、牡丹等,华丽精美。炉底部都有刻款,以小篆为主,书法自然有度,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仿张鸣岐铜炉有同时代仿制清中晚期仿制和民国仿制几种识别仿张鸣岐铜炉关健有以下四点:1、一般炉体较大,超过张氏手炉不盈掌的范围2、铜质差,色灰暗,胎型薄,份量轻3、工艺制作差,尤其是炉盖的凿花,无厚度和立体感,孔隙亦大。同时炉身与炉盖的吻合,提粱与炉身的衔接,不是紧即是松,很难合度4、炉体的包浆、光洁圆浑、素净与真品差别较大5、款的刻制由于功力不到无法弥补,许多炉不落款或用戳子敲出印记与张氏铜炉大相径庭,字体多为楷书。
 
清初王士祯的《池北偶谈》称:“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炉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江宁扇则伊莘野、仰侍川、装潢书画则庄希叔,皆知名海内。虽小道,必有可观者。”清末民初,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载有张鸣岐小传:“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
 
张鸣岐铜手炉,圆形,直径16cm,大小适中,提起来稍觉沉甸甸的,说明铜质优良,属银、锡、铜合金材质,九炼九制。最主要的是手炉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洗礼,却一点没有锈色,而是发出一种珠光宝气,令人喜爱。这种珠光宝气,光线柔和不刺眼,看起来非常舒服,难以言表
 
我收藏两件张鸣岐手炉。一件长方形,长9厘米,宽7厘米,高5.5厘米。重670克。软提梁。炉体厚实均匀。炉盖极薄,花纹雕镂精细。色浆黝亮。炉底镌长形篆体“张鸣岐制”4字。另一件为圆鼓形,头提梁。炉底直径6.3厘米,炉身直径7.6厘米,高5.5厘米。重332克。炉盖及边沿均雕十字形花纹。色浆晶莹。炉底有“张鸣岐制”方形章。
明代张鸣岐手炉:
          2.12.7MM9.6CM12.5CM,8.1CM,重575克

收藏经历及藏品鉴赏如下:

第一章  一见钟情
——我还适合收藏吗?
    看东西就象看对象,也有一见钟情之说。前些日子看到一只手炉,她那丰腴迷人的身段、那细腻的肤色、那温润雅致的气质及出身名门的LOGO让我看第一眼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如宝黛相见时的那种感觉: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我发现,我看了第一眼便爱上了她!!

      实在经受不住“色诱”
,主动与卖主联系了,但商谈了好久,但最终却因为超出了个人的心里承受限度而不得不放弃。虽心底里下定了决心要别她而去,但却常常暗地里偷偷地看上几回回。……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啦!。
    时间并没未能冲淡自己的爱意,反而愈发浓郁,越发迫切,越发使人萌发冲动……渐渐地,茶饭不思,怅然若失。我发现,这种感觉竟如我当初失恋时的感觉一样……原来我这回是真的失恋了……

      
……………难道我真的要舍她而去吗?梦中的恋人呀,你为何要这般的折杀于我呀!!——渐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青鸟殷勤为探看”……

      
钱乃身外之物,我怎能为了钱而舍弃自己的恋人……

      
犹豫了好久,终于又悄悄地将卖家的手机号码、QQ号搞到了手,但由于早已回绝了婆家,又如何好意思再张口呢?就这样,又熬过了几日,找回爱的冲动最终还是战胜了面子,向卖家再次发出想迎娶的乞求……

      
终于,我们定下了迎娶的日子……

      
呜呼!爱炉之情竟若斯,我的内心深处突然间萌发出一种想法来:如我这般心境,这般的多愁善感,这般的难以割舍,这般的优柔寡断,我还适合收藏吗?


   第二章   得炉有感


    新娘终于娶回家喽!那种心里的激动之情实在是难以言表的。真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真是:梦里寻她千百度,一朝承欢怀中藏。摩玩之余,趁着酒兴,胡诌一篇小文,与众位共享!


    此炉给我的第一感觉可以用十八个字概括:厚重而不笨拙,雅致而不妖冶,精致而不繁琐!


    所谓厚重,是指其板材厚实、铜质精良。无论是盖还是炉身的厚度皆超过2MM,最厚处近3MM。正因如此,历经数百年,无凹瘪、无裂漏,可见铜质精良,厚度超常。此炉虽然重达575,但由于炉身并不大,一掌可托,所以并不感到笨拙,反而有一种踏实、稳重之感。


    所谓雅致,是指其气质不凡。或托于掌上把玩,或陈于几上观瞻,均可见其沉稳而大气,宝光内敛,古韵十足。如与君子促膝,似与佳人密语。素雅之中,绝无媚俗;情动之下,毫无邪念。所语皆为大雅之言,所感全然阅经之妙!胸无杂念,清心悦神;经数百年的岁月磨洗,无数主人的摩挲抚玩,使其宝光内蕴、气质儒雅。用棉布轻轻一拭,宝光四溢,油润异常。


    所谓精致,是指其做工精细明朗。盖及炉身皆为手工敲打成型后再经精心磨制而成,故炉身光滑细腻;周身呈流线型,决无突兀之处,篾子形的编织纹向上隆起(乍看上去真象北京的鸟巢),全系手工凿刻而成,有立体感,打磨精良,光可鉴人;提手及耳架与炉身配合和谐,浑然一体。炉下之“张鸣岐制”四字篆款,字口深峻,匀圆齐整,疏密得当,劲健有力,更添“王者”之气!虽周身无饰,然朴素大方,更显文人端庄典雅之气。唯一遗憾的是提手之铆钉已非原配,不然真可谓之为白璧无瑕之精品了……


       以上所言,为一见钟情之下,内心萌动爱意而自然流露之辞!情迷之下,已难见其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兄弟们能理解此中的奥妙吗?

第三章  是巧合还是巧作?


   得炉后一直未敢怠慢,每日抚炉研习,通宵达旦,以力求达到炉人合一之境界。近日不知是走火入魔了还是怎的,竟然真的有了新发现,现将习心得向老师及诸友汇报一下。
        炉子到手时,在叹其工艺精湛之余,也曾为其提手的铆钉稍长且不颇紧密而烦恼,心底里总认为那是完美中的一点缺憾。近日偶有发现,暗暗为之惊奇,不禁自问,这是是巧合还是巧作?是遗憾还是震撼?
    此炉是否为明炉估且不谈,但历世数百年总还是有的。经历沧桑百年,经古人数千百次提放,其提手至今天仍然可以自如的停放在任一角度,单就这一点怕是一般的实用器是难及的。(有图为证:提手可以自如的放在任一角度,而不倒。)

   
这是为何呢?其中奥妙竟然就在这提手的铆钉上。

   
这炉子周身,只有这提手的铆钉及炉盖是要经常开合使用的,如何才能增加其耐用性有持久性也许古匠人早有考虑。(其炉盖开合百年仍然很紧的奥秘等下面专文再谈,现单就提手铆钉说起。)原来,这炉的两头提手的“铆钉眼”并未穿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炉子两端用于提手的铆钉它不在一条直线上(此为肉眼观察,并未精密测量),这样提手提起来的时候就存在一股拧(悖逆,不顺畅)劲,有“涩”的感觉。为了保持这种感觉,又将这一端的铆钉弄得稍长且略有弯度的样子,并且这两端铆钉在提手旋转的时候也随着转动(并非是死的),而在转动时由于其为不规则弯弧状且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就加大了摩擦力,也就加强了其拧劲(悖逆,不顺畅,有“涩”的感觉)。这样,尽管历经千百次的提起放下,但提手仍然可以自如的停放在任一角度而不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铆钉稍长且略有弯度,且随着提手的转动而转动,这是其停而不倒的关键。

   
反过来想一下,假如其两端的钉眼在一条直线上,铆钉也是笔直的且铆紧无法随之转动的话,那么历经千百次的转动,一定早已是磨合自如,铆钉与提手之间也一定磨出了较大的空隙,也就绝不会还能使提手任意停在一个角度上而不倒的。

   
如此看来,这铆钉到底是匠心独具的原配还是后铆呢?这历经数百年千百次的提合还能任意停而不倒是巧合还是巧作呢?呵呵!我宁愿相信这是巧作而非巧合!这其中的奥秘还请各位师友一起来解开迷团吧!……

20090103_a4971ff6f44644fbcc20uu5h49YEhTrp.jpg (96.91 KB)

 

20081230_c03e0c7d968ff74cdf16K5xA8ZHRsNw2.jpg (148.17 KB)

 

20090625570.jpg (189.7 KB)

 

20090625583.jpg (198.44 KB)

 

20081230_7084cf5007b380f22ed9JJBvkEgG6m3B.jpg (147.51 KB)

手炉身价与日俱增拍卖行情日趋火爆
2008年01月02日  09:52:09    杭州网

上了点年纪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旧时的寒冬腊月,御寒暖手时,大家都喜用一种叫铜手炉的精巧暖具。如今铜手炉已被热水袋等代替,有幸留至当代的,则成了古董宝贝。一只工艺精湛、造型别致的铜手炉,身价不菲。就在2007年12月15日,2007年嘉德四季第十二期拍卖会上,一只清铜动物纹手炉,以7840元的价格成交;两只清张鸣岐款手炉,以5600元的价格成交。

而在2007年12月2日的北京保利秋拍中,一只明铜四方带包足手炉更是拍出了9.52万元的高价,手炉上有“张鸣岐制”款,形制特殊,包浆自然淳厚,品相完好;一只明末清初铜手炉也以6.16万元的价格成交,上有“潘君求制”款,款识刀工犀利,书法漂亮;另一只明末清初铜手炉以3.136万元的价格成交,上有“王凤江制”款,造型大方,品相完好。

综观2007年以来的手炉拍卖情况,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手炉拍卖成交情况不错,成交价多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可以说,手炉身价与日俱增,拍卖行情日趋火爆。

手炉自唐朝始创,明清时最为盛行,最贵的曾拍到303.2万港元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手炉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制炉人才辈出。手炉选材除水磨红铜、紫铜、银白铜、白铜、黄铜等,还有景泰蓝,玉质等。手炉炉盖镂空的雕刻,有各种图案,精致生动。有的还满身刻花,炉底及提梁处有作坊或人名款识,而手炉收藏和玩赏也风行一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成交价最贵的一只手炉是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成交的一只明末局部鎏金人物纹手炉,估价80万至100万港元,最后以303.2万港元成交。这只手炉炉盖上的亭台人物栩栩如生,更为重要的是上面还有“云间胡文明制”刻款,胡文明为明晚期铸铜工艺名家,尤擅长铸造铜炉,所作器物式样高古,精美撩人,在当时就有很高的价值与口碑,时称“胡炉”。

除了胡文明的款识之外,在目前拍卖市场上,较受追捧的还有“潘祥丰制”、“张鸣岐制”等款识。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彩、工艺精湛、性能优越。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 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一只并没有刻花图案的小铜手炉,就因为上面有“张鸣岐制”款,估价1.6万元至2万元,结果最后以3.85万元成交。

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许多手炉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斋房文玩,极富文人书卷气,因此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除张鸣岐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

但有些名家制作的手炉不一定有款识,所以也要注重看手炉的工艺。像2003年北京华辰春拍中的一只清中期铜胎画珐琅三阳开泰图海棠形手炉,估价2.4万元至2.8万元,最后以3.85万元成交。这只手炉通体以蓝釉为地,上绘缠枝花卉纹,腹部四面开光,正背两面为相同的三阳开泰图,两侧面为花卉绶带鸟图,色彩鲜艳,绘画细腻生动。

明代的分量重,清代的工艺高,民国时期的存世量较大

明代的手炉,炉壁比较厚,拿在手里比较压手。原来,明代的手炉是真材实料,一块厚厚的铜料,敲打出来一把手炉,炉柄上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因为铜料厚,工匠们一锤一锤地敲打时,既需费些气力,又要费些时间,所以明代手炉的存世量也比较小。明代的手炉材质以紫铜的居多;器形以方形、椭圆形等为主;炉柄有带柄、无柄,或柄身一体的;炉底多为平底,有足。

清代的手炉,开始变得花哨起来。不仅形状各异,而且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等工艺,让手炉看起来更为精美。手炉的纹饰上更是丰富多彩,有山水、花鸟、人物、花卉等纹饰,就连炉身上也饰有纹饰,给人一种讲究、豪华之感。相对于明代的手炉,清代的手炉存世量要大一些。清代的手炉材质有紫铜、白铜、黄铜等;器形有方形、圆形、六角形、海棠形等;带炉柄的较多,且柄大多可以卸下来;炉底多为凹底。

明清时期,有手炉的多为有钱人家,到了民国时期,手炉已进入到了平常人家。于是,手炉的形状也比较单一,为了好敲打,减少成本,铜料也开始薄了起来,通常都是圆形的,纹饰也比较单一,甚至于无任何纹饰。民国时期的手炉存世量较大,但材质以黄铜的居多;器形以圆形较多;虽多带柄,但柄的质量较次;炉底也以平底的居多。

在手炉的家族中,最上档次的当数明代和清早中期作品。尤其是明代手炉,多用铜质匀净、极具光泽的水磨红铜制作,浑厚古朴而又不失精巧。手炉除讲究器形外,最出彩的工艺是它的炉盖和炉身部分。精美的手炉其炉盖制作常常是精雕细镂,穷极工巧,炉盖上各种精美的几何图形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漏窗一般雅致。一些珍贵的铜手炉不但炉盖精巧玲珑,炉身四周也常雕镂錾刻着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有的錾刻的山水人物甚至还使用了错金错银、烧蓝及镶嵌银丝等特种工艺,使手炉身上的图画更具立体感,更加光彩亮眼。

鉴别手炉,可看材质、锈色、刻工及焊缝等

随着手炉收藏的日渐升温,大量的赝品也应运而生。此外,有人也会以年代较晚的手炉仿称是年代较早的手炉。为此,对手炉有几个鉴别要点,收藏者可以作为参考。

宋代以前无黄铜与白铜,唯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宜制作手炉,而纯铜兑锌为主要元素的是黄铜,兑镍为主要元素的是白铜。黄白二铜始于何时固不可考,但确知宋以前铜器除青铜外均系纯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多为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

锈色为古铜器特有之美,也是鉴别手炉时的着眼之点。可以用加碱的开水刷刷看,如为伪锈,立即掉落。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挲没有滑爽之感。

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入铜笔画呈“V”形,上宽下尖,偶有刀滑处,每画深浅不一,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另外,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因此也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做工上加以区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炉鉴定(四)
古拙大气的“张鸣岐”款提梁铜熏炉
典藏拍讯┃优雅的明清手炉,文人必备之物
赏遍古玩【历代铜手炉(三)】
手炉:腕底阳春
铜炉溯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